?

我國高等教育微專業建設的研究現狀與建議

2023-06-07 23:51魏雪寒
科技風 2023年15期
關鍵詞:研究現狀高等教育

魏雪寒

摘?要:微專業作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新事物,經過近些年發展,積累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的文獻從數量、作者與合作情況、研究學科與方法、研究主題與內容四個方面分析,熱點主要集中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針對研究現狀,提出加強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善用實證、增強多樣化研究方法意識;豐富學科、納入“四新”學科發展需求;拓展視角、深化微專業建設領域范疇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微專業;研究現狀

一、問題提出

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促進了與高等教育的結合。微課程是指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具有完整的包含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在內的環節。微專業是指提取某一崗位群的核心技能,以快速、集中培養的方式,通過五門~十門左右的核心課程的學習,能夠快速達到某一領域的工作技能要求,使學習者實現就業,補救高校專業設置與單位用人需求間的匹配問題,以學生職業為導向的專業課程[1]。微專業研究對新學科建設、慕課平臺應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課程設置等有著革新般的意義,有利于發現專業發展的方向和學科建設的新路徑,以慕課為主要平臺的微專業研究,有助于優化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研究。

二、研究現狀與分析

(一)研究文獻數量

通過中國知網平臺,以“微專業”為主題詞,至2022年6月,共檢索出非重復文獻55篇,其中學位3篇,期刊論文51篇,報紙1篇。微專業學術文獻始見于2014年,2017年逐年增加,2018年數量明顯增長。得益于2014年中國大學慕課的上線;2015年初,網易云課堂為解決“傳統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推出“微專業”[2]。2018年至2021年分別為7、8、10、17篇。

(二)作者數量與合作情況

通過分析論文作者數量及其分布規律、合作情況,可發現完成某一學科課題研究大致需要人員數量,呈現某一學科活躍程度和研究動態[3]。對作者數量進行統計分析(表1),由一位作者獨立完成21篇,占38.2%;多位作者合作完成34篇,其中兩位作者占25.5%,三位作者占16.4%,合作率為61.8%。高于國內、外人文社會學科的平均合作率14.1%和32.0%。一定程度說明,微專業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的新生方向,具有合作研究的性質。

對合作論文按合作機構類型整理,分析合作研究深度,高等院校系或院內合作27篇,占79.4%,跨系院校內合作4篇,占11.8%,高校間合作3篇,占8.8%,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為0。微專業研究以高校為主體,主要形式為高校內部合作,但以就業為導向的微專業,其與企業間的合作研究尚未開展。

(三)研究學科與方法

對微專業文獻所研究的相關學科進行分析,文科和工科方面最多,分別為20、15篇,占36.4%、27.3%,多學科和綜合文獻11篇,占20.0%。醫學和農科方面目前僅為1篇,需要提升技術水平和就業新領域;其他學科涉及很少。

分析微專業文獻采用的研究方法,3篇學位論文對研究方法闡釋比較清晰。期刊文獻中,研究方法依次為描述分析法(32篇)、案例分析法(19篇)、多種方法為(2篇),分別占總數58.2%、34.5%、3.6%。目前對微專業的研究處于理論分析、專業探索、案例研究等程度,尚未從多種方法、多個視角進行綜合研究。

(四)研究主題與內容

結合文獻篇名、關鍵詞、內容,將研究主題分為四類:專業發展24篇,43.6%;人才培養19篇,34.5%;課程體系6篇,10.9%;其他綜合性6篇,10.9%。微專業作為一個微而不小的專業,對其開展的專向研究比較多,圍繞其的人才培養研究是關注熱點。

1.專業發展

對其要素和結構進行分析有利于微專業的合理發展,并從建設現狀出發提出未來發展的趨勢方向。一是專業發展的意義。微專業作為一個簡而不小的專業得到學者認可,專業發展包括人才培養、學習環境、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就業教育等,秦艷麗等認為微專業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新的就業形式[4]。蔡先暉認為微專業通過實用主義的方式解決了“傳統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問題,可以實現無縫對接崗位需求[5]。王蓉提出微專業有助于本科院校彌補線下教育的困境,打通理論教學和實踐應用壁壘,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緩解學生轉專業和輔修專業的壓力[6]。二是專業發展的要素。秦艷麗等提出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原則、“雙導師”全程參與體制的師資隊伍結構的專業發展要素。王蓉認為要素包括培養目標的定位、教學體系的構建、教學組織的創新、認證體系的構建等[6]。三是建設現狀研究。朱浩認為現有微專業建設主要分為在線課程平臺主導型、高校/平臺/企業三方合作型和高校主導型三類,高校主導微專業是目前我國主要的微專業建設形式。

綜上所述,當前主要圍繞微專業建設的意義、專業發展的要素和建設現狀分析,通過案例分析、描述性等方法進行現狀總結、問題反思,對微專業以專業形式開展效果的實證研究較少;主要是在工科、軍事等領域,鮮有關注文科、農科、醫學等方面的專業發展。

2.人才培養

高等學校職能可分為培養人才、發展科學、為社會服務,與之相應的工作是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工作,而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重中之重。一是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與部分專業傳統培養模式相比,陳龍等認為“微專業”培養模式具有課程精煉和形式靈活、以職業和能力發展為導向、具有專業認證機制等特征[7]。二是校企合作、職業化導向的人才培養。蔡鐵等根據勝任力模型理論,形成“產教孿生”的“微專業、深融通”新型軟件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模式[8]。高青霞認為理想型的微專業是以職業化導向人才培養為目標,結合企業真實職業崗位項目開展教育教學[9]。三是基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大部分地方高校以教學型、應用型、教學研究型為主,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助力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陳龍等從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組織、考核方式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入手,注重微專業“生態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7]。四是大類專業分層次微專業的人才培養探索。目前部分高校實行大類招生,開展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生根據對專業的了解選擇適合的方向,同時豐富基礎知識,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和遷移的意識。葛永明分析制定通用能力和崗位能力的培養方案設計,從突出人才培養、考核評價、實踐能力等進行探索[10]。

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專業設置,對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引起我國學者的重視和高校的改革,主要對微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內容和要素進行分析,以地方高校為探索平臺、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微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但局限于個別化的研究,對其推廣和應用等方面關注不足。

3.課程體系

課程是專業發展的支撐和人才培養內容的體現,在線課程、線上學習等是新一輪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課程建設潮流。一是課程體系的建設。雷鳴等認為應發揮學校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依托慕課、對接國家專業建設需求,滿足社會和學生需求。秦艷麗等提出構建“多模塊、一平臺、共拓展”的課程體系。王小敏等提出慕課背景下加強通識課、專業交叉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循序漸進[11]。二是課程設計的標準。設計是實施的前提,雷鳴等認為需著力“精”“深”“用”,并實現三者融合?!熬笔菑娬{精煉,保留基礎主干、核心關鍵課程;“深”是突出深度;“用”,即實用性[12]。三是微專業課程特點。王宇結合各慕課平臺提供的微專業課程,認為在付費方式、測評模式存在差異,但在認證機制、短期項目、職業能力導向、高校合作方面存在一致性[13]。

綜上所述,對微專業課程體系側重于課程特點、建設標準和要求等方面,注重課程在專業發展中的作用和革新,但在課程建設中的評估分析和支持體系的構建研究較少。多基于課程體系的描述和研究,同樣缺乏比較實驗性質的分析。

三、討論與建議

(一)加強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

微專業建設的核心在于與企業、與職業接軌,通過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實現。理想型的微專業應以職業化為導向,企業職業崗位項目為載體,且如果要推進研究的可持續性和推廣性,需吸收來自企業或機構的研究者、建設者參與微專業的發展,加強作者間的合作,尤其是高校與企業、政府、中小學等異質機構的合作,且企業的參與使得對人才培養的規格更加契合市場需求;另外,為擴大微專業模式的交流、推廣和革新,需要促進區域間、院校間、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和均衡發展,加強學術交流和產學研,促使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二)善用實證,增強多樣化研究方法意識

微專業領域研究較多采用描述、案例分析等思辨性、理論化研究方法,未綜合使用定量與定性研究多種方法。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及信息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職能、專業、形式、人才培養等方面發生較大變化,微專業研究涉及企業、學校、教師、學生,需多學科多領域多方式交叉綜合開展。質性研究方法有利于事實的描述和深入的理論分析,量性研究方法的介入和參與可擴大研究領域,增強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實證研究有著嚴格的研究規程,是提升教育研究質量和影響力的主要方式,其功用在于架起理論與經驗之間的橋梁,促進研究范式轉型[14]。應樹立多元化研究方式方法意識,采用調查法、比較法等,加強實證性質的比較、驗證研究,結合學習者和教育者相關數據和感受深入廣泛地跟蹤挖掘。

(三)豐富學科,納入“四新”學科發展需求

目前我國微專業主要關注工科、文科,相對忽略農科、醫學等方面。教育部等13個部門全面推進新工、醫、農、文科建設,需要建立共性且多樣化選擇的個性教育學習體系。微專業建設有助于構建新型跨學科專業組織模式、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除保證現有針對工科、文科方面的支持和研究,也應給予其他學科的關注和重視,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四)拓展視角,深化微專業建設領域范疇

微專業探討集中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等角度,既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培養質量的要素。但對師資隊伍、支持體系、學習者效果分析等方面較為欠缺,且未從教育平臺、用人單位視角考察微專業建設,對于微專業的評估和可持續性發展有待加深,還需具體深入研究,并注意追蹤和驗證性,提高微專業發展的空間。教育發展,教師先行,加大微專業師資隊伍理念、教學方式的改革性研究,促進教師以建設者、研究者的視角積極建設發展微專業。此外,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風格、關注教育平臺的合理使用和教學設計、考慮用人單位的職業需求和發展趨勢。專業建設發展需要相對完善的支持體系,微專業作為教育領域的創新性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挑戰,從信息技術、高等院校、社會環境等方面出發建設微專業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也應成為繼續研究的問題。

結語

目前,高等教育微專業的發展有比較廣闊的空間,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圍繞其的理論研究有助于推動微專業的建設和用人單位的發展,也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視野的擴大、方法的多樣、內容的豐富、領域的延展,一定可以促進高等教育微專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1]樊華麗,彭瑤.網易云課堂之中國MOOC學習流程概述[J].中國教育信化,2014(23):32-34.

[6]王蓉.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建設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微專業建設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4):115-116.

猜你喜歡
研究現狀高等教育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淺析電力系統諧波及其研究現狀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