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凈沙·秋》與《天凈沙·秋思》對比賞析

2023-06-12 09:00鄧坤乾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白樸馬致遠天凈沙

鄧坤乾

內容摘要: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樸和馬致遠都曾寫過一首關于主題為“秋”的小令,本文將從創作背景、意象分析、音韻結構、意境表達等四個方面去對比賞析這兩首小令。

關鍵詞:白樸 天凈沙 馬致遠 對比賞析

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樸和馬致遠都曾寫過一首關于主題為“秋”的小令,本文將從創作背景、意象分析、音韻結構、意境表達等四個方面去對比賞析這兩首小令。

一.創作背景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蹤不詳。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白樸《天凈沙》共四首,分詠春夏秋冬四季。這首《天凈沙·秋》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時所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全文的內容為: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這首小令題名為《秋》,但是整首曲子都沒有一個“秋”字,而每一句又都是扣住“秋”字來著筆,寥寥數筆,描繪了清秋日落時分的鄉野景色,寫足了秋天的神韻。白樸不愿在元朝廷做官,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小令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有異議)人。他的年輩晚于白樸,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著名小令《天凈沙·秋思》。全文的內容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其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皵嗄c”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飄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

二.意象分析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白樸和馬致遠的小令中就都采用了這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來表達情感。

如白樸的小令共二十八個字,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就羅列了如下十二個意象: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前六個意象屬于冷色調,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后面六個意象屬于暖色調,“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角度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說明作者在描寫秋景的同時心境也發生了變化,并不一味地想表達秋的凄清與悲涼,而是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并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一篇寫秋杰作。

而馬致遠也不甘落后,光前三句就有九個意象,分別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這些意象不是作者隨意選取的,而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所謂融情于景,就是指將所要表達的感情融入所見的景物當中,詩人挑選的這些景物,無不在表達著所要表達的情感。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中,用“枯”形容藤,用“老”形容樹,用“昏”形容烏鴉,構成一幅落寂凄涼的秋景圖,使游子產生悲涼的情感;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看起來是一幅很溫馨的家園圖,但實際上,根據當時詩人的心境,這三個意象“小橋”“流水”“人家”絕不是在表達溫馨,而是借樂景寫哀情,抒發自己思念家鄉的情感。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分別用“古”“西”“瘦”來修飾“道”“風”“馬”,渲染出一種蕭索荒涼的氛圍,透露了游子漂泊天涯、流落異鄉的悲苦、孤寂、辛酸、凄涼、惆悵和郁悶的心境。

三.音韻結構

1.音韻

我們從音韻學的角度來談這兩首小令在聲律方面的特點?!疤靸羯场笔乔泼?,又名“塞上秋”,屬北曲越調,用于劇曲、套數或小令。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襯字不算),除第四句為四字句外,其余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其基本格式為“六、六、六、四、六”。其中首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二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三句首字可平,尾字可平葉;四句三字可仄;五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此調一般要求句句押韻,極少數第四句不押韻。一、二、五三句平仄完全相同。其難點在第三句末尾兩字,聲調規定極嚴,前一字只能用去聲,后一字只能用上聲。另外,第四句末尾一字,只能用去聲或上聲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兩首小令的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

孤村落日殘霞,

平平仄仄平平

輕煙老樹寒鴉,

仄仄平平仄仄

一點飛鴻影下。

平平仄仄

青山綠水,

平仄平仄平平

白草紅葉黃花。

平平仄仄平平

枯藤老樹昏鴉。

仄平平仄平平

小橋流水人家。

仄仄平平仄仄

古道西風瘦馬。

平平平仄

夕陽西下,

仄平平仄平平

斷腸人在天涯。

在格律上,先看白樸的《天凈沙·秋》,在遵守散曲小令的曲譜方面,不夠謹嚴。如末尾兩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其中的“綠”字應該作平聲,他卻用了仄聲;“水”字,應該用去聲,他卻用了上聲。都不符合規定。尾句曲譜規定是:“仄平平仄平平?!钡?,白樸的尾句卻是:“仄仄平仄平平?!边`背了曲譜的規則,“草”字應該用平聲,他卻用了仄聲。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在第二、第四兩句,在應當用“平平仄仄”的地方,換成了“仄平平仄”,“小橋流水”和“斷腸人在”都是這樣的,這種變例是可以的。而第三句的末尾的兩個字,可以是“仄仄”,也可以是“仄平”。這里作者卻用了“仄仄”,使這個句子在朗讀時感到突出。而“瘦馬”兩個字都是仄聲,跟前面兩句的“昏鴉”、“人家”都用兩個平聲字收尾的句子恰好成為對稱,這似乎與古人作畫時不僅考慮畫中的意境美,也考慮了畫的外在對稱美一樣;也似乎與建筑家不僅考慮了建筑的內在結構,也考慮了建筑的外形美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押韻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一韻到底的。曲詞中的鴉(y?。?、家(ji?。?、馬(mǎ)、下(xià)、涯(yá)五個字的韻腳都是“ɑ”,句句押韻,使全詩在音韻上聯結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形成聲音重復回環,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創造出一種抑揚頓挫的韻律美和流暢回環的音樂美。而白樸的《天凈沙·秋》只有一二三五句是壓“ɑ”韻,第四句“青山綠水”沒有壓“ɑ”韻,雖然曲譜注明這一句句末,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白樸卻選擇了不押韻,讀起來稍顯突兀,音樂性不夠強。

2.結構

在運用對偶方面,馬致遠這首散曲小令更加嚴謹、精工。它一開頭就連續運用三個對偶句,像連珠炮似的凌空而來,具有泰山壓頂之勢,氣勢連貫,韻律流暢,產生了一種整體美的音樂性效果。白樸的《天凈沙·秋》開頭兩句“孤村落日殘霞”與“輕煙老樹寒鴉”,對仗很工整。但是,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卻沒有和前面兩句對偶,因此沒有形成三句互相對偶的“鼎足對”。一直到末句,才用“白草紅葉黃花”與開頭兩句遙遙成對,氣勢不夠連貫,韻律也不夠流暢。

在畫面構圖方面,《天凈沙·秋》運用了十分簡練的白描手法,將一系列的景物呈現在我們眼前,樸素又淡雅。其詞并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夾雜在“青山綠水”兩種顏色之中?!扒嗌骄G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雜交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作者很好的把現實的秋景與人生的理想處所聯系起來,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開始就用“枯藤老樹昏鴉”寥寥幾個字寫了一幅黃昏老鴉歸巢的圖畫,這是近景;接著又寫了“小橋流水人家”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生活圖景——溪水從小橋下緩緩流過,橋對面居住著一戶人家,這是中景;再往下讀,“古道西風瘦馬”,就是作者騎著一匹瘦馬,頂著西風,忍著饑渴,在荒原的古道上行走,這是特寫的景象?!跋﹃栁飨隆边@是遠景,“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寫老鴉歸巢了,而游子卻有家難歸,在外漂泊,這是全景描寫。以上幾句,一句一景,近景到中景,再到特寫景,最后“人在天涯”的全景描寫將各個畫面連為一體,構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意象的組合井然有序,空間層次感和立體感極強,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造成曲中有畫的視覺美。這些景物就空間上說,不是“斷腸人”故鄉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假若是故鄉的景,“斷腸人”的愁思就不會這么多;就時間上說,這些景物是“夕陽西下”時的景物,落日西下本來就是最能牽動人內心愁苦的景象,而對于“斷腸人”來說,夕陽西下了,連老鴉也歸巢了,但是他卻還騎著早已因長久漂泊而已累得“瘦”了的馬在荒涼的無人的古道上行走,夕陽西下了卻還不知今宵身宿何處,這怎能不使人感到一種流浪天涯的無奈和悲涼呢?種種意象,構成了一幅秋日蕭瑟而游子思歸的圖畫。

四.意境表達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什么是意境?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詩歌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惫P者認為,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

歷來都認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意境和諧,表達了游子綿綿不絕的愁緒,“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都是描寫景色的,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文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中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之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之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白樸的《天凈沙·秋》通讀下來貌似只是在描繪秋景,前兩句作者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蕭瑟、冷清,看那“一點飛鴻影下”的景象,“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這幅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前一幅畫面在環境氣氛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但聯系白樸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前后為何如此了。畫面中的“一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一:“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愿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還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轉折。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一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于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恨之情。

綜上所述,兩首小令同以“秋”為主題,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形成不同的寫作特色,但是無論是在音韻結構還是在意境表達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皆略勝一籌,不愧被譽為“秋思之祖”。

參考文獻

[1]王靜.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與白樸《天凈沙·秋》的對比研究[J].時代教育,2016(03):119-141.

[2]李紅,白新菊.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與白樸《天凈沙·秋》的同和異[J].文學教育,2017(02):020-021.

[3]梁金嬋.《天凈沙·秋思》賞析[J].時代教育,2011(02):204.

[4]張大聯.秋思之美 感傷之情——也談《天凈沙·秋思》的結構美和意境美[J].語文學刊,2010(12)75-76.

(作者單位:黃州思源實驗學校;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

猜你喜歡
白樸馬致遠天凈沙
天凈沙·冬
天凈沙·春
“孤篇橫絕”與格調錯位——論白樸的文化人格和藝術思想
天凈沙·秋思
板凳甘坐三十二年冷 新見卓識海峽兩岸知——讀評《白樸著作生平論考》
馬致遠:聽他端坐瘦馬自吟自話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宗教精神的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