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研討

2023-06-15 05:31林美環
學周刊 2023年19期
關鍵詞:減負增效雙減政策

林美環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雙減”政策為依托,創建減負增效的教學模式是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文章將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減負增效的重要價值,了解“雙減”政策與數學教學相融合的意義,并從悉心備課、精準預習、優化課堂、巧設作業和做好服務等方面,對“雙減”政策與小學數學的具體結合策略展開分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輕松愉悅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逐漸釋放壓力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效率、掌握高效的學習技能。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減負增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04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16

“雙減”政策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基礎、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階段性目標、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總目標,對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和課后服務等多項內容提出要求。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教師要對過往的教學策略和學情進行全面審視,在做好學情調查和備課工作的基礎上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巧妙設置數學作業,并做好課后服務工作,讓小學生能夠在系統化、高效化的數學教學體系中達成減負和增效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重要價值

“雙減”政策對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開發出學生無限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全力構建減負增效的數學教學模式,以精簡、凝練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熟練地掌握數學學習要領、明確數學知識的規律,從而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使得他們能夠在相同的時間段內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1]。從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來看,教師以減負增效作為數學教學的目標,摒棄了一切冗雜的內容和形式,挖掘出對數學教學和學生發展最為有利的深層信息,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還能讓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內容等長久地保持探究興趣,這樣有助于推動小學數學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也能真正實現“雙減”政策蘊含的教育和教學目標。鑒于“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重要性,教師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構建減負增效型的教學模式。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有效策略

(一)悉心備課,把握減負增效的源頭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了解問題。教師要在“雙減”政策下實施減負增效的教育模式,充分了解學生負擔重、學習效率低等問題,進而引導學生采取合理的對策解決問題。在減負增效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減負、增效的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在備課階段研讀“雙減”政策,了解其涵蓋的具體內容、涉及的核心思想和具體操作辦法,把握好減輕學生負擔、增強數學教學效果的源頭,在做好政策研讀、教學實況預設等工作的基礎上撰寫詳細的教學方案,從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課后服務等角度出發,將“雙減”教育的理念融于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以此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根據過往的教學經驗,為進一步加強教學方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教師要在教研小組中展開提前演練活動,以公開試講、集體討論等不同的方式探尋教學方案中尚存在的缺陷,并采取精準的解決對策,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課后服務等方面的預設方案,以此確保后續相關活動的順利展開,為構建減負增效型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打好基礎。

(二)精準預習,奠定減負增效的基礎

減負增效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段內習得更多的知識,并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v觀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實況,唯有充分利用預習環節的時間,方可實現減負和增效的目標。綜合以上因素,教師可以開啟精準的預習活動,針對小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和實際課程內容,設定簡潔、凝練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和探索基礎知識,了解數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并將預習中遇到的難題或阻礙等一一提取出來,以書面的形式提交給教師,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2]。當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可將學生提取出的信息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歸納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依據這些問題精心選擇課堂教學的內容、設定教學計劃。這種教學方式既能規避無效學習的現象,最大限度地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學習慣,對于學生的日后成長與發展皆有益處。同時,對于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個性化問題,教師也要從個性化教育的角度出發,指出他們存在問題和遇到困難的實際原因,引導學生創建有特色、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從而削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負擔和壓力。

(三)優化課堂,創建減負增效的陣地

“雙減”政策強調學校的育人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鑒于“雙減”政策的實際要求,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將一堂課的實效最大化,讓學生能夠在高效、優質的數學課堂上緩解內心的學習壓力,改變專注力差、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

1. 以趣味化的導入減輕學生負擔。一堂課的導入環節是否有趣和切合課程內容,對于整堂課的效果和推動進程都會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如果不能在初始環節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他們很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以此邏輯關系為根基,為了創建減負增效型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化的導入形式,利用猜數字、數字接龍、口算搶答等類型的游戲,將學生的關注點聚焦于課堂導入環節,打破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隔閡,讓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包含著無限的樂趣。除游戲化的導入形式以外,若想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還要讓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從何而來以及具體的演進歷程。為此,教師也可以在導入環節引進數學史料故事、圖文化的推理模型等,引導學生在閱讀史料故事、觀看動畫模型的過程中了解數學知識的規律,進而明確“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的知識,還能進一步減弱負擔感,從而體現出導入環節在減負增效型教學模式中的作用。

2. 以小組化的形式提高學習效率。增效是減負的前提,課堂教學的效率越高,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越多,這樣對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無疑都是有利的。所以,以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教師要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小組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為載體,集中討論和解決數學學科中的疑難問題,探索出創新、便捷和多元化的解題策略,提高他們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從另一方面來講,效率不僅要包含“提高速度”,還要涵蓋“提高質量”,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為各小組設置探究化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點,辯證性地思考和探討數學問題,促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并能從舉一反三的角度出發思考和論證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學生既能逐漸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效率,還能掌握多種學習方法,達到效率和質量同步提高的目的,符合“雙減”政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3]。

3. 以科技化的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半p減”政策提出“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的需求,這其中包含現代科技資源?;凇半p減”政策的要求,教師應充分借助學校內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創新數學課堂的形式,以微課視頻、多媒體設備、翻轉課堂、電子白板等為基礎手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和創新化的學習對策,促使學生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理清數學知識涵蓋的規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此外,針對一些疑難問題,教師也要利用三維立體模型演示數學原理、數學概念和公式的來源,以數形結合的方式將平面化和靜態化的數學概念以三維模型的方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明確數學知識的內涵與本質。借此,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新鮮感,還能通過簡單的形式理解復雜和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基于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情況,教師也要利用多媒體課件等將現實生活和歷史典故中的數學問題呈現出來,如“雞兔同籠”“鴿巢問題”“植樹問題”等,讓學生能夠將真實問題與數學原理對接起來,更為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之間的關聯,以此強化他們的實際學習效果,讓他們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和學習技能。

(四)巧設作業,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在“雙減”政策中,作業設計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因此教師應在明確傳統作業模式弊端的基礎上將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融入作業設計工作中,通過個性化、實踐化的作業緩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壓力,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欲望,進而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如此“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便能融入數學作業中。

1. 設計個性化的課后作業。作業內容存在缺乏新意、固化現象嚴重等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始終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十全辦法,也難以深入理解新思想和新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減負和增效的目標,教師必須做出改變。對此,教師可以嘗試以“雙減”政策中的重點內容入手,結合“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的要求,著手設計個性化的課后作業,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針對性、契合實際的數學作業,讓他們從難度適宜的作業出發,找尋丟失的學習信心,重新樹立起堅定的學習理念。而且,為了增強課后作業的個性化特征,改變學生對作業的看法和觀念,教師也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創建個性化的作業模式,以成長記錄冊為載體,將學生在不同課節中完成的作業集中于同一個文件夾中,為他們的自主復習提供依據。同時,教師也要利用趣味化的貼紙、卡通畫等,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錄冊中做下標記、書寫評語,讓他們能夠體會到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這樣既能間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滿足他們的心理成長需求,符合素質教育以及“雙減”政策的實際要求[4]。

2. 布置實踐化的課后作業。在個性化作業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實踐化的課后作業,結合數學課內教學的內容和情況,以實踐探索和深度學習為目的,設計與之相匹配的課后作業,改變傳統作業模式以習題和試卷為主要內容的情況,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借助已經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完成實地測量、數據統計等作業,驅動他們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實踐作業反饋和評改工作,了解學生在運用知識、解讀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和難點,針對學生之間共同存在的問題,展開專項化的作業評改會,帶領學生復盤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明確問題所在的原因,進而在日后的學習和探究中規避問題,這樣方可使課后作業成為減負增效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員。

(五)做好服務,踐行減負增效的理念

1. 在校園課后服務中緩解學生壓力。在“雙減”背景下,課后服務是幫助學生緩解身心壓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教師要做好課后服務工作,利用學校提供的線上線下資源,為學生創建優質的課后服務體系。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校園中組織課后服務活動,以運算競賽、場景演繹、動手操作等為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算一算、演一演、剪一剪、拼一拼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課內所學的知識、論證數學知識中包含的原理,使得他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后氛圍中輕松地達成學習目標。而且,課后服務不應該成為教學的主場,而應是學生放松身心、自主探索的主要場地?;诖?,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數學文化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數學家的發展歷史、有趣的數學現象等等,在增加他們知識儲備的同時促使他們看到數學教學不同的一面。如此即可緩解學生的壓力,真正踐行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

2. 在線上課后服務中對接學生需求。在校園課后服務之外,教師可以額外開設免費的線上服務平臺,打破教育的局限性,有效地規避學生參與校外有償輔導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免費教育資源的功效。具體來說,教師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借助學校的內部網絡創建校內共享線上課后服務體系,讓學生加入共享群組中。在課后時間段,學生要秉持著自主自愿的原則,于線上課后服務平臺中與教師和同學展開交流,同時也可以上傳自己的學習經驗,以此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再者,以減負增效為目標,教師也可以上傳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卡通畫、通關游戲等等,改變學生對數學教學的看法,讓他們從心底里愛上數學、愛上學習,這也不失為減負增效的一個良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國家教育事業大力改革的背景下,為促進小學生的整體發展、創建減負增效型的課堂模式,教師以“雙減”政策為指導思想,從悉心備課、精準預習、優化課堂、巧設作業和做好服務等多個角度,將其與數學教學融合起來,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中的“題海戰術”策略和機械化的形式,不單單能為數學教學增添活力,還能真正緩解學生的壓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促使他們在減負高效型的教學中掌握知識與技能、獲得身心愉快發展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佘旭正.論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三重奏”[J].新課程,2021(34):97.

[2] 丁紹美.關于減負增效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77.

[3] 朱仕鵬.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0(6):61.

[4] 鐘先云.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0(8):45.

[責任編輯 郭麗杰]

猜你喜歡
減負增效雙減政策
政策
政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輕擺渡,濟江川
初中作文教學分層分組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