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路徑探索

2023-06-21 00:27唐永紅
知識窗·教師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中職語文工匠精神

唐永紅

摘要:“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的必備品質,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如何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中職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文章明確中職學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時代訴求,分析“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職語文;文化軟實力

2020年2月,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并要求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中,積極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梢?,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對培育學生審美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產生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對質量追求完美、苛求極致的精神,是學科教學的價值指向。然而,中職語文教學存在“工匠精神”文化元素挖掘不深、教師對“工匠精神”領會不夠、“工匠精神”實踐體驗不強等問題,沒有完全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對此,教師必須深入探索“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路徑,以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追求和信仰,進而實現“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中職學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時代訴求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的“文化理念”,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中職學校以培育“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將“工匠精神”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所需,也是適應時代發展所求。

(一)戰略需要: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和勞動者素質的競爭。我國正處于“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人才的渴望前所未有,尤其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言,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尤為重要。事實上,在我國古代,魯班、墨子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進入現代后,“工匠精神”卻被一種“差不多精神”所取代,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產品質量、產品檔次等造成較大危害。因此,在新的發展戰略下,我們必須實現“工匠精神”的復歸,引導學生關注產品質量,追求敬業、專注、精益、創新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中國制造”的簡單粗糙的標簽,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注入強大動力。

(二)精神標尺:彰顯教學文化軟實力

技能型人才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對技藝、技術有一種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執著態度。這種態度從何而來?筆者認為,課程教學的滲透、培育尤為重要。然而,在當前中職學校的課程教學中,存在重技能輕精神、工具理性大于價值理性的錯誤偏向,對學生長遠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對此,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場景中,中職學校課程教學必須強化敬業、專業、耐心、專注、執著、堅持、創新、創造等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重塑人才培養的精神標尺。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核心素養培育要求,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文化元素,將教材文本中的“工匠精神”、民間傳說中的“工匠精神”、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以教學闡釋、深度解讀、實踐鍛煉、習慣養成等方式傳遞給學生,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讓“工匠精神”成為課程教學的“精神標桿”,激發學生對技術技能的執著追求,凸顯課程教學的文化軟實力。

(三)現實訴求: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保駕護航

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中職學校畢業生要想獲得職業發展的出彩機會,必須具備扎實的職業技能和嚴謹的職業精神。學生在“準職業人”向“職業人”轉變的過程中,如果不關注產品質量,不執著、不堅守,不創新技術技能,不敬業奉獻,職業路徑必然越走越窄。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將大大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理解、認知等,進而激發學生的職業追求和職業信仰。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實現學生生涯發展與工作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因此,從學生職業發展的現實訴求來看,要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實現“好就業、就好業、就業好”的目標,“工匠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且迫切。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路徑

中職語文是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屬性,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也具有突出作用。因此,教師應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一)做好教學設計,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文化

首先,教師要增強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知。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薄肮そ尘瘛笔且环N品質、一種修養。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工匠精神”,教師必須熟悉“工匠精神”的內涵、歷史傳承、當代價值、邏輯生成等一系列問題,明確“工匠精神”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規劃如何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工匠精神”的融入和貫穿,才能把握好課堂的每個環節,讓每堂課都成為優質課堂。

其次,教師要設定“工匠精神”融入的情感目標。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工匠精神”是學生的一種價值追求,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定與“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追求,培養學生專注、敬業、求精的品質。

最后,教師要設計“工匠精神”融入教學的環節。無論是教師對“工匠精神”的重視,還是“工匠精神”情感目標的設定,最終都要落實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要實現“工匠精神”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教師必須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工匠精神”。

(二)堅持內容為王,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元素

要想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語文教學,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挖掘和整合,只有豐富的教學內容,才能實現對學生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學文本,從不同視角挖掘和整合其中的工匠文化和精神,并引導學生從自身的專業出發進行深刻解讀,實現“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技能培養的耦合,進而促進“工匠精神”內化于心。

如在講授《庖丁解?!窌r,教師可以從庖丁的技藝展示、心路歷程、工作態度等方面出發,進行更加細微的“工匠精神”解讀,引導學生感受庖丁的精神境界,養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事實上,在中職語文課本中,關于“工匠精神”的文本很多,如《跨越百年的美麗》《我的母親》《都江堰》等,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佳作,教師要充分挖掘、整合這些課文中呈現的敬業、樂業、鉆研、擔當、求精等精神特質,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真正從內心生發對“工匠精神”價值和意義的探尋。

當然,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囿于教材內容,還可以通過引入民間傳說故事來講述“工匠精神”。如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卷》中,收錄了多個關于“工匠精神”的故事,教師可以分享這些故事,增加課堂教學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此外,在梳理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把“工匠精神”與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講清楚、講透徹“工匠精神”與學生未來發展的內在關聯,并加以提煉、轉化、融合,形成一系列的“工匠精神”文化專題。

(三)強化實踐養成,體驗“工匠精神”的魅力

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最終要落實在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工匠精神”變成一種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的“工匠精神”才能牢固,才能永久。

第一,營造教學情境,體驗“工匠精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走入生活,近距離接觸“匠人”,讓學生感受“能工巧匠”的工作面貌和精神境界,品味“匠人”的生活,體悟“匠人”的執著,進而增強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感。

第二,分享工匠故事,感悟“工匠精神”。在中職語文授課之前,教師可以設置課前五分鐘的工匠故事分享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工匠精神”主題,用演示文稿展現“工匠”故事。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項目,學生不僅能提高文字表達能力,還能讓“工匠精神”在心中萌芽。

第三,課堂即時訓練,培育“工匠精神”?!肮そ尘瘛钡呐嘤⒎且货矶?,而是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開展即時訓練,既鞏固教學內容,又培育學生認真、專注、嚴謹、細致等品質。如在講授《勸學》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設置誦讀、找尋、品味、領悟“工匠精神”的訓練項目,讓學生通過默讀、誦讀等方式,領悟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認真學習、專心致志的治學精神。

第四,拓展項目訓練,踐行“工匠精神”。中職語文教學并非單一的知識說教,而是結合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訴求,強化拓展項目的實踐訓練。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寫作、演講、表演、角色扮演、師生互動等一系列方式,引導學生踐行“工匠精神”。如在講授《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筆者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在講臺上表演“母親”擦桌子、洗布襪等場景,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踐行“工匠精神”,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更深刻、更獨到的體驗。

總之,在建設“制造強國”的偉大實踐中,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必然之舉。教師必須謀勢而動、順勢而為、順勢有為,做好教學設計,充分融入“工匠精神”文化;堅持內容為王,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元素;強化實踐養成,體驗“工匠精神”魅力,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承發揚“工匠精神”,進而為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雅雯.如何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以中職語文教學為例[J].職業,2022(3).

[2]何秋玲.中職語文教學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1(21).

[3]馮勝清.工匠精神、勞動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探析——以《景泰藍的制作》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9(18).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中等專業學校)

猜你喜歡
文化軟實力中職語文工匠精神
人文城市應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立足文本,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搭建解讀支點
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標識語翻譯規范化研究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效策略探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