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先勇《孽子》中同性戀群體的“孽子”形象

2023-06-22 08:02劉俊
文學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同性戀白先勇家庭教育

劉俊

內容摘要:《孽子》是臺灣作家白先勇發表于1983年的一部小說,也是其至今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臺北市新公園為中心,以少年同性戀李青為代表的一群同性戀少年在放縱與煎熬中求得精神與身體雙重救贖的故事。白先勇作為華文文學的重要作家,且這部小說的主體是邊緣群體-同性戀。因此自發表以來研究伴隨著爭議而不斷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主題研究、敘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但結合文本對“孽子”的成因研究則顯得不夠,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不僅對揭示小說主題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揭示其成因也許可以產生一定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孽子》 同性戀 白先勇 家庭教育 臺北市新公園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以宗法制為基礎的社會,所以一直有“子不教,父之過”的傳統。而文中以李青等幾個少年為代表的同性戀群體之所以只能生活在“在我們的王國里,只有黑夜,沒有白天”[1]環境里,這是一種被迫選擇生存環境的小眾群體。而他們現有的這種生存狀態,其實是被父系社會放逐的一個狀態。但是這對他們這群“孽子”們是不公平的對待,因為恰恰就是“父親”對他們教育或關愛的缺失或變異是他們主動選擇或無意識選擇性倒錯行為的主要原因。

一.缺失的父愛

小說以李青被父親趕出家門為開頭,甚至沒有給我們描述這個家庭的背景。但是還是以補敘的方式斷斷續續的給我們展示了這個家庭的全貌,物質上與精神上的生存環境。每一次展示都是對這個凄慘家庭氛圍的昏暗渲染?!拔覀兊姆孔犹貏e矮,陽光射不進來......整棟屋子終年都在靜靜的,默默的,發著霉?!盵2]這樣的環境描寫給我們一種壓抑感,一個終年看不到陽光的屋子,也許折射的正是李青的內心狀態。韋勒克在《文學理論》指出家庭內景可以看作是對人物的轉喻性的或隱喻性的表現?!盵3]李青的父親是在抗日戰爭中得過獎章的退伍軍人,但是也有被俘虜過的經歷;母親是臺灣本地人,在青年時代是交際花般的人物。由于父親與母親雙重坎坷的經歷與巨大的背景差異,家庭很難想象可以產生正常的溫馨氛圍。但是由于有了弟弟的存在,李青在家里受到的待遇則又差一點。

根據弗洛伊德關于“力比多”的理論,我們可以試圖去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李青的心理狀態。他心中的力比多已經處于一個變異狀態。青春期發育產生的積累,家庭環境的壓抑,這些力比多就如終日不見陽光的屋子一樣,在里面不斷積累,直到將他本身腐蝕。所以他做出了“正當弟娃笑嘻嘻向我伸出手的那一刻......狠狠地咬下了八枚青紅的牙齒印”。[4]他恨的是弟娃的存在奪走了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母愛和家庭的溫馨。這樣做也是為了向母親宣告自己的存在,即使這個關注的表現是一頓打罵。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此時的李青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神經病”的所有條件。無處發泄的力比多及巨大的內心孤獨在他上初中后青春期到來的日子里日日使他受著煎熬,對性有著強烈的需求。但是受到母親的影響使他不敢相信女性,并且無意于與任何人結為一個穩定的愛情關系。最終其選擇了民國九年“本月三日晚上在本?;瘜W實驗室內于管理員趙勝武發生猥褻行為”。[5]文中雖然采取了省略的敘述手法沒有寫他們認識的過程。但是交代了這件事發生的前一天是弟娃下葬的日子。弟娃的死標志著他對于家庭的最后一絲幻想和溫暖的渴求消失了、心理上的唯一的安慰消失了、生命中最寶貴的人消失了,這對李青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時的他終于無法忍受內心洶涌的力比多的沖擊,只能任其將自己帶向無意識的深處?!澳峭?,我躺在那張實驗桌上,腦里一直響著鐵錘的敲擊聲音”。[6]這段心理描寫交代了他的選擇并非是向肉欲的屈服,而是在內心極度空虛、壓抑以致無處發泄的無意識自覺行為。

父親從未表示過對李青及弟娃的關心。他只有在回憶自己光榮的軍旅生活時,才會顯露出少有的溫情。但這只是他作為一個被解除軍籍的軍人沉浸在回憶中快樂的自私的心理,而不是作為一個父親關心自己的孩子表達的愛意?!八恍南M?,我畢業的時候,報送鳳山陸軍軍官學校,繼承他的志愿”。[7]他從來沒問過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也從來沒有試著去了解他們,只是一味的沉浸在過去的光榮與屈辱和現在的不得意中。而李青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從來沒有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是被時代、社會、家庭所遺忘和忽略的人,這是臺灣一代人的命運。

上世紀40年代,國民黨敗退臺灣。原先盤踞在廣袤大地上的龐大國民黨政權體系都都龜縮在了東南一隅。首先是現實條件的巨大落差。原來都是鎮守一方的將官,現在只能安靜的賦閑在無人問津的小院子中。遑論那些無權無勢的軍官、文職、家眷、乃至士兵的處境落差。他們每個人都必須主動或被動的適應這個巨大的轉折,這一過程構成了臺灣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現實。他們以自己的輝煌昨日做記憶的資本來消費著日漸沒落的權勢風光。直至人走茶涼、空留評論在場。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金大班選擇在最燦爛、最墮落的地方度過自己的余生;《梁父吟》的雷委員以極簡單的方式面對死亡。無論如何,他們都曾經有過可以供他們后半生回憶不盡的各色經歷,即使面對現實的殘破仍可以躲進記憶的溫柔中來安慰自己。他們的后一代,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的新一代則面臨著更大的精神危機。

首先他們是生活在沒有穩定精神家園的世界里,敗退到臺灣的上一代人還沒有消化完自己失敗帶來的各種不幸。整個社會上籠罩著壓抑、沉默、頹廢的氛圍。就如這部小說中出現的成年人,又有哪個不是靠著回憶過去的榮光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的呢?同時代出生于美國的一代人被稱做“戰后一代”。雖然經歷了戰爭對文化的徹底沖擊,他們仍承襲著先輩的文化遺產,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化風格。而出生于臺灣的這一代人,是連文化根基也沒有的。

其次是他們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變異。李青的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小說中王夔龍的父親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但也因此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也越高。當他為情殺人的時候,父親對他的失望也就越發的強烈?!澳氵@一去,我在世一天,你不許回來”。[8]與其認為他的父親不想面對他,倒不如認為他不敢面對的是自己徹底地失敗。敗退到臺灣地命運已經注定,那么所有地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一輩身上。當這一份希望也破滅地時候,他們生命地意義便再也找不到寄托之處了。小說中借“傅老爺子”之口表達出臺灣一代父親的共同心聲。傅老爺子一直以兒子為驕傲,但是發現兒子做了不可告人的事情之后,“氣的昏死過去”。但是當兒子自殺地消息傳到耳中,“我感到了無生趣,整個人登時如同槁木死灰,人世間的一切苦樂,我都冰然,無動于衷了”。[9]

“孽子”之“孽”實則是臺灣兩代人的問題,但是根源是父親一代的教育失責造就了兒子一代的悲哀。

二.在性對象的選擇上追求的是缺失的父愛

由于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應有的父愛或心中無意識對父親的反叛造就了他們在性對象選擇上地倒錯。在這一點上典型地體現在了李青的三個朋友:小玉、老鼠、吳敏身上。

小說中,小玉有過好幾個性對象。但他始終執著于“表”上。小說中小玉的第一次出現就是在炫耀老周買給他的那塊表。后來補敘出與吳老板的關系,實際也是他想擺脫失去老周后“手梗子光光”的一個狀態。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在幼兒時期,小學同學拿著父親買給他的表在小玉面前炫耀說:”我老爸買給我的?!边@給了小玉以強烈的刺激,“表”成為了他一切行為的內心沖動和一切表現的癥候。他自述“從那時起,我便一直想要一只精工表”。[10]但是“表”只是小玉性倒錯行為的一個癥候,根本原因是缺失的父愛。在小說中,稱性對象為干爹的只有小玉,他的情感狀態也是最不穩定的。原因就在于他不停地追求父愛的感覺。最終使他心態趨于平和的是一位來自東京的華僑。而前文交代,小玉地父親就是能去了東京。最終,小玉終于到了東京,踏上了真正的尋找父愛的過程。

老鼠也是一個孤兒,一直跟隨長兄烏鴉生活。雖然烏鴉經常打到他半死,但是他從未想過離開。在小說中,老鼠對所有性對象表現地都很不在乎,唯一在乎地是他的“百寶箱”。這個對比說明了內心空虛使得他對于任何外界地一切都持有懷疑地態度,只想極力保有自己的東西。因此他對于唯一的親人烏鴉表現出了強烈的依賴。在心里比烏鴉給他以依靠感更多的就是自己的箱子。小玉雖然很喜歡表,但是他實際上更想要的是一個人。這一點可以從林茂雄并沒有給他買表,但他卻仍然對林茂雄獻出十分的熱愛。而從這個方面來看,老鼠內心隱藏著更深的一層孤獨,就是他甚至不能再相信人,只能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個物體上。所以但他發現箱子被打開,那支漂亮的筆丟了之后,他就甚至不惜離開那個家也要找到那支筆了。

小說中只有他轉入性倒錯的原因是一些文章中指出的“男娼”。但是他還有著自己的內心堅持,那就是他的“拿”都是有限度的。他對于物質也并不留戀。他會請李青去看電影,被打后還把僅有地二十元錢給了李青。從這個細節得出,在缺少親情與物質保障的家庭中成長,并沒有使這個男孩對愛情和物質形成病態的追求。他只是在有限度的范圍內保持著自己的一方天地,以遏制住自己深不見底地對于生活的恐怖與孤獨。而最后他終于因為偷竊被關進少管所了,雖然他仍然在抱怨。但是在這里,和那些混混相比,他是多么一個正常的人。

吳敏是小說中塑造地最為單純、衷情但也也在經歷上最為挫折的人。其父親是一個賭徒,因賭入獄,吳敏七歲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后來又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又被關進監獄了,并且也不知道被關進去多久。父子關系的這種非正常表現對他造成了雙重心理上地影響。其一是對于穩定情感地的渴望和追求,在這一點他又區別于小說中的其他幾個人物。雖然從人物表現來看是在追求一種“穩定”的狀態,但吳敏對于追求穩定的渴望是強烈且脆弱的。因為父親的好賭和長時間的被關進監獄使得他長期沒有一個穩定的住處和家庭,所以當他第一次住進張先生的家里時,他就萌生了想要永遠住在這里的想法。即使在后來由于張先生自身的原因不斷地對他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傷害,但他始終不愿意離去。

他的專一不被朋友所理解,并被稱為“小賤人”。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他的出發點是對于同病相憐的張先生的可憐。由于從小沒有穩定的家庭和親情,吳敏深刻的了解無人依靠的孤獨感。所以當張先生在他面前大哭時,他原諒了這個男人,也可憐他?!皬埾壬司壓懿缓?,刻薄、多疑又小氣。平常也沒有什么朋友,跟他同居的那些男孩子,沒有一個對他是真心的,都處不長,而且分手的時候總要占他的便宜”。[11]從張先生的孤獨中,吳敏看到了自己的孤獨。他們是那么的同病相憐,都是被身邊的親人拋棄了的孤獨的人,在這混亂的世界里,只有他們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取暖。但最后他希望的出路就是他不再無條件的對張先生好,他已經明白這樣單純的付出是沒有意義的,他學會了如何在得到安定的同時保護自己。

王夔龍也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個人物。從他特殊的身份與經歷來看,是寄托了作者某些自己的影子在里面的。王夔龍的父親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死后的葬禮規格是所謂“國葬”。但是王夔龍卻說:“據說葬禮很隆重,我看見簽名簿上,有好多政府要人的名字,可是我卻不知道六張犁在哪兒,我從來沒有去過?!盵12]這句對于父親葬禮的描述使人不由得想到《局外人》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薄毒滞馊恕吠ㄟ^塑造一個社會的‘局外人來表達了世界的荒謬以及人與社會的對立的狀況。這部小說中地敘述首先表達的是父子之間地極端對立,并由此引向了兒子不僅被父親所放逐,而且是被父親所代表地父系社會所房主。

小說中父子的對立極為嚴重,當其父親發現其性倒錯的現實時立刻就買了一張機票把他送去了美國。并且說:“你這一去,我在世一天,你不許回來”。小說詳細的描寫了他去到美國后的一些經歷,但不過就是“我就在那些摩天大樓的陰影下下面,躲藏了十年”。這十年,他極少跟普通人接觸,而是沉淪在了性倒錯群體的中間。這期間,他是被父系社會放逐的十年,當他回來后“臺北的白鷺鷥都不見了”,這意味著即使他現在重新回到社會里,但是也已經跟社會脫節了。人生這巨大的變革過程都是因為其父親的一句話,所以他對于父親的感情時極其復雜的。他是敬愛父親的,也是在心里知道是對不起父親的,但是父親放逐他十年,且死的時候都沒允許他回來,他又是極其不理解。但是他一直都沒有怨恨過父親,他十年中一直活在自責的狀態。從這一點上看,是對兒子一代達成了道德上的諒解。

而通過傅老的一番話,小說完成了對于父親一代的諒解。雖然兒子一代的性倒錯的主要原因是父親一代的父愛缺失和變異造成的。但是父親一代卻是無條件的愛孩子的,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塑造下一代,想要兒子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只是時代與家庭教育上的問題,使得父子之間在心理聯系上發生了斷裂。當這斷裂轉化為現實,并為父親所知時就釀成了不可挽回地結果。已經年邁的父親已被受不了自己理想的破碎,所以只有選擇不再看見兒子,他們沒有勇氣面對兒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承受著更大的痛苦。一方面他們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挽回,而這其中地責任又是由于自己地過錯造成的;另一方面作為父系社會的代表他們又明白這件事情是多么“大逆不道”,他們想要原諒,但是又無法突破道德禮法的禁錮,這使得他們一直生活在極度的痛苦之中。

以往對于《孽子》的研究,主要是主題思想的探索,長篇小說巨大的容量與作者高超的技巧決定了這種探索的合理性。但其實這本書序言寫的清楚“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猶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因此從小說中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作品中所折射的臺灣表面商一代,實則是兩代人的心理問題,并借此從另一個角度展開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里臺灣的社會面貌。以李青為代表的臺灣一代性倒錯者少年的悲哀實則是在集體父愛缺失或變異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悲哀。但是歷史并不孤獨,在今天中國同性戀者數量已高達幾千萬的情況下,我們仍然需要反思當下家庭教育中親情的缺位。

參考文獻

[1][2][4][5][6][7][8][9][10][11][12]白先勇精選集/白先勇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112,133,137,111,148,134,124,280,197,250,123

[3][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M].上海:三聯書店,1984;248.

(作者單位:江蘇海洋大學文法學院)

猜你喜歡
同性戀白先勇家庭教育
白先勇與《紅樓夢》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國情懷
白先勇:我有一顆天真的老靈魂
高職高專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調查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臺灣同性戀題材電影現狀初探
從《道熙呀》看韓國電影的女性主義色彩
淺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戀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