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詩歌思想內容流變視域下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提升研究

2023-06-25 09:46趙政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3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流變解讀

趙政

摘要:該文植根于高中語文教學研的實際,著眼于高考對學生古詩解讀鑒賞能力提升的高標準要求,探索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流變特點和趨勢,研究學生詩歌解讀鑒賞能力提升的方法。

關鍵詞:古代詩歌 流變 解讀 鑒賞能力

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新課改”精神的進一步推進,中學生對古代詩歌具備基本的解讀鑒賞能力,已成為當下高考考綱的硬性要求。

一、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流變特點和趨勢

(一)深刻的時代烙印

《詩經》和《楚辭》的創作初顯時代烙印。上古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文字,只有口頭傳唱的歌謠。大約到了周代,隨著青銅器等生產工具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字和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已經使用,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曾派采詩官在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們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諭等目的也作詩、獻詩??鬃釉诠?世紀左右將這些詩編輯成了《詩經》?!对娊洝肥侵袊钤绲囊徊吭姼杩偧?,其中的十五“國風”最為動人,表現的思想內容較為豐富,反映了諸侯爭霸、民風淳樸的時代烙印,作為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在詩歌思想內容上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懷現實、關注民生疾苦的優秀傳統。戰國時代,隨著鐵器的使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思想文化上呈現“百家爭鳴”的繁榮?!冻o》應運而生,成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反映了戰國林立、民生多艱的時代烙印。

治世和亂世的詩人詩作在思想內容上的流變特點有所不同。首先,治世時代的詩歌創作,在詩詞作者的規模上和優秀率上,都甚為可觀。古代詩歌發展到唐代進入極盛時期,這源于唐代相對清明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生活和比較發達的經濟文化水平。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詩人有兩千多人,詩作近五萬首,凡九百卷。在詩歌題材上百花齊放,大放異彩。在詩體形式上也是雜言的古體詩和五言七言的近體詩爭相呈現,姹紫嫣紅。在唐詩發展繁榮的同時,中國詩歌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新形式——詞。宋代盡管邊患不斷,但在宋代統治者的外交斡旋下,基本上營造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穩定繁榮,宋詞的鼎盛正是這一時代特點的反映。其次,亂世時代的詩歌創作,在優秀的詩人詩作呈現上,發展相對受限。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亂世分裂、民族大融合時代。這一時期戰爭頻仍,民不聊生。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上反映了漢末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心態?!敖ò财咦印焙筒涛募У脑姼柙谒枷雰热萆弦卜从成鐣牧褋y和生民的艱難,具有明顯而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魏晉時代阮籍的《詠懷》、左思的《詠史》都把歷史現象和個人遭遇融合,在思想內容上批判當時的門閥制度?!疤飯@詩”在陶淵明《歸園田居》和謝靈運《登池上樓》出現后曾一度振興?!赌咎m辭》和鮑照、謝朓、庾信則是南北朝少有的成就最高的詩作和詩人。這一時代不僅涌現出的詩人比較少,而且詩歌在思想內容上的題材范圍也相對狹窄,發展相對受限。最后,詩歌在思想內容上的流變與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興衰密切關聯。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與詩歌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影響,興衰互現。從秦漢時期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初步確立,它的不成熟、不系統和不完善,也反映在以詩歌為主要載體的思想文化發展上,表現出詩歌思想內容和詩體流變有零星發展,摸索前進的特點。但到了隋唐兩宋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穩固發展,這些方面的流變則是野蠻生長,昂首闊步的特點。而到了元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腐朽衰敗,這些方面的流變又有桎梏重重,裹足難行的特點。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興衰外化在詩歌創作思想內容的寬窄上,非常鮮明地勾勒出一條起伏曲折的線條。

(二)萎縮與繁榮并存,挑戰與機遇同在

時至今日,詩和歌已各行其道,越走越遠,“詩言志”的功能弱化,一般人都不會把詩與歌相結合,導致詩作主要是為了書面閱讀,而非傳唱,這就使得詩歌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創作主體長期囿于工作和生活的小圈子,生活閱歷的貧乏很難為詩歌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而“以詩為娛”的觀念又使大眾對詩歌產生誤解,真正的古、近體詩創作無論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詩體規范上,事實上都在萎縮,這將成為古代詩歌流變的一個趨勢,也是必然要面對的挑戰。但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1]”,“詩言志,歌永言”永遠都是古代詩歌發展的趨勢。恰在重讀國學經典,發揚傳統文化的新時代,眾多的詩人和詩人團體必將以詩歌類刊物作為新的詩壇,力守古、近體詩的格律要求,與時俱進,創作岀表現真善美的新時代詩歌,把我們新時代人民的“詩和遠方”完美結合,將中國古代詩歌在思想內容上的創新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為爭開創唐詩以來的再度繁榮而努力,而這也必將成為中國古代詩歌流變的另一個趨勢。

二、學生詩歌解讀鑒賞能力提升的方法

了解古代詩歌思想內容的流變特點和趨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解讀鑒賞能力,而學生要多讀勤背,積累誦讀量則是最基本的詩歌解讀鑒賞方法。學生提升詩歌鑒賞能力的前提是具備解詩能力。學生的解詩能力與鑒賞能力是共生共進,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解詩能力是鑒賞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要求;另一方面,鑒賞能力是解詩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理解詩歌作品的必然結果。解詩與鑒賞共生共進,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一般意義上說,解詩的過程也是鑒賞詩歌的過程,而鑒賞詩歌往往認為是解詩的更高層面。

(一)解詩要知音識字,一是會讀,二是明意

一方面,怎么讀?要讀出詩句中有規律的重復和停頓所形成的節奏,讀出押韻、平仄和音調,定準詩歌的基調。詩歌按照一定的規律回環重復,就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激蕩著讀者的心弦,如李白《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重復了三次,節奏感很強。當然,詩歌的節奏也體現在節拍的劃分上,一般而言,四言兩頓,五言三頓,七言四頓。詩歌的押韻在句尾,近體詩押韻要求嚴格,偶句末字必入韻,但五言首句一般不入韻,七言首句一般入韻。南朝梁沈約開始講究詩歌格律,尤其注意區分平仄,唐代形成律詩。學生在讀律詩時,還應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2]。平仄組織起來形成詩歌的音調,而詩句中的雙聲詞、疊韻詞、疊音詞和象聲詞會使音調更和諧。律詩頷頸兩聯要平仄相對,但一般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3]”?;{是據其感情而確定的氣息和音色,貫穿詩歌全程。另一方面,怎么明意?正確解讀字詞詩句,學生不但要熟悉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而正確理解字義、詞義、句意,還要注意對古代詩歌中常用詞語特定含義的理解。這些詞語往往具有特定的內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如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盡人皆知的邊塞詩,而楊慎就認為它是說皇恩不及邊塞,是一首諷刺作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沒有注意到詩中“孤城”“楊柳”“玉門關”等重要意象的特定含義。在漢唐詩歌中,“孤城”往往與戍邊士卒的鄉思有關,“楊柳”一詞有折柳送別和惜別之意,而“玉門關”關聯征夫離情。如果學生能抓住意象的特定含義,梳理出作品的意脈,自然就會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思鄉之意。王俊鳴對“解詩”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諸因互解律”[4]很有指導意義?!爸T因互解”即“同義互解”“對句互解”“連文互解”“以事解文”等。如王老師運用“諸因互解律”對晏殊《蝶戀花》詞中的時空跳脫手法進行解讀,便恰當地解讀了“昨夜”不但可以指“夜”,也可以指“日”。運用“諸因互解”這種解詩方法不僅使讀者準確地讀懂了詩詞含義,而且在對詩詞思想內容和情感的把握上,使讀者感悟到在時間的延續中,理解詞中主人公的思念之執著,愁苦之深重。顯然,這種“諸因互解”的解詩方法對學生解讀詩歌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二)解詩要知人論世,讀懂言外之意

知人論世是指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為人,全面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詩人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的傳統詩歌鑒賞方法[5]。就鑒賞古代詩歌而言,“知人”是鑒賞詩歌時必須了解詩人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及寫作動機,“論世”是聯系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去探究詩歌的思想內容。如解讀《蜀相》時,學生不但要對作品中所寫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了解,而且要對杜甫的一生遭際、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做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詩的用意。再如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學生初步感知詩歌表面上是寫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見公婆時的忐忑不安。而聯系詩人當時心境,會頓悟該詩本意卻是委婉試探自己的詩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評判標準?!岸捶孔蛞雇<t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實為喜舉進士,將見主考大人,“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實為以所作之詩請教張籍,問自己的詩作能否獲得賞識。而張籍自然心領神會,便以同樣的委婉手法作《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意為朱慶馀德才兼備,自知文章佳妙,但尚不自信,“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則是張籍對朱慶馀的肯定回答并含贊賞之情。因此,如果學生不了解詩人進獻、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很難讀懂詩人作詩的本意。

(三)解詩要知法尋技,鑒賞語言藝術

中國古代詩歌在題材上種類繁多,借不同的題材抒發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種多樣。學生要把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就要知法尋技,這里的“法”和“技”可以理解為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或表達技巧,諸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結構技巧等。首先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其次詩歌的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其他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就是借人、事、景、物抒情。間接抒情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人物形象抒情、借事抒情(敘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今)、托物言志和借議抒情。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為常見,又分為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觸景生情;以景結情;緣情布景;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描寫手法有從視覺、聽覺、色彩和明暗的感官角度描寫,有從俯仰、遠近和點面的觀察角度描寫,有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工筆白描和注重細節等描寫手法。其他手法包括比興、襯托、渲染、想象等。再次是詩歌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夸張、擬人、比喻、借代、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和反復九種。最后是詩歌的結構技巧,按照景與情的先后順序分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結情等,其結構特點包括重章疊句、鋪墊、過渡、照應和層層深入等。學生在解詩過程中有意識地分析以上技法在詩歌中的運用情況,有益于領悟詩歌奧妙的思想意蘊,并提高鑒賞詩歌高超語言藝術的能力。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鉃樾奚懋斚葘W詩,美學家朱光潛認為“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楊叔子直言“囯魂凝處是詩魂”。古代詩歌能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理想信仰和人文素養。培養和提高學生解讀鑒賞詩歌的能力也是新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這對學生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塑造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4.

[2][3]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9:29,46.

[4]王俊鳴.文章諸因互解律——文言文例說[J].中學語文教學,1998(6):25-26.

[5]王美智.例談“知人論世”與古代詩歌鑒賞[J].成功(教育),2013(2):45.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流變解讀
淺談民歌《茉莉花》的流變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特色的解讀
霸王別姬:在流變中書寫性別
唐宋草書流變與唐宋文化轉型
中國就業版圖“流變”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古詩欣賞課在幼師教育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