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探索

2023-07-06 03:37李夢玲唐瑕苓馮超穎
商場現代化 2023年10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鄉村旅游

李夢玲 唐瑕苓 馮超穎

摘 要:食用菌產業作為地方特色農業,是金堂縣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應立足于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探索食用菌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對當地產業優化和經濟發展有積極意義?;趯鹛每h食用菌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現狀的分析,從產業組織、資源融合、基礎建設、路徑設計四個方面提出金堂縣食用菌旅游發展策略,對地方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食用菌產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引言:金堂縣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被譽為“天府花園水城”,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金堂食用菌產業起步早發展好,特別是2012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羊肚菌的商品化栽植,目前已發展羊肚菌種植4萬畝,年產8000余噸,產值破10億元,排名全球縣域第1,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羊肚菌之鄉”。正是基于該產業的品牌、規模、人才等優勢,食用菌成為金堂縣的特色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當地政府通過產業規劃布局,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現形成以羊肚菌、姬菇為主,秀珍菇、杏鮑菇、平菇與黃背木耳等多個品種為輔的多品種生產體系,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的需求,在精準扶貧政策下有效地推動了金堂縣縣域經濟發展、對實現當地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但僅發展食用菌產業已不能滿足金堂縣食用菌品牌日益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謀求食用菌產業和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探索鄉村旅游與地方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探索的模式,創新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徑勢在必行。

一、金堂縣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金堂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

金堂縣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東鄰中江縣,西連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南靠樂至縣、簡陽市,北接廣漢市、中江縣,全縣轄區面積1156平方公里,是“成都平原經濟圈”的重點發展縣。中河、毗河、北河穿城而過,有“天府花園水城”之美譽,極具特色的自然環境為金堂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金堂作為食用菌種植大縣,已有50年種植歷史,在姬菇、黑皮雞樅、杏鮑菇、秀珍菇等種植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產業。目前金堂食用菌羊肚菌市場交易全國占比80%、姬菇產量產值全國占比90%,食用菌產量產值穩坐全國區(市)縣前三名、羊肚菌品牌影響獨居全國縣域首位。2020年縣政府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8.52億元,推進金堂食用菌產業園建設,建成千畝中試基地,建設了國家級菌種資源中心、食用菌智慧交易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引育多家市級及以上龍頭企業。但要使金堂縣食用菌產業繼續搶占市場份額、取得穩步高質量發展,食用菌生產后的加工、包裝、運輸等后續產業鏈建設還需進一步提升。且雖然擁有多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但金堂縣食用菌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品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也導致消費者對金堂縣食用菌缺乏認知,制約了金堂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進度。

2.金堂縣鄉村旅游發展情況

鄉村旅游的概念源自歐洲,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是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是通過將農業和旅游業進行有機融合,衍生出的新興產業形式,傳統上將旅游稱為觀光的國家和地區也稱之為“農業觀光旅游”。我國鄉村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呈現以農業旅游為主,民俗文化旅游相結合的特點,在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帶動農村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堂縣為加快旅游行業復蘇,高質量建設“公園水城”,大力推進金堂創建天府旅游名縣和全域旅游示范區?,F已圍繞游客消費需求,依托農文旅融合發展,開發多類旅游場景。主要包括以油橄欖特色產業為代表的休閑農業,助力推進傳統農耕農業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同步發展;主打自然生態的成都海泉灣溫泉休閑度假區,以溫泉水景和田園風光為主題;以傳承種酒民俗、弘揚孝善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為主核心的金堂非遺民俗文化村等。金堂縣文旅產品供給豐富,當地政府支持旅游與產業聯動疊加,推出更多高品質文旅新業態、新場景。

3.金堂縣食用菌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情況

基于鄉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農業是鄉村旅游必不可少的資源供給,其中特色農業基地作為鄉村旅游重要區位類型之一,可以利用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和技術,開展觀光、采摘、研學、度假等各類旅游活動。2001年全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把推進農業旅游列為年度旅游工作要點,由此“農業旅游”在我國被正式提出。農業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主體,推動我國鄉村旅游更加成熟,為廣泛的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有利基礎。而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化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鄉村旅游將在農業產業發展及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銜接作用,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

當前,金堂縣食用菌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食用菌產業+旅游業”的概念多次被提出,但從概念向實踐的轉變,實現融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主要項目實踐包括舉辦“成渝食用菌文化節”擦亮金堂食用菌品牌、“特色菜品推廣”以金堂本土種植食用菌為食材烹制美食、“林下食用菌栽培基地參觀”食用菌自然生態景觀觀光等活動。依托金堂食用菌產業園建設和發展,金堂縣政府支持以園區支撐,健全產業鏈發展,探索“旅游經營”三贏模式,將園區主導產業定位為食用菌產業和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業,重點發展食用菌、特色果蔬、中藥材種植業,食品加工、食用菌品種研究培育開發和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食用菌貿易服務業,種養采摘休閑觀光農業。根據優勢產業基礎,規劃建設菌膳菌美、花藥康食、稻香田園等7大產業片區,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新業態,打造產業“金”字招牌,提升金堂縣食用菌品牌知名度。

二、金堂縣鄉村旅游與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全域旅游蓬勃發展大背景下,傳統單一的食用菌產業園發展模式很難繼續保持優勢,依托當地農業產業,挖掘人文特色,探索文旅產業發展,以鄉村旅游作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環節為縣域發展注入新動力是大勢所趨?;诮鹛每h鄉村旅游與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現狀,要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還面臨很多問題。

1.產業發展整體水平欠高

金堂食用菌園區依托50余年食用菌種植基礎,在研發、生產、加工方面已形成初步規模,但銷售、菌渣回收等鏈條中下游環節薄弱,園區尚未入駐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產業鏈尚未打通,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產業鏈前端菌種研發創新能力不足,品種結構有待提升,缺少食用菌工廠化栽培企業,對地區農戶帶動能力不足,產業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并且金堂地區目前缺少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或產品集散地,趙家羊肚菌集散中心多為各地經銷商租賃或利用自建房開展經銷,形象散亂,與金堂食用菌品牌地位不相匹配。

2.融合程度較低

鄉村旅游與食用菌產業的融合發展,要求二者具有很強的融合性,需要充分挖掘與食用菌產業相關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聚焦金堂縣食用菌園區的旅游項目實踐,旅游和食用菌產業尚存在著融合度不足,協同效應難以發揮的問題。從鄉村旅游的角度而言,目前對鄉村旅游的理解不夠廣泛,對食用菌產業在鄉村旅游中的價值還停留在表層概念。從食用菌產業的視角,金堂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核心產業特色與產業鏈條不夠突出,圍繞食用菌等核心產業的體系尚未形成。金堂縣鄉村旅游與食用菌產業還處在磨合的初級階段,融合效應不足使得食用菌產業的農旅融合難以在產業優化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

3.配套服務不足

食用菌和旅游業的融合是食用菌產業向服務業的延伸,旅游地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直接關系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復游率。金堂縣鄉村旅游產業目前以觀賞游覽為主要方式,食用菌旅游尚處于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能級有待提升,在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上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方面是交通問題,目前抵達食用菌園區交通方式單一,多通過自駕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上,比如急救中心、公共衛生間、母嬰室等尚未配置完善。同時,食用菌園區的從業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旅游服務培訓,服務能力和綜合素質較為欠缺,旅游服務過程中難免影響食用菌品牌形象。

4.項目體驗匱乏

目前,金堂縣食用菌園區的旅游項目實踐單一重復,缺乏教育性、體驗性等特色活動,食用菌旅游項目開發力度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差異性需求?,F有的食用菌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也未能將文化資源融合其中,食用菌旅游文化深度不夠,缺乏體驗主題,難以凸顯食用菌文化與旅游項目自然結合的特色。增強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不僅是發展食用菌旅游的重點,更是提高金堂縣食用菌品牌的市場識別度、彰顯食用菌品牌價值的需要。

三、金堂縣鄉村旅游與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產品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過程。食用菌產業與旅游業的交叉融合發展,有利于加強食用菌栽培、加工與銷售推廣融合,優化原本的經營發展模式,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1.加強產業組織

目前金堂縣食用菌深受消費者歡迎,尤其是金堂羊肚菌、金堂姬菇在四川乃至全國都有著極大的競爭優勢。為了進一步壯大金堂食用菌產業規模,金堂始終堅持建構“一區兩片”的生產格局,并于2019年組織成立了金堂食用菌產業園,建立了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究院、科創中試基地等產業載體項目,帶動趙家、官倉地區種植食用菌2.6萬余畝,食用菌產業生產初見規模。為了實現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必須加強產業組織,建立完整產業鏈,實現食用菌產業的規?;l展。同時,為了促進一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需要龍頭企業負責優新菌種研發、產業技術培訓、農產品初加工、物流銷售環節,以及負責旅游板塊的專業化運營,構建“食用菌+”的旅游發展模式,培育以產業振興為引領的食用菌旅游業新動能,從而打響金堂縣食用菌旅游品牌,為促進金堂地區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2.提升資源融合度

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需要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應在食用菌園區的后續建設規劃中,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在原有的園區基礎上融入創意文化,以合理規劃、機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助力食用菌產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除此之外,食用菌和旅游的融合度問題解決還需落腳在食用菌產業鏈的建設上,將食用菌生產過程作為特色主題融入旅游產業中,使其全程“體驗化”。在食用菌栽培階段,開發多種人工栽培方式,考慮栽培具有觀賞性的品種,為開發觀光旅游打好基礎;完善食用菌粗深加工環節,便于設置游客體驗活動,比如在粗加工環節,游客可以嘗試操作、深度體驗加工流程,實現食用菌資源與游客參與的自然融合。

3.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離不開通暢的城鄉交通,完善交通設施,確保游客可以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到達食用菌旅游園區。還需建立充足的景觀配套服務設施,包括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共衛生間等基礎設施,在設施設計中也可結合特色食用菌文化,融入食用菌元素風格,充分展現食用菌生態景觀的環境特點,以全面的視角保障游客參與項目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體驗感,使食用菌與旅游的融合效果得到充分體現。同時,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是食用菌旅游發展的基礎,因此設施建設上也需全面提升食用菌栽培生產、加工處理技術水平,保證食用菌園區的良好生態系統,優化整體旅游環境,打造集食用菌栽培加工、觀光旅游和休閑康養于一體的高質量農業旅游融合模式。

4.做好產品設計

推進食用菌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是要在原本的食用菌產業基礎上融入旅游體驗項目,采取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著眼于菌種繁育、工廠化栽培、食用菌初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餐飲零售等食用菌生產的各個階段,將食用菌栽培加工、菌類知識科普、自然觀光、美食推廣等多項內容有機融合,建設“吃”“住”“文”“游”“購”“娛”一體的食用菌主題游。在菌種繁育階段可設置研發過程參觀、知識學習展覽、食用菌菌種展示、食用菌文化展示等活動,栽培加工環節按照從田園觀光到餐桌的理念,舉辦食用菌生態觀光、采摘體驗、食用菌產品展示和飲食文化旅游節等活動。通過“農業景觀化、農業品嘗化、農業購物化、農業教育化、農業文化化”五化合一,滿足可賞、可游、可玩、可學、可購的多重需求,從而構建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路徑。

除了食用菌核心園區的旅游產品設計,還可拓寬旅游活動范圍,實現區域聯動,打破原有區域和產業之間的界限,以食用菌特色為核心和脈絡,依托“四山擁水”生態屏障,展現林秀俊美的丘地風光,溶解城鎮邊界,挖掘明清蜀地的人文村落,再結合鄉村地區桃花、芍藥花等花卉觀賞,充分實現食用菌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旅綜合業態,打造旅游綜合服務景園。

四、結語

金堂縣食用菌產業歷史悠久、初具規模,但是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加強食用菌特色優勢,升級產業業態能級,整合產業發展優勢,實現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產協同”,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既有利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能夠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2]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3):12-19.

[3]朱波.食用菌生態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制約性因素分析[J].中國食用菌,2021,40(4):135-138,144.

[4]蔣佳倩,李艷.國內外旅游“民宿”研究綜述[J].旅游研究,2014,6(4):16-22.

[5]翁鋼民,李凌雁.中國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及空間相關分析[J].經濟地理,2016,36(1):178-185.

[6]齊天鋒.四川通江縣“食用菌產業+旅游業”發展探索[J].中國食用菌,2021,40(5):97-100.

作者簡介:李夢玲,女,碩士,四川:四川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企業管理;唐瑕苓,女,碩士,四川:四川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旅游;馮超穎,男,碩士,四川:四川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鄉村旅游
校園文化視角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安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范式
鄉村旅游供應鏈優化探析
有線電視技術與寬帶技術融合發展途徑之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鄉村旅游環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護措施分析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