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

2023-07-17 09:25高建明
新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關鍵詞:教學改進道德與法治雙減

高建明

【摘要】通過對“雙減”政策及“雙減”理念的內涵進行簡單論述,針對“雙減”政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進行探討,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措施。

【關鍵詞】“雙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已經無法適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求,亟需教師將“雙減”理念融入教學活動,堅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做到減負提質,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降低學習壓力,在更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并實現能力、思維和情感價值的發展。由此可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做好教學改進是極有必要的,也是極為迫切的。

一、“雙減”政策概述

1.“雙減”政策及“雙減”理念內涵

“雙減”政策主要指通過優化教學活動、優化教學作業設計以及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在“雙減”政策下,各科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政策的根本目的,以“雙減”理念為指導,優化課程目標、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從而推進“雙減”政策的有序落實。

“雙減”理念是“雙減”政策下的產物,其本質是減負提質,在學科教學期間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還要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這顯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p減”理念強調教師的教學活動和作業設計應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和多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能夠產生更強的學習效能感,更愿意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投入學習活動。

2.“雙減”政策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雙減”政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重點發生了變化,具體有以下兩方面:一是教學重點由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而非教授了什么,這使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主體由教師轉為學生;二是教學重點由知識轉移為知識、素養和情感價值等不同方面,更加關注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否實現多元發展,能夠理解道德與法治中的知識概念,能否形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此外,教師需要主動調整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以此為“雙減”政策的落實提供保障。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策略

1.調整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教學目標對于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知識層面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質方面的成長。對此,教師應當主動調整教學目標,以更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例如,在八年級下冊課本中,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崇尚法治精神”,那么在本單元四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知識和情感價值兩個維度來設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能夠形成相應的法治精神,主動遵守法律,追求公平正義,追求自由平等。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團隊協作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平等待人的前提下共同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2.發掘社會生活素材,充實課堂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學資源豐富多樣,便能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反之,教學效果則不理想。然而,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主要根據教材內容展開教學,很少對教材以外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一方面導致課堂內部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素材較少,另一方面也導致學生的興趣不高,缺乏足夠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應當主動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將其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充實課堂內部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教學“綻放生命之花”這一節課中,第一部分的主題是“感受生命的意義”,如果教師只是講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生命意義,而且容易認為教師講解的內容過于“假、大、空”。此時,教師可以引入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譬如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三個小時內,依舊在病房里整理實驗數據,力圖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和事業傳承下去。對林俊德院士而言,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再如李小文院士,常常身穿一件短袖襯衫、腳著一雙黑白布鞋行走在實驗室內,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布鞋院士”,他不求錦衣玉食、榮華富貴,而是一心向學,醉心科研。對李小文院士而言,生命的意義在于追求真理。通過這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均體現了人類對美好的追求[1]。

在展示完林俊德院士和李小文院士的事跡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身邊的故事,用以體現生命的意義。有的學生列舉路邊小販辛苦經營的案例,只為撐起背后的家;也有的學生列舉醫護工作者的例子,只為抗擊疫情,維系社會穩定。不難發現,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科研巨擘,他們身上無一例外地都體現了生命的意義。通過教師列舉的案例以及學生自行分享的案例,學生能夠對生命的意義有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趁機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應當如何體現生命的意義,在短暫的思考過后,有的學生認為應當努力學習、取得進步,也有學生認為應當與人為善、奉獻社會,教師紛紛給予肯定,尊重不同的觀點。

在“綻放生命之花”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入社會生活中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感受不同的人身上所體現的生命意義,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主動分享身邊人物,感受他們身上的生命意義,自始至終,學生處于認真聽講、主動思考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恰恰是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的關鍵。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進入高效學習的狀態,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實現減負提質。此外,在選擇課外素材時,教師需要根據道德與法治課本上的教學主題和知識內容選擇合適的素材,要注意課外素材和課本知識之間的適配性,從而真正發揮課外素材的教學價值。

3.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其關鍵原因就在于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相對保守、落后,未能使學生以主動的狀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例如,教師選擇講授式、灌輸式教學,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未能進行思考,也很少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學生的思維并不活躍,自然無法具備較高的學習效率,也就無法落實“雙減”政策。對此,教師應當主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采取互動教學、主題教學等模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和互動中,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使學生在主動的狀態下實現高效學習,具備較高的學習產出。

例如,在“網絡生活新空間”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便可以采取主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我會用網絡”主題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講解課本知識,如初中生小王主動利用網絡搜索學習資料,并通過互聯網向教師尋求幫助。在網絡的幫助下,小王的成績逐步提升,獲得了父母和老師的一致認可。而初中生小張卻沉迷網絡游戲世界,每天熬夜打游戲,不僅損傷眼睛,還導致精力不足,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成績不斷下滑。通過兩個教學案例,教師幫助學生意識到網絡的作用和危害,引導學生對互聯網形成正確認識。此時,教師可以趁機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做到趨利避害呢?”教師給出問題以后,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而后與同桌、前后桌進行溝通交流。隨后,教師讓學生主動舉手并起立回答問題。

在回答問題的環節,有的學生認為應當控制上網時間,有的學生認為應當在父母的監督和幫助下使用網絡,還有的學生認為應當主動舉報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教師對這些答案進行一一肯定,而后帶領學生學習《中學生網絡文明公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等文件,幫助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文明上網,認識到哪些行為是不文明網絡行為,以及如何抵制不文明網絡行為[2]。

在“網絡生活新空間”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采取講授式教學模式,而是在完成理論授課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結合學習主題積極思考,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而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肯定、分析和總結,最后借助《中學生網絡文明公約》《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幫助學生形成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的意識,利用網絡幫助自己進行學習。相較于講授式教學,主題探究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有效提升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4.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做好課堂導入活動

傳統的講授式課堂缺乏課堂導入、引導和過渡的環節,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的重要原因。在講授式課堂中,教師很少對教學活動進行鋪墊,導致學生難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沒有及時調整思維。對此,教師應當做好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工作,借助課堂導入、課堂過渡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進而推進“雙減”政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落實。

例如,在講解“師生之間”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程門立雪”“不恥下問”“孔子求學”等典故設置課堂導入環節,分享古代師生情誼、尊師重道的故事,而后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知曉的求學典故。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同學共同進入學習狀態,而后由教師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并搭配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增強課本知識的說服力。

“師生之間”這節課分為“走近老師”和“師生交往”兩部分,在“走近老師”這一部分結束以后,如果教師直接講解下一部分內容,將會導致教學活動相對急促,而且不利于學生轉換思維。此時,教師讓學生回到本課開頭,在開頭環節,教材引用了韓愈《師說》中的內容:“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倍處熆梢砸谩稁熣f》后面的內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蓖ㄟ^對這段古文的解讀,學生意識到教師和學生各有所長,應當相互學習,以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共同成長[3]。

在“師生之間”的教學案例中,教師借助歷史典故設置課堂導入環節,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為高效學習奠定基礎,而在課堂中間階段,教師則利用《師說》中的內容設置過渡環節,實現教學活動的完美過渡。不難發現,教師通過課堂導入和課堂過渡,確保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能夠使學生以連貫的思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雙減”理念。

5.優化教學作業設計,提升作業效果

學科作業是學科教學的必要環節,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傳統的道德與法治作業以抄寫式作業為主,教師在課本上劃下知識點,讓學生在作業本或者練習簿上抄寫。在完成抄寫式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很少進行思考,而且機械、重復的抄寫式作業容易導致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抵觸感。對此,教師應當優化教學作業,通過優質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學習效果[4]。

教師需要優化作業的結構,降低抄寫式作業的占比,增加其他類型的作業。例如,在學習“守望精神家園”一課時,第一部分的教學內容為“延續文化血脈”,教師可以布置少量的抄寫式作業,而后布置探究類作業:“什么是文化血脈?文化血脈有哪些體現?”在作業任務的引導下,有的學生認為文化血脈是中華兒女身上展現的優秀精神品質,如抗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等,并列舉載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論證。在完成探究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并搜集資料論證觀點,充分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和信息獲取能力,同時提升作業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并布置社會實踐作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期間準確把握知識,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發展,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多元發展,符合“雙減”政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要求。教師要仔細批閱作業,通過作業判斷學生是否準確掌握知識,并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進行指導,從而充分發揮作業的反饋和指導作用,提升作業效果,通過改進教學作業實現減負提質。

三、結論

“雙減”政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當準確把握“雙減”理念的內涵,主動發掘社會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充實課堂教學資源,能夠主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并巧用課堂導入環節、課堂過渡環節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保持連貫的思維,最后則要優化教學作業設計,提升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涂建勝.“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道[J].試題與研究,2022(24).

[2]王阿麗.“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學課程輔導,2022(23).

[3]徐開顏,呂萍.“雙減”政策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4).

[4]農照銀.“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2(05).

猜你喜歡
教學改進道德與法治雙減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MOOC參與的安全實驗課程教學改進研究
《微電子工藝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進
小學數學教學探微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