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文化的傳承

2023-07-21 20:19馬遼娜劉曉惠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語文教學

馬遼娜 劉曉惠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文化。近年來,在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下,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低。對初中生來說,由于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民俗學習觀念也日漸淡薄。因此,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民俗文化知識的滲透,是一個非常值得教育界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義以及部編版初中語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學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闡述民俗文化對中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3)06-0026-03

收稿日期:2023-03-10

通訊作者:劉曉惠(1972-),女,內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法。

如今,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語文核心素養”成為語文教學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明確提出了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1]。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文化資源,其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更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1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內涵,其中包括宗教、禮儀、語言和道德等。民俗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文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

民俗文化就是將“民俗”提升到了文化層面,鐘敬文認為,民俗文化就是中下層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間文化傳承的結果,更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民俗文化是這個世界上流傳最為廣泛的風俗習尚的統稱[2]。民俗文化的歷史非常悠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體現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仲富蘭在所發表的文章《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中表示,民俗文化是一種能夠溝通社會大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橋梁,能夠實現傳統與現實之間的連接,是一種以人為載體并且世代傳承的文化模式。也就是說民俗文化本身就具有宏大廣闊的屬性,是在歷史的演變中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審美情趣和思想價值。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都會產生某種約束,有效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維系整個民族穩定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中學語文教學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義

2.1 有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孕育了一種以愛國為中心,團結一心、愛好和平、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正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所在,也是中華兒女戰勝種種艱難險阻,不斷成長進步的精神支柱。民俗文化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逐漸沉淀下來的一種民間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被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印記。例如《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表達的就是勤勞、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國石拱橋》中的趙州橋和盧溝橋,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所具有的高超石雕技藝與設計能力。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同學們可以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此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國大地的土壤中,具有豐厚的人文和歷史價值[3]。中學時期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關鍵時期。語文教育是一種文化教育,語文教育活動的本質內容就是學習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歷史[4]。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民俗文化是必要的,既能培養學生的人格,又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從而促使他們主動承擔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2.2 有助于傳承優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通過民俗文化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大量有關古代的語言、藝術、史學、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知識。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精神血脈,是一種世代相傳、永無止境的文化現象。在八年級下冊第5課的《大自然的語言》中,作者指出,幾千年來,人們已經發現了鳥類的遷徙和植物生長的規律,并根據不同的天氣和季節,制定了不同的農業生產計劃。比如杏花開的時候就可以耕地了,而桃花開的時候就可以種谷子了。這些都是歷史傳承下來的經驗,是在長時間耕種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再加上其對象是被認為具有文化傳承力量的學生。所以,語文教育具有充分的條件推廣民俗文化。

2.3 有助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在不同文獻里,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文本或為時代背景做鋪墊,或為情境做鋪墊,或為人物形象做鋪墊[5]。在講授一些具有較豐富民俗文化元素的篇目時,將民俗文化作為一條線索,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例如,八年級上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描繪了父親穿過車道給我買橘子的場景,至今令無數讀者深深感動。據了解,朱自清是浙江紹興人,在當地給遠行的人送橘子有送“吉”的意思,而小說中的父親在送“我”去車站時給我買橘恰恰表明了他對“我”的祝福[6]。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文學作品不僅給學生展現了一種民俗文化事件,更是對生活的真諦做了更深層次的解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民俗文化分析文本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挖掘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4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當代的中學生生活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碎片化、網絡化信息的沖擊下,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興趣不高。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非常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因此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涉及民俗文化。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中有關民俗文化的文章102篇,占全部文章(234)的43.6%。如果語文教師能夠充分挖掘分散于教材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民俗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將會對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

3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學策略

3.1 以民俗文化導入文本

導入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重點環節,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導入可以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主動跟隨教師的腳步學習。例如九年級上冊的《故鄉》一文中提到,“祭祀”是中國人的一種祭拜神明的活動。在春節、清明節等特殊的日子里,人們都會用祭祀的方式,向神明、列祖列宗祈禱,以此來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尊重和敬意。閏土這個名字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含義,因為其五行缺土,所以就取了閏土這個名字。五行文化說,一個人缺少五行就會導致其運勢下降,如果對缺少的五行進行補充,那么就能夠增加這個人的氣運,這些都是民間信仰?!豆枢l》中“我”和閏土童年的相識,就是源于迅哥家“正值大祭的值年”,閏土和父親前來幫忙。因此,在教本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同學們播放有關祭祀的視頻或音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祭祀,然后順勢提出為什么“我”與閏社會相識,“我”與閏土之間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3.2 關注讀寫結合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是語文教學中的一條基本原則[8]。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應注重閱讀和寫作的結合。

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閱讀是一種吸收,而寫作則是一種傾吐,傾吐是否合乎于法度,取決于其是否能夠得到有效地吸收。自然風景、文化遺產、地域風情、方言土語,還有日常生活等。這些都是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和寫作訓練的重要素材。教師在進行與民俗文化相關的閱讀教學時,要有意識地打破傳統課堂上聽、說、讀、寫各自為政的局面,要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合理地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用心去領悟文章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民俗文化[9]。例如,學校開設有關民俗文化專題閱讀的課程,引導學生重視課外閱讀,以此為寫作積累大量的詞匯、知識、素材。同時,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在課堂上分享和交流自己閱讀的與中國民間文化相關的書籍,從不同角度探討民俗文化,這樣既能拓寬同學們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又能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其次,對于學習民俗文化,寫作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寫作教學應貼合學生的實際,應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梢越M織一系列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民俗的寫作大賽,以此激起學生對傳統民俗的興趣。同學們對各地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獨特認識和理解,通過舉辦這種活動,學生把自己的認識與感想寫下來,這樣不僅提升了同學們的寫作表達能力,而且能夠讓他們對中國各地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而言之,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其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意義,而寫作則可把這些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一定要關注民俗文化,充分認識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通過語文教學實現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3 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

民俗文化是一種具有動態發展特點的文化形式,是我國的文化遺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民俗文化的滲透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更要在課外進行。雖然在語文教材中的確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民俗文化元素,但是這些元素還不夠全面,不夠系統。為了拓寬民俗文化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體驗民俗文化,教師應自覺地在學校內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社會參觀各種民俗文化景觀,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內涵。只有經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書本上的知識。例如,在清明節,老師可以組織同學們一起去掃墓。到了端午節,可以組織同學們參加一些民間文化活動,如“賽龍舟”“包粽子”等,讓同學們在五顏六色的龍舟、香噴噴的粽子中,切身體會端午節的無限魅力。當代青年和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來,他們肩負著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使命,而語文課程是傳承民俗文化最好的路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民俗文化融入語言中,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優秀民俗文化。

3.4 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征,尤其是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精力充沛且好奇心強,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微博每隔幾秒就會更新一次熱搜,龐雜的信息使人們應接不暇,何況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民俗文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原始的動力,有興趣做支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民俗文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最佳的專注度。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民俗文化的講解中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創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我文化修養,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學生。

4 結語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來積淀了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民俗文化涵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行為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等,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關鍵所在。如今,民俗知識主要滲透在鄉土文學中,因此,我們不僅通過學習民俗文化,充分了解鄉土文學背后的民俗文化內涵,要引導中學生將民俗知識融入課堂,并在語文實踐中實現深度學習。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民俗文化對其成長的重要性,增強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袁情情.部編本初中語文民俗文化教學研究[D].安慶:安慶師范大學,2020.

〔4〕田水.語文課程屬性的多層面理解[J].中學語文,2006,49(19):3-4.

〔5〕林寧茵.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高中文言文民俗文化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6〕劉仲樺.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策略研究[J].西部學刊,2021,9(06):109-112.

〔7〕張雪鵬.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聞教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8〕馬義軍.初中作文教學有序性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8(30):42-43.

〔9〕覃雄篇.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教育觀察,2019,8(11):84-85.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語文教學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