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3-07-21 23:15申國昌白靜倩
中國教師 2023年7期
關鍵詞:當代價值陶行知

申國昌 白靜倩

編者按:

開設教育史專欄,這個想法萌生于2020年。最初的沖動來自專業的存疑—教育史作為教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如何為一線教育者所用?《中國教師》理應擔當“橋梁”?!笆疯b”,意為以史鑒今,力求專業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向廣大一線教育者傳播教育思想凝萃,幫助一線教育者建立必要的歷史理性,以更好地理解日常教育實踐,豐富看待當下教育問題的視角。 正像請來歷經千百年滄桑的智慧老人,為教育者此時此地的修為提供鏡鑒;也像鉆進時空的褶皺,從中尋找當下故事的歷史源流。在讀史、品史中將有限的教育人生推向更廣闊的歷史洋流,還有另一種意味在其中——匯入大海,水滴的生命便得以完整與永恒。感謝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的大力支持,感謝張斌賢教授的專業指導,感謝教育史學界研究者的認同與賜稿,感謝諸位優秀審稿專家的專業奉獻,感謝《中國教師》諸位領導、同人的支持,讓“史鑒”專欄突破各種困難,終于2023年7月面世。希望“史鑒”成為讀者與作者的良師益友,久久為功,成就每一位教育者作為歷史存在的生命價值。敬請各位讀者、作者批評指正。

【摘 要】我國高中教育起步較晚,但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焦點。作為我國近代極負盛名的教育家之一,陶行知對高中教育也進行了較為詳盡的理論探索,認為高中教育要為升學、就業和參與社會生活做準備,同時對高中教育的目標、實驗、評價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述,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高中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高中教育思想對于時下高中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借鑒價值:要開拓視野,吸收借鑒高中教育的國際經驗;要合理定位,充分引領高中教育的高質發展;要積極探索,穩步推進高中教育的改革實驗;要調整結構,審慎推動高中教育的普職融合;要科學評價,優化落實高中教育的全面育人。

【關鍵詞】陶行知 高中教育思想 當代價值

回望中國百年的教育發展史,陶行知因其在教育領域突出的學術貢獻和卓越的辦學實踐聲名藉甚。他的教育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國民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鄉村教育等多個領域。關于陶行知的相關研究集中關注其生活教育理論對高中各學科教學的啟發和應用。事實上,陶行知對近代高中教育發展頗為關注,對高中教育改革與實踐也參與甚多、影響重大,然而對其高中教育思想的系統研究寥寥。展開對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們對20世紀初中國高中教育改革的認識與理解,更益于反思時下高中教育的發展境況,探索優化路徑。因此,探討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及其對高中教育改革的借鑒價值,既有歷史意義又兼具現實價值。

一、陶行知論高中教育的價值與功能

“中小學教育,為國家根本大計?!盵1]114高中教育于個人命運、國家前途關系甚大。陶行知對高中教育的價值與功能進行了豐富的闡釋,為我們準確把握好高中教育定位奠定了基礎。

1. 為接受大學教育做準備

高中教育,“為教育歷程中重要關鍵,普通學科之修,青年身心之訓練,專門人才之基礎,恒系于此”[2]。作為銜接國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高中教育肩負著為大學培養預備人才的重任。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奏定中學堂章程》明確規定,中學堂“施較深之普通教育,俾畢業后不仕者從事于各項實業,進取者升入高等專門學堂,均有根底”[3]618??梢?,高中教育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認為高中教育是中學生預備將來升學之教育,主張要抓好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并將其視作房屋的根基,如若未能及時夯實基礎,后期則難以彌補。同時,陶行知觀察到,高等教育機關“投考的人數逐年增加很快。但是中學生學業上的準備,比中學生的人數增進得慢”[4]4。因此,高中教育要為學生將來升入高等學校和學習專業知識打好基礎。高中教育是整個學制系統的銜接樞紐,高中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更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

2. 為從事各種職業做準備

民國肇建,中等教育改革轟轟烈烈地開展,其中高級中學被定位為普通教育,專為升學做準備。五四運動后,高中教育的弊病逐漸暴露,“注重基礎文化訓練,課程整齊劃一,熱衷升學主義,忽視職業訓練,致使不能升學的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缺乏謀生能力,與社會對初、中級技術人才的需求脫節”[3]622。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各級各類人才,對于不升學的學生,要讓他們學到生存的實際技能和本領,為進入社會生活做準備。當時高級中學學生畢業后,多半皆投身于社會事業中,然因學校所教授的知識不能滿足社會職業的需要,使得他們“皇皇然無立足之地”[5]。陶行知為高中教育的現實境況所觸動,提出高級中學畢業生“如不上學,就須謀一件自利利他的職業”[4]2,這要求高中教育要培養學生掌握社會生存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高中教育要為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做準備,要在高中階段兼顧職業教育,將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工作準備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專業的職業知識與技能。

3. 為參與社會生活做準備

為參與社會共同生活做準備是高中教育的另一功能。高中教育應注意學生的生活教育,讓學生養成群體社會的觀念,明晰參與社會共同生活的必要。陶行知提出有什么樣的生活便受什么樣的教育,生活決定教育[6]692。他認為,生活是指導一切的指南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個人生活的需要,進而體現在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的工作、學習、勞動以及各種創造性活動,都需要以實際生活為方向和標準。因此,“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7],高中教育要“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致于偏狹。我們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個的生活去解放偏狹的生活”[6]367-368。陶行知也進一步提出,要通過高中教育培養學生“種種正當娛樂的良好習慣,使他習與性成,將來離校之后,繼續將他空閑時的精神歸納在這種正當娛樂當中”[4]3。因此,高中教育既要為升學做準備,為從事各種職業做準備,也要為參與社會生活做準備。

二、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豐富多彩,涉及高中教育多個方面的內容,是對高中教育實踐的有益探索。

1. 高中教育目標觀

教育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目標回答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陶行知對這一時期高中教育的目標有著清醒的認知,他認為,高中教育以完成普通教育、培養健全國民為目標,既要為升學打好基礎,又要為謀生和生活做準備,“將少數的獨占的教育歸還于大眾”[8]1。高中教育上承高等教育,下接國民教育,與學前教育協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學制體系。為升學做準備是高中教育的基本定位。同時,高中教育不應只圍繞著升學這一目標,高中生畢業后,若不升學,應具備“應付社會環境所必需之人格、制裁天然環境所必需之知識技能、生利所必需之知識技能、消閑所必需之知識技能”[4]2。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并不是被以磚墻或籬笆圍著的學校所限定,而且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并不在于教人識字讀書—固然識字原是重要的手段—而是在教人在行動中解決他自身與他所屬的社會的困難”[8]1。陶行知確立的高中教育階段培養目標全面而具體,涉及受教育者的升學、就業和生活等多方面的要求,充分滿足了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

2. 高中教育實驗觀

五四運動后,隨著西方現代教育思想的大量傳入,以陶行知為代表的教育實踐者和改革者一步步探索著中國教育改革的出路。對于高中教育改革,高中辦學者“或是依舊貫,或是抄襲頒布的規程,或是儀型別國的制度,終日里只管照樣畫葫蘆”[4]1,自命教育理論家的,“或與中學從無見面的因緣,或只偶爾參觀,只管閉起眼睛來胡思亂想,拿起筆、開起口來高談闊論,有時或亦言之成理,其實多為隔靴搔癢”[4]2??吹竭@種學理與經驗相分離的現象,陶行知堅信,高中教育改革“非從實驗著手不可”[4]4,各高等師范學?;虼髮W教育科的附屬中學,除為學生升學做準備外,還要發揮“發現學理、印證學理、實習學理、推廣學理”[4]5的作用,進行實驗是最為便利的途徑。高中教育實驗的實施,頗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輿論固應予以相當的諒解,法律應予以特別的自由”[4]4,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教育實驗與其他實驗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教育實驗的對象是人,是學生;理化實驗的對象則是物,是材料。所以,陶行知提出,高中教育實驗,“以不妨害學生學業為最要”,實驗之前,要有研究的人才、有條理的組織和縝密的計劃,繼而酌量實驗[4]5。教育實驗是高中教育改良的重要舉措,是檢驗教育理念是否符合中國高中教育實踐的重要手段。高中教育實驗的深入進行,對中學教育的眾多理論、模式構成了顛覆性的挑戰和測驗。

3. 高中女子教育觀

女子教育的開放程度是衡量高中教育現代化的基本標尺,也是反映教育變革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方面。民初《中學校令》規定:“專教女子之中學稱為女子中學校?!盵9]為中學女子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對于女子接受高中教育,陶行知大力支持,他認為,“男女也應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且“入學時求學的機會均等,長進的機會均等,離校時復學的機會均等,失學時補習機會均等”[10]。女子接受教育,一能依靠知識技能,“去謀獨立生活”;二能“將壞的男子變好,并且可以溶化男子的性情與人格”;三能“十分顧及她子女的教育”[11]。五四運動后,北京大學和南京高師在蔡元培、胡適、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合力推動下相繼向女子開放,進而涉及中學。人們開始呼吁打破高級中學男女分校隔離的狀態,倡導實行男女同校同學,這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陶行知參與討論,主張“與其反對中學男女同學,不如積極地去提倡多設女子中學”[12]。在此基礎上,陶行知進一步明確提出,高級中學“女子與男子并且可以同學”[13]。陶行知的高中女子教育觀,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的民主教育意義,為促進女子爭取平等受教育權利以及婦女自身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4. 高中教育評價觀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其具體標準指引并指導著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影響輻射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陶行知認為教育評價是“樹立一切教育的基礎”[1]110。在近代教育事業發展的進程中,陶行知觀察到高中教育評價的弊病集中反映在會考制度上。他目睹了會考這一傳統教育評價制度在教育界上演的滑稽悲劇,“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了會考籌備處”[14]170。為求考試合格,學生“除讀書以外,不做別的工作”,“日間由先生督課,晚上由家長督課”,一群“活潑的青年一起變成了書呆子”[15]。陶行知對這樣的評價制度深惡痛絕,稱其為“殺人的會考”,并大聲疾呼要“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14]171。他認為要把學生的生活力豐富程度作為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1]163。陶行知的高中教育評價觀,是對會考制度只見知識不見生活力的強烈反擊,是對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的應試教育的堅決抵制。

5. 高中教育救國觀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中國正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不停地沖擊著陶行知的教育救國理想。他認為“中國現在危亡之禍迫在眼前,萬萬等不及國民小學的學生長大之后再出來為國家擔當責任。我們必定要把年富力強的人民趕緊培植起來,使他們各個讀書明理,并愿為國鞠躬盡瘁”[16]。這可以看出其教育救國的急迫心情和堅定信念。陶行知提出,要在高中階段展開愛國教育,一是要舉辦時事討論會,為學生提供一種對時事自由討論的組織;二是要教育大眾,將自己學到的救國真理傳播給大眾,“中國現在已到生死關頭,靠小眾單獨去救國是靠不住了。我們垂危的祖國必得教育大眾,組織大眾,武裝大眾,才能得救”,“教育大眾是中學生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應當看作當前的重要功課”;三是改造課程,“一切課程都以抗日救國做中心。凡與抗日救國無關的都不教或是緩教”;四是重視軍事教育,高中教育要有鮮明的抗日救國目標,要有懂得教育的軍官做指導,要用真的家伙學,要培養戰斗的人生觀[17]。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救國觀極具時代色彩,也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必然要求。

三、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時期,每一次社會變革都必然引起教育的變革。1922年“新學制”頒布后,中學開始有了初級、高級兩段,但學生數量極少,能接受高中教育的基本上是出身于中等資產家庭及中等資產以上家庭的子女。據統計,1931年全國高級中學學生總數56138人,1946年增長到316502人[18]。實現高中教育的平民化和大眾化成為民國后期的辦學目標。雖然近代高中教育與今天的高中教育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學制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基本相同,都承擔著為國育才的基本任務。因而,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對于指導當今的高中教育改革仍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1. 視野的開拓性:吸收借鑒高中教育的國際經驗

立足高中教育現實基礎,扎根中國大地的同時兼具國際視野,凝練、總結和借鑒各國高中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是對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認識的深化。陶行知早年赴美留學,專攻教育學,系統研習西方教育理論。他的高中教育思想,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強力影響,但牢牢扎根于中國教育實際,充分展示了西方教育理論與中國本土實踐的碰撞與融合。陶行知主張要有揚棄地對西方教育思想進行繼承,運用科學方法了解教育的發展狀況,審慎實驗探索教育改革成效,將先進的西方教育理論與中國高中教育實際有機融合。無論是引進國外教育理念,抑或采用本土教育思想,我們都應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對待,在實踐運用過程中,都要立足國情和教情,立足本民族高中教育的發展歷史,吸取高中教育發展的國際經驗,為高中教育確定明確適宜的發展方向和高效的實施路徑。

2. 定位的合理性:充分引領高中教育的高質發展

高中教育因其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所處位置及其肩負的特殊職能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高中階段教育的合理定位,事關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深刻影響著高中教育以及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民國時期,各種教育法令對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培養健全國民,兼顧升學與職業預備的普通教育,但實際上是大學預科教育。雖然當時的高中教育與今天的高中教育定位有所差別,但有著較大共性。陶行知關于高中教育價值與功能的論述,為我國明確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有益鏡鑒: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創造力的發展是高中教育的本體功能;二要明晰升學、就業、生活的工具功能,高中教育為學生升學預備、職業選擇和社會生活做準備的多重使命正是其與義務教育的本質區別;三要實現高中教育本體功能和工具功能的價值統一,是為學生全面發展固本夯基。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穩定發展,清晰地認識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3. 道路的探索性:穩步推進高中教育的改革實驗

改革與實驗是推動高中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高中教育的必由之路。為深化高中教育改革創新,整個教育系統正展開著積極探索。陶行知認為必須通過實驗才能取得成功,他的教育實驗告訴我們:高中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既要在立足我國國情、教情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借鑒國際教育經驗,更為重要的是開展實驗以檢驗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實驗是檢驗教育理論是否符合實際的試金石,也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和必要環節。高中教育是在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行動實踐,只有通過實驗,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才能建立起血脈聯系。高中教育改革既要有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也要關注高中教育的現實條件,根據各地各校高中教育的實際情況,有條不紊地謀劃和展開教育實驗,在實踐的熔爐中檢驗理論是否為改革之良方,同時總結經驗和教訓,為高中教育改革摸索切實可行道路。

4. 結構的協調性:審慎推動高中教育的普職融合

自20世紀80年代中等教育結構改革調整以來,高中教育主要分為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相輔相成,共為唇齒。而兩者如何協調發展,既是高中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更是難點。陶行知在近代高中教育分科實踐中的探索為解決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二元對立的矛盾提供了有益借鑒。歷史的經驗和時代的訴求都要求推進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有機融合?!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采取多種方式,為在校生和未升學畢業生提供職業教育?!盵19]這為普職協調、綜合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推動高中教育普職融合,核心要義正如陶行知所言的高中教育要實現為升學預備、職業發展和社會生活服務的基本功能,實現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認識與行動的規律統一與有機融合,從而有效促進教育與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5. 評價的科學性:優化加強高中教育的全面育人

高中教育評價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的焦點,也是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陶行知自投身教育事業,便舉起了反傳統評價制度的旗幟,向“殺人”的會考宣戰,倡導以創造性考成代替標準考試,主張要把學生的生活力豐富程度作為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這為高中階段教育明確了發展方向。他在辦學實踐中也堅持貫徹“創造性考成”的評價理念,以“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術之氣候,創造真善美之人格”[20]。陶行知的高中教育評價觀啟示我們,開展科學的教育評價是落實培養目標,為國育才的有效手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各級各類教育都要擔負起責任,高中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起著關鍵作用。深化高中教育評價改革,要以高考改革為核心,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功能,明確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發揮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準確掌握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發揮教育評價的診斷功能,因材施教,實現教育評價的育人功能。

陶行知的高中教育思想,豐富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內涵,是探索近代高中教育改革的寶貴財富,也是中國教育思想史上奪目的璣珠。通過對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研究,我們能夠獲得對高中教育身處的“現在”和“過去”的正確認識,進而深入反思時下的高中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深刻理解陶行知高中教育思想的實質與內涵,對于深化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高中教育事業縱深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教育現代化裨益甚深。

參考文獻

[1]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編者言.中學教育為教育歷程中的重要關鍵[J].湖南教育,1929(13):7.

[3] 李華興.民國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 陶行知.中學教育實驗之必要[J].中等教育,1921(1):1-5.

[5] 湯總長中學教育之方針[J].教育研究(上海1913),1914(17):4-7.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7] 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136.

[8] 陶行知.我們的態度[J].大眾教育,1936(1):1-2.

[9] 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59.

[10] 陶行知.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J].戰時教育,1945(2):9-12.

[11] 陶行知講演,程褆昌記.教育者的機會與責任[J].民國日報·覺悟,1922(7):0-2.

[12] 陶行知.為反對中學男女同學的進言[J].新教育,1923(1):126-129.

[13]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43.

[14] 陶行知.殺人的會考與創造性的考成[J].生活教育,1934(8):170-171.

[15] 陶行知.通不通[J].生活教育,1935(8):307-309.

[16]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0.

[17] 陶行知.和民族解放運動結合的中等教育——和一位大規模的省立中學校長的談話[J].生活教育,1936(9):332-333.

[18]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144.

[1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 (2010-07-29)[2023-05-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

(作者系:1.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2.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孫昕

猜你喜歡
當代價值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豐碩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優秀的教育家之一
我們的100期紀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錄
井岡山精神的當代意義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陶行知生活力專題研究的形成及其發展趨勢
陶行知的賞識教育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