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探索

2023-07-21 01:12郭紹青林豐民于青青張治張云峰段元麗管延端
電化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

郭紹青 林豐民 于青青 張治 張云峰 段元麗 管延端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教育數字化大力推進,對教師隊伍數字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總結凝練數字化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隊伍信息化素養的實踐探索,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支持下,本期《電化教育研究》推出《數字化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探索》,圍繞國家、地方以及高校層面在信息化支撐教師服務、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等方面的實踐探索、現實應用進行討論,以期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助力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教育數字化; 教師專業發展; 數字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從數字技術變革教學視角理解教師數字素養(郭紹青)

數字技術持續創新使數字經濟成為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形態,正在重構世界格局。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數據的價值體現及其對教育的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通過數字技術融入教育全要素,重構要素關系,推動教育系統數字化改造與智能化升級[1-2]。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效果體現在數字技術融入的教學模式創新與學習方式變革上。教師教學數字化轉型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教師專業發展必須面對的時代問題。教育部行業標準《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布,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專業發展的具體指標,本文從數字技術促進教學創新變革的視角引導教師理解《教師數字素養》標準。

一、數字技術推動核心素養教育

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顛覆性科學技術引發社會形態變遷,數字技術與其他科技的創新共同推動了社會轉型發展,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使機械性、重復性的簡單勞動與程序化勞動崗位被數字化、智能化產品替代,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社會轉型發展向教育提出了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新要求。20世紀末,圍繞21世紀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成為普遍共識。1997年12月,OECD啟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確定了三個維度九項素養。2006年12月,EU通過了關于核心素養的建議案。2013年2月,UNESCO發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我國充分意識到數字時代,社會轉型發展對于人才培養需求的重要性,于2016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新課標的根本任務。傳統講授教學已經無法承載新課程實施的需要,推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在真實情境之中,培養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推動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教師理解數字素養,需要建立數字技術促進教育變革,間接推動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認識到數字技術促進教育體制、機制、學校功能等方向性變革間接作用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宏觀層面認識到這樣一個邏輯,如圖1所示。在中觀層面教師需要認識到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國家及地方智慧教育云平臺上線服務,數字教育資源的多類型借給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終端成為學習工具,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服務新生態正在快速構建,對教師的數字教學創新提供強力支撐。教師需要主動擁抱教育數字化,從教育變革、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的維度樹立數字化意識,具備主動提升數字技術能力與數字化教學能力愿望與行動。

二、數字技術重構教學關系與流程

教育數字化轉型直接推動了數字教育資源的多類態演進與虛實融合教學空間的建設,特別是智能教師、智能學伴等智能代理的出現,使建立在工業社會班級授課制基礎上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與教學空間(教學環境)等教學構成要素發生重大變化。從系統論的角度,一個系統中要素性質或功能的變化或者要素數量的變化都會引發系統功能重構,使系統演化為新的形態。教師需要認識,并具備適應這種變化的能力。

(一)數字技術推動多類型數字教育資源供給

數字教育資源是支撐教學活動開展的數字化表征的各類資源集合。數字教育資源從支撐教學作用的維度可劃分為知識類、工具類、虛擬交互類、智能虛擬類。數字教育資源起始于視音頻資源、動畫、圖像、教學案例等以傳遞知識為主要功能的知識類數字教育資源;隨著數字技術進步,思維導圖、調查分析、協作寫作、學科工具軟件等支撐交互體驗、教學評價、協作學習等通用型與學科專用型工具類數字教育資源得到發展;大數據與虛擬現實技術使支撐交互操作、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并具備伴隨性學習行為、學習質量數據采集分析服務的虛擬實驗室、虛擬科技館、AR教材等虛擬交互類數字教育資源成為新的資源類型[3];以虛擬現實技術構建學習場景,融合知識類與工具類資源為一體,嵌入智能教師、智能學伴,診斷學習者發展水平,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的智能虛擬類數字教育資源得到快速發展。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不同類型數字教育資源的教學支持功能,主動獲取與課程教學相關的各類數字資源,認識到其教學功能與作用,提升工具類、虛擬交互類、智能虛擬類數字教育資源的操作使用能力是教師發展數字素養的重要內容。

(二)數字技術推動虛實融合教學空間建設與應用

教學空間是教學活動得以發生的場所,廣義的教學空間是整個社會環境,在視聽教育、電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初期發展過程中,我國標準化排排坐式的教室結構沒有受到沖擊,信息化設備僅僅是簡單的疊加在教室之中。教育數字化的轉型發展正在改變這一現象,智慧教育云平臺最核心的模塊是數字教學空間,在數字教學空間中教師能夠根據需要調用各類數字教育資源,設計教學流程,組織教學活動,數字教學空間與物理教學空間教學活動一體設計正在成為常態,物理教學空間與數字教學空間無縫銜接的虛實融合教學空間正在成為教學活動的普遍環境,改變排排坐式的教室結構,有效支撐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空間逐步普及。

智能化終端設備是鏈接物理教學空間與數字教學空間的橋梁,教師熟練操作觸控一體機、平板教室、智能教室、增強現實、混合現實、錄播教室、虛擬現實終端設備、數字采集設備等各類終端設備的能力是實施數字化教學的基礎技術能力。熟悉智慧教育云平臺,同時掌握平臺功能,特別是數字教學空間具備的教學設計、實施與過程管理功能是教師數字素養的基本構成[4]。

(三)數字技術推動教學關系多樣化

在核心素養教育與教育數字化的雙重作用下,動態學習組織將替代行政班級授課制,虛擬班級、虛擬學校的建立,跨班級、跨學校學習共同體表現出因材施教的優勢,區域化虛擬學校滿足學生個性與差異化學習需求,虛擬學校與物理學校打破傳統學校邊界。虛實融合教學環境以及正在發展的智能教學環境,為學習者多樣化學習組織提供良好支撐。傳統教學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構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的相互作用關系。隨著數字技術發展,智能教師、智能學伴、虛實融合教學環境與人類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共同成為構建數字化教學的核心要素,根據具體教學過程,會出現智能教師與學生的二要素關系,如學生利用ChatGPT的學習。智能教師、人類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虛實融合教學環境的五要素關系,則會引發人機協同教學、虛實融合教學環境探究學生活動等結構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互動關系類型等的重構,這種變化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將引發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教師在實施數字化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學科與教學目標需要,充分發揮智能教師、智能學伴、多類型數字教育資源與虛實融合教學環境的功能,研究教學過程中的要素作用關系,設計教學結構、推動教學模式優化或創新,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是教師數字素養的結果性目標,是教師數字素養的行為體現。

(四)數字技術賦能教學流程的活動序列化

單元教學是新課改推動的主要教學方式,對教師來講最大的挑戰是拋棄課時教學觀,樹立單元教學觀。傳統的課堂教學以課時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體現出課前、課中、課后結構特征。而單元教學需要針對教材的一個單元(或主題)進行體系化的教學設計,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需要貫穿幾周時間,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組學習活動的組合設計,形成學習活動序列,并把學習活動合理分配到面對面課時教學、課時之間家庭、學校開放空間中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徹底打破課時的邊界,也是雙減追求的目標。單元教學表現出結構性、連續性、遞進性與系統性的特征,單元教學是對傳統課時教學觀的顛覆。

數字技術提供的智慧教育平臺、多類型數字教育資源、數字教學空間等,保證了教師能夠持續跟蹤學生學習情況、分享學習材料、進行學習過程干預等教學質量保障與干預活動,特別是對課時之間非面對面的學生自主與小組協作學習進行有效調控。同時,在閱讀理解、小組討論、頭腦風暴、設計制作等學習活動設計過程中,合理使用數字教育資源與虛實融合教學環境,技術支持的學習活動設計能力是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關鍵。

三、數字技術改變教學評價方式

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教學工具等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數據采集終端的應用,推動了數據采集的范圍從學校課堂走向社區、家庭、場館,實現學生多場域活動數據的非介入、伴隨式采集與存儲,使得采集表征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協作行為、抽象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數據成為可能。大樣本、長周期、多模態教學數據隊列的建設,為評價從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實現增值性評價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體系以及學生素養模型的構建,學生評價的內容從傳統的以知識為主走向以核心素養為主,通過智能化分析處理多模態數據,實現對學生素養的多維度追蹤和長周期動態分析,形成學生數字畫像,表征學生發展狀態,刻畫學生成長軌跡,挖掘學生成長規律,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人機互動評價成為現實,教師作為教學評價主體的地位被打破,學生、家長、同伴、社區、機器等將形成教學的綜合評價主體。

數字化評價能力是教師數字素養指向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關鍵,教師要認識到數字化評價對過程性、結果性、增值性等評價改革的功能作用,了解數字獲取的場景、能夠使用各類評價工具和評價結果,在學情診斷、學生發展水平分析、教學過程調控、學科核心素養達成等方面選擇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評價工具,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數字素養是推進智慧教育、構建教育新形態的必然選擇,在制定教師數字素養課程標準中,要充分考慮場景化的教師知識與能力發展的構成,考慮區域、城鄉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的差距,引導培訓機構建設多層次的數字素養模塊化課程,針對教師可獲得的數字教育資源與可使用的數字化設備條件進行靶向培訓,解決教師數字化教學中的真問題。

抓住數字轉型機遇? 迎接智能時代挑戰(林豐民,于青青)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形態,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在新的戰略定位中,教師的地位愈發重要,也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項目可謂恰逢其時,對促進中國教育的改革居功甚偉,北京大學作為第二批試點項目單位,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工作,這些工作是新時代北京大學充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助力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為“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高質量教師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考慮、共同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當今時代變革和科技發展的深刻洞察,具有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項目無疑將為踐行二十大報告的精神落到實處。

2021年9月,北京大學被遴選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高校。在過去兩年的工作中,北京大學始終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落腳點,培養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人工智能時代提供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保障。

北京大學以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試點工作的校內牽頭單位,聯合校內相關院系和職能部門,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未來學院、信科學院、工學院、交叉學院、社科部、教務長辦公室、教務部、人事部、數字人文研究中心、計算中心和研究生院等,通過部門聯動、專家指導、校企合作等機制,積極部署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應用,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一、推進校園教學環境的智慧升級

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北京大學在全校范圍不斷加快推動智能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校園5G網絡部署,促進校園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構建多網(光纖+WLAN+5G)融合、專網補充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推進建設面向人工智能的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平臺、人工智能系統軟件應用開發及算法服務平臺、重大示范應用演示平臺等,為推進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任務提供支撐與服務。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教學服務能力、科研創新能力、校務管理能力和服務師生能力?,F已初步建設完成智慧教室、網絡教學平臺為一體的智能教育環境。

二、提升教師數字時代的教學能力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先導,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關鍵。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北京大學結合試點工作開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主題的培訓交流活動,旨在培養教師的數字素養,提升新時代的育人能力。2022年是北京大學的數字與人文年,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配合社科部、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部門舉辦了一系列的數智人文培訓和沙龍活動,培訓主題涉及“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教育創新與應用”“數智化時代的人文學術創新”“數字人文工具”“構建人工智能與人文社科交流的橋梁”等,倍受受訓教師的歡迎。培訓體系注重學科交叉、理論實踐結合,為不同領域的教師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

北京大學在堅持國際合作和開放辦學的前提下,也積極引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專家學者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一線教師的國際化水平。近年來,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持續開展人工智能與教師發展的聯合培訓,并進行教師教學能力的合作研究,努力以此為基礎形成中國本土化的教師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引領中國教師隊伍建設的專業化和科學性。

三、培育人工智能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案例

為了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北京大學在全校范圍內持續培育人工智能改進教學的應用案例,設立了“人工智能助推課程建設”專項基金,多批次發布了以此為主題的專題教改項目,第一批項目中就有來自27個院系的63門課程進行了申報,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應用案例,例如,建筑學中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加持的機器人技術在化學材料基礎學科實驗中的應用,體育教學中的動作捕捉與運動技巧技能的改善等。

北京大學將2022年設為數字與人文年,以“科技為人文賦能,人文為科技賦值”為宗旨,深化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特別是數字人文作品展的舉辦,起到了良好的帶動效應,該展覽以數字媒體、VR體驗、裝置藝術等多種形式,展現了來自校內20多個單位的近60項作品,主題涵蓋古籍智能、人文可視化、網絡文學、智慧法治、顆粒藝術、歷史地理、文化遺產、社科計算、社會輿情等,深受校內教師的歡迎,甚至有的黨支部把參觀數字人文展作為當年度的黨支部重要活動之一。

四、布局整合全校數據的公共服務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服務于高校,北京大學各個職能部門先后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和管理的系統,也開發了為教職工和學生服務的各種系統,但是原先的各個系統各自為政,使用起來,給教師帶來一些不便之處。學校充分認識到這種局面的局限性,大力進行整合,布局建設新一代全校數據中心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學校分散的數據庫資源,實現學校各領域數字信息資源的關聯應用,消除數據孤島,提升優質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完善教師教學檔案袋、學生信息庫、人事信息庫、校務信息庫、檔案館藏信息庫等基礎信息資源,注重對現有數據中心及服務器資源的改造和利用,統籌發揮已建數據中心的作用,推動多校區信息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協同發展,形成覆蓋全校、鏈接暢通的一體化服務支撐。目前,還在推進醫學部與校本部教學網和在線教學平臺的統合。

五、輻射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教學改革

北京大學多年來堅持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對口支援西藏大學、石河子大學,定點幫扶云南大理彌渡縣。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也推動了北京大學的教育幫扶工作。2022年,北京大學建設了教學培訓平臺,在支持開展校內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培訓的基礎上,也支撐了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主辦、北京大學承辦的中西部高校新入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項目。該項目將至少持續五年,對中西部新入職的近1萬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培訓,助力中西部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建設,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性人工智能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終將對高等教育變革產生深遠的影響。面向未來,北京大學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形勢、新挑戰,凝聚共識,調動全校參與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從如下四個方面進一步推進試點工作:

第一,加強前沿基礎研究。以人工智能研究院、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為抓手,促進基礎研究取得原始創新突破。推動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量子科學、心理學、數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分子生物學、精準醫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充分應用于人文語料、社科數據集、醫學數據等的分析和處理,促進信息技術賦能、提升傳統學科。

第二,推進教師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和學生在數字化時代教和學的能力,探索數字技術與教學方法的融合機制,積極應對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的影響和對高等教育的變革。

第三,強化數據治理和安全。建立健全具有大數據時代特征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對基礎網絡、數據中心、云平臺、數據和應用的一體化安全保障,提高大數據安全可靠水平。注重對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的保護,確?;A設施和數據的安全。

第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2023年是北京大學的“國際戰略”年,北京大學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戰略,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共創高等教育全球開放合作與融合的新局面,為北京大學儲備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夠引領世界科技創新和思想文化潮流的世界級師資隊伍。

數字化賦能寶山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張治,張云峰)

上海市寶山區自獲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區”以來,堅持系統規劃、問題導向、創新驅動、一體化發展原則,統籌推進基礎環境優化、教學范式重塑、教師畫像構建,深入實踐智慧同儕課堂、教師智能助手、課堂分析循證、學科知識圖譜等常態化應用,完善優質教育數字資源體系,著力推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全區教育走向公平均衡、優質高效、個性靈活和智慧綠色。

一、基礎環境優化,支撐教師業務高效協同

(一)夯實數字基建,為教師隊伍建設智能化奠基

寶山區云網邊端一體化的基礎環境基本建成,實現了萬兆主干、千兆接入的城域網,全區334所各級各類教育單位實現網絡覆蓋,且每所學校都實現了WIFI全覆蓋。學習終端廣配備,基本每校均配置有50至150臺移動學習終端,助力過程性學習數據的有效伴隨式采集。

(二)打造教育數字基座,提供底層支撐能力和服務

寶山區“未來寶”教育數字基座是為教育治理和課堂教學提供的“操作系統”,以“11N52”為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搭建多元生態應用系統,匯聚多維度數據,聚焦教、學、管、考、評、研、資源等應用場景,通過重點建設“組織中心”“應用中心”“數據中心”“消息中心”“物聯中心”“資源中心”,不斷提升教育應用統一接入和分發、組織在線協同、數據互通共享、消息匯聚和服務開放能力,逐步構建統一高效的組織管理、優質全面的資源共享和生動豐富的教學應用。

目前,“未來寶”已覆蓋全區各級各類教育單位334所,認證教師1.27萬人,注冊學生15.38萬人,激活家長21.93萬人。當前已經對接應用服務商53家,上架生態應用100多個,為生態應用提供創建上架和分發能力,初步構建寶山區應用生態雛形。

二、教學范式重塑,推進教育模式新變革

(一)構建智慧同儕課堂,促進教育優質均衡

寶山區面對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迫切要求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發展需要,以及優質師資不足、結構性缺編、課堂教學水平差距大等問題,積極探索智慧同儕課堂建設。

智慧同儕課堂改變教師教學“單兵作戰”為“團隊協作”,讓能者發揮所長,讓新手快速成長(如圖2所示)。設計師負責和同儕的教師同研共備一堂課,牽頭承擔每一單元的課程教學整體設計。主講師可以是設計師本人,也可以是那些口才好、語言幽默、有親和力或顏值高的教師來實施,確保每一堂都精彩,引人入勝。助學師要在課堂活動、個別輔導和學習組織等環節科學操作。他們成為學習的組織者、陪伴者和服務者。技術支持師對同儕班級的反饋情況、作業情況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或者設計精美的動畫、游戲等提供技術支持,可以作為后臺存在。

一年半以來,寶山實施了多學段、多學科的100多場區級展示活動,其中,跨省同儕10余場,集團校同儕50余場,參與學校近百所、教師近萬人,部分學校已將同儕課堂排入日常課表。在合理的機制保障下,越來越多的陪伴型教師愿意放棄課堂上的專業“權威”,教學設計師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杰作,共同致力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實現教師師資填谷不削峰的優質均衡和教育扶智的效益最大化,是寶山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

(二)打造教師智能助手,助力教學優質高效

針對學生負擔重、效率低,教師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寶山區以“兩減一增”(即教師低智慧重復勞動減少,學生學習負擔減少,教學效益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教師智能助手,聚焦課前、課中、課后,為師生減負增效。一是教師備課一幫一,智能備課助手鏈接線上教學資源和備課工具,實現從“教師找資源”轉向“資源找教師”。二是課堂教學一加一,智能教學助手以數據分析支持精準教學,以互動工具深化探究體驗,助力教學方式變革。三是課外輔導一對一,智能作業助手基于班級學情和個人學情進行知識薄弱點分析,個性化作業推送,并通過AI智能批閱大幅提升教師批閱效率,從而助力雙減政策落地。

(三) 落地課堂分析循證系統,助力區域大規模課堂改進

系統常態化伴隨式無感知輕量級地采集課堂教與學過程中的多模態異構數據,建立起以問題為貫穿線索的課堂分析循證系統,其中,數據計算融合了弗蘭德斯、五何分類法、問題化學習15問等經國內外實踐驗證的課堂量化分析方法。

目前,平臺對全區59所學校的1914節課,共計86130分鐘的課堂視頻進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獲得全區各學科課堂質量基礎數據。一方面,幫助教師考察班級學生課堂參與狀態、思維發展水平、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特征等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大量教師課堂實證數據,精準定位自身教學風格,促進自我教學能力提升完善。

(四)構建多維動態資源體系,探索智適應學習路徑

寶山啟動了教學資源智慧化改造工程,動員966名核心骨干教師,形成58個項目團隊,開展知識圖譜以及教學資源建設,同時探索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元數據標準,通過構建知識圖譜和教學資源庫,沉淀優秀教師的經驗與智慧。目前,已經完成初中生物、小學數學、初中數學、高中物理等學科段的知識圖譜資源建設。

高中生物學科作為試點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智適應學習資源推送等服務,研究表明:實驗組學業成績比對照組高10%左右。

三、構建教師發展畫像,精準助力教師成長

(一)匯聚分析教師動態數據,賦能教師精準評價

聚焦區級教師梯隊人才管理,實現全區12366名在編中小學教師,共計41個字段的教師發展全生命周期數據的融通,為全區教師提供數字畫像與智能應用服務。寶山已在教師畫像平臺搭建、發展規律算法兩個方面展開深入探索。

一是制畫像搭平臺。已經完成教師基礎信息的采集、教師專業經歷采集與管理平臺和教師個人數字貨架系統的開發,正在進行各類數據接口的接入打通,從而支撐各類業務場景的數字化賦能。寶山區基于數字畫像的智能教師管理平臺總體架構如圖3所示。二是定算法研導航。實現多維異構數據梳理、建模,結構化重塑教師專業能力和應用能力評測模型,形成多維、實時助推教師隊伍成長機制。已經收集區骨干教師不同梯隊的發展數據,模型建構正在進行,見習教師、青年教師等群體的模型建構在規劃中。

(二)智能研修,探索教師云工作坊協同機制

寶山區建立了云工作坊協同研修機制(如圖4所示),以工作坊坊主為課程專家,以品牌教師為云工作坊備課組長。目前,已建成83個云工作坊,涉及全學段的14類課程,來自11個省市自治區136所學校的450名教師參與其中,形成自組織運作、跨區域合作、數字化同儕、集智慧共享為一體的新型研修方式。

(三)善用數字技術,提升教師智能素養

設立“數字化貢獻度”考核加分項,促進教師年度數字化貢獻度考核,形成履職考核新樣態。

(四)“學陶”體系指引,建構教師培養框架

寶山區基于區域頂層架構的教師培養課程框架體系,多路徑建設區域共享課程資源,為實現智能培訓、優質成果評比、研訓平臺資源庫、教師檔案袋和培訓數據看板五大應用場景的一體化平臺奠基。

寶山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聚焦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已初步形成了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支持體系。下一步,寶山將繼續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探索構建寶山區教育大腦,創新機制體制,優化教育治理體系,建立教師群智發展協同體系、教師數字化貢獻評價與激勵機制等,實現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雙向驅動,助推更大規模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助推蚌埠市教師隊伍建設(段元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安徽省蚌埠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把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當作教師隊伍建設的“牛鼻子”工程來抓,以數字化為牽引,加快培養面向智能時代的卓越教師,2021年9月,蚌埠市入選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地區名單,同時,也是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和“智慧教育示范區”。

一、 數字化管理助力教師成長

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蚌埠市聚焦教師智能評價,有效提升教師評價的科學性和精準性,通過構建教師數字檔案,探索教師積分制度,助力教師成長。

(一)構建三級教師數字檔案

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圍繞教師群體結構優化和教師個人發展兩大主題,蚌埠市建立了“市—區—?!比壪嚆暯拥慕處煍底謾n案,初步構建“教師大腦”,實現對教師基礎信息、教學、教研、培訓、課題等數據的全過程記錄,構建教師能力畫像,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通過對教師群體分析,科學診斷教師隊伍狀況,為教師引進和流動提供決策支撐,夯實數字化管理基石。

(二)探索五環教師積分制度

基于教師數字化檔案建設成果,出臺《蚌埠市中小學教師綜合評價指導意見》,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積分制平臺,對基礎工作量、教學業務、教學能力、教學業績、特別嘉獎等五個環節進行賦分,教育管理者可實時掌握學校教師的發展動態,據此調整考評管理制度。教師通過了解自身優勢與不足,激發內在活力,提升工作效能。

通過建設教師數字檔案,推行教師積分制度,能夠實現對教師發展的全景式分析,讓教師隊伍的建設、管理等工作有數可看、有據可依(如圖1所示)。

二、智能化教學服務師能提升

(一)凝練數據驅動新型教學模式,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蚌埠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以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鼓勵各學校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助教應用,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和教學觀摩活動,凝練總結小、初、高3個學段20多個學科教學模式,并在教學中實現常態化應用。

通過對蚌埠市 1894名中小學教師的有效問卷分析,隨著智慧教育工具的持續使用,2022年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在學情掌握全面性、資源收集便捷性、作業布置針對性等11個指標上,認為達到“符合”及以上等級的教師比例超過91%,教師教學的精準性顯著增強。

(二)打造智慧課堂評價標準規范,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蚌埠市結合智慧課堂的應用實踐,總結制定了《中小學智慧課堂教學評價規范》,以評促教、以評促用、以評促建?!吨行W智慧課堂教學評價規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兩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一個評價結果分析框架和一套數據處理工具。其中,教學設計方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用于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全流程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對教師的教學實施和教學成效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分析框架和數據處理工具實現了智慧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的數字化分析。評價規范已在蚌埠市“數據驅動因材施教”優質課比賽、智慧課堂抽樣賽等比賽中應用,通過智慧課堂評價規范的推廣普及和廣大教師的積極實踐,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得到切實提升。

(三)打造專遞課堂智能幫扶模式,促進城鄉師資均衡發展

聚焦鄉村教師數量、能力不足等問題,搭建“專遞課堂”,打造城鄉結對幫扶模式,實現城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有效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為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蚌埠市與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簽訂教育質量提升結對幫扶協議,立足“云端幫扶”,蚌埠市13所優質中小學校及幼兒園與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開展結對幫扶,聚焦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2022年開展各類幫扶活動515場,實現了教師智力資源的跨區域流轉。

(四)探索教師教研聯盟新模式,融入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

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資源優勢,落實《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蚌埠市與上海市徐匯區建立教育信息化聯盟,共建研修共同體,共享優質資源,與寧波市教育局聯合組織開展教師線上研修,與山東青島西海岸區聯合開展“智慧課堂背景下的同課異構”教學交流研討活動。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下,開展“名師進珠城”活動,邀請來自省內外的知名教授、名師、金牌教練開展講座輔導,當場測試,鞏固效果。先后與陜西省教育廳、重慶市永川區等50多家單位深入交流建設經驗,實現跨區域協同發展。

三、“1344”模式賦能教師發展

蚌埠市積極聯動高校和人工智能企業,構建教師隊伍建設發展“1344”模式,全面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如圖2所示。

(一)研發一個研修平臺

通過構建智慧研修平臺,初步實現一體化、分層式培訓。目前,已建設線上名師工作室近50個,工作室成員近千名,開設線上課程400多門,其中,專題課程在線學習超過32萬人次。平臺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師培訓中研修過程難記錄、實踐反思不深刻、優質資源難分享、教師能力難評價等問題,切實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二)實施三維助推計劃

持續開展百名教師“首席”播種計劃、千名教師“骨干”孵化計劃以及“全員”提升計劃,通過專家引領、課題研究等形式,實現分層分類精準培訓,推進城鄉教師交流提升,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其中,“全員”提升計劃參訓教師已超過39000人次,同時響應了規?;?、精準化和高質量的教師培訓要求。

(三)開展四大助力行動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數據驅動精準教學優質課比賽”“智慧課堂達人培訓”“示范校建設”“全員‘四賽崗位研修”四項助力行動,選拔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新時代教師,讓培育成果在實驗校、基地校、樣板校落地生根。特別是在教師“四賽”(賽上課、賽命題、賽解題、賽成績)研修活動中,蚌埠市創造性地將人工智能口語評測系統引入英語教師口語能力測試,采用人機對話,機器智能評分的方式實現對全市參賽英語教師的測評考核。自2019年開展“四賽”活動以來,每年覆蓋1100余所中小學、3萬余名教師。

(四)夯實四項工作機制

蚌埠市在深入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積極探索“UGBS”協同推進模式,凝聚高校(U)、教育管理部門(G)、企業(B)、中小學(S)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夯實四項工作機制:一是把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試點工作納入蚌埠教育“十四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優化基礎環境;二是成立“一組一院”,創新管理機制,成立領導小組,建設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統籌協同推進;三是實施一把手工程,壓實工作責任,每季度一推進,每年一總結;四是實行預算與獎勵并行,制定經費保障方案和獎勵辦法,對于先進單位,進行專項獎補。

教育部在關于實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試點單位要以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為抓手,積極推進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形成新技術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當前,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教育形態,蚌埠市將繼續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為契機,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能力,助推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塑造新區未來之師(管延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強國,時代呼喚我們要加快推進教師隊伍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步伐。得益于雄厚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基礎,2021年,青島西海岸新區被評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單位。一年來,新區主動應對教師隊伍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開辟了高水平、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賽道,開創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研訓、教育教學、隊伍治理、資源均衡四位一體發展的良好局面,并在國家級、省級平臺進行經驗交流展示。

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研訓高水平實施

(一)升級教師發展硬環境

為滿足信息化建設長足發展需要,加快構建智慧教育環境,基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行動項目,目前,建成158所智慧學校、4888個智慧教室,為初、高中學校配備英語聽說教考系統、數理化學科個性化學習系統,為65所學校配備虛擬實驗室。教師培訓、教研等活動不再受疫情、地域、時空限制,實現了全場景過程性數據采集分享,足不出校,一鍵互聯。新區衡山路小學、井岡山路小學獲評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優秀學校。

(二)研發智能研修平臺

當前教師研訓存在著自主選擇空間較小、個性化研訓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等問題,為打破這一局面,“課程、教學、研修、評價”一體化的教師智能研修平臺應運而生。研修平臺直播聽評課、集體備課、專題研討多種功能,并靈活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線上培訓方案,在課程中心建成學科教學、專業發展、班級管理等專題分類課程400余節,組織教師在線學習400萬余次。配套網上集體備課制度,組建網上城鄉教研共同體,形成了菜單式服務的網絡研修學習格局,促進了教師專業化、個性化發展。

(三)建立教師信息素養發展體系

為建成教師信息素養培、測、評全鏈條,新區智慧教育指導中心與華中師范大學專家團隊、科大訊飛公司合作,開發線上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課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識、信息素養專家講座、教學模式應用等14個模塊,組織全區教師進行線上學習,主動將人工智能與個人教育教學融合。制定全區教師信息素養評測方案,制作考核任務單45套,開發信息素養測評題庫試題1000余道,采取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方式,連續三年暑期對全區教師開展評測,實現教師全員從理論到實操逐一達標過關。組建區域智慧教育專家團隊,評選智慧教育首席教師100人,組織開展首席教師論壇、課例展示等活動,發揮首席教師榜樣示范帶動作用。

二、人工智能助推教師教學高質量運轉

(一)實施智慧課堂教學

人工智能、大數據支持下的課堂,改變了一支粉筆加一塊黑板的傳統授課模式,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走向更深處。新區推廣使用智能助手,利用智能語音評測、作文智能批改、智能閱卷等人工智能手段,幫助教師快速診斷學情,為教師因材施教、以學定教提供最大便利,實現教學效率、教學質量“雙提升”,讓教師在AI上教學,讓學生在AI上學習。青島西海岸新區為高三學生建立數、理、化學科“一生一策”線上錯題本,累計推送個性化學習手冊48369份,解決錯題41.1萬道,有效減少學生機械練習,提升學習效率。

(二)發揮智慧教研引領作用

面對教師隊伍年輕化、教學經驗不足等普遍問題,定向開展智慧教育模式研究指導工作,建立多學校智慧教育教研模式。組織聯合集備、教研、磨課活動,探討智慧教育產品分學科典型應用,指導教師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教學,提煉教與學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智慧教學流程,目前,區校智慧教育聯合教研和智慧課堂觀摩展示活動先后舉辦百余場,提供覆蓋全學科全學段精品課程包2249個,雙向促動科研與教學水平提升。

(三)推進教學減負增效

作業改革是落實“雙減”政策,促進教育減負、增效、提質的重要一環,青島西海岸以智慧教育為抓手,依托作業管理平臺,助推“雙減”落地見效。全方位、動態化采集學生隨堂測驗、課后作業等數據,進行分析診斷,構建知識圖譜,生成學生畫像,優化作業推送和批改,實施智能閱卷、在線作業批改等,備課時間、作業及試卷批改時間減少近50%,提煉形成新區智慧教育環境下的特色作業模式,在《人民日報》、新華網客戶端先后報道。

三、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高效能治理

(一)建成區校一體化智慧教育大數據洞察系統

動態匯聚區、校兩級智慧教育產品使用情況,收集、展示過程性和階段性數據,精準分析班級活躍程度、重難點、易錯點等,診斷教師教學水平、專業能力、學生學習行為差異和變化,提供智能分析報告,為管理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同時,在洞察系統的監督下開展教學,教師角色定位、師生關系、教學方式等均發生了正向變化,鞭策教師在智能信息環境中時刻端正認識和態度,不僅要通過人工智能提高師能,更要不斷提高師德修養。

(二)再造教師人事數據管理系統

全面升級西海岸新區教職工人事數據管理系統,通過管理系統采集教職工個人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獎懲、教科研等具體信息,動態掌握區域教師年齡結構、學歷分布、職稱比例等情況,為實現教師隊伍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提供基礎數據,為重大改革項目實施提供決策依據。

(三)探索智慧家校合作育人系統

將智慧教育與家校合作相結合,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在試點校打造由家長學校、家長心聲、心靈對話、幸福展示四個版塊組成的智慧家校系統,建立智慧家校聯動機制,組織家長通過智學網家長端、暢言曉學學生端,監督查看每日作業總量等信息,隨時掌握、實時監管學生學習、作業動態,學校根據家長反饋意見和合理訴求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實現家長、學生、教師之間的無縫隙連接和信息共享,

四、人工智能助推教師資源高標準均衡

(一)均衡配置教師人力資源

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教師基礎數據庫,將教師信息做到“一次生成、多方復用,一庫管理、互認共享”,對城鄉、校際之間教師資源配置、結構等方面進行精準分析,形成數據分析報告,探索建立可視化學校教師數字畫像模型,科學推進學校間編制、崗位合理化調整,2022年流動教師574人,進一步解決了教師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促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二)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統籌匯聚線上和生成性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教案、課件、精品課例、微課、試題庫等,構建起區級、校級兩大層面的教學資源庫和學習資源庫,生成滿足師生個性化需求的各類資源557萬個,構建滿足精準評測需求的區本題庫9000余套,試題量近11萬道,完成初高中52套精品教輔的電子化上傳,師生可以在“平板”上隨時下載、即時運用,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實現城鄉、校際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三)發揮名師輻射效應

打造“青青益課”“三名講堂”名師公益課堂品牌,依托智慧教育直播平臺,統籌區內外名師資源,推出高品質課396節,9萬余名學生一鍵共享,累計吸引中小學生近百萬人次在線學習,為全區城鄉學生提供免費在線輔導,疫情防控期間特別加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輔導課程,得到學生家長一致好評。試點推進城鄉同步課堂、同步教研,在集團校內部探索雙師課堂應用,通過優質學校名師與薄弱校教師“智能手拉手”,讓薄弱校教師學生共同受益。

下一步,新區將繼續認真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與治理能力發展方向的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樣板試點區,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楊俊鋒.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涵與實施路徑[N].中國教育報,2022-04-06(04).

[2] 陳云龍,翟曉磊.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構想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2(12):101-106.

[3] 郭紹青,柳瑞雪.構建教學數字化服務體系賦能高校學生學習方式變革[J].大學與學科,2022,3(4):90-10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EB/OL]. (2022-12-02)[2023-05-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Exploration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GUO Shaoqing1,? LIN Fengmin2,? YU Qingqing2,? ZHANG Zhi3,? ?ZHANG Yunfeng3,

DUAN Yuanli4, GUAN Yanduan5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Center for Excell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3.Shanghai Baoshan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Shanghai 201999; 4.Bengbu Education Bureau, Bengbu Anhui 233000; 5.Education and Sports Bureau of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d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for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putting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 order to deeply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igital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teaching staff,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the Teacher Work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on Electronic Education" launch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eal-life applications at the national, local and university levels in the areas of informatization to support teacher servic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with an aim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celopment; Digital Literacy

猜你喜歡
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新任務與新途徑探究
各國教師素質提升淺析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意義
應用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構建研究
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方式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論反思性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