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可視化視角下我國“轉型社區”研究的主題趨勢

2023-07-21 04:37周明黃靜晗
臺灣農業探索 2023年2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

周明 黃靜晗

摘 要: 【目的/意義】推動轉型社區的治理和發展是落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把握“轉型社區”的研究主題趨勢,有助于為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參考?!痉椒?過程】借助 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對來自中國知網(CNKI)“北大核心”、“CSSCI”文獻數據庫中與“轉型社區”研究相關的文獻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關鍵詞聚類、征求專家建議和關鍵詞突現方法,分析了“轉型社區”研究的主題趨勢?!窘Y果/結論】結果顯示,“轉型社區”研究熱點主題涵蓋空間改造、治理轉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市民化、居住隔離、社區共同體重建等 6 大領域,在城市更新視野下轉型社區的城市融入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趨向。

關鍵詞: 轉型社區;可視化分析;主題趨勢;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 F205;D669.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 5617 (2023) 02 0079 06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由 2000年的 36.22% 提升至 2020 的 63.89%。在高速發展的城鎮化背后,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用地需求的增加,迫使城市邊緣的城郊村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并以“土地增減掛鉤”的形式服務城市發展與建設。轉型社區指原行政村改為居委會社區,正在向現代城市社區變遷的社會單元,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產物,是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過渡的中間形態。轉型社區兼具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的特征,“村改居”社區、城中村、城郊村等皆是轉型社區的不同形式。目前,我國轉型社區數量龐大,僅“村改居”社區的數量就占到城市社區總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仍在快速增長[1]。學界圍繞轉型社區的性質、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治理等重點話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2],轉型社區的概念內涵不斷豐富、演化路徑和更新機制不斷完善。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是以城中村的概念進行探討,難以突出轉型社區“第三社區”的核心內涵和本質特征,也缺乏對轉型社區全局性的研究主題趨勢的分析。本研究以 CNKI 數據庫中的“轉型社區”研究文獻信息為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借助 CiteSpace軟件繪制知識圖譜,借此了解國內“轉型社區”研究的現狀和進展,判斷和把握“轉型社區”的研究主題趨勢,為“轉型社區”研究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庫為數據來源,以“主題=轉型社區 OR 主題=村改居社區 OR 主題=城中村”為檢索條件進行高級檢索。為保證獲得文獻信息的代表性、權威性和認可度,選定期刊來源類別為“北大核心”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時間跨度限定為 2000 2021 年。檢索時間為2022 年 4 月 15 日,共獲取 1644 條文獻信息。對檢索獲得的每條文獻的摘要、關鍵詞等信息進行閱讀和比對,剔除新聞報道、會議綜述、訪談等非研究性文獻,最終獲得有效文獻信息 881 條,將有效文獻信息數據以 Refworks 格式導出,然后導入到 CiteSpace 軟件,進行數據轉化和可視化操作,繪制知識圖譜。

1.2 研究方法

基于 CiteSpace 6.1.R3 繪制“轉型社區”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對關鍵詞等文獻信息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軟件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基于Java 語言開發,以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普萊斯的科學前沿理論、知識單元離散與重組理論等作為理論基礎,能夠幫助研究者獲取研究領域的關鍵信息,理順學科發展脈絡,并預測未來研究前沿和趨勢[3]。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轉型社區”研究的年度發文變化通過發文數量可以看出該領域研究的時間變化趨勢(圖 1)。我國“轉型社區”研究經歷了緩慢增長(2000 2004 年)、快速增長(2005 2011 年)、波動增長(2012 2021 年)三個時期。2000 年以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越來越多的農村社區被卷入城鎮化進程,撤村建居。在從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中,社區問題集聚,面臨普遍性的治理難題。轉型社區問題日益受到學界的重視。其中,在緩慢增長階段(2000 2004 年),發文數量增加不明顯,年均發文量為 7.6 篇,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區的城中村改制,圍繞從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轉變進行討論;在快速增長階段(2005 2011 年),隨著城中村改造的有續推進,相關研究成倍增加,年均發文量為 46.9 篇,主要討論社區改制后的轉型發展,涉及社區管理體制變革、集體經濟改制與發展、村民市民化、空間改造建設等;在波動增長階段(2012 2021 年),相關研究深度漸強、范圍擴展,年均發文量為 51.3 篇,隨著對轉型社區發展的價值導向和政策話語的轉變,相關研究開始聚焦改制后的社區治理、社區融合與城市融入等問題。

2.2? 我國“轉型社區”研究熱點與主題分析

2.2.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利 用 CiteSpace 軟件生 成2000 2021 年我國“轉型社區”研究關鍵詞詞頻表,其中排前 20 位的關鍵詞如表 1 所示。排名前 20 位的關鍵詞頻次都在 6 次以上,詞頻最高的關鍵詞是“城中村”(350 次),其次是“城市化”(73 次),反映出“城中村”和“城市化”是進行轉型社區研究的重要場域。其他熱點關鍵詞包括“社區治理”(36 次)、“村改居”(27 次)、“改造”(26 次),以及“失地農民”、“城市更新”、“流動人口”等也表現出一定的熱度。

關鍵詞中介中心性方面,“城中村”“城市化”的中介中心性相對較大,分別為“0.9”“0.22”,是首要的節點?!吧鐓^治理(0.08)”“村改居(0.07)” “改造(0.07)”是二級重要節點。這說明以上關鍵詞是轉型社區領域研究的重點,也是聯系其他研究維度的重要介質。

2.2.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 881 條文獻信息進行聚類分析,得到關鍵詞聚類模塊(圖 2)。Q 值為 0.7222,表明劃分出來的社團結構是顯著的;S 值為 0.9579,表明聚類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結構顯著、效果理想的圖譜有助于對轉型社區研究的特征和趨勢進行把握和分析。9 個聚類模塊分別為#0 失地農民、#1 流動人口、#2 土地征收、#3 城市融入、#4 空間改造、#5村改居、#6 村民市民化、#7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8社區共同體重建、#9 居住隔離??梢钥闯龈鱾€聚類之間的高重疊性,以“村民市民化”為紐帶,聚類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和延伸性。

依據關鍵詞聚類分析的結果,結合相關專家的建議,本研究將“轉型社區”研究的熱點主題歸納概括為以下 6 類:空間改造問題、村改居治理轉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市民化問題、居住隔離問題、社區共同體重建。

(1)空間改造問題??臻g是闡釋轉型社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維度,轉型社區的生成,是城市化進程中國家與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城市政府和原農村集體等利益集團,圍繞空間利益展開博弈的過程,城市政府完成城市的擴張和增值;原農村集體完成從村莊到社區的轉型[4]。但轉型社區在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城鄉差異,作為相對封閉的單元,轉型社區在村集體以及村民的主導下,土地利用結構多元且集中,住宅、工業用地以及公共基礎設施混雜交錯[5]。轉型社區雖隸屬城市區域,但受城市土地規劃和利用的影響較弱,存在空間利用不合理、建筑密度大、公共設施不完善等問題。由于轉型社區聚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龐大的住房需求催生了“一線天”“握手樓”等違規超標建筑的出現[6]??臻g改造的障礙主要表現在,土地產權的界定不明晰,產權界定成本高昂;土地利用的不合理,非法用地與合法混雜,以及當前體制下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等[7]。在轉型社區的空間改造過程中,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往往會引起尖銳矛盾和糾紛,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地屬性和用途、采用何種改造方式、土地征收的補償標準、房屋拆遷安置方案,以及征收和拆遷的程序、政策和法律等方面開展討論[8]。土地的增值利益分配是改造的重難點,也是改造的經濟支撐,創新土地產權制度是改造的必要條件[9]。從博弈論的角度看,轉型社區問題的本質是一場國家權力下地方政府與村集體的土地產權博弈[10]。按照改造主體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政府主導、村集體主導和開發商主導三種模式,三者之間存在相互排斥、高成本等問題,因此,需要建構“政府 村民 開發商”的利益均衡機制[11]。改造的目的在于整合優化轉型社區土地利用、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物質空間環境。隨著城市發展由“增量開發”轉 向“存量優化”,轉型社區更新改造成為城市規劃建設重要內容,在深圳等地的轉型社區更新實踐中,有機更新倡導以人為本的精神、保持時空的延續性、注重常態化的漸進式微改造,而非大拆大建[12]。

(2)“村改居”治理轉型研究?!按甯木印笔俏覈擎偦奶厣窂?,“村改居”不僅是將“村委會”轉換為“居委會”或將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籍,其內容還涉及管理、組織、公共服務、城市融入等諸多方面?!按甯木印鄙鐓^雖然獲得了制度化的外形,但仍然存在治理之困。有學者從結構論出發,將這種癥結歸因于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1],即存在于轉型社區中,村委會為代表的村社體制和居委會為代表的城市社區體制,二者相互作用和影響,構成了“亦城亦鄉”的過渡型社區結構,且廣泛作用于社區的各層面,造成了轉型社區集體產權關系紊亂、集體經濟發展受阻、拆遷改造困難、治理主體權責不清晰、政府和行政力量大包大攬[7]、社區自治能力弱化、社會組織以及居民參與不足、公共服務落后等諸多問題[11]。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社區治理的效果,而且可能引發社區“治理失靈”的風險。部分地區試圖通過村改居項目打破城鄉分割的狀態,簡單的將城市管理體制引入農村,在實際操作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低效的制度安排,致使改革效果并不明顯[13]。為擺脫治理之困,要針對混合結構及其衍生問題,建構適應性的體制機制。如改革集體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化組織結構、將轉型社區的發展納入城市系統,深度推進城市化,推進村改居協同治理,建構治理重心下移的機制,暢通治理過程的交流渠道,創造社區共同體生活的新平臺[14]。

(3)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集體經濟發展研究。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城中村土地飛速升值,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集體資產不斷壯大。但產權虛置引發的管理、分配等問題,致使外部利潤無法在現有制度安排下得以實現[15],城中村自 20 世紀 80 90年代就自發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學界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體資產的量化范圍、成員資格的界定、股權的設置,股權權能與管理、集體經濟組織的重建以及改革后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16]。村民、村干部、集體經濟組織等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也是改革推行的難點和痛點[17]。有學者等通過個案研究發現,在改革過程中要深入分析各種經濟行為背后的社會根源與鄉土社會的運行法則,充分尊重鄉土的地方性知識,降低改革成本[15]。要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對城中村再組織的凝聚作用,既要推進集體經濟組織雙重職能的分離,又充分利用雙重職能的合理因素,實現政府、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的合作共贏[18]。

(4)村民市民化問題研究。學界主要研究了村民的社會保障、就業、教育、醫療、認同、城市融入等問題。在城市化的演進過程中,失地農民被迫成為市民,雖然獲得了市民身份,但各項市民的福利待遇卻無法落實[19]。這種福利的不確定性會進一步造成認同問題,最終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問題。村民市民化是一個漫長的道路,背后涉及到思想觀念轉變、就業轉變、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福利待遇等諸多問題。忽略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導致村民市民化的困境[20],這種困境可能會導致原住居民長期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從而落入“市民化陷阱”[21]。城鄉分化的二元結構是影響村民市民化意愿的核心因素。為破解村民市民化困境,需要將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視為一項長期而系統的社會工程。要著力于提高村民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促進村民的市民化融入[22]。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是其中一個研究熱點,由于失地農民個人技能的缺失,在城市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很容易陷入“無地種田,無門就業”的窘境。為此,政府應鼓勵正式部門創造非正式的就業機會,拓寬多樣化的就業渠道,同時,將城中村的非正規經濟活動規范化[23]。城中村失地農民的身份認同也是受到關注的研究問題,一方面,農民的鄉土記憶本色模糊了失地農民對于現有戶籍身份的認同;另一方面,社會政策的差異化安排加劇了失地農民對于制度身份的模糊認同[24]。為此,需要打破城市互動的區隔,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建構完善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共同促進村民市民化和城市融入[25]。

(5)居住隔離問題研究。隨著城市流動人口的增加、住房市場化程度提高,居住隔離問題日益得到學界關注,對于轉型社區的居住隔離研究,主要從流動人口聚集區切入。對于流動人口而言,轉型社區是外來流動人口在城市的臨時聚集地,為外來流動人口進入城市提供了便捷;同時,代替了公共部門提供廉租房的作用[26]。流動人口作為在城市社會體系中典型的邊緣群體,經濟能力有限,對于低成本的城市生活需求迫切,這種需求與轉型社區低廉的房屋租金相契合[27]。從居住空間隔離和社會空間隔離看,轉型社區最終形成了“屋以類聚”的居住格局和“人以群分”的社會分層[28]。這種隔離狀態一直存續,并未隨城市化的發展而消失。居住空間的分異和隔離,加劇了資源的分配不公,固化了社會階層的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社會空間的隔離,將城市居民與農業轉移人口區隔,這種隔離表現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最終造成了社會的高度分化。為實現空間重構和融合,可以從集中居住和多元混居等模式進行路徑探索[29]。

(6)社區共同體重建研究。社區公共性是轉型社區治理的價值追求,亦是社區治理的秩序基礎??焖俪鞘谢苿印班l土中國”向著“城鄉中國”發展,村落變遷引起社會共同體的式微,造成公共性和集體意識缺失[30]。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潮流的變化不斷沖擊著轉型社區這一“文化場”,城市文化尚未在轉型社區扎根,而傳統村落文化已經衰微和蛻變,其社區文化處于“空洞”狀態[31]。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轉型社區的傳統公共性不斷解體,社區易出現失序的風險,進而造成轉型社區的治理困境,影響社區良性運轉。由于轉型社區“交往空間”與“居住空間”的割裂,致使轉型社區共同體社會資本流失、居民社區歸屬感、認同感缺失,社會記憶模糊、社區關聯減少等現實困境[32]。如何在轉型社區中重塑居民的公共生活,促進社區共同體認同,是學界普遍關注的議題之一。有研究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主張從社會信任、社區互惠規范、鄰里關系網絡三個維度,重構轉型社區社會資本[33]。

2.2.3? 關鍵詞突現分析 CiteSpace 年份突現排序結果顯示轉型社區領域的突現詞數量有 5 個(圖 3)。2005 2011 年突現強度最高的關鍵詞是“改造”,說明在這一段時間,轉型社區改造是該領域研究關注的熱點。這一階段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大量村莊被納入城市建成區,轉型社區的改造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核心問題,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社區治理”概念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隨后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在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城市社區建設向城市社區治理的轉向,轉型社區由于轉型的高速性和短促性,造成了社區治理制度安排的脫節,引發了社區運行的現實困境[34]。為使轉型社區平穩快速過渡到城市社區,轉型社區治理迫在眉睫。特別是村改居后,從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轉變過程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社區管理體制機制的轉型、村民身份的轉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等備受研究關注[7]。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在城市更新的諸多類型中,轉型社區由于制度的二元、產權的復雜、主體的多元,成為更新的重點和難點,轉型社區日益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和城市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治理的對象,加強城市更新視角的轉型社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3? 結語

本研究以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中 2000 2021 年“北大核心”與“CSSCI”期刊收錄的 881 條轉型社區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借助 CiteSpace 可視化分析軟件繪制關鍵詞聚類圖譜,挖掘轉型社區熱點研究主題,即空間改造、治理轉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市民化、居住隔離、社區共同體重建。借助關鍵詞突現檢測功能,梳理了轉型社區從“改造 村改居 治理 更新”的研究發展脈絡。

經過 20 余年的發展和演進,我國轉型社區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要基于豐富的轉型社區治理實踐,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轉型社區治理理論。同時,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從系統、宏觀、整體的視角關注轉型社區與城市發展的關系。轉型社區研究始于社會問題,發軔于對城中村問題的認識和探究,多樣化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跨學科的交流與融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于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理論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藍宇蘊. 論轉型社區的“城鄉混合結構”[J]. 城市觀察,2016(6):5 18.

[2]李志剛,于濤方,魏立華,等. 快速城市化下“轉型社區”的社區轉型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7(5):84 90.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 253.

[4]吳丹. 轉型社區的空間重構與治理變革 基于深圳三種模式的比較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2):32 41.

[5]張京祥,陳浩. 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區的社會空間績效研究 基于空間生產的視角[J]. 現代城市研究,2012,27(6):66 71.

[6]秦瑞英,閻小培,曹小曙.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轉型社區的特征及治理模式探析 以深圳市愛聯社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3):48 52.

[7]顧永紅,向德平,胡振光.“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目標取向與對策[J]. 社會主義研究,2014(3):107 112.

[8]唐鳴,鄧維立,張麗琴.“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遷:操作層面的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 以H市為個案[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1):3 18.

[9]謝青,蘇振鋒,岳亮. 基于土地增值的城中村改造利益分配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06(5):33 35.

[10]萬舉. 國家權力下的土地產權博弈 城中村問題的實質[J].財經問題研究,2008(5):11 16.

[11]劉鑫,王瑋. 元治理視域下的“村改居”社區治理[J].學術交流,2019(5):131 139.

[12]蔡睿. 轉型社區治理視角下的深圳城中村更新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2):38 42.

[13]李棉管.“村改居”:制度變遷與路徑依賴 廣東省佛山市N區的個案研究[J]. 中國農村觀察,2014(01):13 25.

[14]黃成亮. 村改居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J].中州學刊,2019(2):80 85.

[15]黃靜晗,鄭傳芳,潘揚彬. 城中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利益沖突與平衡 基于廈門市馬垅社區個案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12):99 105.

[16]黃延信,余葵,師高康,等. 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4):8 14.

[17]賀雪峰.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烏坎事件的教訓[J].行政論壇,2017,24(3):12 17.

[18]黃靜晗. 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轉型中雙重職能的矛盾與出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2):125 129.

[19]孫林. 職業、身份與權利的錯配:城中村村民艱難的城市化之路[J].寧夏社會科學,2012(6):66 71.

[20]沈新藝. 撤村建居與農民市民化: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09(8):22 24.

[21]鄧智平,劉小敏. 村改居社區原村民的半市民化問題研究[J].南方人口,2019,34(2):27 37.

[22]潘卓林,劉曄,劉于琪,等. 基于場域理論的城中村村民市民化研究 以廣州獵德復建房社區為例[J].熱帶地理,2020,40(6):981 992.

[23]邵峰.“城中村”失地農民經濟生活的新主張[J].經濟導刊,2008(4):82 83.

[24]韓丹. 失地農民身份認同研究 以南京市A區村改居社區為例[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179 186.

[25]汪小紅,朱力. 失地農民身份認同及其分異 基于生命歷程范式的解釋[J].中州學刊,2014(4):67 72.

[26]藍宇蘊. 城市化中一座“土”的“橋” 關于城中村的一種闡釋[J].開放時代,2006(3):145 151.

[27]藍宇蘊. 城中村流動人口聚居區的功能分析 基于城中村空間改造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12):30 35.

[28]陸影. 社會空間視域下的“城中村”隔離問題[J].學術研究,2015(12):49 55,159-160.

[29]江立華,谷玉良. 居住空間類型與農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徑 基于空間視角的探討[J].社會科學研究,2013(6):94 99.

[30]曾艷. 城鄉結合部轉型社區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構[J].甘肅理論學刊,2017(4):79 84.

[31]黃銳,文軍. 從傳統村落到新型都市共同體:轉型社區的形成及其基本特質[J].學習與實踐,2012(4):75 82.

[32]郭明. 空間變革中“村改居”社區共同體的式微及再造[J]. 科學社會主義,2020(3):131 136.

[33]吳曉燕,關慶華.“村改居”社區治理中社會資本的流失與重構[J]. 求實,2015(8):37 45.

[34]張亞鵬,張建明. 轉型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對策探微[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6(4):1 8.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
基于大數據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視化分析平臺
近十五年國外大學生就業研究的進展與趨勢
基于Citespace的商業生態系統研究可視化分析
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眼動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可視化分析在醫院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