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商業生態系統研究可視化分析

2017-02-27 00:36謝衛紅董策李忠順
現代情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謝衛紅 董策 李忠順

〔摘要〕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收錄的2001-2016年的325篇商業生態系統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基于Citespace軟件從年度發文趨勢、作者、國家和研究機構、關鍵詞、共被引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知識圖譜。結果表明:Yongjiang Shi,Elizabeth Chang,Ke Rong等發文量較多;研究者、研究機構之間合作緊密程度一般;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戰略、績效、創新、管理、價值創造等;Moore,Iansiti,Adner,Porter,Chesbrough等被引學者及其被引文獻具有高影響力;《SMJ》、《HBR》、《AMR》等期刊是主要的傳播載體。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可視化分析;Citespace;知識圖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4

〔中圖分類號〕F0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2-0126-08

〔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ed the 325 related to business ecosystems research literatures which were from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during the 2001-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bibliometrics method,based on citespace to analyze business ecosystem research from the five aspects,such as the trend of publications,anthors,n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keywords,co-citation analysis,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First,the most publications authors were Yongjiang Shi,Elizabeth Chang,Ke Rong etc..Second,the above mentioned co-operation was relatively rare as other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tend to work independently of others.Third,business ecosystem research field focused mainly on strategy,performance,management,value creation and so forth.Fourth,Moore,Iansiti,Adner,Porter,Chesbrough and their papers were highly impact authors and documents in business ecosystem research field.Fifth,“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etc.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 journals for the high cited reference.

〔Key words〕business ecosystem;visualization;Citespace;konwledge mapping

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戰略管理理論領域的重大思想變革,為傳統戰略管理理論開辟了新的研究路徑。在此之前,戰略理論大多探討對抗競爭,關注競爭和競爭優勢。隨著產業環境動態化、競爭全球化、顧客需求多樣化以及技術創新加快,企業逐漸認識到,無論是增強核心能力還是拓展新市場,都離不開跨產業聯合,共同創造消費者感興趣的新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通過創新和創造來超越競爭,開始成為管理研究的新動向[1]。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美國學者JamesF Moore(1993)在《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2]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以組織和個人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

繼Moore之后,許多學者也開始致力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如Iansiti和Levin(2006)[3]基于生態系統成員的特定角色及各角色對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影響,探討了生態系統觀在商業網絡分析中的應用,將商業生態系統中角色分為3類:網絡核心型(Keynote)、支配主宰型(Dominator)及坐收其利型(Hub Landlord)、縫隙型(Niche),同時還指出其特性:創新、爭奪成員以及智能體。Kim[4]等(2010)明確地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眾多具有共生關系的企業構成的經濟共同體,強調在這個系統內部成員企業可以通過合作來創造單個企業無法獨立創造的價值。Zahra和Nambisan(2012)[5]則把商業生態系統看成是一種為企業提供資源、合作伙伴以及重要市場信息的網絡,還認為“這種網絡是基于網絡內部成員企業之間長期的互動關系形成的,構建并發展商業生態系統需要創業洞察力和戰略思維的互相匹配”。此外,夏清華等(2015)[1]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對商業生態系統相關文獻聚類分析發現,現有研究主要從4個不同的理論視角進行:以Moore、Iansiti為核心的生態視角;以Peltoniemi、Vuori為核心的復雜系統視角;以Chesbrough、Adner為核心的創新視角;以Gawer、Gusumano為核心的平臺視角。

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研究視角還是比較多元的,但同時也較為零散。為了進一步地了解該理論的研究全貌,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研讀,分析商業生態系統研究領域的基本發展脈絡、研究前沿及熱點。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自ISI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該庫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數據庫,分別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和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數據采集時間為2016年8月11日,時間跨度為2001-2016年。我們采用“主題=Business Ecosystem”或者“主題=Business Ecosystems”為檢索條件進行檢索,共得到334篇;后選擇文獻類型為Article(論文),Proceeding Paper(會議論文),Review(綜述)對檢索結果進行精煉,篩選得到325篇有效文獻,并將數據下載方式設定為“全記錄包含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以及摘要”。

2商業生態系統研究的時空分布情況

21時間分布特征

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某一研究領域發展歷程時,根據科技文獻的增長及老化規律,對相關論文發文量進行年度統計分析能夠揭示當前該領域的發展狀況,預測其研究前景與發展趨勢。為此,我們對上述325篇文獻進行了統計,如圖1所示。

李賀等(2014)[6]認為在某一領域的研究初期,由于相關理論與基礎較為缺乏,相關論文發文量較低,隨著研究深入,進入該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機構等增加,發文量增長較快,研究成熟后,發文量趨于穩定。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相關研究在2006年之前一直不溫不火,從2006年開始就急劇升溫,在2007-2009年形成了一個小高潮;但在2010年和2012年兩年發文量又跌入低谷;最近3年來,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熱度持續性較好,在此前基礎上更加穩定,年均發文量近40篇。從圖1歷年的發文量趨勢可明顯看出,關于該領域的研究逐漸成熟,雖然中間出現過較大的波動,但步入研究穩定期的趨勢已漸明朗。

22空間分布特征

221作者合作分析

通過分析作者合作網絡,我們可以看出哪些研究者在商業生態系統領域做出貢獻的大小以及彼此間的合作關系。

節點的大小代表著發文數量的多少,發文量最多的是Yongjiang Shi,其次是Elizabeth Chang,Ke Rong,Farookh Khadeer Hussain,Omar Khadeer Hussain,Yushun Fan等。另外,研究者之間連線的不同顏色及粗細程度表示合作的年份及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就合作關系而言,Elizabeth Chang,Farookh Khadeer Hussain,OmarKhadeer Hussain,Tharam SDillon等人之間組成了一個科研合作圈,且相互之間的連線較為緊密,這表示他們有較強的合作關系;同樣的,Yongjiang Shi,Ke Rong,Guangyu Hu,Jiang Yu等人之間也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

222國家和研究機構分析

圖3為國家和研究機構合作知識圖譜,年輪的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發文量排前的國家包括中國、英格蘭、美國、芬蘭等1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發文量占了總發文量的80%左右(見圖4),說明他們對商業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從圖4可以看出,以發文量為統計標準,可分為3個梯次,其中中國、英格蘭、美國處于第一梯隊,芬蘭、澳大利亞、法國組成了第二梯隊,意大利、韓國、德國、西班牙組成了第三梯隊。在圖3中,相比其他國家而言,美國的研究機構與國外的研究機構有著更為廣泛和緊密的合作關系,這表明美國在全球學術界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比較大。此外,中國臺灣地區、愛爾蘭與日本,法國、瑞士與立陶宛,羅馬尼亞與西班牙以及韓國與新加坡等都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但關系較為密切科研合作圈。

同樣,通過連線及節點年輪的不同,可以看出該領域比較活躍的研究機構,如Curtin University Technology(科廷大學)(12篇)、University Cambridge(劍橋大學)(10篇)、Tampere University Technology(坦佩雷理工大學)(10篇)、Bournemouth University(伯恩茅斯大學)(8篇)、University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 Med(倫敦帝國學院)(7篇)、University Manchester(曼徹斯特大學)(5篇)等。

3關鍵詞共現與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選用關鍵詞(Keyword)作為共引網絡生成圖譜的節點,閾值采用默認設置,裁剪方式選擇“MST”,運行Citespace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生成386個節點,連線348條。我們選取了頻次等于或大于10的高頻關鍵詞,同時列出了各自對應的中心性,表1展示了相關信息。

如表1所示,關鍵詞頻次及其中心性排序如下:Business Ecosystem(125,018),Innovation(45,010),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37,004),Strategy(32,074),Ecology

為反映不同時間段內的關鍵詞是如何動態演進的,我們繪制了關鍵詞Time Zone視圖(見圖5)。從圖中可以看出,作為研究主題,“Business Ecosystem”的節點是最大的,同時與其他時間點的高頻關鍵詞有著密集連續的連線,這也說明從2001年至今,對商業生態系統相關的研究一直是有傳承的。在2001-2003年,節點的數量較少,說明關注該領域的學者不是特別多,這也與新理論的傳播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有關;2004-2006年,相比上一個時間段,節點明顯增多,但總體還是偏少,而且出現了“E-commer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關鍵詞,這也表示商業生態系統理論開始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領域開始得到初步的認可;從2006年后,節點數量迅速增加,并且在2007-2009年及2013-2015年形成兩個節點密集區,但這中間的幾年(2010-2012年)節點量又變得稀少。節點的整體變化趨勢與商業生態系統年度發文量的變化趨勢(見圖1)是相吻合的。其中,2007-2009年,出現了Innovation(創新)、Strategy(戰略)、Ecology(生態)及Performance(績效)等高頻次的關鍵詞,這表明商業生態與戰略、商業生態與績效、商業生態理論概念及商業生態與創新是該階段的研究熱點;2013-2015年,這一階段也涌現了很多關鍵詞,比如Management(管理),Framework(結構)、Value Creation(價值創造),Open 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Technology(技術)、(Industry)產業等,但頻次都不太高,說明商業生態系統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比較分散,還未形成比較聚焦的研究問題,這也可能與該理論逐漸被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學者以該理論為視角研究多個領域的最新問題有關。比如,Soonduck Yood等(2014)[7]以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結合當前熱門的大數據現象,提出了大數據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即核心商業,拓展的商業及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并對每個組成部分的不同構成要素做了詳細分析,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論支持。此外,2006年后各時間段相互之間的連線非常多,說明這些研究領域之間的傳承關系較強,各研究主題之間存在很強的內在邏輯關系。

4共被引分析

41文獻共被引分析

本文節點類型選擇Cited Reference;閾值設置采用默認Top 50;以1年為時間區隔;運算方法選擇Pathfinder。運用Citespace生成商業生態系統領域的文獻共被引網絡圖。圖中的節點由一圈圈不同顏色的年輪構成,半徑越大,表示被引用的頻次越高,年輪的顏色越偏向暖色,表明其被引的時間離現在越近。節點內部出現深紅色圓點,則表示該文獻的引用在某些年份出現顯著變化。圖6展示了被引頻次大于或等于15的文獻信息。

對表2中的高被引文獻進行分析,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商業生態系統及相關理論研究;二是戰略管理經典理論。商業生態系統及相關理論研究主要有:Moore(1993)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2],以及1996年出版的圖書《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8],這兩篇文獻奠定了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研究基礎,Moore首次將生態學中“生態系統”概念引入到經濟與管理領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2006年,Moore在此前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了商業生態系統與現代企業間的關系[9]。Iansiti和Levien(2004)在 《Strategy as Ecology》[10]一文中,以微軟和沃爾瑪的商業生態為例,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標準:生產率(Productivity)、強健性(Robustness)、利基市場創造力(Niche Creation),以及商業生態系統成員的戰略選擇:核心型戰略(Keystone)、支配主宰型戰略(Physical Dominator)、利基型戰略(Niche);還有同年出版的圖書 《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11],也重點介紹了商業生態系統中骨干型或核心型企業的競爭優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學者也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如Adner R等(2006,2010)的《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12]和《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13]的兩篇文章,從商業生態的視角研究了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戰略匹配及價值創造的問題。Nachira F等(2007)[14]探討了數字商業生態系統(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s)的相關研究問題;Li YR(2009)[15]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從企業技術發展視角討論了Cisco并購策略的成功因素。而在戰略管理經典文獻中,Porter ME(1980,1985)[16-17]探討了競爭優勢與可持續的高績效間的關系以及產業組織中競爭策略的問題;Barney J(1991)[18]討論了公司資源與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系,為資源基礎觀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另外,Teece DJ等(1997,2007)[19-20]、Eisenhardt KM(2000)[21]等主要研究了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的關系。此外,還有幾篇文獻是專注案例研究方法的,如Eisenhardt KM(1989)的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22]、Yin RK(2013)的《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3]等,這說明在商業生態系統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可能是某些學者重點關注的對象。

從以上對高被引文獻的分析來看,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是對傳統戰略管理理論的突破和創新,將自然生態系統相關概念的引入,不僅彌補了傳統戰略管理理論的不足,更是為戰略管理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嘗試了使用案例研究方法,使這一理論的發展和應用不斷深化。

42作者共被引分析

為了把握哪些作者在商業生態系統領域知識演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表3列出了頻次等于或大于14次共被引作者的信息。

43期刊共被引分析

為了更加詳細地對被引期刊進行分析,確定商業生態系統領域知識的主要來源及高被引文獻的主要傳播載體,繪制了期刊共被引知識圖譜,同時還列出了被引頻次30及以上的期刊信息(見表4)。

5結論

本文以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領域的文獻為研究對象,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展示了其16年間的發文量增長趨勢、主要研究者與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熱點與前沿,并深入分析了該領域發展所依賴的知識基礎、高影響力研究人群和傳播載體,得出結論如下:

1)該領域有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都組成了各自的合作圈,但合作的頻次普遍較低,其中合作頻次相對較高的合作圈有:Elizabeth Chang,Farookh Khadeer Hussain,OmarKhadeer Hussain與Tharam SDillon 以及Yong jiang Shi,Ke Rong,Guangyu Hu與Jiang Yu等構成的兩個科研合作圈。

2)中國、英格蘭、美國、芬蘭、澳大利亞等是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研究的主要國家,比較活躍的研究機構包括:科廷大學、劍橋大學、坦佩雷理工大學、伯恩茅斯大學、倫敦帝國學院、曼徹斯特大學等。

3)16年來,在不同時間段,商業生態系統領域的研究熱點也不同。具體地,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2001-2003年,還未形成研究熱點;2004-2006年,該理論開始應用到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商業領域;2007-2009年,商業生態與戰略、商業生態與績效、商業生態理論概念及商業生態與創新是該階段的研究熱點;2010-2012年,基于商業生態視角的商業模式研究是熱點;2013-2015年,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比較分散,包括:管理、價值創造、開放式創新、企業家精神、產業、網絡等。例如,Basole R C等(2011)[24]基于商業生態系統、技術平臺、企業網絡等理論,用可視化方法分析移動平臺生態系統結構和戰略的演化進程,同時指出平臺對于移動產業而言是一種重要的商業模式;Shaker AZahra等(2012)[25]探討了商業生態系統中戰略思考、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活動對組織成功的影響,并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四種類型(The Orchestra Model,The Creative Bazaar Model,The Jam Central Model,The MOD Station Model);Bart Claryssea等(2014)[26]基于138家初創企業的數據,分析了知識生態、商業生態及金融支持網絡間的相互關系及價值創造問題??梢?,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化,對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也是“共贏”、“合作”等理念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愈發重要的體現。

4)Moore,Iansiti,Adner,Gawer A等是被引頻次、中心度較高的作者,且這些學者的論文也屬于高被引文獻,是商業生態系統領域研究的重要知識基礎和知識來源。高被引文獻的傳播載體主要為期刊,且均為管理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主要包括:《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Organization Science》,《Management Science》等。

參考文獻

[1]夏清華,陳超.商業生態系統“5C模型”與未來研究拓展[J].經濟管理,2015,(10):22-30.

[2]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3.

[3]馬爾科·揚西蒂,羅伊·萊維恩.共贏:商業生態系統對企業戰略、創新和可持續性的影響[M].王鳳彬,王保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

[4]Kim H,Lee J N,Han J.The role of IT in business eco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5):151-156.

[5]Zahra SA,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in business ecosystems[J].Business Horizons,2012,55(3):219-229.

[6]李賀,袁翠敏,李亞峰.基于文獻計量的大數據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14,32(6):148-155.

[7]Yoo S,Choi K,Lee M.Business Ecosystem and Ecosystem of Big Data[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Age Information Management.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337-348.

[8]Moore J 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6.

[9]Moore J F.Business ecosystems and the view from the firm[J].Antitrust Bull.,2006,51:31.

[10]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