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探究

2023-07-24 08:48徐蓓佳
關鍵詞:三全育人留學生輔導員

徐蓓佳

■教育學

后疫情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探究

徐蓓佳

(浙江工商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后疫情時代,國際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來華留學生的思想狀況、對華態度、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影響,做好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成為新時期來華留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谡憬「咝砣A留學生思想教育現狀的調研和分析,本文探索并提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構建貫穿教育始終、多維協調、全民參與的思想教育生態共同體,最終實現培養知華、友華、愛華力量的目標,講好中國故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后疫情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

引言

《禮記》曾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秳駥W》有言:“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稁熣f》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國外教育家如德國的赫爾巴特認為,教學的最高目的或者說最后的目的包含在德行這一概念中。沒有德育的教育,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教育,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來華留學教育。2018年教育部制定《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明確要求“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1]。

2023年1月8日,中國全面開放入境措施,“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疫情過后,國際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中美關系經歷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戰,國際關系格局也將面臨巨大調整。三年疫情以來,大批滯留境外的留學生將入境返校,也會面臨教學、心理、文化沖突等方面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思想狀況、對華態度容易受到影響,做好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成為新時期來華留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有著重大的研究意義。

一、探求理論基礎和研究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了更好地在留學生德育工作中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探求“三全育人”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一)普遍聯系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應樹立全局觀點,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是一項長期、重要、復雜的教育實踐活動,堅持普遍聯系理論,就要從“立德樹人”的整體出發,挖掘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中的思政元素,發揮其育人功能。

(二)耗散理論。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的耗散理論告訴我們,要在耗散樣態的思想觀念中實現育人目的,就必須充分發揮非線性的全員參與、全方位協同的作用,以全過程貫穿的方式應對開放系統中的隨機漲落變化,才能形成育人系統的正向有序演化[2],因此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邏輯必然的合理性。

(三)協同理論。根據哈肯(Hermann Haken)的協同理論,不同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協同發力,能夠達到1+1>2的效果[3]。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是一個包含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統,學校、家庭和社會育人需要同頻共振,這才是對教育本質的遵從,并能發揮出協同育人的效果。

綜上所述,普遍聯系理論、耗散理論、協同理論等理論為后疫情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新模式的構建除了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后疫情時代,我國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考驗,臺灣問題、“中國威脅論”蔓延,中國太需要擴大“朋友圈”了。高校是來華留學生培養的主體,加強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符合服務國家大外交的戰略需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中國國情,理解、認同我們的事業,在他們心目中逐步樹立起中國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培育更多來華留學生成為支持中國發展、維護和增進中外友誼的友好力量,通過來華留學生講述真實而又美好的中國故事。

疫情過后,留學生將陸續入境返校,對于從未來過中國的學生來說,跨文化適應問題可能會比較突出。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edfield)、林頓(Linton)和赫斯科維茨(Herskovits)把跨文化適應定義為“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4]。留學生在新文化環境中跨文化適應的順利與否直接關系到個體在新文化中的學有所成、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5]。學生返校后,高校如何幫助留學生完成跨文化適應、更好地在中國學習與生活,最終培養成為學有所長、身心健康、對我友好的國際復合型人才,真正實現來華留學教育的提質增效,這也是我國來華留學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剖析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在探求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后,需要對構建該模式面臨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剖析。

(一)通過對浙江省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現狀的調研,發現各高校在留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1.第一課堂內容單一陳舊

各高校都通過始業教育講座、新生見面會或者班會,向來華留學生講解中國法律法規、校紀校規、心理健康等內容,也基本上都開設了中國概況課程,向留學生介紹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但是課堂內容仍然停留在諸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這類的老生常談,“新四大發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鮮事物很少涉及。

2.第二課堂質量有待提升

第二課堂是指第一課堂之外的實習實踐和文化體驗活動。據調研,各高校均開展關于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體驗活動,但是部分高?;顒印靶问酱笥趦热荨被蛘卟徽嬲m合留學生。留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有些學生參與活動僅是為了完成一些學分或者學院布置的任務。

3.輔導員缺乏工作經驗

在調研中發現,高校主要通過留學生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開展留學生思想教育??墒?,許多高校的留學生輔導員缺乏思政教育、跨文化交際等專業素養和工作經驗,碰到棘手問題有點束手無策。

(二)高校在留學生思想教育上存在的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留學生自身原因、留學生輔導員的原因以及學校層面的原因。

1.留學生自身原因

來華留學生其自身的特點和特殊性,是影響思想教育的重要因素。

(1)文化沖突。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本國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自身的思維方式已經根深蒂固?!翱缥幕m應”困難導致有些留學生對學校的政策和規章制度不理解,也導致有些留學生產生“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莫名的優越感。

(2)語言障礙。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思想教育的工具。大部分留學生是來到中國之后才開始接觸中文的,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留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因此進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難度非常大。

(3)國際關系。留學生也可能會因為自己國家與中國在外交上的復雜關系加之境外媒體的負面報道,在認知上出現偏差,從而增加思想教育的難度。

2.留學生輔導員的原因

由于文化背景、認知差異、思維模式等因素,來華留學生管理難度經常大于中國學生。曾經有學者認為,管理一個留學生的工作量與管理三個中國學生的工作量相同。留學生輔導員的配比、專業水準、發展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也會影響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

(1)配比不足。留學生輔導員在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直接影響思想教育的效果。根據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號《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的規定,國際學生輔導員配備比例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比例,與中國學生輔導員享有同等待遇。近年來,各高校留學生的規模大幅增加,而留學生輔導員的數量增幅明顯不足。

(2)專業水平較低。大多數高校的留學生輔導員都是英語專業畢業,擅長英語交流但是思政教育水平較低,難以保證將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還有一些留學生輔導員跨文化教育經驗不足,沒有以尊重留學生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為前提,將適用于中國學生的輔導方式直接照搬到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上來。

(3)培訓發展機制缺乏。部分高校未建立留學生輔導員的培訓機制,以全面提升留學生輔導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也缺乏職業發展的規劃,導致留學生輔導員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原地踏步或者導致該崗位流動性非常大。

3.學校層面的原因

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被納入學?!按笏颊钡墓ぷ黧w系。但是在調研中發現,很多高校缺乏頂層設計、趨同化管理有待提升、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課程體系也尚未成熟。

(1)缺乏頂層設計。如前所述,思想教育是來華留學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后疫情時代,顯得尤為艱巨。但是,許多高校卻沒有給予留學生思想教育足夠的重視。大部分高校存在“重管理、輕思想教育”的問題,認為留學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漢語和專業學習、日常管理和社會管理,而忽視了思想教育。

(2)趨同化有待提升。從調研情況看,大多數高校對來華留學生采用趨同化管理,但是主要集中在教學、考試考核制度、違紀處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領域趨同化不夠。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不應再全權委托歸口管理部門即國際教育學院(或留學生處,或海外教育學院),相關職能部門、各學科性培養學院應把留學生的思想教育納入各自的職責范圍,和中國學生一起齊抓共管。

(3)課程體系尚未成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較為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并且還具備了相對完備的教學計劃、教學手段和教育方法。但是對于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幾乎都只是開設了始業教育和中國概況,沒有一套完整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

三、構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

在剖析構建新模式面臨的現實挑戰后,最后需要尋求解決對策。通過對浙江省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現狀的調研和分析,結合留學生管理工作實際,筆者提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三全育人”路徑,構建貫穿教育始終、多維協調、全民參與的思想教育生態共同體,使國際學生加深對中國的認識和理解,更高質量地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學生。

(一)構建“1+X”課程體系,思想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1.立足第一課堂

“1+X”課程體系的“1”指的是課堂教學,留學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課堂度過,高校要堅守課堂這一育人主陣地、將思想教育融入留學生教學。一是始業教育模塊。后疫情時代,大批學生入境返校。其中很多學生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如果對中國法律法規不熟悉,這個階段容易出現學生違規違紀事件的高發。例如部分國家將大麻合法化,但是在中國大麻被列為違禁品,如果學校不重視宣傳教育,涉毒可能成為返校學生中的安全隱患。另外,雖然新冠大流行已基本結束,但是零散的病毒感染還將繼續持續一段時間,浙江省屬高校大部分仍然采取“掃碼進?!钡瘸B化防疫政策,學生須知曉校紀校規并遵照執行。高校應當開設始業教育類課程,幫助學生更快地熟悉中國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更好地適應在華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對中國和學校的理解和認同。二是漢語課程模塊。高校應當開設漢語能力培養類課程,幫助學生畢業前達到國家規定的漢語能力標準等級水平。三是國情與文化模塊,具體包括中國概況類課程、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類課程、社會實踐類課程等。中國概況類課程,可以幫助國際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國情和文化,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應當立足當代中國現實,開設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類課程,增進國際學生對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的了解和認同,促進國際學生對“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的情感認同,成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積極力量。高校還應當結合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產業特色等實際情況,開設社會實踐類課程[6],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現代文明、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科技、傳統文化等,全面感知浙江、心系浙江。

2.創新第X課堂

除了立足第一課堂,高校還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在第一課堂和第X課堂的深度融合,打造以第一課堂為主體,第二課堂(校內外實習實踐和文化體驗)、第三課堂(創新創業)、第四課堂(中外學生共同成長社區)協同育人的思想教育模式(見表1:“1+X”課程體系)。第一,同步實施實習實踐和文化體驗。高校和社區、企事業單位建立留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積極打造“國際文化節”“感知中國”“外國留學生說”等品牌活動,鼓勵留學生感知中國、走入浙商、服務社會,學生在參加實習實踐的同時體驗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第二,鼓勵來華留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目標一致、內容相通、方法相容[7]。高??梢源罱ㄐ攘魧W生創業基地、校外留學生雙創基地、留學生創客訓練營“三位一體”的平臺,鼓勵來華留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創業模擬等活動,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應用技能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第三,建設中外學生共同成長社區。積極鼓勵留學生加入校院各級中國學生社團或與中國學生一起參加學校的各類文體比賽及重大節日的慶典活動,如球類比賽、校田徑運動會、迎新活動、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促進中外學生交流。

(二)建立校內外聯動機制,思想教育浸潤學生管理全方位

1.加強學生趨同化管理

管理也是思想教育實現的重要方式之一。管理制度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具有一定的引導功能和教育功能[8]。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高校應在日常管理中浸潤思想教育。關于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學校要有頂層設計,形成融合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后勤保障等全要素的工作機制,各學科性培養學院以及保衛、學工、教務、后勤、團委、心理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要明確分工、協同推進,充分調動全校各級各類力量共同參與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實習階段,鼓勵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道深入中國企業、社區開展實習實踐;在宿舍管理中,條件允許的高??梢园才帕魧W生與中國學生居住在同一幢樓,加強中外學生的交流與中外文化的融合;在社團管理和各項活動中,鼓勵中外學生共同參與文體活動、學科競賽等;設立留學生一站式服務中心、留學生心理輔導站,在學習、生活、心理、創業、就業等方面給予留學生幫扶,無形中融入思想教育,促使思想教育潤物細無聲。

表1:“1+X”課程體系

2.與校外部門形成聯動機制

除了在校內構建協同機制之外,高校也要積極整合和拓展社會育人資源,搭建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的對話平臺,形成校內校外、線下線上的多維共進育人新格局(見表2:校內外管理聯動機制)。隨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校內住宿出現短缺,一些留學生選擇了校外住宿,校外住宿成為管理的重點和難點,高校應推進警校合作,定期走訪校外住宿學生,加強留學生校外住宿管理;定期邀請出入境管理部門為來華留學生進行外國人出入境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解讀;邀請檢察院給留學生講解違法違紀案例,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行動自覺;進一步加強與群團組織、社區等合作,積極開展來華留學生志愿者活動。疫情期間,不少留學生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宣傳防疫政策、為出入人員監測體溫,成效顯著。來華留學生深入中國社區、街道,深入中國基層社會,和中國老百姓一起同心抗疫,這本身就是對留學生最好的中國國情教育,也有利于在實踐中增進留學生和中國百姓間的相互了解,提高對中國的認同感。在后疫情時代這一模式和做法應進一步推廣、完善和豐富。

表2:校內外管理聯動機制

(三)加強隊伍建設,思想教育實現專業化和全員化

1.加強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

留學生相對中國學生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較中國學生也更加繁瑣艱難。留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效。在后疫情時代,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任重道遠,此項工作必須依托留學生輔導員具體開展,因此高校必須從全方位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并將其作為一項長期重點工作來落實。首先,學校應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留學生輔導員崗位,可聘請符合輔導員任職條件的優秀專任教師、管理人員或研究生擔任兼職輔導員。其次,要明確留學生輔導員的定位和職業規劃。留學生輔導員雖然是留學生的管理老師,但也是全校輔導員隊伍中的一員,其培養應納入學校師資隊伍統一建設規劃和考核。通過定期的培訓,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以及高校之間、院系之間、同行之間的經驗交流,提高隊伍的綜合素質,建立一支既有扎實的思想教育理論知識,又兼具外語水平、跨文化能力的輔導員隊伍。

2.培養留學生自治

國門開放后,可能會迎來來華留學的第二個春天,高校留學生管理又將面臨新的挑戰。在留學生管理過程中,必須發揮好留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內驅力,才能真正提升管理效能和思想教育的效果(見表3:隊伍建設路徑)。第一,加強留學生社團建設。社團活動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留學生文化適應、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后疫情時代有效開展思想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9]。通過調研發現,在防疫期間,部分高校充分發揮留學生社團的創造性和凝聚力,在留學生社團干部的帶領下建立留校學生微信群,統一進行線上采購解決生活所需,社團通過微信群及時傳達學校的防控措施和安全提示,及時消除了留校學生的思想焦慮和恐慌。這種做法合理提高留學生對各項學生事務的參與度,有效地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值得借鑒。第二,完善留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留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往往遠多于與老師、學校之間的溝通。通過訪談了解到,多數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情感上的問題,更愿意向同學傾訴。后疫情時代,學生學業困難、身體不適、心理危機難以避免,高校亟須培養留學生干部、班助,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潛能,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異常情況,化解危機。

表3:隊伍建設路徑

四、結語

后疫情時代,國際關系危機四伏,國內環境充滿挑戰。扎實推進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對中國未來長遠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高校應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探索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徑和新空間。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的通知 [EB/OL].(2018-09-03)[2021-03-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2] 王習勝.“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邏輯詮釋[J].思想理論教育,2019(3):5-7.

[3] 溫新榮.“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課程協同育人新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現實挑戰及實現對策 ——“課程協同育人”系列論文之三[J].教育觀察,2019(10):19-21,36.

[4] REDFIELD R,LINTON R,HERSKOVITS M J.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1):149-152.

[5] 王曉華.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生思政教育——基于全英文《中國概況》課程教學創新[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4-99.

[6] 徐蓓佳.國情教育視域下如何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1):91-96.

[7] 趙亮,盧佳,邵海亞.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學海,2019(6):202-206.

[8] 劉建明.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研究[J].管理學家,2018(11):5-7.

[9] 劉福忠,劉凱.市場經濟中留學生思想教育模式的選擇及實現策略[J].經濟師,2013(6):145-146.

Explor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XU BEIJIA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still very serious. The ideological statu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and ment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re easily affected, thus it is crucial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proposes the “all-round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Post-epidemic Er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G641

A

1008-472X(2023)02-0139-07

2023-02-25

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Y202045011)。

徐蓓佳(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助理兼國際生招生主管,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推薦專家:

王曉華,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東西文化比較。

沈小勇,杭州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創新。

猜你喜歡
三全育人留學生輔導員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