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分析

2023-07-26 02:20左登良
高考·上 2023年3期
關鍵詞:常態化項目學習高中

左登良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教育教學體制的不斷變革,高中數學教學目標與教學形態發生了一系列的創新變動,這要求高中數學教師結合數學教學設計,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法,以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運用,促使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快速發展?;诖?,本文圍繞項目學習的相關概念展開研究,簡要闡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現實意義,深入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具體策略,希望能為高中數學教育從業者提供一些與眾不同的合理化教學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常態化;項目學習

在高中數學新課標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項目式學習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優勢日漸顯著。它能夠基于驅動性問題設計,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數學探究意識,讓學生在參與探索趣味性問題的同時,高效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理解和遷移運用,進而為培養高中生的數學綜合素質與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如何基于高中數學教學需要推動項目式學習法的常態化應用,已成為高中數學教師創新變革和亟待解決的首要研究課題。

一、關于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

(一)項目學習概述

對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而言,項目學習主要是指教師以數學知識結構為載體,通過對項目進行合理拆分,并基于驅動性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具有真實性的實踐活動中,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既有知識、思維品質等要素,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和解決各種挑戰性問題,逐步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與理解,最終能夠公開分享項目成果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構建起相對完整的數學核心知識結構,還有助于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活動中,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將傳統教學與項目學習相融合,通過合理搭配大項目、小項目和微項目,持續推動項目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的常態化應用[1]。

(二)項目學習的實施流程

不同于傳統的“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通常是按照一定流程,讓學生基于驅動問題自主探討知識并完成對知識遷移應用的教學形態[2]。具體來講,在應用項目式學習法展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高中數學教師嚴格按照流程有序實施:第一,項目問題情境創設。在具體的實踐應用中,數學教師應以項目單元內容和知識為載體,也可以融合其他學科內容,通過合理創設具有豐富性與趣味性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充分調動班級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第二,項目任務設計。在設計項目學習任務時,為了保證不同層次學生均能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基于高中生的最近發展區特性,合理設置核心素養發展導向下的任務體系,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高階數學思維。第三,項目實施與成果總結。要想有效發揮項目學習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必須以學生為項目實施主體,結合教學內容設計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探索和解決數學問題,最終讓學生將項目總結成果予以公開分享、展示,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合作意識和綜合能力的目的。第四,項目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著重注意項目評價方式與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即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問題解決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總結反思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引導學生在此環節中提升數學能力。同時,還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樣化評價方式,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及不足,從而在相互交流、協同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的全方位發展。由此可見,加強對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分析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現實意義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與教育策略,以促進高中生六大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3]。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既要注重對數學教材內容的系統教授,更要注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項目式學習作為當下比較常見且教學效果顯著的新型教學形態,將其合理應用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索過程中快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逐步實現自身數學能力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空間,不斷拓寬學生數學學習視野,使其在參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念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最終實現全體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因此,項目式學習是當下培養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需要高中教師高度重視項目式學習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化實踐應用。

三、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基本特征

(一)問題情境生活化

鑒于高中數學基礎知識普遍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復雜性和邏輯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應用項目式學習法展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貼近學生周邊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由此來將教材中晦澀難懂的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且容易理解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消除學生對抽象理論基礎知識的畏難情緒,有效激活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探索欲望,循序漸進地提升高中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比如,在講解“指數函數”相關教學內容時,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內容與生物理論知識,創設“病毒是如何分裂的”這一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和既有知識,全面分析病毒分裂次數與個數之間的關聯性,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總結,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指數函數相關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項目主體合作化

現階段,項目式學習主要是利用學生個體之間的協同合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驅動性問題本質,以實現提高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對學生而言,通過參與小組合作化項目學習,可以在快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技能的基礎上,有效提升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對教師而言,應用項目式學習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注重對數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講解,還應給予學生合作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項目式教學法具有項目主體合作化的特征。以“橢圓標準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將本課程劃分為四個部分,即橢圓的曲線起源、定義探究、方程推導和方程應用,并將項目任務布置給學生并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總結展示,由此來加深學生對橢圓標準方程知識的理解、記憶,同時不斷培養高中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項目問題驅動化

在項目學習法實踐應用期間,高中生通常是以驅動性問題為導向展開數學知識探索學習,并逐步形成適合自身認知水平的核心知識框架[4]。簡言之,項目化學習其實就是學生搭建知識框架的過程。并且,在解決驅動性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不斷拓寬學生數學學習視野,以達到培養學生高階數學思維的效果??梢?,項目問題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驅動性和挑戰性。

四、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具體策略

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要想充分發揮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最大效能,必須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嚴格按照一定的實施流程有序開展教學活動[5]?;诖?,本文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一冊“2.2基本不等式”的相關知識教學為例,合理開展相應的項目學習應用研究。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高中生知識探索欲望

在應用項目式學習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合理創設具有生活化元素的驅動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全體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及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在思考和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快速掌握不同章節的重難點知識,明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內在關聯,促使學生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得到穩步發展。比如,在講解人教A版必修第一冊“2.2基本不等式”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結合教學內容與重難點知識,設計項目驅動問題:基本不等式的性質有哪些?分別是從哪些角度反映基本不等式的性質的?是如何發現這些性質的?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呢?采用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設疑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后,還應貼近學生周邊實際生活,創設與之對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在農村,為了防止雞、鴨以及其他家禽對菜地的破壞,當地農民通常采用搭建籬笆的方式將菜地圍成一個矩形菜園,請問如何用最少的材料進行搭建?長和寬應該怎么分配?若所用籬笆的長度固定,怎樣設計才能獲得最大的菜園面積?通過創設這種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將教材中晦澀難懂的不等式知識轉變為直觀、形象的類似情境,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

(二)設計驅動型項目任務,增強高中生知識認知能力

要想更好地發揮項目式學習法的最大效用,需要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程度、認知特點和學習水平,設計科學、有效的驅動型項目任務,不斷引導學生對教材知識展開深度學習,以達到提升學生數學認知水平與高階思維的目的。比如,針對本次課程情境導學中的幾何圖形,即在正方形中有4個相似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對此,教師可以基于班級學生基本學情設計如下的驅動型任務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任務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分析這個幾何圖形中蘊含著的哪些數學關系。任務二:同學們,是否存有不等關系呢?若有,針對這一不等關系,如何用數學語言將它表現出來呢?任務三:根據任務二得到的不等式,如果>0,>0,用,分別代替,,你還可以得到哪個不等式呢?如何證明呢?任務四:這個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是什么呢?通過設置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驅動型項目任務,讓學生加深對基本不等式這一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

(三)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項目,拓寬學生數學視野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項目式學習的實施過程通常是以學生的合作探究來完成,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通過應用項目式學習法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需要學生根據所得成果的具體內容,合理選擇提交書面材料、公開匯報、PPT演示等方式進行可視化呈現。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上述設計的四項驅動型任務,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后續的教學工作,不斷拓寬高中生的數學視野。其中,針對驅動任務一,學生需要對相等關系與不等關系進行觀察、探索,然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發現“大正方形的面積大于或等于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這一數學關系;針對驅動任務二,學生可以在經過簡單推導后,發現不等關系,并得出≥這一結論。在此環節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對學生的推導過程進行指導、演示,由此來強化學生對這一不等關系的深刻記憶;針對驅動任務三,當>0,>0,將≥中,分別替換為,,就得到了≥(當且僅當=時,=成立)這一基本不等式,然后采用作差法進行推導證明,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與邏輯推理能力;針對驅動任務四,可以讓學生在深度學習基本不等式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切實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本質內涵,促使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四)重視多元化項目評價,強化高中生課堂學習體驗

項目評價是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最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并且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發揮積極作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在應用項目式學習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高度重視對學生學習成果與學習實踐的綜合性評價,具體可通過布置與基本不等式知識點相關的測試題,客觀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理解情況、合作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以強化高中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使其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學習的魅力所在。

結束語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極具現實價值,是當下有效激活高中生合作探究意識、培養學生高階數學思維的必然舉措。因此,在今后的數學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中,高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項目學習的常態化應用研究,并結合項目式學習特點,以數學教材知識為載體,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科學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驅動型任務、組織開展實踐操作活動、積極落實綜合性評價等措施,充分發揮項目式學習的最大應用效能,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出具有創造性的學習成果,以實現教材知識的高效遷移和運用,從而為提升高中生的數學綜合素質與高階數學思維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慧芬.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思考[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2023年教育教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一),2023:526-528.

[2]薛紅霞.高中數學教學中常態化應用項目學習的思考[J].中國數學教育,2022(10):19-23.

[3]陳元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視野下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4]李智斌.課程改革下項目導向法在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8(9):212.

[5]潘掖雪,周錦程,陳小紅,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框架及應用[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7):23-27,37.

猜你喜歡
常態化項目學習高中
廣挖資源深度整合巧用技術
大學英語教學中項目學習的應用探討
高校郭明義精神建設的常態化機制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政治課中的分層導學探討
理順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流程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