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農本草經》與經方應用之附子篇

2023-07-28 19:27袁紅霞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辛溫方中神農本草經

袁 旭,袁紅霞

(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1617)

《神農本草經》(《本經》)是我國最早論述本草的藥學專著,書中多藥證的描述;《傷寒雜病論》將《本經》中“四氣五味”理論進一步發展[1],且書中經方是方證與藥證結合的典范[2]。 故而將《本經》與《傷寒雜病論》互為參考,可助后世對兩書的理論及應用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經》中記載附子:“一名莨,味辛,溫,有大毒。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薄秱摗?13 方中用附子有20 方,《金匱要略》262 方中用附子有17方,兩書去重后共計35 首。 在性味方面,《本經》中載附子味辛性溫,后世醫家對附子性味的描述多趨于辛甘、大溫或大熱。 在毒性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藥典》)中記載附子“有大毒”且“孕婦慎用;不宜與半夏、瓜蔞類、貝母類、白蘞、白及同用”,《本經》中將附子歸于下品,取其多毒之意,現臨床使用炮制的附子可顯著降低其毒性[4]。 張仲景多將生附子用于少陰病證中,共8 方,余則全用炮附子。 在用藥劑量方面,附子多以“枚”為計,張仲景對附子的用量中,可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投一至兩枚或三至五枚[5]。 臨床使用應根據患者病情謹慎選擇用藥劑量,宜循序漸進,不可妄投。

1 風寒、咳逆、邪氣

1.1 陽虛感寒

1.1.1 辨析

通過分析《本經》與《傷寒雜病論》可知:寒熱是機體受邪之表現,邪氣即是感受風寒等六淫之邪[6]。又根據患者體質不同,風寒襲人,可致正氣充足抗邪外出之太陽表證,以及素體里陽不足,難以托邪外出,又復感寒邪所致的陽虛感寒證。 陽虛感寒證以里陽虧虛為本,寒邪侵襲為標,又《黃帝內經》(《內經》)云:“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故治當溫里散寒、固表祛邪、表里雙解。 首選辛溫之附子,性溫則溫里散寒、補火助陽,味辛則行氣發散,辛溫并用,溫經復陽而托邪外出。

《傷寒雜病論》中陽虛感寒證的代表方劑為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論》言:“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边^汗傷津,陽隨津脫則藩籬不固,營陰失守故遂漏不止;腠理開而不合故惡風[7]。 故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調和營衛以固表,加附子一枚起振奮陽氣、鼓邪外出、溫經復陽、止汗固表之用;附子與桂枝、芍藥配伍,寒溫并用,斂散相合,以溫中和營,助陽外散而解表。 若素體陽虛、風濕相搏則處以桂枝附子湯,附子與桂枝均性味辛溫,兩者配伍相須而用以溫經燥濕。 若疾病日久,寒濕之邪內侵肌腠而身體骨節疼痛,處以附子湯,方中重用附子辛溫發散久積之寒濕,與白術、茯苓互為佐使,甘溫化濕與辛溫燥濕并用,全方配伍以溫陽散寒、化濕通痹。

1.1.2 驗案

男,35 歲,2021 年2 月16 日初診。 主訴:鼻癢咽癢數年,加重2 月余。 刻診:鼻涕清稀,不耐寒熱,畏寒惡風,自汗較甚,神疲乏力,曾服抗過敏藥物及中成藥不效,納食馨,夜寐酣,大便稀溏欠成形,小便調。 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象虛浮。 予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桂枝10 g,白芍10 g,熟附子15 g,黃芪10 g,炒白術10 g,防風10 g,生姜10 g,大棗10 g,炙甘草3 g。 7 劑,水煎服。 復診:服藥后諸癥皆減,清涕近無,汗出不多,大便基本成形。 囑其繼服7 劑則愈。

按語:患者鼻癢咽癢數年且伴清涕不止,屬鼻鼽范疇,夫鼻為肺之竅,外邪襲人致鼻鼽當責之于肺;腎為氣之根,久病必傷及腎,腎陽不充則失其統攝,納氣不足、寒水不降反升而上犯清竅,是以鼻中清涕不止。 治當溫肺補腎、理氣通竅、調和營衛。 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解在表之邪;黃芪、白術、防風取玉屏風散之意,補肺健脾而堅腠理之藩籬;附子辛溫補肺,溫皮腠而調開合、顧護肺衛,更振奮腎中之陽以鼓邪外出。

1.2 宣降失司

1.2.1 辨析

何冰怒不可遏地把照片拍到他桌子上時,白陽正做著跟她結婚的美夢,甚至都想到了把他們的公司打造成百年常青的家族企業,而他就是這個商業帝國里的王者。

“咳逆”一詞在《本經》中較為常見,“咳”為咳嗽,“逆”指方向相反,“咳逆”即氣機宣降失司,當降不降,引而上逆,表現為咳而上氣、喘、嘔、噦等癥。 張仲景治療痰飲咳逆常將細辛、干姜、五味子三藥配伍使用[8]。 《素問·咳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肺為氣之主,肺臟宣降失司,向上宣散太過則咳逆頻作;腎為氣之根,腎氣不足,納氣不固,故短氣而喘咳。 若少陰不足,里陽不振,托邪乏力,可配伍細辛、麻黃如麻黃細辛附子湯,附子辛溫以溫少陰之里,細辛辛熱以走少陰之經,麻黃辛甘熱可發其表;三者相合,使里溫而陽氣不脫,表透而寒邪得散,咳逆得消。 若里陽愈虛,可伍甘寒之生地黃如腎氣丸。 附子稟純陽而主動,走而不守,生地黃稟陰而靜,守而不走,二者同用,剛柔相濟,動靜相合,同補陰陽。 更有甚者,脾陽不足無以散精,腎陽虧虛無以化氣,濕邪內蘊,積聚于中焦,上逆于肺胃,故而或咳或嘔,如真武湯,方中附子可急救坎中之陽,使陽氣仍歸下焦。

1.2.2 驗案

女,71 歲,2020 年10 月19 日初診。 主訴:咳嗽伴氣喘10 余年,近1 個月癥狀加劇。 既往史:慢性支氣管炎。 刻診:咳嗽有痰,色白質黏,呼吸輕淺,呼多吸少,動輒喘甚,偶有心悸眩暈,神疲乏力;腰背酸痛,下肢浮腫,夜尿頻多,納寐可,大便質稀,小便清長。 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滑。 予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熟地黃20 g,山藥10 g,酒萸肉10 g,澤瀉6 g,牡丹皮6 g,茯苓20 g,熟附子10 g,肉桂6 g,白芍10 g,炒白術10 g,生姜10 g。 14 劑,水煎服。 復診:多年咳嗽氣喘好轉大半,下肢浮腫及心慌心悸亦有所減,唯神疲乏力,故加太子參10 g 補氣健脾,繼服以觀后效。

按語:本證屬腎陽虛衰,腎不納氣之咳嗽氣喘,又兼脾陽虧損,蒸騰乏力,水濕內停,濕泛溢于下而下肢水腫,水飲凌心則心悸,故使用腎氣丸合真武湯原方補腎納氣,斂肺定喘,溫陽化氣利水。

2 溫中、金創

2.1 中陽不足

2.1.1 辨析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李東垣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五行屬土且位居中焦,故“溫中”即溫暖脾胃之意。 《靈樞·五邪》:“邪在脾胃,陽氣不足……即寒中腸鳴腹痛?!标枤庥舳恍?,輸布失調,反順為逆,則中焦虛寒而見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 嘔吐不食等癥。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曰:“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备阶泳诇沃T癥為脾陽虛衰,寒氣上逆而致。 方中附子性味辛溫,溫中散寒,故以之為君;交于守中之甘草,溫胃之粳米,而引至陽明之腹,扶脾胃而緩急迫;伍半夏降逆止嘔、化濕和胃。 諸藥合用以達溫中散寒止痛、和胃蠲飲降逆之功。

2.1.2 驗案

男,42 歲,2020 年8 月12 日初診。 主訴:大便稀溏6 d。 因過飲涼啤酒導致脘腹疼痛難耐,大便稀溏。 刻診:胃脘部畏寒喜暖,疼痛喜按,大便日三行,不甚成形,或伴未消化食物,口干,不甚欲飲,飲后腹中腸鳴,平素畏寒喜暖,納寐可,小便調。 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予附子粳米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熟附子10 g,清半夏10 g,山藥20 g,茯苓20 g,桂枝15 g,炒白術15 g,炙甘草10 g。 7 劑,水煎服。 復診:腹痛大減、大便已較為成形,守方加入黨參10 g、干姜3 g 理氣溫中,續服7 劑而愈。

按語:患者素體陽氣不足,脾陽不運而寒濕內停,今過食生冷而致寒飲下注于胃腸,水氣相搏,以致腸鳴、泄瀉;脾胃虛寒則水谷欠于腐熟,故排泄物中見未消化食物;寒凝胃腸則脘腹冷痛。 治應溫陽散寒,利水除濕。 方中附子溫中祛寒,清半夏溫陽化飲,再加炙甘草可解附子、清半夏之毒,加山藥兼健脾益胃。 另《本經》言山藥“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以之代粳米,藥性平和不礙邪,可補耗損之氣陰,同時具有固澀之力,可助他藥達到止瀉的目的[9]。 合苓桂術甘湯溫陽健脾利水?!侗窘洝分杏小盀躅^反半夏”的論述。 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附子與半夏配伍,需得精準辨證,加之合理配伍及得當煎煮,方可祛其毒性而取其藥性,療效顯著[10]。

2.2 皮毛失溫

2.2.1 辨析

金創的文獻研究大多為中醫骨傷范疇,但由外力導致的筋骨皮外傷也會損及氣血臟腑[11]。 即可引申理解為臟腑內瘡瘍損傷。 葉天士《本草經解》對“金創”有如下描述:“金瘡寒則不合,附子溫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則瘡口合也?!惫式饎摽蔀槠る硎厮??!督饏T要略》云:“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先便后血,便在大腸而血在胃,是血從胃而下注大腸者,故曰遠血。 黃土湯中灶心黃土入肝脾二經,燥濕達木、補中攝血,以濕土而得火化,最能燥濕斂血,恢復脾運;附子辛溫升發、溫暖脾肺,可宣發衛氣于皮毛,溫養肌肉皮毛。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土湯可有效緩解上消化道出血及潰瘍性結腸炎[12],減少潰瘍面積,治療“金創”。

2.2.2 驗案

女,58 歲,2019 年9 月16 日初診。 主訴:潰瘍性結腸炎10 年余,近2 年加重。 患者數年前無明顯誘因而見大便溏泄并發腹脹,遂來診。 刻診:大便溏泄,日4~5 次,膿血相兼,血色暗紅;便前腹痛,偶見臍下伴左側小腹部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納食欠馨,夜寐不實,小便調。 舌暗紅,邊尖齒痕,苔中根薄白膩,脈沉細無力。 予黃土湯合理中丸加減:灶心黃土25 g,生地黃10 g,炒白術10 g,熟附子10 g,黃芩10 g,阿膠10 g,人參1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 7 劑,水煎服。 復診:諸癥減,大便日3~4 次,唯膿血未明顯減輕,遂加炒蒲黃10 g、地榆炭20 g 化瘀止血。 復診后膿血便減輕。 后以黃土湯為主方,配伍健脾溫中、補氣止血之藥加減治療。 歷時1 年后膿血便已消,大便日1~2 次且成形。 隨訪無明顯不適。

按語: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學痢疾、泄瀉、便血等范疇。 患者久病,神疲乏力伴畏寒喜暖,加之出血部位以腸道為主,出血色深,因而診斷此病屬脾胃虛寒,脾虛失統攝之權而便血。 故以黃土湯溫陽健脾、養血止血,合理中丸溫中祛寒、益氣健脾。 方中附子溫脾陽而暖中焦、止瘀血,溫肺氣而暖皮毛、愈瘡口。

3 癥堅、積聚、血瘕

3.1 辨析

癥堅即癥堅,亦稱為癥瘕,癥瘕病名首見于《神農本草經》,《景岳全書》云:“癥瘕之病,即積聚之別名?!卑Y瘕的病因病機為正氣不足及外邪侵襲兩方面,正虛邪侵,邪正相搏,日久相積而生癥瘕;外邪侵襲產生氣滯、痰濕、血瘀,損傷沖任,沖任受阻,血液運行不暢而留瘀,瘀血滯于少腹,從而生成癥瘕[13]。 血瘕指女子瘀血癥瘕。 多因經來受寒、飲食失度、情志所傷,而致經血搏結,留滯少腹所致。 可見少腹疼痛、觸及包塊伴經脈不調。 《諸病源候論》曰:“血瘕病,婦人月水新下……內有寒熱,與月水合會,為血瘕之聚?!惫蕦Y堅、積聚、血瘕置于一處討論。

薏苡附子敗醬散與大黃附子湯均出自《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可治療寒濕血瘀互結所致腸癰之疾。 附子性溫意在振奮陽氣并散寒除濕,助薏苡仁、敗醬草散結排膿、內愈創口。 大黃附子湯可用于治療“脅下偏痛”,此為寒邪凝聚所致,故以溫藥下之。 方中大黃之苦與附子、細辛之溫熱相伍,增其走竄之性而去寒涼之性。 諸藥合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草經解》云:“癥堅積聚血瘕者……堅者皆寒凝而血滯之癥也;附子溫熱可軟堅,味辛可散結,溫可行滯也?!倍骄「阶有翜刂?,散寒通結,以化有形之實邪。

3.2 驗案

女,40 歲,2021 年2 月14 日初診。 主訴:少腹疼痛1 年。 患者1 年前受寒即自覺腹部右下側及臍周疼痛,喜溫按。 觸診可見右下腹有一明顯條索狀隆起,按之疼痛難忍。 腹部超聲示:慢性闌尾炎。 刻診:口干口苦,情緒不暢,納寐尚可,大便數日一行,質偏干,小便暢。 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滑。 予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大黃附子湯加減:生薏苡仁30 g,熟附子10 g,敗醬草20 g,熟大黃3 g,細辛3 g,柴胡15 g,黃芩9 g,清半夏9 g,黨參10 g,炙甘草3 g。 7 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右下腹及臍周疼痛均大有緩解,隆起包塊明顯減小,心情舒暢,繼服上方原方7 劑。 復診癥狀基本消失,偶見右下腹輕微隱痛,故袁老師原方制丸劑再投,取“丸者緩也”之意。 數月后包塊全消,腹痛未作。

按語:慢性闌尾炎屬中醫腸癰之范疇。 患者素體陽虛,陽氣不足則推動無力,氣血停聚于胃腸;又外感寒邪,外邪引動內邪,合而為病,寒邪積于腸部,血脈凝滯,久之則血敗肉腐發為腸癰,治以薏苡附子敗醬散溫陽祛寒、消癰排膿。 大便數日一行,故合大黃附子湯溫中散寒、通便止痛。 又患者情緒不暢,則氣機阻滯不利于氣血暢行,故合小柴胡湯疏肝理氣,助上方祛濕化濁,理氣除瘀。

4 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4.1 辨析

《說文解字》中描述“踒”為足跌也,“躄”為人不能行也,故踒躄可理解為足不能行。 《本草經解》云:“寒濕之氣……拘攣痿躄之癥成焉?!敝赋觥熬袛侌糗L”可由寒濕引起。 《內經》指出:“四肢為諸陽之本”“陽受氣于四肢”。 可知寒邪侵襲易致四肢拘攣疼痛不適。 附子溫可益陽,辛可行濕,可入肝經,又肝主筋脈,故附子可通達表里陽氣,疏通筋脈,散筋脈之寒濕,寒濕祛則拘攣踒躄、膝痛不能行步之癥可愈。 中醫對痹證的論述始見于《素問》:“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即因正氣不足、外感六淫邪氣或內生痰瘀,致經絡痹阻,發生關節肌肉疼痛[14],故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即可歸納為痹證之范疇。

《金匱要略》 對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癥狀描述為“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 方中附子辛溫,既助麻黃、桂枝升陽而散寒于表,又助白術溫中而祛濕于里。 寒邪郁閉日久,郁而化熱,可加芍藥、知母兼顧其熱,又防附子過燥傷津。 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為太陽之陽虛不能與少陰之君火相合而致“身體痛”“骨節痛”。 故用附子益下焦水中之陽,以助上焦之君火。 佐人參、白術、茯苓、白芍健脾益氣而除濕,防陰寒濕邪阻遏陽氣。

4.2 驗案

女,50 歲,2021 年2 月7 日初診。 主訴:手指關節腫脹伴疼痛數年有余,近2 周痛甚。 患者自述雙手指關節不適,觸之疼痛腫脹,關節內可觸及積液,四末欠溫,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脫發較甚,已絕經3年,大便日1~2 次,小便頻數,夜寐多夢,盜汗偶作。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細。予桂枝芍藥知母湯合附子湯加減:桂枝15 g,炙麻黃10 g,炙甘草10 g,炒白術15 g,防風10 g,熟附子10 g,白芍15 g,知母10 g,茯苓15 g,黨參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 7 劑,水煎服。 藥后諸癥緩解,關節疼痛腫脹減輕,以溫陽健脾、補腎益氣法加減治療2 個月,患者諸癥減輕,病趨向愈。

按語:患者年僅50 歲卻已停經3 年,且伴腰膝酸軟、脫發、盜汗等癥,故可判斷其肝腎陰陽已然不足,又關節腫脹疼痛,內有積液,則寒濕之邪聚于關節,留而不走,日久則化熱傷陰,故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通陽行痹、祛風逐濕,方中附子辛溫可溫經止痛,伍炒白術甘溫健脾祛濕,桂枝、麻黃、防風祛風通陽,合知母、白芍養陰清熱。 附子湯中茯苓增其利濕之效,黨參益氣健脾,脾氣健則濕自除,加龍骨、牡蠣取其補腎固精止汗之意。 方中附子對于散筋脈之寒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5 經方中附子應用的新拓展

張仲景在繼承《本經》所述附子功效的同時,亦在實踐中不斷拓展,其中附子最重要的拓展效能是回陽救逆。 臨床多配伍干姜等辛溫之品,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等。

張仲景所用之附子有生、炮的不同。 生附子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而炮附子則多用于溫陽散寒、補虛止痛。 《本草備要》認為附子“峻補元陽,對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 陳修園亦認為附子由其迅發之火性而無所不及,故稱之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更認為在陽氣欲脫證的治療方面,附子與其他無毒藥物相比有著無可替代之功。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附子生用的方劑為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茯苓四逆湯、干姜附子湯,共計8 首。 當見“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利不止”等表現時以生附子入藥,取其辛溫雄烈之氣,振奮陽氣,為回陽救逆之要藥。

6 結語

附子是經方的常用藥物,通過對《本經》中附子的功效與經方中附子的配伍、方證進行分析,發現附子可通過配伍解表藥,補肺益腎、溫經復陽以療風寒、祛邪氣及止咳逆;配伍溫里藥,溫中健脾、溫暖脾肺以療中陽不足、皮腠失溫之金創;配伍逐瘀通經藥,以散寒通結,治療陰寒凝結之癥堅、積聚、血瘕;配伍辛溫發散藥,疏經通脈以療經脈痹阻之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在此基礎上,又提出附子生用回陽救逆之法。 張仲景對附子的應用,一方面驗證了《本經》所載附子的各種功效,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附子的主治范圍。 故將《本經》與《傷寒雜病論》互參對比學習是對中藥溯源且加強理解的不二法門。

猜你喜歡
辛溫方中神農本草經
從《神農本草經》論述干姜在經方中的應用
“基于心,準于行” 黨建與企業發展相融共生
淺述“從寒論治”白癜風
五味子酒助眠
咽干,喝甘桔冰梅飲
《神農本草經》中與神志相關的藥物歸類分析——胡隨瑜教授《神農本草經》講記(四)
減輕雀斑姜洗臉
細辛在經方中的應用規律淺析
摘錄《神農本草經讀》(二)
摘錄《神農本草經讀》(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