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人日記》“月光”意象生成及相關問題

2023-07-31 17:07
東岳論叢 2023年5期
關鍵詞:狂人日記狂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馬 龍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存在大量意象,它們作為凝聚作者心力的藝術創造,起著推動情節運行、營造特定氛圍、以“象”寓“意”等一系列作用,其中“吃人”和“月光”兩大意象的出現最為突出、亮眼,值得深入研究。前者在學界已獲較多關注,專論性質的文章一直新見競出、觀點紛呈①相關學者或精研其意義,如余連祥《論“吃人”意象的象征意義》(《浙江學刊》2001 年第5 期)、郭戰濤《道教與資治通鑒——〈狂人日記〉“吃人”意象再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15 年第2 期),或從發生學層面入手,考掘其得以生成的知識、文化背景,如李冬木《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 年第1 期)、祈曉明《〈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生成的知識背景》(《文學評論》2013 年第4 期)、周南:《〈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生成及相關問題》(《東岳論叢》2014 年第8 期)、張志彪《〈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生成再探》(《魯迅研究月刊》2016 年第3 期)等,又或勾連起中國整個現當代文學創作文脈,找尋魯迅開創的“吃人”意象在后世作家(主要是莫言)那里引起的精神回應,如張磊《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對應——魯迅〈狂人日記〉和莫言〈酒國〉之比較》(《魯迅研究月刊》2002 年第5 期),以及吳義勤、王金勝《“吃人”敘事的歷史變形記——從〈狂人日記〉到〈酒國〉》(《文藝研究》2014 年第4期)。,后者則略顯寂寞,針對這一意象的闡釋雖也不少,但多是服務于《狂人日記》整體研究(如狂人形象、主題思想、創作方法等)的一個補充或點綴,專論文章更是寥寥可數②根據筆者的粗淺掌握,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谷興云《“狂人”和月光(外二篇)——〈狂人日記〉札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 年第1 期),趙靜《也說“三十多年的月光”——再論〈狂人日記〉》(《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5 期),以及劉為欽、張則哲《〈狂人日記〉中月亮意象的內涵意蘊》(《長江大學學報》2021 年第4 期)。。有鑒于此,本文聚焦于《狂人日記》中的“月光”意象,具體探討這一意象得以生成的社會文化機制,深挖作為意象的“月光”所可能代表的多層象征性(隱喻性)含義,進而勾連起魯迅在《狂人日記》之后寫作的多篇小說,找尋其作品在“月光”意象的營造這一方面產生的互文關系。

一、為什么是“月光”——《狂人日記》的意象發生學

作為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從事新文學創作的開端,它“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又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①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第6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46 頁。。而這一開端之作又以對月光的描寫起筆——“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②魯迅:《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44 頁。,“月光”是魯迅新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第一個意象,重要性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正像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敏銳指出的那樣:“若是稍為仔細一點讀魯迅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阿Q 正傳》《故鄉》《孤獨者》那樣的比較長的作品,就是《社戲》那樣的小品似的作品里,也都一定有著月光的描寫?!雹哿种局t:《佐藤春夫談魯迅——月光與少年》,劉運峰編:《魯迅先生紀念集》(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4 頁。甚至連魯迅本人都親口說過:“我的文章里找不出兩樣東西,一是戀愛,一是自然。在要用一點自然的時候,我不喜歡大段的描寫,總是拖出月亮來用一用罷了?!雹軈亲鳂虻染?《再讀魯迅——魯迅私下談話錄》,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1 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月光”貫穿于魯迅整個的新文學生涯,或許能夠成為理解作者本人及其全部創作的一個關鍵詞。那么,“月光”這一意象為何會被創造出來? 它又是怎樣被創造的呢? 本節旨在就此嘗試一種思路,那就是把魯迅寫作《狂人日記》之前樂于賞月的現實審美活動,以及“月光”在古今中外文學文化傳統中的復雜意涵作為一種社會的、文化的語境提出來,以求把握這一意象出現的深層動因。

眾所周知,《狂人日記》這部作品并非魯迅的有意創作,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錢玄同催逼出來的。其時魯迅任職教育部,寓居北京紹興會館,平日里除了正常上班便是讀佛經、鈔古碑。已參與《新青年》編輯工作、且之前與魯迅在日本東京一起問學章太炎的錢玄同,便去向他約稿,并且時常催促——“我常常到紹興會館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記》小說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號里了”⑤錢玄同:《我對周豫才(即魯迅)君之追憶與略評》,劉運峰編:《魯迅先生紀念集》(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956 頁。。而寫作《狂人日記》之前的那段日子,魯迅的基本心態是寂寞的,比如先前提及的鈔古碑,曾被他事后追認為驅除寂寞、麻醉靈魂的方式——“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⑥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40 頁。。也許正是為了排遣一天天長大起來的、如大毒蛇般纏住靈魂的寂寞,魯迅最終答應為《新青年》寫稿⑦雖然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自陳與錢玄同關于“鐵屋子”的對話,才是促使他寫作《狂人日記》的直接原因,但這篇自序中無所不在透露出的“寂寞”感(“寂寞”一詞出現了10 次之多),又足以讓我們深思這一寫稿行為的深層心理動機。,而在此之前,魯迅日記頻繁記錄的“賞月”活動,則泄露了他本人排遣寂寞的另一種方式。

縱觀《狂人日記》問世之前(1912—1918 年間)的魯迅日記,不難發現十分豐富的“賞月”記錄,這表明魯迅在此時期喜歡月亮,賞月是他經常性的審美活動,不僅在中秋節賞月——這是中國自古有之的文化傳統,如1912 年9 月25 日的日記寫道:“陰歷中秋……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雹圄斞?《壬子日記(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2 頁。魯迅睹月思人,懷鄉之情引人動容。又如1915 年、1917 年的中秋節,魯迅日記分別記載道:“曇,風……夜月出?!雹狒斞?《乙卯日記(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三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88 頁?!扒纭律珮O佳?!雹怍斞?《丁巳日記(一九一七年)九月三十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6 頁。在魯迅眼中,“月亮”與“中秋節”互為映襯,即便是在這天無須上班,并且能夠享受“烹鶩沽酒作夕餐”的豐裕物質生活,但“賞月”活動不可或缺,月色不容辜負,值得為其記上一筆。而且,魯迅在除“中秋節”以外的平常時刻也觀月,尤其喜歡記錄雨雪、陰霾過后的月亮,這對于他而言似乎預示著心情的放松?!瓣?午后雨……夜風,見月?!?魯迅:《壬子日記(一九一二年)十月三十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26 頁?!把┒鴷r見日光……晚雪止,夜復降,已而月出?!雹亵斞?《癸丑日記(一九一三年)正月二十四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5 頁?!坝暄╇s下……午后雪止而風,夜見月?!雹隰斞?《甲寅日記(一九一四年)三月十二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9 頁?!坝暄乖乱??!雹埕斞?《乙卯日記(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五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61 頁?!按箫L,霾……夜風定月出?!雹荇斞?《乙卯日記(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魯迅全集》(第15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61—162 頁。諸如此類的記錄,在魯迅日記中有很多。曾經有學者將“魯迅日記”定義為一個寬闊的日常生活敘事文本,其中包含人際交往、經濟收支、生活方式、生存空間諸多內容⑤陸雅楠:《魯迅日記日常生活敘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 年第10 期。。這種歸納與總結固然有合理的一面,建構起迥異于學界以往認知的、“生活人魯迅”這樣一個全新而鮮活的形象,但卻忽略或遮蔽了魯迅日記中所包含的豐富精神活動——即作為“審美人”“文化人”的魯迅,至少針對“賞月”這一方面而言是如此。魯迅本人對于月亮的關注和喜愛,除了作品中的頻繁書寫,以及日記中的登場亮相,還有另一層證據可供參照——來自弟子增田涉的回憶。據他的說法,魯迅曾經對為自己治病的須藤先生說:“我最討厭的是假話和煤煙,最喜歡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雹轠日]增田涉:《魯迅的印象》,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魯迅研究月刊》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 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第1384 頁。

既然在現實生活中如此喜愛月亮,那么在自己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中以“月光”起筆也就變得容易理解,魯迅顯然將自己平常的一種觀月狀態,投射進“狂人”的身體,致其產生了“精神分外爽快”的特異感覺。這與現實中魯迅看到“雨雪”“霧霾”過后的月亮,由此生發的輕松、愉悅之感不是分外地相似么? 更加有意味的地方在于,《狂人日記》誕生前一年的中秋節,魯迅與錢玄同(這位《狂人日記》作品的直接促成者)一起吃了午飯、并且在當夜享受了極佳的月色。如此,我們或可依靠想象和虛構來逼近魯迅當時寫作的一點情形——1918 年4 月的某日晚上,魯迅對燈獨坐,開始構思《狂人日記》。這時的魯迅,不覺抬眼望向窗外,發現今夜的月色,同樣令人如癡如醉。于是,很自然地提筆寫下“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這樣一句,這也比較符合日記類文本總是預先交待天氣的書寫慣例。從這一角度看,說《狂人日記》的第一句話,其實是在“寫實”,也未嘗不可⑦王彬彬:《月夜里的魯迅》,《文藝研究》,2013 年第11 期。。

魯迅喜愛月亮,在任職教育部、寓居北京紹興會館期間多次望月遣寂,這是《狂人日記》“月光”意象誕生的重要現實語境。不過,寫作《狂人日記》時的魯迅畢竟三十六歲了,人生閱歷相當豐富,文學積累也達到難以估量的深厚——留學日本時期曾經海量閱讀世界文學作品、并且與二弟周作人合作翻譯出版《域外小說集》,歸國后又有十年時間浸淫于傳統文學當中。這一貫通古今中外的知識結構非尋常作家可以企及??紤]到他的個人才華和中外文學方面的深厚蘊積,又不得不讓我們進一步追究,以“月光”作為自己第一篇白話小說的開端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換句話說,僅僅將“月光”意象的出現歸結于創作者本人在現實生活中喜歡賞月的這一實證式思路未免太過簡單。由此,便也牽涉出“月光”意象生成的文化語境問題,即這一物象在中西文化語境中的不同預設。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的藝術審美傳統的國度。中國的哲學、道德、教育和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帶有濃郁的審美性質。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原生態的審美文化⑧聶振斌,滕守堯,章建剛:《藝術化生存——中西審美文化比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225 頁。。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審美”特性,使得“月”(月亮、月光、月色等)在中國人眼中經常被當作一種審美觀照物,比如大量的古典詩詞都選擇“月”作為意象。并且,盡管古詩詞中的月亮意象繁多,但它們主要代表著一種靜與凈的審美境界,一種可能被海德格爾贊許的“澄明”之境⑨張箭飛:《魯迅詩化小說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112 頁。。而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月”(luna)不僅與“發狂”(lunatia)存在顯而易見的詞源學關系,西方深厚的宗教背景也使得月亮對于西方人而言不單是鑒賞對象,他們在月光下冥想、反省、開悟,或中邪、發狂,德國童話《玻璃神》里面,一個為了個人私欲,犯下了殺母之罪的人——彼得,就是在月光之下痛改前罪的。日本學者田村俊裕據此認為,《狂人日記》中關于月亮形象的描寫,很可能受了西方人月亮觀的影響①楊雪瑞:《日本學者對〈狂人日記〉的二則考證》,《教學與管理》,1990 年第5 期。。這一結論應該是可以成立的。

沿循這一考證路徑繼續掘發,那么“狂人”在月光下開悟(認識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的情節,或可具體追溯到法國作家莫泊?!对乱埂?今多譯為《月光》)的啟發——這篇小說出現在兄弟二人合編的《域外小說集》之中,并且以醒目的“月夜”意象為題。雖然這篇小說的實際譯者為周作人,但因為魯迅負責《域外小說集》的總體籌劃,在選材等方面更是起著主導性作用,《月夜》之于他而言,其熟悉程度絕不亞于自己親自翻譯的《謾》《默》《四日》三篇。小說主要描述了一個恪守教職的神甫,如何由“神性”向“人性”復歸的覺醒過程,而“月光”構成了主人公覺醒的某種契機。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摩理難長老的宗教信仰是狂熱的,他自視為神的代言人,一心想要說服自己的外甥女皈依天主,所以在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外甥女經常與情人夜晚幽會時,他簡直怒不可遏。當他準備為“神”而戰、夜行尋找這對情人時,一推門“乃見月光娟娟,為未曾見,遂卻立”②周作人:《月夜》,《域外小說集》,長沙:岳麓書社,1986 年版,第30 頁。。在月光的照耀下,主人公似乎得到某種啟示,開始不斷地思考和發問。這些由“月光”的出現而引發的重重質問,具有一種邏輯的遞進關系,這種邏輯的遞進關系,一步步地將虛無縹緲的“神”,與自然情趣的“人”剝離開來,為最后主人公從“征服者”變為“被征服者”提供了堅實的合理性③宋新軍:《馬里尼昂神甫的覺醒——莫泊?!丛鹿狻抵械匿亯|藝術解析》,《名作欣賞》,2011 年第3 期。。最終,這些質問從外甥女與其情人那里尋到了答案,那便是愛情的崇高與偉大,主人公至此也實現了從“神性”到“人性”的皈依?!霸鹿狻痹谛≌f中行使的結構性功能——作為主人公覺醒的契機、引導人物覺醒,與《狂人日記》分外地一致。如果不避穿鑿的話,二者在對“月光”的描寫方式這一細節上也極為相似——無論在“神甫”還是狂人眼中,彼時彼刻看到的“月光”皆是從前所未見的“好”。如果再結合魯迅本人的創作自述——“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雹荇斞?《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26 頁。那么小說中的“月光”意象與莫泊桑小說《月夜》之間的聯系,將會建立得更加穩固。

然而,認識到《狂人日記》中的“月光”意象與西方文學文化傳統(尤其是西方的月亮觀以及莫泊桑的小說《月夜》)之間的隱秘關聯,只不過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在于,狂人終究是誕生在中國土地上的狂人,如果說“月光”作為狂人“發狂”(覺醒)的契機是受到西方文學文化的啟發,那么狂人因“看到月光”而產生精神爽快的特異感覺,難道不是一種審美的愉悅么? 這與中國傳統的“審美”文化特性不是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么? 如此說來,“月光”意象的出現,真可稱得上是小說家魯迅的精心結造,它是創作者有機融通中西方文學文化傳統的產物。茅盾在評論文章中稱贊《狂人日記》為“前無古人的文藝作品”⑤雁冰(茅盾):《讀〈吶喊〉》,《文學周報》第91 期,1923 年10 月8 日。,由此而看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理解。

二、作為“意象”的月光——《狂人日記》中的復雜象征體

從魯迅喜歡月亮、并且樂于賞月的現實語境出發,可以將《狂人日記》中出現的“月光”理解為一種“寫實”,“它只是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寫出來,在有的地方起著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⑥谷興云:《“狂人”和月光(外二篇)——〈狂人日記〉札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 年第1 期。。又,今天許多科學研究也表明月亮與人類社會行為、健康、心理等關聯密切且幽深⑦朱崇科:《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34 頁。,如果“掌握一點醫學知識”的魯迅在構思《狂人日記》時已洞察了這一點,那么以寫實的“月光”來襯托“狂人”的心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不過,這樣的闡釋在《狂人日記》研究史上只能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學者仍熱衷于挖掘“月光”背后的微言大義。這時的“月光”,便由簡單的“寫實”上升到復雜的“象征”層面——“月光”成為了一種“意象”?!耙庀蟆币馕吨霸鹿狻辈辉偈菃渭兊?、寫實層面的自然景色,而是寫作者經過審美經驗的篩選,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語言媒介呈現出的并能勾引起聽讀者的心理畫面和文化回憶的某種物象,是一種以語詞為載體的修辭藝術的基本符號①王瑩:《月亮意象:從古典到現代的流變》,《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1 期。。因此,首先需要探討一下,《狂人日記》中的“月光”作為“意象”的合法性問題。

“月光”在《狂人日記》中總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在小說的開端(第一則日記中),記述了狂人因看見“很好的月光”而產生分外爽快的精神感覺,并且意識到“以前的日子,全是發昏?!薄霸鹿狻笔侵魅斯鞍l狂”(覺醒)的契機,或者說構成了狂人之后一系列言行舉止、行為心理的前提,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第二次是在第二則日記中,也出現在開端部分,寫狂人因看不到“月光”而覺得不妙。第三次出現在第八則日記中,寫狂人向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人問詢吃人的事情,對方有意提出“天氣好”作為轉移視線的借口,狂人卻義正辭嚴地回應道:“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墒俏乙獑柲?(吃人的事——引者加)‘對么?’”②魯迅:《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50 頁。在這里,“很亮的月色”出自狂人之口——仿佛是被很刻意地說出,也正是在月光的照耀下,狂人才顯得“大義凜然”“勇氣百倍”,發出的言論也尤富洞見性(瘋癲性)。由此可以看出,小說中出現三次的“月光”,與狂人這一形象關系緊密,并且它的出現與否直接關系到狂人的心理狀態或思想發展。把握住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何小說中的“月光”能稱得上是一種“意象”。

那么作為一個“意象”,“月光”所寓之“意”究竟是什么? 對此學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月光”是“光明”的象征?!啊鹿狻?就不僅指現實的月色,也是光明的象征??袢艘娏怂?感到‘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這里就暗寓著主人公告別過去‘發昏’的生活而有所覺醒之意?!雹蹏兰已?《論〈狂人日記〉的創作方法》,《論魯迅的復調小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01 頁。這一觀點后來又得到黃開發、張潔宇等人的認可與響應④比如黃開發在《啟蒙的寓言——〈狂人日記〉的解讀方式》一文中也指認“月光”象征了某種光明的東西,而張潔宇在《魯迅那代人的醒和怕——重讀〈狂人日記〉》一文中直接引用嚴說,并進一步分析從小說中的“狂人”到現實中的“魯迅那代人”所面臨的“醒與怕”。。二是認為“月亮”是某種新的思想和新的價值觀(一般說來,是具有‘超越者’意義的東西)的象征⑤[日]伊藤虎丸:《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李冬木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7 頁。,以日本學者伊藤虎丸為代表。而所謂新的思想和價值觀,后來被國內學者進一步細化為“啟蒙主義者所獲得的來自西方的新的思想武器”⑥陳思和:《現代知識分子覺醒期的吶喊:〈狂人日記〉》,《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或者是“獨立自由人道等近代新思想、新觀念”⑦劉為欽,張則哲:《〈狂人日記〉中月亮意象的內涵意蘊》,《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4 期。。三是認為月光象征著希望、純潔、正義、無畏等等⑧王彬彬:《月夜里的魯迅》,《文藝研究》,2013 年第11 期。。這些觀點在看似多樣的背后,其實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第一,針對“月光”意象的闡釋,幾乎全為褒義色彩的象征義(只有伊藤虎丸提出的“某種超越性的東西”這一觀點較為中性、不帶有褒貶色彩);第二,這些褒義色彩象征義的獲得,基本伴隨著研究者對于“狂人”作為“覺醒者”的形象預設。也就是說,出現于日記開端的、具有巨大誘惑力的“月光”,在大部分學者的闡釋中,并非是讓狂人“發狂”了,而是讓狂人“覺醒”了——因為只有“月光”給狂人帶來的是“覺醒”,才能合理地將光明、希望這些象征之義賦予“月光”這一物象。第三,所謂“光明”“純潔”“希望”“正義”這些較為具體的(褒義)象征義,與伊藤虎丸提出的“具有‘超越者’意義的東西”這一象征意涵也不無相通之處。而根據第二點來看,要想全方位解碼“月光”所寓之“意”,如何理解狂人是個關鍵。

學者王富仁曾經精辟地歸納出《狂人日記》整個的結構形式,“將瘋子的病理過程的描寫作為小說的藝術結構,把精神叛逆者的思想歷程的表現作為小說的意義結構”①王富仁:《〈狂人日記〉細讀》,《歷史的沉思——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121 頁。。處于這雙重結構中的狂人,他的身份至少也需要在兩個層面上加以把握。在藝術結構(寫實)這一層面上,狂人是一個發了狂的精神病患者,其確切的醫學病癥是“(被)迫害狂”,而在意義結構(象征)的層面上,狂人的角色變成了一個“精神叛逆者”或者“先覺者”。率先出現于日記開端的“月光”,由此也具備了與雙重結構相匹配的雙重功效:“月光”不僅是作為精神病患者的狂人“發狂”的契機,更是作為先覺者的狂人“覺醒”的契機。既往的研究多立足于后者,“月光”因之伴隨狂人的象征型身份而構成典型的“象征中的象征”。這當然是一種有效、合理的解讀方式,但是如果從前者入手,那么我們對于“月光”意象的理解與闡釋,則可能會對既往研究產生補充或糾偏效果。換句話說,《狂人日記》的雙重結構形式表明狂人在“象征”型身份之外還有著最基本的寫實型身份——精神病患者,與之關系密切的“月光”作為“寫實中的象征”這一層意義尚未被充分挖掘。

從狂人作為“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入手,意味著我們需要準確把握“月光”在狂人的病情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首先,上面已提到,狂人是看到“月光”才開始發瘋的,“月光”成為狂人發病的一種誘因。其次,如果說狂人一開始的自我設限、疑神疑鬼,雖然是患病的明顯癥狀,但畢竟還未影響到其他(正常)人,那么當他開始問詢別人“吃人”的事情、并與之針鋒相對時,則不能不說是病情的加重——作為“病人”的他開始試圖以自己(狂人)的思維邏輯影響正常人。恰巧的是,這一標志狂人病情加重的事件也是在月色極好的夜晚發生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月光”有什么象征意義的話,那大概率就是與“光明”“希望”等相對立的“邪惡”、或者某種不好方面的、超越性東西的象征——“月光”明顯成為了狂人癲狂病發作的誘因、促發與強化。這種觀點的提出,大概率會讓中國的學者感到難以接受,因為“月光”在本土語境中的“溫柔”“美好”,幾近成為民族文化心理深處積淀的集體無意識。但事實上,在西方文化語境中,作為原始意象的月亮女神,本身就傳達著“生存”“死亡”“治愈”“報復“康復”“疾病”“災難”等多樣甚至相互矛盾的含義②王心潔,王瓊:《西方文化語境下的月亮意象》,《求索》,2006 年第6 期。。

總而言之,正如《狂人日記》文本本身的多重、含混與糾結③李今:《文本·歷史與主題——〈狂人日記〉再細讀》,《文學評論》,2008 年第3 期。,小說中出現的“月光”亦可作如是觀,它是一個寓多重、含混與糾結于一體的復雜意象,因其在小說中不僅起著誘導狂人的重要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狂人的心理發展與精神狀態,由此也就伴隨對于狂人“是覺醒還是癲狂”兩種存在狀態的不同預設與理解,而構成凝定著復雜意蘊(甚至是相互矛盾對立的)的象征體。

三、“月光”意象的互文性——《狂人日記》與魯迅其他小說的對讀

早有識者指出,《狂人日記》中的“月光”,在魯迅其他多篇小說中都能找到重現或變形,《狂人日記》與這些小說之間的互文關系因而是多方面的④董炳月:《論魯迅對〈狂人日記〉的闡釋——兼談〈吶喊〉的互文性》,《文學評論》,2018 年第5 期。。事實的確如此,《狂人日記》中集各種復雜含義于一體的“月光”意象,其實可視為魯迅其他小說中“月光”意象的一個總括或集結,其他的小說基本各自分享(分擔)著這一“母體”意象的各類象征性含義。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故鄉》《社戲》和《白光》。

《故鄉》中的“我”回到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卻沒有絲毫的欣喜之感,因為所遇所見除了外表看上去蕭索、無活氣的鄉村景觀,就是生存于內的、承受身體和精神雙重病態的鄉民——特別是尖酸刻薄、貪財市儈的楊二嫂與麻木愚昧、茍安封建的閏土,唯有那幅回憶中的早年故鄉場景,能夠給“我”帶來一抹溫暖的亮色:“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雹亵斞?《故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02 頁,第510 頁,第510 頁。這是小說中“金黃的圓月”的第一次出現,它出現在“我”回鄉后因母親提起閏土而引起的對這位年少好友的回憶中,后來于小說的末尾再次出現——“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雹隰斞?《故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02 頁,第510 頁,第510 頁?!敖瘘S的圓月”毫無疑問是一種希望的象征,這種希望具體來說就是第一人稱敘事者“我”對于人與人之間能夠毫無隔閡、自在交往的期待——正如我和年少時的“閏土”曾經歷過的那樣。然而,“金黃的圓月”畢竟只出現在“我”模糊的回憶中,甚至這模糊的回憶也帶有很大的虛構成分——事實上,“閏土在月下刺猹”的場景只能來自我的想象,因為“我”即便是在過往的童年生活中也從未明確見到這一場景,由此暗示了“金黃的圓月”所表征的“希望”似乎也是太過渺遠或者不切實際的事物。于是,“我”最終才有了這樣的想法:“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雹埕斞?《故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02 頁,第510 頁,第510 頁。如果說《狂人日記》中激發狂人“覺醒”的“很好的月光”是對于希望的象征、且這種希望因給予了狂人探究歷史、現實的勇氣而帶有更多的積極色彩,那么《故鄉》中“金黃的圓月”較之前者而言似乎更平添了不少凄惘之感。

與《故鄉》中出現在主人公模糊回憶與想象中的“金黃的圓月”相類似,《社戲》中的“月光”也在主人公童年的追憶中浮現——“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雹荇斞?《社戲》,《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92 頁,第594 頁?!霸逻€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雹蒴斞?《社戲》,《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92 頁,第594 頁。作為魯迅極其罕見的溫情脈脈的對故鄉贊美的小說,這里的“月”其實也隱喻著魯迅的希望:能夠自由自在地成長——或許在懷舊的底色中,做什么并不特別重要,真誠的介入感、充實的歡欣和飛揚而激情四射的青春才更加難能可貴,尤其是對于歷經人世滄桑和世故、污濁的人而言⑥朱崇科:《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32 頁。。這與《故鄉》中由“金黃的圓月”所表征的“希望”十分相似(甚至于在“希望”的具體內容上也極其相通),但與之相比卻又少了幾分凄惘、多了幾分溫情。然而,正如《狂人日記》中出現的“很好的月光”,“它”既能讓狂人“清醒”、又能讓狂人“發狂”,如果說前者所包含的“希望”這一層象征義被《故鄉》和《社戲》有效地繼承下來,那么后者所發揮的與之完全相反的象征意義,則被魯迅之后寫作的《白光》接續起來。

《白光》主要講述了縣考落榜的舊式知識分子陳士成“發瘋”這一事件,其中對人物病態心理的刻畫堪可稱絕。陳士成失魂落魄地歸家后,先是感到小學童“臉上都顯出小覷他的神色”⑦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后又覺得“連一群雞也正在笑他”⑧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秀敝?耳邊響起了急促的低聲——“左彎右彎……”⑨魯迅:《白光》,《魯 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這使他想到祖母講過的祖宅埋財寶的故事,緊接著看到“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里了”⑩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于是開始掘地挖寶。但是財寶并未發現,只挖到一個人體的下巴骨。受到驚嚇的他逃到院子里,又聽到耳邊響起竊竊的低聲——“這里沒有……到山里去……”?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他慘然地向山里奔去,最終跌死在城外的湖里。而“月光”在陳士成的瘋癥發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一個詭異的誘惑物,一步步地將其導向死亡。小說中寫道:“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當初也不過像是一面新磨的鐵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 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暗裉扈F的光罩住了陳士成,又軟軟的來勸他了,他或者偶一遲疑,便給他正經的證明,又加上陰森的催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轉過眼光去?!?魯迅:《白光》,《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71 頁,第571 頁,第572頁,第573 頁,第574 頁,第572 頁,第573 頁。這是魯迅小說的“月亮意象”中最具鬼氣的一個?劉耀輝:《魯迅小說中“月亮”意象探析》,《德州學院學報》,2007 年第5 期。,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狂人日記》中誘使狂人“發狂”的“很好的月光”——它們似乎都與主人公“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此一來,《白光》中像一面魔鏡的“鐵的月亮”注下的“詭異月光”,也就與《狂人日記》中誘使狂人“發狂”的“很好的月光”隱隱地相通,它們共享著“邪惡”或某種不好方面的、超越性意義的東西這一層象征義。

有意味的地方在于,上引與《狂人日記》中的“月光”意象存在明顯互文關系的《故鄉》《社戲》和《白光》,連同《狂人日記》一起,它們共同出現在《吶喊》這部集子中。這并非是一種偶然,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其實早已有所揭示。在提到《狂人日記》最初的寫作由來之后,魯迅接著又說:“從此以后,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雹亵斞?《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441 頁?!耙话l而不可收”,當然是指由《狂人日記》而發,那么《狂人日記》中凝結多種復雜含義的“月光”意象,后來又分散出現在之后寫作的多篇作品中,也就變得順理成章。自然,《彷徨》集的小說以及散文詩集《野草》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月光”描寫,且大部分也可以作為一種“意象”進行闡釋,但鑒于與《狂人日記》中“月光”意象的聯系相對來說不那么緊密,因而暫不作探討。

結 語

從發生學的層面看,《狂人日記》中的“月光”意象是在創作者本人樂于賞月的現實審美活動與有機融通中西方文學文化傳統的二重語境中生成的。作為《狂人日記》這篇小說名副其實的開端,它是主人公狂人覺醒或發狂的契機,并且它的出現與否直接關系到狂人的精神狀態或思想發展,由此能夠說明“月光”絕非一個簡單的自然景色,而是蘊含象征或隱喻意義的“意象”。而作為一個“意象”,“月光”包含的意義是多重、含混與糾結的,原因就在于與“月光”相伴生的狂人這一人物身上具備十足的復雜性與張力,即明顯存在著“覺醒與癲狂”兩種狀態,如果我們將狂人認定為“先覺者”,那么將“月光”意象闡釋為光明、希望等褒義色彩的所寓之意自然無可厚非,而如果依照文言小序將其認定為“瘋人”,那么對于“月光”意象的闡釋則會產生與上述象征意義完全相反的效果。

在某種程度上,《狂人日記》中的“月光”意象具有原點意義,之后出現的《故鄉》《社戲》和《白光》三篇小說,在意象營造方面與之構成了明顯的互文關系。具體說來,《故鄉》中“金黃的圓月”和《社戲》中“皎潔的月光”,皆可看作是對“希望”的一種象征或隱喻,而如果我們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預設為一個先覺者,那么促使其覺醒的“很好的月光”,自然也可理解為希望的象征——只不過三者在希望的具體內涵上仍存在細微差別。而《白光》中出現的、與主人公陳士成發瘋密切相關的“詭異月光”,也與《狂人日記》中誘使狂人發狂的“很好的月光”(如果我們將狂人預設為一個瘋癲者)隱隱地相通,二者又共享著“邪惡”或某種不好方面的、超越性意義的東西這一層象征義。關注《狂人日記》在魯迅全部小說創作中的原點意義,挖掘之后寫作的小說在哪些具體的方面(如主題思想、創作方法、意象營造等)繼承并發揚了《狂人日記》這部原點性質的小說,將是魯迅研究的一個重點所在。

猜你喜歡
狂人日記狂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讀魯迅《狂人日記》
蛻變與抉擇:成長小說視野里的《狂人日記》
愛是什么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試論《金鎖記》對《狂人日記》的繼承
李書福 從“狂人”到“網紅”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游戲狂人
被忽略的一年——談《狂人日記》的即時反響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書寫
老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