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意蘊

2023-07-31 17:07李萌萌
東岳論叢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心主義文明人類

王 青,李萌萌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文明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從單純的“建設生態文明”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再到“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拓展到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這絕不是字眼上的簡單修飾,而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共識與綠色夢想,彰顯了現代化道路的特征、特色與中國表達。

一、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內涵

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豐富的生態內涵,具體體現在歷史發展、本質屬性和現實地位三個方面。在歷史發展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趨勢;在本質屬性上,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文明;在現實地位里,生態文明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趨勢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嶄新文明形態,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又一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科學揚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更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科學揚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雹倭暯?《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年版,第29 頁。伴隨著機械化大工業生產的進行,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生態環境問題。當今社會,人類對各類能源和礦產的開發已達到極限,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和修復力也接近極限,生態系統的退化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工業文明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下,依靠生態資源掠奪來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顯現的矛盾愈演愈烈。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風險與挑戰面前,如果人類繼續走工業文明的老路,人類文明的進程將終結在不遠的將來。生態文明的理念應運而生,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的轉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愿景。自然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拓展了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以清潔能源、生物能源、環保材料等為代表的低碳綠色產業,以細胞生物學、生命起源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方興未艾,生態化生產方式蓬勃興起,產業結構發生了綠色化轉向,這是對工業文明將科學技術作為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工具與中介的揚棄。生態文明回應了人民的期盼,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一種嶄新形態。

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 年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對當今世界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人類必須尋求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并首次對“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系統闡述。2021 年在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與自然和平相處: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危機的科學藍圖》中,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人類正在向自然開戰,這是十分愚蠢的自殺行為。我們魯莽行事的惡果已昭然若揭:人類遭受深刻的痛苦、巨大的經濟損失,地球上無數的生命被加速吞噬。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除此之外,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造成了氣候變暖、臺風、干旱等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氣候危機嚴重影響著世界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人類命運發展指明了方向,致力于解決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與生態環境之間產生的尖銳矛盾,為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長期以來,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將發展等同于單純經濟增長的觀念居主導地位。這種“增長至上”的觀念不能很好地反映生產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無法計算所付出的生態成本,由其引領的發展方式引發了資源耗竭、能源短缺等問題,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急劇惡化。同時,在“增長至上”的邏輯下,經濟增長與財富積累聯系在一起,社會層面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激化了社會矛盾,人與人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導致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工業文明的發展具有自身無法解決的弊病,在其內部孕育著更高文明的產生。生態文明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綠色發展觀,不僅是一場綠色革命性變革,更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綜合性問題。單純只看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毫無意義,如果不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必將造成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人關系的異化、人與社會的疏遠等問題,人類將無法進一步生存發展,社會也無法實現進步。

(二)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文明

資本的本性是擴張或死亡,資本主義能夠使工業文明欣欣向榮,卻無法解決工業文明所釀成的惡果,因此生態文明只能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文明,具體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力量,人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主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歷經一百多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總結出必須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一寶貴經驗和科學結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惡劣環境中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關系,積極投身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生態文明的戰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方略,特別是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困難,創造了中國生態奇跡。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唯有堅持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才能切實發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巨大優勢,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群眾史觀而非英雄史觀。不管是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者,還是在生活中厲行節約的普通人,都來自人民群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由“盼溫飽”轉向了“盼生態”。當前我國面臨著污水排放、黑臭水體、垃圾成堆、霧霾天氣等一系列較為惡劣的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自然生態是公共產品,與每個人的生存發展緊密相關。中國共產黨的最大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在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時,更應充分將人民群眾發動起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匯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同時,要從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而上升到理論政策,再回到實踐層面,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政策指引人民群眾開展新的實踐,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皩W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雹倭暯?《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 年5 月5 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了將歷史與自然分割開來的錯誤觀點,指出只要有人存在,那么自然史和社會史就無法分離,二者相互制約、交互影響,不存在剔除人類的自然史,也不存在脫離自然的社會發展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61 頁。,自然界不僅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來源,也為人類提供生產資料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雹哿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3 頁。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綠色視野指導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話語。

(三)生態文明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

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資本主義文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存在方式上產生了或隱或顯的巨大危機。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發展生態生產力。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這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文明形態的發展是唯物史觀發展規律的客觀結果,文明的更替也是生產力快速發展與變革所推動的結果,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社會發展規律支配下,文明形態不斷更迭?!吧a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版,第120-121 頁。,這闡明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人作用于自然界從而獲取所需的物質財富。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幾乎無力與自然力相抗衡,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自然對人的束縛和枷鎖。農業文明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緩慢,這個階段人類雖然具有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此時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拉開了工業文明的序幕,人類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開始逐漸擺脫自然的束縛,反過來壓榨剝削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二元對立以及自然對人的懲罰。自然界的生態災難提醒人們,人類必須實現從人與自然對立關系到人與自然的同一狀態的轉變,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嶄新形態就此誕生。

2.促進人與人關系的發展,變革生產關系。工業文明是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一種以資本增值為核心的文明形態,無論是人與人的關系,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都被資本的增長邏輯所牽制。生態文明作為超越工業文明的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必然要對資本邏輯和資本主義展開批判。馬克思指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0 頁。生產關系作為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產,也就是自然再生產的過程。人類具有再生產自然界的能力,也就是“人化自然”的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不斷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資本家對勞動者進行剝削壓榨,為的是獲取大量剩余價值,這就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人的異化和自然的惡化,由“人化自然”走向了“自然的人化”。只有從本質上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這種剝削關系,才能改善人與物、物與物的關系,真正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

3.加快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改變人的存在方式。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意蘊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一邏輯起點出發,落腳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存在形式上。從人的存在形態看,生態文明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形態,這是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發展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形式。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指個人在各個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這一發展、鑄就美好家園提供了導向。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和前提,更是實現人的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推動著社會歷史不斷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可以說生態環境的改善程度是人的發展程度的自然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就十分強調“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內部的水系、綠地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②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27 頁,第198 頁。,為人民群眾創造適合自由全面發展的生活空間。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思維

生態思維是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同進化、和諧發展作為價值取向的現代思維方式,是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具有的思維能力,是對唯物辯證思維方法的繼承、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對傳統的主客二分的超越,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邁向生態文明這一嶄新形態作為目標導向。

(一)繼承唯物辯證思維方法,堅持自然生態的內在統一

生態文明建設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體現在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共治的辯證系統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發展觀;樹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辯證歷史觀等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成果。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共治的辯證系統觀。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生態是一個統一的自然整體,整個自然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要素,從“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發展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從“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僅豐富了生命共同體的意蘊,拓展了系統治理的各個要素,更體現出生態各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③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27 頁,第198 頁。。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大局觀、全局觀,運用系統思維尋求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之道。自然系統的各個要素是緊密相連的有機鏈條,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其他環節,甚至影響到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因此決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給生態環境造成長期性破壞。通過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的認知體系、空間規劃體系、工程體系、監測評價體系、科技支撐體系、制度體系等措施,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共治”的系統思想,讓我國生態呈現系統之美。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包含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它們相互對立、排斥,但又相互依存、轉化??v觀新中國成立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經歷了從窮山惡水到綠水青山,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歷史演進過程,生動闡述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氨Wo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雹倭暯?《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0 頁,第56 頁。在實踐中,我們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發展觀,決不能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靜止孤立地看待二者的關系,而應該用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問題?,F階段,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美麗中國的生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必須雙向發力,最終邁向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

樹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辯證歷史觀??v觀人類文明史,生態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文明的興衰更替。若是破壞文明賴以發展的生態環境,即使燦爛的文明也將走向衰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就是因土地荒漠化而導致自身文明衰落的例證。只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文明繁榮提供環境空間,人類文明才能經久不衰。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世界文明發展史,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74 頁。。我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濫砍濫伐等人為因素,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森林遍布、山清水秀的黃土高原變得植被稀少、溝壑縱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疤烊撕弦弧迸c“和諧共生”的生態整體觀、“敬畏生命”與“仁愛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取之有時”與“用之有節”的生態管理觀、“崇尚節儉”與“永續利用”的生態消費觀等都是我國古代生態智慧的集中體現。

(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創新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路徑

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同時為解決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生態問題提供了途徑。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我們必須將創新思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通過堅持綠色生產生活模式,推動綠色科技發展,形成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等創新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路徑。

第一,堅持綠色生產生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我們要加快綠色城市的建設,注重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模式。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既要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又要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建設綠色建筑,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③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0 頁,第56 頁。。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貫徹落實設計標準化、裝修一體化、管理信息化、應用智能化等綠色建筑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節能、節水、節材的目標,最大程度上減少城市污染,同時要注重延長綠色建筑的生命周期,實現“百年住宅”目標。另一方面,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所謂綠色生活方式是指在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厲行節儉、反對浪費,要求人們注重保護公共衛生,確立節儉生存觀,克制自身“虛假的需求”,節制對物質的過度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嚴以律己,逐步培養綠色化的生活習慣,合理處置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將垃圾分類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消費、綠色志愿的生活方式,在“增藍”“護綠”上下功夫,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第二,推動綠色科技創新發展。長期來看,以科技創新解決生態環境建設所面臨的難題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這需要充分發揮綠色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首先,要加快構建綠色科技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綠色科技創新的主體,著力培養綠色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深化企業參與綠色技術研發實施項目。同時拓展我國綠色消費市場,建立健全綠色技術產品和市場交易體系,增加綠色產品的供給。其次,要完善綠色科技創新產業鏈。綠色科技的研發、推廣、應用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加快綠色科技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流通鏈的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綠色成果轉化體系,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最后,推進環境科技管理政策創新。重點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和生態環境政策的聯動機制,促進先進的環保技術廣泛應用于環境治理中。

第三,形成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將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①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47 頁,第22 頁。,要加快形成生態文明法治體系。首先,構筑完備的生態文明法治規范體系,“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宏大工程做出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的制度安排”②崔永杰:《福斯特對資本主義的生態道德批判及啟示》,《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5 期。。黨中央應不斷完善生態立法,加快環境資源法律法規的系統化,在法律層面為生態文明建設劃定紅線、設置底線,用法律制約人民群眾的行為,營造全體人民遵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其次,加快形成完備的生態文明法治實施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水、土壤、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因素在內的法制體系,只有在執法、司法、守法的各個環節真正貫徹落實相關法律制度,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再次,加快形成嚴密的生態文明法治監督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的同時,更應注重相關法律的執法效果,辦好環境司法案件,在全社會形成多主體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進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效能。最后,加快形成有力的生態文明法治保障體系。堅定不移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法治思想,深化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③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47 頁,第22 頁。。

(三)超越傳統的主客二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人類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直存在著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之爭,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這兩種觀點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人類中心主義”顛倒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自然中心主義忽視人的主體性,二者都不可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特征,超越了傳統的主客二分,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統一起來,進而實現和諧共生。

“人類中心主義”顛倒人與自然的關系?!叭祟愔行闹髁x”將人類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類的利益作為價值評判標準,“認為滿足人類的主觀需要是自然界的意義和價值所在”④王雨辰,夏襄君:《論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批判理論及其當代價值》,《東岳論叢》,2022 年第1 期。?!叭祟愔行闹髁x”將人類視為唯一有價值的存在,將其他存在視為工具性存在,這是導致生態危機的首要原因。因此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只關注人類的利益,完全不考慮其他物種的利益;另一方面,將人類看作高于其他物種的存在,進而把其他物種排除在道德關懷之外?!叭祟愔行闹髁x”過于突出人的主體價值,忽視自然的價值。但是,自然先于人的存在,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馬克思指出,植物、動物等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55 頁。?!叭祟愔行闹髁x”過分強調人的利益,忽視了自然對人類的制約作用,顛倒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中心主義忽視人的主體性。自然中心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持批判態度,主張人類只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與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并不具有優越性。自然中心主義認為正是人類自認為具有優越性,毫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的利益,這種“人類中心主義”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因此主張重建以自然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以此取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可否認的是,自然中心主義強調要尊重自然,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生態環境問題如此嚴峻的今天,自然中心主義在維護自然的利益、促進人類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自然中心主義從“人類中心主義”這一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自然的價值,極端貶低人的地位,從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意義,必然會限制人類的發展。

從片面強調人或自然的優先性轉向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我們“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 年7 月2 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23 頁。。在人與自然關系現有的理論中,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自然中心主義,都過于偏執。他們主張的中心主義不同,但其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即一方成為中心,另一方滑落邊緣。不管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自然中心主義,都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論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要達到兩者共生,共生也就意味著人與自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片面強調人或自然的優先性轉向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特征

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布局從“兩個文明”發展到“三位一體”再到“四位一體”,進一步拓展到包括生態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了“五大文明”協調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特征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國家戰略和國際視野三個方面。在國內層面,其生態特征表現為踐行科學的生態價值觀,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國際層面,其生態特征表現為共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格局。

(一)踐行科學的生態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雹哿暯?《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87 頁。這為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科學的生態價值觀。

尊重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規范。尊重是指尊敬、重視,在古漢語中,尊重是指將對方視為比自己地位高而具有重視的心態及言行,但是現在已逐漸引申為平等相待。自然本就是高于人類、先于人類的存在,不論是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價值維度等方面來說都是如此。在歷史上,自然孕育了人類,是生命之母;在現實中,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都要依靠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基礎;在價值維度上,人類社會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的生態系統處于同一個“生態圈”,一方波動必然殃及另一方,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歷史一次又一次用事實證明,不尊重自然只會自食苦果。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我國在治理沙化、涵養水源、植被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人類只有從內心深處將尊重自然作為必須遵循的倫理規范,才能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生態文明建設增添綠色生機。

順應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順應是指順從適應,順應自然的基礎和前提是充分了解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體現了這一生態智慧,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認為天有運行規律,人有能動力量,天和人的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圍。老子也曾指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道德經·第七十三章》),認為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不用與其他事物相爭也能取勝。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反省自身對自然的所作所為,反思自己曾走過的生態“彎路”。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界內部運行規律的歷史。順應自然還應該在認識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基礎之上對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發揮。人類面對自然并不是毫無辦法只能被動接受,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循客觀規律,創造人類需要的人化自然。

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人類不僅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責任人,更是生態環境問題的受害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①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10 頁。。人類應對自然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保護。在保護主體上,提升從微觀主體到宏觀主體的不斷重視,個人、企業、社會、國家甚至是世界范圍內的各國,都應積極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也都有保護自然的義務;在保護措施上,發揮從宏觀戰略到微觀落實的耦合作用,國家要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各級有關部門、各個社會主體都應積極落實,共同實現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我們只有真正將保護自然落到實處,才能建設成為人民向往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生態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這就要求我們重塑生態治理話語,調整生態治理結構,創新生態治理制度,為打好“三大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一,重塑生態治理話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先后完成了站起來,解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問題;完成了富起來,解決了貧窮就要“挨餓”的問題;迎來了強起來,將要解決失語就要“挨罵”的問題。盡管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在國際社會已經擁有一定的話語地位,但是一些西方大國憑借著話語霸權肆意扭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挨罵”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話語權與話語體系是國家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②《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 年5 月19 日。。生態文明話語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話語體系也要根據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進行重塑?!吧鷳B文明建設做好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反之就會成為別有用心的勢力攻擊我們的借口?!雹邸读暯秸勚螄碚?第三卷),第360 頁。在重塑生態治理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傳播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聲音,用藍天碧水凈土的美好形象回應西方一些居心叵測、別有用心的攻擊言論,以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契機,進一步發展生態文明話語體系。

第二,調整生態治理結構。生態治理結構調整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從污染治理末端轉向污染治理前端的根本之策,突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互促進的必然要求。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等方面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進行生態結構調整的主要領域。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大力推進建材、鑄造和煤化工等行業的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和布局優化,減少“黑色”產業,實現傳統行業的綠色轉型。在能源結構方面,我國嚴格控制新建燃煤項目,提高清潔能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利用財政稅收優惠、水電價階梯激勵、清潔取暖政策補貼等措施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在交通運輸方面,城市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減少道路車流量,推動實施新車碳排放標準;提升鐵路貨運占比,壓縮公路運輸量。在用地結構方面,我國重點加強城市綠地建設,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消滅裸露荒地,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等國家公園陸續設立,我國森林蓄積量不斷提高,生態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第三,創新生態治理制度。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場涉及思維方法、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更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們黨必須在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根據面臨的現實問題不斷進行生態治理制度創新,才能積極應對生態環境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一方面,大力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保障。在進行生態保護制度創新過程中,既要立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又要根據各地區的特點,創造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另一方面,創新生態治理區域合作制度。在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時,各地區要做到聯防聯控、一體謀劃、一體部署,積極構建地區城市間的交流互動平臺,加強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多層次的信息互通,凝聚生態治理合力。同時還要加強國際交流,開展國際合作,充分借鑒國外在生態治理方面的經驗,推動我國生態治理制度的創新。

(三)共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問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各個國家的共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國始終秉持全球視野,增強建設動力、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應對挑戰行動力,積極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治理。

推進生態文明,增強建設美麗世界動力。中國是全球環境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在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深入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氣候變化導致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何解決氣候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項緊迫的課題。在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承擔責任,制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規劃表,并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向著合作共贏方向發展。在深入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中國采取多項措施保障“一帶一路”的建設,將綠色作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底色,大力推動周邊國家高質量發展,構建綠色合作的國際網絡。

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世界現代化進程隨著資本邏輯的發展而不斷擴張,在資本的驅使下,人類不斷將自然財富、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物質財富,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態殖民。然而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帶來的是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在各國矛盾尖銳化的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愈發凸顯出來。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面對全球性的環境治理危機,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凝聚合力才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出路。事實一再證明,單邊主義、甩鍋現象、“零和博弈”思維不可取也不得人心,各國應攜起手來積極維護《生物多樣性公約》《巴黎協定》等多邊合作成果,共同提升全球環境治理水平。

增強責任擔當,提升應對環境挑戰的行動力。在世界范圍內,西方發達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有所差異,處于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發達國家曾以掠奪的姿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來支撐本國的工業化發展,因此發達國家應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我們也要注意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能力方面確實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在科技、管理、資金、能力等方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都略勝一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①《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報》,2021 年5 月2 日。。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注重本國生態治理的基礎上也重視國際合作,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中提出中國主張、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

“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雹凇锻酃矟藭r艱,命運與共創未來》,《人民日報》,2021 年4 月21 日。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項創造性、創新性的偉大成果,對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與資本主義文明倡導的冷戰思維以及零和博弈不同,人類文明新形態倡導的是“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發展”③《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人民日報》,2021 年4 月21 日。。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實現了從“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到“命運共同體”的轉變,表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等;實現了從“就環境談環境”到“跳出環境談環境”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從更加宏闊的視野來理解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直接涉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幸福以及國家總體安全的構建,因此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社會問題、國家安全問題。

猜你喜歡
中心主義文明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人類第一殺手
漫說文明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對不文明說“不”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