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視角:基于“政黨入戶”的觀察

2023-07-31 17:07李華胤
東岳論叢 2023年5期
關鍵詞:政黨共同體建構

李華胤

(華中師范大學 政治學部、中國農村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54 頁。的重要命題。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其目的在于通過建立一個彼此有著緊密聯系和共同認同并能形成合作行動的基層社會來實現基層有效治理。然而,現實的農村是一個日益原子化、個體化、利益化和流動化的分散社會。如何將這樣的鄉村社會凝聚成一個鄉村共同體社會,是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夯實基層治理社會基礎和現代社會建設的緊迫性議題。建設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必須再建鄉村共同體。由此,再建鄉村共同體也是國家對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問題的核心在于由誰建構、怎么建構? 基于此,本文以麻城市“政黨入戶”實踐為分析對象,提出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視角,并分析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邏輯與內在機制。

一、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視角

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對“共同體”進行了系統性論述,指出“共同體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②[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版,第54 頁。,并進一步指出,村莊是地緣共同體的典型類型,也即村莊社區共同體。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大國延續千年而不瓦解的一個基本支撐便是村落社會的穩定性。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以后,實行編戶齊民,建立以家戶為基本單位的組織制度,由一家一戶所組成的鄉村社會構成了國家的基本地域單位。受制于傳統國家治理能力的有限性,鄉村社會處于國家權力的邊緣,它只能依靠眾多家戶在共同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所內生出來的規則和秩序得以維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鄉村共同體。而這一共同體又為國家的基礎性組織——家戶的生命力和延續性提供了社會基礎,并進而為大一統國家政權的持續性提供了基礎性社會保障。無論是日本學界關于中國華北村落共同體討論的“村落共同體肯定論”學派,還是費孝通、杜贊奇、韋伯、費正清等學者,以及以家族宗族為研究對象的華南學派,都肯定地認為中國鄉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具有共同體屬性,是生活共同體。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進入現代國家建設進程,在人民公社、改革開放以及農村稅費改革后等不同的歷史階段,國家權力不同程度地介入鄉村社會,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對鄉村社會進行改造和塑造,鄉村社會的共同體性質也在發生改變。加之市場化和現代化所帶來的流動性、個體化和原子化,鄉村共同體更是在不同程度地經受著解構和瓦解。進入新時代,建設現代鄉村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的政治目標是建設一個生活幸福、和諧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共同體社會。也即是說,建設一個現代鄉村社會以鄉村共同體再建為基本前提。

關于鄉村共同體建構這一議題,學者們從眾多角度展開了論述。一是生活視角。鄉村社會是農戶的生活社區,共同的生活屬性是鄉村社會的重要特征。建構鄉村生活共同體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內容。村莊精英通過塑造并發起具有共同情感的符號和集體認同的村莊事件,在“事件團結”中可以塑造村莊生活共同體。①田雄,曹錦清:《“事件團結”與村莊生活共同體再造——基于一起鄉村事件的實證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6 期。打造“生產——生活共同體”②徐明強:《生產—生活共同體與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幫扶——基于秦巴山區H 縣“138 模式”的分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2 年第1 期。也是異地扶貧搬遷村莊得以持續運轉并取得治理績效的基礎。二是經濟視角。鄉村社會是農戶的生產空間和經濟發展空間。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鄉村經濟發展共同體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重要路徑。改革開放后,農民基于生產和銷售環節的協作關系形成了基層生產共同體,并不斷重塑基層共同體的內聚性。③劉玉照:《村落共同體、基層市場共同體與基層生產共同體——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社會科學戰線》,2002 年第5 期。三是文化視角。居住在同一地域空間下的農民有著共同認同的文化,文化紐帶可以將鄉村社會聯結成一個文化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新鄉賢起著鄉村共同體振興的關鍵作用④袁方成,周韋龍:《從振興共同體到共同體振興:鄉村振興的鄉賢邏輯》,《社會主義研究》,2022 年第2 期。。四是倫理視角。與城市社區相比,鄉村社區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村社會彼此交織的社會交際網絡以及共同默認的倫理道德成為農戶之間的緊密聯系紐帶。因而,情感、倫理道德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基礎,以此為基礎紐帶可以塑造鄉村情感共同體⑤劉祖云,李烊:《在鄉村振興語境下培育“情感共同體”》,《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9 年第1 期。、鄉村倫理共同體⑥王露璐:《鄉村倫理共同體的重建:從機械結合走向有機團結》,《倫理學研究》,2015 年第3 期。。五是生態視角。鄉村除了具有生產、生活和文化三大基本功能之外,還有生態功能。農村共同體再造既要遵循生態化的模式再造農村生態共同體⑦荊蕙蘭,鄒璐:《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的審視與構建——以山東首為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5 期。,也要重拾“荒野”的生態哲學價值,以其所倡導的自然價值觀重構廣域鄉村共同體⑧喬晶,呂寧興,耿虹:《生態文明下鄉村共同體的重構——基于羅爾斯頓“荒野”生態哲學的視角》,《中國園林》,2020 年第12 期。。六是治理視角。鄉村社會是一個公共治理場域,通過激活和增強鄉村社會內部的公共性、參與性和聯系性可以強化鄉村社會的治理關系,從而建構鄉村治理共同體。具體而言,鄉村治理共同體建構一方面要回歸村民的主體性地位,以社區自治為基礎⑨謝安民,薛曉婧,余愷齊,高雯:《重建鄉村共同體:從村民自治到社區自治》,《浙江社會科學》,2017 年第9 期。;另一方面要以“村為中心”,尋求政府、企業和新鄉賢等主體的參與和支持⑩劉俊生,陳璟:《“村為中心”的鄉村治理共同體:祁陽實踐》,《行政論壇》,2021 年第3 期。。七是技術視角。伴隨著數字下鄉,互聯網技術應用增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日益成為人們之間的共同聯系紐帶。技術嵌入鄉村社會所塑造的虛擬型公共空間成為鄉村共同體再造的可能性進路。?郭明:《虛擬型公共空間與鄉村共同體再造》,《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6 期。

既有研究對于我們理解鄉村共同體建構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毫不懷疑地說,生活、經濟利益、文化、倫理道德、生態、治理、技術等任何一個要素均可以聯結起一個相對穩定的鄉村共同體。這些要素構成鄉村共同體建構或再造的基礎紐帶,但由這些要素聯結而成的共同體均是鄉村社會視角取向的,它無法解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國家作為主體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戰略或政策對鄉村社會的重構和再建。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問題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包括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在農村實施。國家是發動這些工程的主體力量,其背后的國家意志是重構鄉村社會,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鄉村社會。國家工程能否實現國家整合和建構現代鄉村社會的目標,需要鄉村作為一個共同體社會與國家形成良性互動。而目前趨于松散化的鄉村社會很難與國家形成互動,急需建構一種現代的、共同體性質的鄉村社會。對國家而言,治理一個松散、分散的鄉村社會遠比一個緊密、聯系的鄉村共同體社會要難得多,不僅成本高,而且績效低。與此同時,對于鄉村共同體再建而言,鄉村社會自身力量是極其薄弱的,而對于全面介入鄉村社會的國家權力而言,既具有建構鄉村共同體的政治需要,也擁有強大而有效的力量。由此可見,國家是理解鄉村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因素。國家是改變、塑造和建設現代鄉村社會的主體力量。鄉村共同體的屬性、程度與發展也受到中國現代國家建構進程的影響。由國家作為主體力量,建構一個緊密型的鄉村共同體,也內生于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只有將鄉村共同體建構放置于國家這一維度之下,才能真正透視一系列國家“三農”發展戰略和改革政策背后國家致力于建構現代鄉村共同體的政治邏輯。也只有將鄉村共同體建構置于更廣闊的中國現代國家建設視野下,才能認識到鄉村共同體與國家的內在關系,才能準確認識到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目標性和國家意志性。

二、從自我建設到國家建設:鄉村共同體建構的歷史演進

歷史是認識現實的鏡子。就中國鄉村來說,鄉村共同體是一種歷史性存在。鄉村共同體的建構也與國家緊密聯系?;貧w歷史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認識鄉村共同體建構與國家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傳統國家的鄉村自治與鄉村共同體的自我建設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之后,一是設郡縣,在中央與基層社會之間建立了垂直化的行政官僚體系;二是實行編戶齊民的政策,以便國家權力控制鄉村農民并從鄉村社會穩定地汲取稅收和兵役等統治資源?!鞍俅孕星卣??!弊郧匾院蟮臍v代王朝,家戶制構成國家的基礎性組織制度。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家戶基于共同的生活和生產而集中居住,便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鄉村生活社區。由于國家能力的限制,中央皇權“只到郡縣”并“止于郡縣”,除了稅收和征兵,皇權國家很少與鄉村社會發生聯系,由此導致鄉村社會始終較少受到中央皇權的影響,并自成體系、自我維序。

村落是中國鄉村的基本生活范疇①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0 頁。。村落是一個穩定的、相對封閉的社會。村落人群之間不僅有著共同的血緣關系紐帶,還有彼此認同和遵循的血緣規則。加上共同的生活、共同認同的倫理道德和共同的地緣聯結,形塑了村落社會的強共同體屬性。因而,中國的村落社會也被稱為家族共同體、宗族共同體?!把壓偷鼐壍暮弦皇巧鐓^的原始狀態”②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75-76 頁。。由此可以說,村落社會是農戶群體的共同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社會關系空間和文化空間,它是一個集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生活共同體和倫理道德共同體于一體的共同體社會。當然,由于歷史、地理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村落共同體在不同區域也呈現出不同樣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傳統中國,村落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社會,家戶依靠村落共同體得以生存、延續和發展。

在生成路徑上,村落共同體具有很強的自然性和原發性。村落共同體是基于家戶人群在生產生活中的相互需要以及安全的共同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費孝通先生稱之為“自治單位”,村落“自治單位是地方社區里人民因為公共的需要而自動組織成的團體”③費孝通:《鄉土重建》,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 年版,第48 頁。。故而,村落共同體是基于共同需要自我建設而成的。一是所有農戶必須遵從和認同大家默認一致的村落規則和秩序,并由村落中的長者充當規則執行者,以維系村落共同體的秩序。二是包括鄉紳、族長、長老等在內的村落精英通過設置各種公田的形式,不僅在農戶之間建立彼此聯系的社會保障紐帶,而且將公田租給困難戶耕種,以救貧扶弱實現共同體內部的共同生存,并以土地租金作為經濟基礎興辦村落公益事業,包括修橋鋪路、建廟建祠堂、救助孤寡、資助教育、組織文化活動等,以維持共同體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梢?村落共同體的建設與維系主要依賴于村落社會的內部力量。沒有這一力量和自我建構機制的存在,村落共同體也會面臨著瓦解的風險。

在傳統中國,村落是一個緊密團結的共同體社會。村落里有家戶們共同的生活、共同的血緣和地緣紐帶、共同的安全屏障、共同認同的文化、共同默認和遵從的秩序和規則。村落共同體是一種自然的共同體,依靠內部力量,以村落自治的方式實現正常運轉和持久延續。韋伯亦稱在中國,“村落則是無官員的自治地區”,“村落有時聚居數千人口,其與城市之差別,僅在于其通過自身組織來運轉”④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141 頁。??傊?村落共同體是在中央皇權無力無能治理鄉村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鄉村農民基于自我需要、自我建構、自我建設而形成的自治型社會。村落社會自身的力量是村落共同體建設的主體力量。自我建設是村落共同體社會保持生命力的內在機制。依靠村落內部力量建設和延續的村落共同體不僅滿足了家戶生存和延續的實際需要,也客觀上構成了中央皇權統治的基礎性支撐。

(二)現代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整合與鄉村共同體的國家建設

近代以來,國家為了加強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加大了國家權力向鄉村社會滲透和延伸的力度,結果不僅沒有實現國家政權建設對鄉村社會的整合,而且催生了鄉村社會“營利型經紀”滋生,導致了國家政權建設的內卷化,鄉村共同體也逐漸走向瓦解。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進入全新的現代國家建構進程。對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而言,“現代國家建構”與“現代社會建構”具有同步性,社會建構包含于國家政權建構的進程之中,并與國家建設相互促進⑤陳軍亞,王浦劬:《以雙重革命構建新型現代國家——基于中國共產黨使命的分析》,《政治學研究》,2022 年第1 期。。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政權下鄉、政黨下鄉、行政下鄉等方式將國家權力滲透和延伸到鄉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整合進統一的國家權力體系之中,并建立起農民的國家認同;二是通過土地改革等運動,對傳統社會經濟形態進行改造,并在新的社會基礎上重構政治組織單元,建構新的鄉村社會共同體形態。

在“社隊”體制下,鄉村社會是一個集體社會,它是以共同的社員身份為紐帶把農民聯系和整合起來的共同體組織。生產小隊是基本單位,按照一定的標準建立和劃定。生產隊的規模,大體上以二三十戶為宜①羅平漢:《農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53 頁。。生產隊帶有很強的國家規劃性和建構性,是“政、經、社”合一的政治社會共同體。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基本都發生在生產隊之內。在生產隊范圍內,農民有著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生產和共同的社會關系網絡。生產隊甚至還興辦了公共食堂,實現了生活的高度集體化和共同化。農民對生產隊具有較高的認同性和依賴性。因而,生產隊仍然是具有共同體屬性的社會。只是這一共同體不是自然形成的,帶有極強的國家建設性。從農民生活層面看,生產隊是一個地緣性的生活共同體;從政治生活層面看,生產隊是一個被國家權力深度滲透并被高度組織化、政治化的政治共同體。

公社體制解體后,鄉村社會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村民委員會制度。村委會根據村民居住狀況、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眾自治,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原則設立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用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年版,第4 頁。。設立村委會的行政村下設若干村民小組,村民小組是距離農民群眾最近的一級組織單位。在這一單位下,農民的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社會交往空間具有較高的共同性。根據生產需要和生活需要,農戶之間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互惠性合作。村民小組作為農民生活共同體的性質并未改變,但由于村民委員會的國家建構性,使得村民小組覆蓋上了“自治共同體”這一新的政治共同體屬性。也正因為此,伴隨著村委會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行政事務,村民小組也越來越走向了行政化,成為農民群眾與國家聯系的行政共同體。但無論如何,作為距離農民群眾最近的一級組織單位和生活單位,村民小組是一個國家建構的共同體社會。由國家自上而下輸入鄉村社會的資源、項目、政策、資金等成為維系這一共同體的基本力量。

無論是公社體制下的生產小隊還是村組體制下的村民小組,鄉村共同體都是國家為了加強對鄉村社會的整合而按照統一的標準建構起來的一個帶有很強國家政治屬性的共同體。也就是說,進入現代國家建構時期,鄉村共同體的建構內化為現代國家整合鄉村社會的基本內容。建構鄉村共同體是現代國家建設一個現代鄉村社會的基本任務,并伴隨和持續于現代國家建設的整個歷史進程??傊?以生產小隊、村民小組為基本單位的鄉村共同體是國家權力向鄉村社會滲透并整合鄉村社會的結果,帶有極強的國家建構性。國家構成鄉村共同體建設的主體力量。國家建設是鄉村共同體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因而秦暉也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村落共同體稱為國家權力滲透到鄉村社會的“官制共同體”③秦暉:《傳統中國社會的再認識》,《戰略與管理》,1999 年第6 期。。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市場化帶來鄉村社會的原子化、流動化和利益化,鄉村共同體也逐漸走向衰敗。這不僅帶來了新的鄉村社會問題,而且也影響了建設現代鄉村的國家工程的績效。正因為此,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社會,通過資源和項目下鄉,以圖按照國家的理想對鄉村社會進行規劃和重構。農村社區化進程的實質亦是國家著力重構鄉村社會組織形態,以社區社會建構鄉村共同體的過程。由此可見,國家是鄉村社會重構和鄉村共同體建構的主體,國家致力于建構一個現代的鄉村共同體。這既是國家與社會關系演進的結果,也是中國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雙重建構的時代需要。

三、“政黨入戶”改革實踐中的鄉村共同體再建

國家整合鄉村社會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國家加強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如何再建一個與國家密切聯系和互動的鄉村共同體,是國家有效整合鄉村社會的重要任務。湖北省麻城市推進的“政黨入戶”改革實踐為我們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理解國家建構鄉村共同體提供了全新的實踐。

(一)以黨員聯系戶為紐帶的政黨聯戶整合機制

麻城市全市農村按照建立“縱向到底”的黨組織體系的要求,以塆組為單位,建立黨員聯系戶制度,以地緣、血緣、親緣、趣緣為基本原則,每一名黨員負責聯系本塆組內的5—10 戶農戶,從而建立“行政村黨委—村民小組黨支部—塆組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四級組織體系。與此同時,黨員聯系戶還要“明身份、建標牌”。一是黨員門口懸掛“黨員聯系戶”的標識牌,向塆組農戶亮明黨員和黨員聯系戶的雙重身份。二是在每一個農戶的家門口懸掛聯系本戶的黨員聯系戶標識牌,標識牌上有黨員的照片、姓名、聯系方式和崗位職責等信息。

黨員是政黨的代表和主體力量,也是國家與農戶聯系的重要載體和紐帶。農村稅費改革以來,鄉村社會逐漸走向“半熟人化”或“陌生化”,“不知身邊誰是黨員”的現象較為嚴重。亨廷頓認為,一個處于現代化之中的社會,其政治共同體的建立,應當在“橫向”上能夠將社會群體加以融合,在“縱向”上能把社會和經濟階級加以同化④[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32 頁。。將組織體系一直延伸到鄉村社會的中國共產黨可以在縱向同化和橫向融合社會中發揮重要的政治作用。以黨員聯系戶機制為基礎的“政黨入戶”在“政黨下鄉”的基礎上,將黨組織體系一直延伸到家戶一級,進家入戶,對塆組社會相對分散的農戶進行縱向上的政黨整合,使塆組成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一個政黨如果想首先成為群眾性的組織,進而成為政府的穩固基礎,那它就必須把自己的組織擴展到農村地區①[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61 頁。。黨員聯系戶具有基層黨組織所沒有的獨特優勢,他們與農戶有著共同的生活空間,原本相互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這一聯系構成政黨、國家與農戶聯系的社會基礎。故而黨員聯戶不是簡單地、機械地聯系,而是按照共同的血緣、地緣、親緣、趣緣關系進行有機地聯系,其本質是在原本就具有共同聯系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上嵌入政黨關系和組織關系,實現多種關系的有機疊加,從而重塑鄉村農戶之間的關系聯結狀態。因此,“政黨入戶”的價值在于以政黨“進家入戶”促進黨員聯戶和政黨聯戶,并最終實現政黨對鄉村社會進行再整合和再組織化的國家意志。黨員聯系戶機制的本質是將黨員變為政黨與農民之間密切聯系的結構性接點,這個接點不僅可以聯通縱向上黨和國家與鄉村農民的聯系,使政黨與農民之間取得了直接的聯系;而且可以聯通橫向上鄉村社會內部的關系,以黨員戶與農戶之間的政治組織關系促進彼此之間社會聯系的緊密化。

(二)以黨員服務職責固定化建構密切的社會關系

黨員聯系戶不僅聯系相對固定的農戶,而且要承擔固定的職責。黨員聯系戶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從“文明新風崗、治安巡邏調解崗、健康守護崗、環境衛生崗、村情民意崗、政策宣傳崗、公共設施維護崗、勤勞致富示范崗”等崗位類型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自己的主要崗位。但黨員聯系戶的職責并不僅限于所選崗位本身,職責是全面的,包括“政策宣講與動員、日常生活服務、民意收集、矛盾糾紛調解”等各個方面。服務性是黨員聯系戶的重要特性。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意志的象征與代表,深度融入鄉村社會,不僅通過發揮政黨的組織、動員和宣傳功能對鄉村農民進行整合,更重要地是直接服務鄉村農民,以體現政黨的人民性和服務使命。在現代政治體系中,政黨的功能是一種“表達的手段”,為負責任的政府對民眾需求做出反應提供渠道②[德]G.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王明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版,第56 頁。。通過設置服務性崗位和黨員聯系戶自愿選擇崗位的機制,使黨員(尤其是無職黨員)為民服務職責進一步明確化和清晰化,使黨員聯系戶不僅成為農民群眾的聯系員,而且成為農民群眾的服務員。黨員聯系戶在向塆組農戶提供服務、履行服務職責的過程中,以一種日?;膮f商方式,不斷強化黨員聯系戶與塆組農戶之間的聯系,建構出一種密切融合的黨群關系和社會關系。以黨員聯系戶為紐帶,農戶之間的關系從以往彼此獨立、分散的狀態走向一種有著共同連接點的相互聯系狀態。自然的關系需要自然的紐帶進行聯結,建構的關系需要制度的聯結進行強化和固定。黨員聯系戶與農戶之間的縱向組織聯系和橫向社會聯系是一種建構性關系。黨員聯系戶的固定化、聯戶對象的固定化、黨員聯系戶服務職責的固定化等三重固定機制將黨員聯系戶與農戶之間密切聯系的關系狀態固化下來,形成一種持久的制度性聯系,并生成密切的社會性聯系,形成縱橫交錯的共同關系聯結,進而構成塆組共同體的關系基礎。服務嵌入是社區生活共同體構建可行路徑③許遠旺,盧璐:《中國鄉村共同體的歷史變遷與現實走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2 期。。服務可以增進關系聯結,重塑認同感和歸屬感,構建社會生活共同體。服務越是制度化、常態化和日?;?生活共同體也就越穩定、越緊密。

(三)以日常聯系為基礎推進生活共同體建設

“政黨入戶”對黨員聯系戶的日常工作做出了“三必談、五必訪”的制度規定。要求黨員聯系戶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走訪塆組的困難人群(低保戶、低收入家庭、孤寡老人、殘障家庭、重大疾病家庭等),并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黨員聯系戶還會經常走訪普通農戶,了解農戶的生活生產狀況,并及時向村黨委反饋??梢钥闯?雖然黨員聯戶是基層黨組織為了密切聯系農民群眾而做出的制度規定,但這種制度規定卻是以一種生活化的方式得以實踐。如農戶所說:“以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周圍誰是黨員,現在知道了,還給自己服務,感覺大家更親近了?!?/p>

一切親密的、秘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被理解為在共同體里的生活④[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版,第52 頁。。共同生活是共同體的前提,讓人們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共同的生活,是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共同體建設就是要將那種暫時的、表面的共同生活轉變為持久的并真正的共同生活的過程,即“共同體化”的日常生活實踐⑤王春光:《社會治理“共同體化”的日常生活實踐機制和路徑》,《社會科學研究》,2021 年第4 期。。在“政黨入戶”的過程中,以政黨力量對鄉村社會組織形態進行重構可以再建一個行政的、組織的或政治的共同體,但這一建構性的共同體要有生命力,還必須通過日常生活的實踐生成生活共同體。黨員聯系戶與所聯系的農戶生活在共同的空間,他們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生活空間、生活習慣和生活文化。只是這一共同生活的屬性被彼此之間低頻率的聯系所淹沒或淡漠。黨員聯系戶的實質是以黨員聯系戶聯結其他普通農戶,即:以戶聯戶;由于“家”“戶”一體,黨組織體系縱向上的“以戶聯戶”可以實現橫向社會上的“以家聯家”和“家家互聯”。黨員聯系戶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化走訪聯系機制,增進了彼此之間的生活聯系,不斷強化出一種“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塆組”的共同體意識,將原本逐漸社會化的日常生活狀態轉變為共同體化的日常生活形態。按照滕尼斯的觀點,共同體的本質就是一種共同性的且緊密的日常生活。黨員聯系戶機制的生活價值恰恰在于以縱向的政黨聯戶實現橫向的塆組社會互聯,以制度性的黨群聯系實現生活化的共同體聯系,增強了塆組的共同體屬性,進而形成聯系緊密的生活共同體。

(四)在開展群眾工作中形成“五共”行動共同體

群眾工作是中國共產黨整合社會和建構社會的重要方法。黨員聯系戶的黨員是基層黨組織的成員,受到行政村黨委、塆組黨小組等多級基層黨組織的管理。在鄉村建設項目落地過程中,黨員聯系戶承擔著政策宣講、組織和動員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政治功能。黨員聯系戶按照麻城市推廣的“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同締造理念為群眾工作方法,在入戶宣講政策和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搜集群眾意見,發動群眾參加塆組會,組織群眾共同參與建設美麗塆組。

韋伯認為,“共同體化”應該稱之為一種社會關系,如果而且只有當社會行為的調節,在個別的情況或者一般的情況下或者純粹的類型中——建立在主觀感覺到參加者們(情緒上或者傳統上)的共同屬性上①[德]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版,第70 頁。。讓共同體成員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共同屬性,不僅需要在主觀思想意識上形成共同認識,更需要在行為關系中形成共同的行動。黨員聯系戶在入戶宣傳和動員的過程中,運用共同締造理念與方法,將以往“政府要我們做”的行政式的群眾工作敘事話語轉換為“這是我們共同的事”的共同體敘事,激活灣組農戶的共同體意識,并在發動群眾參與“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過程中不斷塑造共性、聚集共同利益、制定共同規則、凝聚共識,最終形成一致性的集體行動,從而構建“五共”行動共同體。關系決定行為。共同體的關系決定共同治理的行為,而共同行動反過來進一步強化共同體的關系紐帶。柏拉圖認為,共同體內部成員的協調合作與利益共享是共同體維持團結的紐帶②[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三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545 頁。。換句話說,只有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共同行動才能長久維持共同體的團結。新型鄉村共同體即鄉村合作共同體③劉祖云,張誠:《重構鄉村共同體: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甘肅社會科學》,2018 年第4 期。。合作共同體是一種共治的行動共同體。黨員聯系戶機制塑造共同體的本質是以共同的理念生成共同治理的行動。這種共同性的塑造不是單純地主觀思想意識的灌輸,而是融入到具體的涉及到所有人共同生活空間、共同利益的塆組建設實踐之中的,更容易引起所有塆組農民的情感共鳴和地緣認同,從而激發農戶心中參與塆組治理的積極性,形塑出一種共同治理的行動共同體?;诠餐娴墓餐袆邮蔷S系這一共同體的核心,具備這樣特質的共同體也是有生命力的,也是鄉村現代政治生活的基礎。從現代化來看,鄉村共同體建構不僅在于構建一種有著共同生活、利益關系、地緣認同、文化紐帶的緊密性共同體社會,更在于促進共同體內部共同治理行動共同體的生成,這也是現代的鄉村共同體的基本形態。

四、基于整合的聯結: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邏輯

(一)“政黨入戶”的社會結果是鄉村共同體的國家再建

理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必須把政黨帶進來,政黨是國家與社會關系中的核心一環,“在很大程度上,黨國體制中政黨執政的靈活性在于,它既可以通過政府渠道來治理社會,也可以對社會發揮直接的影響”④景躍進:《將政黨帶進來——國家與社會關系范疇的反思與重構》,《探索與爭鳴》,2019 年第8 期。。從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歷程來看,中國共產黨通過政黨下鄉實現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整合,使鄉村社會從自然的共同體社會成為一個政治共同體社會?!罢h下鄉”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現。在人民公社時期,“鄉”指的是生產小隊;在“鄉政村治”時期,“鄉”指的是村民小組。但二十一世紀初經過大規模的合村并組之后,建立黨小組的村民小組的規模隨之擴大,距離農民群眾的空間距離進一步加劇,在這一級之下還有自然村、院落、塆組等生活單位。通過黨員聯系戶機制,將政黨直接下沉到鄉村社會的基礎性單位——家戶一級,最大程度地實現政黨對鄉村社會的深層次整合,并以此為基礎直接對鄉村社會進行重構,這種重構是以政黨制度性地聯系農戶的過程中直接為農戶提供服務和直接治理鄉村社會的方式實現的?!罢h入戶”基礎上的“政黨聯戶”和“政黨服務農戶”以及“家戶互聯”改變了后稅費時代鄉村社會原子化和個體化的社會結構,以政黨聯系戶為鄉村社會結構的中心節點和聯系接點,對鄉村社會的組織形態和聯系機制進行了重構,使聯系松散的鄉村社會成為以政黨聯系為紐帶基礎上有著密切生活聯系和公共聯系的共同體社會?!罢h入戶”并實現“聯戶”的過程使鄉村社會走向了共同體化,而非滕尼斯所說的“社會化”?!罢h下鄉”的過程是政黨組織向鄉村滲透,并將農村社會政黨化的過程⑤徐勇:《“政黨下鄉”:現代國家對鄉土的整合》,《學術月刊》,2007 年第8 期。;而“政黨入戶”則是政黨組織整合鄉村社會和再建鄉村共同體的過程。在中國,政黨意志即為國家意志。在這個意義上,“政黨入戶”的政治意義是以政黨入戶、聯戶的機制實現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政治再整合和重構。因此,“政黨入戶”的過程是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的過程,其本質是國家建構社會。

(二)整合式聯結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邏輯

從中國現代國家建構的歷史進程來看,國家權力介入鄉村社會并建構具有國家意志且能和國家進行互動的鄉村共同體,一直是現代國家建設范疇下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也即是說,進入現代國家建設進程,國家力量一直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主體力量。國家是新鄉村共同體建構的組織者、行動者和服務者①吳業苗:《鄉村共同體: 國家權力主導下再建》,《人文雜志》,2020 年第8 期。。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國家建構性的鄉村共同體的呈現形態有所差異,而這一差異又源自于國家建構鄉村共同體的國家邏輯與國家意志的差異性。作為外部力量的國家在建構鄉村共同體的過程中,始終要解決兩大基本問題:一是縱向國家與農民的聯結問題,二是橫向鄉村社會聯結問題。前者要解決的是國家權力進一步對鄉村社會進行整合,在實現鄉村社會徹底的、深入的國家化的過程中建構一個與國家權力可以互動聯系的鄉村共同體;后者要解決的是國家把原子化、個體化、分散化的農民家庭整合起來,并在新的組織形式中形成一個彼此有著緊密聯系的生活共同體,以維系鄉村社會的活力。從現代政黨政治角度看,基層黨組織具備執政權資源和鄉村傳統權威資源,它能夠、也應該成為在基層公共組織(政府)與個體民眾之間發揮溝通、協商和整合作用的社會政治角色②周慶智:《重構鄉村社會:國家視角或社會視角》,《甘肅社會科學》,2020 年第1 期。?!罢h入戶”以黨員聯系戶機制有效解決了國家建構鄉村共同體的兩大基本問題。一是建構黨員聯系戶制度,在定向地聯系固定的農戶群體中,在農戶之間建立制度性的組織關系,并以此聯結紐帶實現國家對鄉村農民的有機整合,從而將鄉村社會重構為一種與國家高度聯系的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二是黨員聯系戶在日?;男蟹章氊煹倪^程,將縱向的組織關系聯結轉換為橫向的生活關系聯結,并在組織動員農民共同參與公共治理活動中強化生活共同體的意識,生成有活力的鄉村社區生活。

如果說“政黨入戶”的本質是國家對鄉村共同體的再建構,那么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的基本邏輯則是整合式聯結。國家對鄉村社會進行縱橫整合中建構鄉村共同體。也即:國家對鄉村社會進行縱向整合的過程中,生成共同的關系紐帶,促進橫向社會的聯系,從而對鄉村農民進行縱向整合和橫向聚合,重建鄉村共同體形態。一是在縱向國家政治整合中生成橫向的社會整合,將鄉村社會塑造成彼此之間有共同的組織聯系和生活聯系的共同體形態。二是以縱向國家服務和橫向自我服務重建國家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以及鄉村農民之間的關系,增強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整合式聯結體現了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背后國家整合鄉村社會和國家建構現代鄉村社會的雙重國家邏輯。它表明,國家整合鄉村社會是國家再建鄉村社會的前置條件。鄉村社會只有全面進入國家權力體系之中,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對鄉村社會的重構,將鄉村社會塑造為共同體社會。這樣的鄉村共同體才能實現國家意志的縱向到底和社會意志的向上傳遞。因此,“政黨入戶”實現鄉村共同體建構的過程是國家整合式建構現代鄉村社會的過程。

五、結論與思考

在中國漫長的國家建構歷史進程中,鄉村共同體始終與國家緊密聯系。無論是傳統國家下自然生成的村落共同體還是現代國家進程中國家建構性的鄉村共同體,鄉村共同體始終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高度體現。在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中,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可以與國家有效互動的鄉村共同體,鄉村共同體再建也是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重要議題。鄉村共同體建構需要國家權力的介入,“運用權力的整合功能創造共同體再建的條件和基礎”③楊郁,劉彤:《國家權力的再嵌入: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共同體再建的一種嘗試》,《社會科學研究》,2018 年第5 期。,從而實現國家建設基礎上社會自我建設的鄉村共同體生長。國家是鄉村共同體建構的主體力量。國家是我們理解鄉村共同體建構為何、何為以及向何處去的重要視角。構建鄉村共同體需要跳出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框架,將國家與社會視為單一悖論體系中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兩個部分④王敬堯,董詩藝:《尋找團結:重建鄉村共同體的現實邏輯》,《社會主義研究》,2022 年第6 期。。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作為鄉村共同體再建的兩種力量,只有成為融合的力量才能生成有機團結的鄉村共同體。但這有一個前提,國家將鄉村社會整合為一個高度組織化、聯系化的政治共同體社會,為共同體的成長創造基礎和條件,并以此為基礎,推進國家與社會的高度融合,實現國家與社會互構互動下的鄉村共同體再建。當前國家加強鄉村社會建設和治理的種種努力,也清晰地表明了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的政治意志。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的本質是國家重構社會并建設一個現代化鄉村社會的過程。因而,鄉村共同體建構的國家視角將鄉村共同體建構置于現代國家建設的政治高度去理解,鄉村共同體建構自然內化為現代國家建設的議題,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鄉村社會建設背后的國家性。這也為我們理解新時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法。

政黨是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核心力量。與科層化的政府體系相比,政黨有著融入社會的靈活性和韌性的獨特優勢。哪里有黨員,哪里就可以建立黨組織,并對基層社會進行整合與建構。麻城市“政黨入戶”的實踐表明,以黨員聯系戶機制為基礎,政黨將組織體系全面延伸到鄉村社會的基礎單位(戶),以“政黨入戶”實現政黨縱向與橫向的雙重“聯戶”,對鄉村社會進行縱向整合和橫向聚合,實現鄉村共同體再建?!罢h入戶”的實質是政黨整合社會、建構社會的過程,其本質是國家再建鄉村共同體的過程。由“政黨入戶”所塑造的鄉村共同體是一種與人民公社、村委會所完全不同的建構性鄉村共同體,它既建立了鄉村農民與國家的縱向聯系,也建立了鄉村社會內部農民之間的橫向聯系,將鄉村社會塑造為一個既有國家向心力也有社會內聚力的現代鄉村共同體。這樣的鄉村共同體具有國家性和社會性,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有機融合,符合現代國家建設的社會建設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需要。

猜你喜歡
政黨共同體建構
愛的共同體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