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影響下的拉丁文字體設計

2023-08-02 08:25劉蕓蕓張大魯
美與時代·上 2023年6期
關鍵詞:拉丁文字體設計元素

劉蕓蕓 張大魯

摘? 要:以國際跨文化交流為研究背景,分析拉丁文字體的發展現狀及藝術特征,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與在西方設計中的表現,進一步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合下的拉丁文字體設計方法與路徑。在不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基礎上,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拉丁文字體設計的原則與方法。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拆解、重組等方式,融合轉換拉丁文字體的筆畫、結構等多方面,以此延伸系統的具有中國傳統意蘊的拉丁文字體設計方法論,傳播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為未來拉丁文字體設計的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拉丁文;字體設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方法

文字作為信息記錄的載體,成為了人類思維與溝通交流的媒介,在人類知識文明傳播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愈加頻繁,多元的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其中以英文為首的拉丁文字早已滲透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審美與使用需求,對于拉丁文字體設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其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即創新表現之一。自拉丁文傳入中國并得到使用后,受國內社會歷史環境背景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特殊的精神、視覺符號與審美體驗,也悄然出現在拉丁文字體設計當中。對其隱含的設計思維及方法進行梳理和掌握,為拉丁文字體設計賦予新的創造力的同時,能夠以國際化的視野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讓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碰撞,為未來字體設計的交流和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一、拉丁文字基本概念闡述

(一)拉丁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從古埃及時期發明的象形文字,再到古希臘字母,拉丁文字逐漸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廣泛傳播[1]。最初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出現對腓尼基字母體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使腓尼基人創立了腓尼基文字。海上貿易繁榮的腓尼基人隨著商業交往將腓尼基語傳入了希臘,具有24個字母的希臘語被創造出來,后又經歷了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與工業革命時期的歷史發展,進一步拉近了它與今天的拉丁字母的距離。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為了方便書寫與交流,對拉丁字母再次進行了歸類與整理,使其更加規范化。直到18世紀,拉丁字母才與我們現今使用標準相同,變得相對完整。經歷幾千年的變化發展,才形成了從“A”至“Z”的26個拉丁字母。

在形成了完整的拉丁字母后,除了將其放至于基礎的書面印刷排版閱讀使用,作為商業銷售形式的裝飾性拉丁文字設計也更多涌現出來。由于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信息形態日益繁復,現如今文字應用的公共性、文化力和美學表現力有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2]。同時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拉丁文字被賦予了更多和極具創意的視覺表現,也為文字設計從傳統二維至多維的轉變提供了可能,推動拉丁文字體設計的進一步創新。

(二)拉丁文字體的藝術特征

拉丁文作為表音文字,從單個字母來看,并無復雜含義,且筆畫少,造型簡單,所以組成的合成詞看上去具有直觀鮮明的抽象圖形特征。在組織結構方面,拉丁文字自身已具備清晰明確的字體結構,從其基本外形看可分為四類:三角形、方形、圓形和其他。其中三角形又可以分為正三角形、倒三角形、等角形等,這些造型構成了拉丁字母的基本形。在書寫時,拉丁字母的基本結構常通過四條線來進行書寫與設計,分別是:頂線、X線、基線和底線。但字母并不是完全被限制在頂線和基線之間,有的字母具有弧度的部分或上部、下部有時會超出頂線或基線,所以相較于漢字等更為復雜的文字,拉丁文字體設計靈活性更強,既能產生獨特的節奏感,又呈現出均衡穩健的藝術效果,此基本的組織結構特征成為了影響拉丁文字體設計風格的重要因素。

從外在造型來看,拉丁文字體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別:襯線體、非襯線體、裝飾體、哥特體以及手寫體。其中襯線體與非襯線體的區分主要在于字體筆畫起始有無額外裝飾,無襯線字體的代表為“Helvetica”,襯線字體具有代表性的有Gill字體等,放置對比能明顯看出兩種字母的差別與變化,前者具有平直的幾何形特征,后者更具粗細變化的韻律之感。除了以上兩種字體,還有藝術性突出的裝飾體,如洛可可風格字體Shelley Script等,這類字體設計曲線變化大膽豐富,注重對細線條的設計表現,其強烈裝飾性能為設計帶來特殊的審美效果。除了裝飾體外,還有具備明顯平頭筆畫書寫特征的哥特體Black letter等,也具備自身鮮明華麗的字體特征。拉丁字母在以上5種字體類別的基礎上,又可以延伸出無限的藝術風格,對拉丁文字體的設計就是基于以上幾種字體類別進行了豐富多樣的創新。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基本闡釋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內容

“中國元素”應該被定位于基于傳統與現代中國整體文化環境下,外在具有的有形符號載體和內在無形精神文化上[3]。此刻主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分為兩大類進行探討:第一類是外在的顯性視覺符號,第二類是內在的隱性精神符號。其中,外在顯性視覺符號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客觀存在的物質形式,可被人們觀看、察覺、觸碰到的實在符號,能夠實際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造物文化,人文歷史發展中的工藝、器物等,如具有中式風格的文化建筑、獨具傳統意蘊的水墨書法等。隱性精神符號則相反,代表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實在物質形式,不可被直接觀看、觸碰,可被思考想象的,屬于文化觀念范疇的內在精神性符號。雖有實際記載的物質實在,但是我們關注的是背后的精神思想,如《詩經》《論語》、唐詩、元曲,以及武術、易經、節氣、風水、屬相、中醫等眾多元素,共同代表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哲學內涵,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與氣質形象。

(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西方設計中的表現

在17、18世紀,西方設計師們就開始使用“Chinoiserie”這個詞語,用來形容當時受到大眾所追捧的流行藝術風格——“中國風”,他們嘗試對東方進口的物品,如瓷器、織物和壁畫等內容中提取元素,尋找新的靈感,從而形成一種富有“中國風格”的作品[4]。但當時流行于西方的“中國風”實為西方臆想的中國文化藝術,并非全然真實客觀的中國面貌,該現象在如今的西方設計中依舊存在。所以,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表現與思想和西方的設計理念相結合,使拉丁文字體設計能夠更好地應用于中國文化語境,是設計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內容??v觀當下,也有許多優秀的西方設計師采用后現代的解構性思維設計方法,將中國典型的工藝、材料、紋樣、色彩等要素逐個分解用作時尚潮流的設計符號,以迥異紛繁的中國傳統裝飾手法去重新演繹,讓傳統的中國元素轉變為流行的時尚藝術[5]。如“耐克”設計的產品“楊柳青年畫鞋”,對年畫中的造型和色彩進行提取和轉換,彰顯了中國元素神韻,給人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再有獨立藝術家切薩雷·蒙切利,身為意大利籍的他卻對中國傳統藝術頗感興趣,嘗試用毛筆等多種中國傳統書畫工具進行藝術創作,不拘一格地用毛筆寫下拼音形式的“GUAN NI PI SHI”,創作出了系列極具趣味的作品,呈現出了中西文化交融之美。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背景下的拉丁文字體設計方法

(一)對圖像符號的借用

拉丁文字體設計汲取了中國傳統圖像符號的精髓,在保留原有質感和文化內涵基礎上,結合拉丁文字本身的特征,對外在的圖像符號進行借用,并進行創新設計,形成了更加符合當今國際化語境的視覺藝術需求。對中國傳統圖像符號的借用,主要體現在元素的形態與造型上,通過文字疊加和解構重組兩種主要方法做創意處理,使傳統的拉丁文字形態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延伸和拓展,打破其原本文字單一變化的樣貌。其中對圖像符號的的疊加方法主要為將中國傳統圖像符號進行比對與篩選,選出與設計目標相匹配的元素后,通過調整拉丁字母的結構、比例、筆畫等,使之能夠與中國傳統圖像符號巧妙疊加融合,形成具有傳統與新意的拉丁文字體設計。解構重組法則是將拉丁字母與中國傳統圖像符號分別進行拆分、打散,提取其中的某一個或多個元素進行相加或結合,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多層次視覺觀感拉丁文字體,達到提升字體審美體驗的作用。在第十一屆“方正獎”中,拉丁文字體設計組銅獎作品《彩陶魚紋體》,靈感取自彩陶中的系列魚紋圖像符號,將拉丁文字嵌入魚紋中,筆畫隨著魚紋的形狀進行調整變化。在結構方面,拉丁字母隨著魚紋的變化走勢,克服了需要契合魚紋本身所產生的低對比度與中等字重帶來的巨大挑戰,整體展現出均勻一致、間距恰當的字體紋理,以文字與圖像疊加融合的方式達成了合理的圖像借用效果。

(二)圖形意向的轉換

所謂的圖形聯想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辯證的存在關系,根據兩者的相似性由一個事物推理到與另一個其關聯事物的思維過程[6]。觀者能通過對圖形符號元素與文字的組合,在字體設計中產生“由形到意”的意向性聯想并體會其中涵義。中國傳統文化中圖形的意向隱含在了儒、道、佛的文化精神中,講求心理和整體的和諧,提倡自然、向內的平和之美,重視圖形表現的象征性。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色觀”,即“五行色”色彩體系,包含“白、青、黑、赤、黃”五種顏色,分別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反映了中國傳統的用色觀念,其中包含了古典哲學、宗教倫理等思想。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非常重視理性精神,強調科學、邏輯推理和分析,西方的文字設計便依據幾何學和數學方法,非感性、經驗和直覺[7]。所以在圖形意向的轉換中,拉丁文的字體設計在原有理性的設計基礎上,需要在講求視覺美感的同時,準確傳達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背后的圖形精神意向,通過對圖形意向的營造使設計能夠以一種感受使文字的意義被圖形影響,提升到形象感官再現符號的高度。此刻觀眾對圖形的理解更為直接,在聯想文字的內容時,這種文字圖形化效果能夠非常有效地加深觀者的回憶與印象,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積淀和歷史底蘊傳承的整體表現。在CIB8全國插畫雙年展的獲獎作品當中,《唐朝仕女圖》作品以26個拉丁字母為原型,取材于唐代張萱、周昉的作品《唐宮仕女圖》中的女性形象,對其中人物的不同姿態與造型進行提取和再設計,包含了唐代女性執扇慵坐、繡案做工、對鏡理妝等豐富各異的姿態。設計將選取的人物動作造型和拉丁字母的結構形狀進行特征的結合,在保留字母本身的筆畫識別性的同時,細致入微地描繪了人物的神態、動作,不同于直接將人物形象放置其中的刻板狀態,生動展現出了唐代仕女畫像的端莊華麗與雍容典雅。并且,設計在用色上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黛色、朱砂色等中國傳統色彩,使作品在符合當下審美的同時,也具備了傳統典雅之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繪畫作品的古典意向。

(三)筆畫特征的描述

對字體風格的判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字體的筆形特征及結構特征決定的,其中筆形特征更為突出[8]。拉丁文字體設計除了上述以圖案裝飾性為重點的設計實踐方法以外,以實用排版性功能為主的拉丁文字設計往往是在原有筆畫基礎上,減弱拉丁字母的裝飾圖形化特征,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過程中,既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又能保持拉丁文字體的可識別性,從而提升字體的信息傳遞作用。由前文所述,拉丁文根據筆畫特征可主要分為襯線體、非襯線體、手寫體、哥特體以及裝飾體。從平直到粗細不一、弧度明顯的筆畫樣式各異。針對拉丁文的設計可以在其特征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在這一點上,漢字與拉丁文字有相似之處,漢字歷經漫長而悠久的演變過程形成了筆形特征突出的多種字體,誕生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多種字體形式,各自具備的特殊筆法美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書法藝術,為設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所以將漢字書法的筆畫特征與拉丁文的字體筆畫設計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設計路徑。

如佐字社國風系列的新字庫作品“楷體西文Kai Latin”,設計以書法楷體的筆形進行了字母的替換性設計,讓拉丁文字體具有了中國傳統的氣質。設計師在設計之初采用毛筆書寫,使拉丁字母略微帶書法的粗獷風格,設計時筆畫重心壓低,筆法以楷書為主,通過多次的嘗試確定了字母的形制,不斷的調整與修改使這套拉丁文字體有了楷書內斂、端莊、典雅的氣質和中國傳統韻味。經過對拉丁字母與楷體筆畫的結合化處理,凸顯了勁道筆體的特點,使拉丁文字體兼具識別性與藝術性,呈現出東西方藝術的融合之美。

(四)字體結構的再造

從拉丁文字母的基本造型來看,每個拉丁字母都比較符合幾何形的基本結構特征,如外形輪廓結構主要呈三角形的有“A、F、J、L、P、T、V、 Y”、呈圓形結構的有“C、O、D、G、S、U”,還有呈方形結構的“E、H、M、N、W、X、R、K、Z”。以上幾何形的設計反映出了拉丁文字符具有的視覺平衡與西方科學主導思想下的視覺補償體系。相較于中國傳統思想下的漢字設計,西方藝術凸顯出拉丁文字更強調造型本身“形”的美感,漢字設計則更注重“形”“神”“意”的結合,且由于中國元素強調的是整體的協調統一,西方元素則為局部精深,無論是西方設計師還是國內設計師,若想要“中國元素”在西方設計作品中展現出應有的特色與價值,就必須深刻了解兩者的差異之處,讓兩者更為適恰地交融[9]。在對拉丁文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下的設計時,可以對其筆畫進行適當性的調整,嘗試突破標準幾何形,融入“神”與“意”的韻味與創新。如作者黃陵野鶴設計的一組漢英合體字,將拉丁文單詞以漢字書法的形式設計表現,對其字體結構進行了特殊的調整和刪減,融入到了作品當中。如“中國”一詞,為了使設計的整體重心更加穩定,對最后的三個字母進行比例縮小。在“中”字部分,將字母C的筆畫結構做得更為平直,非以往的圓形結構,更傾向于筆畫的書法特征,使其既能夠被識別,又具備傳統書法元素的特性,達到了以形寫神的設計狀態。英文的融入不僅為漢字賦予了更加國際化的意義和特征,也使拉丁文字的筆畫結構得到了再創造。

五、結語

在西方的“中國熱”現象日益凸顯的同時,源于西方的拉丁文字也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現如今眾多優秀的拉丁文字體設計作品當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身影”,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日益提高的影響力,也是中外文化彼此尊重學習、文明進步的體現。在拉丁文字體設計廣泛應用之時,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其合理地融入到拉丁文字體設計中,是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中影響力的重要一步,將悠久與珍貴的精神與思想賦予其中,讓拉丁文字的設計帶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在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拉丁文字體設計,發揚中國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自覺把握優秀文化傳統,認識拉丁文字的特征和規律,這樣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才能被更多人認識,在交流中發展融合,努力打造新穎與內涵兼具的拉丁文字體設計。

參考文獻:

[1]金帥華.從拉丁字母演變看中外文字的共生關系[J].設計,2020(5):148-149.

[2]許禮賢,劉永清,張昊.文字設計在中國—超語境國際文字設計論壇[M].廣州:三度出版社,2019:9-10.

[3]成陽.“中國元素”論[J].文藝爭鳴,2010(12):61-64.

[4]張弘,吳晨暉.當代西方設計中中國元素運用的動因初探[J].大舞臺,2012(12):132-133.

[5]谷莉.關于中國元素在西方設計應用中的思考[C]//第五屆東方設計論壇暨2019東方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9:447-455.

[6]張峰.論當代字體設計中文字元素和圖形符號的關系[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17.

[7]李燕.漢字和拉丁文字的設計風格比較[J].設計,2017(23):136-137.

[8]李娟,熊憶.“協調設計”概念下的漢字與拉丁字體適配設計[J].裝飾,2022(5):136-138.

[9]丁潤澤.一股“中國風”掀起的巨浪——中國元素在西方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1(10):43-45.

作者簡介:劉蕓蕓,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張大魯,碩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雷雪

猜你喜歡
拉丁文字體設計元素
雙語教學下菌物學課程物種學名構詞解析
字體設計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探析
高校字體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
淺析旅游業吸引游客的諸元素
淺談字體設計在商業運用中的創新與表達
徽州元素在手機界面設計中的應用
英文里的拉丁文
王家衛電影中的后現代美學元素
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的咒術用語——小議拉丁文借詞在英語中的附加色彩
化學元素的中國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