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因理論下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

2023-08-02 08:25張迪雅張安華
美與時代·上 2023年6期
關鍵詞:模因文化傳承

張迪雅 張安華

摘? 要:歷史文化街區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與精神傳承,最能反映出地區的地域文化。以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為例,從模因視角解析歷史文脈中老門東地域特征,將其按建筑形式模因、建筑空間模因、建筑思維模因進行解析,并探析老門東的空間格局、建筑形式、細部裝飾、建筑色彩、場所精神等建筑模因在老門東街區保護發展中的運用。以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模因為出發點闡述模因在老門東更新中的應用,探索模因理論與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傳承發展的關聯性,以促進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發展。

關鍵詞:模因;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模因;文化傳承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智能+背景下江蘇傳統藝術全媒體傳播創新研究”(21YSC013);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2021SJA0220)研究成果。

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地域文脈、歷史風貌、文化傳承等多重意義。然而,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更新中,因對其歷史文脈的認識不足,導致傳統街區僅在外觀上進行仿古,而忽略地域文脈的內蘊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歷史遺產的損壞、文化脈絡的斷層和歷史風貌的消逝。在其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以原有的地域風貌為基礎,將本區域特有的歷史文化符號加以保留或抽象繼承,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延續,完成文化傳承下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而模因理論恰為文化的傳承性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因此,基于模因理論,以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為研究對象,探析不同的模因信息共同構建街區的歷史文脈與文化精神,使地域文化風貌得以傳承、延續。

一、模因的相關研究

(一)模因

“模因”(Meme)一詞首次提出是在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癿eme”一詞出自希臘詞“mimeme”,道金斯基于概念將其與“gene”類比,把“mimeme”改為“meme”。他認為,“meme”是一種文化傳播單元或模仿單元,在人類思維之間進行復制和模仿,并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產生變異和進化,因此這一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人類行為和文化進化[1]。

國內的研究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Meme”傳入中國后,出現了多種譯法,如覓母、密母、米姆、謎米、模因、文化基因、理念因子等。2003年,何自然教授首次將“meme”翻譯為模因,為學界學者所接受[2]。

模因是以與生物進化相類似的方式進行復制傳播的,具有獨特性、遺傳性、規定性和變異性等特點。它的傳播與延續,實現了文化脈絡的傳承與發展,使不同文化得以保存、延展。

(二)建筑模因

模因理論與建筑學的結合是模因多學科發展的又一領域。建筑模因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建筑理論家、數學家尼科斯·薩林加羅斯首次提出[3]。他認為建筑風格的歷史演化過程,是一種傳播和進化的歷程,可以用建筑模因理論進行合理地解析,并將建筑模因定義為形態、幾何造型、外觀等建筑風格的視覺要素的一種再現[4]。由此可以判斷建筑模因是一種包含建筑形式、空間特性的固定組合。

有關建筑模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文化、聚落建筑以及地域性建筑等方面。楊大禹提出建筑文化由建筑形制、紋樣、構件、建造技藝等“基因”構成,共同組成地域傳統建筑文化[5]。魏秦分析了地域建筑基因在地域文化與地域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建筑地域基因圖譜[6]。劉洋以中國近代高校教育建筑群為研究對象,采用“模因論”的研究方法,對其建筑形態進行拆分與重構,解析其“模因因子”[7]。

二、南京老門東歷史發展概況

老門東位于南京老城南地區中華門東段城墻邊,這里曾是南京居住密度較高的地區,街巷縱橫交錯,展現著老南京城居民生活最真實、最本質的狀態。因時代變遷,老門東地區的街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2002年由南京市委草擬的《關于建立南京古城保護區的建議》開啟了“老城南”改造更新之路?!赌暇├铣潜Wo與更新規劃》于2003年編制,其中“口東”被列入歷史文化保護區,隨后遭遇學者與專家質疑,使老城南的改造一度被擱置。直至2010年《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保護與整治城市設計》的出臺,老城南才得以依據“全面保護、應保盡?!钡脑瓌t繼續進行文化留存與空間更新。

老門東街區在改造的過程中歷經了多次大型改造規劃,但仍保持著本身的民居風格與歷史風貌,使其呈現著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趯ξ幕膫鞒?,也出于對街巷故居的懷念,其改造更多以保留古建筑為要旨,包括街道空間布局、建筑細節裝飾、增添老字號傳承文化等方面,實現了街區文化重構與街區空間功能的重置。同時,置入旅游和商業文化,使“文化旅游”與“文化商業”的功能置換了居住功能[8],重塑了老城南的空間肌理,在現代文化背景下,打造了歷史的“城南舊市”,使其成為南京城南歷史文化的“城市坐標”。雖其與商業功能結合進行改造與發展,但相比商業氛圍濃厚的夫子廟,老門東街區多了一些地域文脈氣息,使游客更能夠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特色。

三、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模因載體表現

(一)老門東建筑模因分類

道金斯將模因劃分為復制內在心理表征的基因型和模仿其外部表面形式的表現型兩類。龍彬教授根據道金斯對模因的分類,結合薩林加羅斯對建筑模因的定義,將表現型的建筑模因進一步細分為建筑形式模因和空間模因,基因型的建筑模因則稱為建筑思維模因[9]。建筑空間模因表現為建筑中的平面空間格局、建筑群體組合方式等;建筑形式模因表現為建筑的形態、構件樣式、色彩、建筑符號等;建筑思維模因蘊含意識形態,源于人們長久以來對建筑的認識和理解,通常為某種建筑觀念、情感、標語或口號。

基于建筑模因理論對老門東街道、建筑等進行解析,包括街道空間格局、建筑形制、細部裝飾、建筑色彩等反映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態,以及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們經過時間的沉淀所形成的精神情懷,也就是“精神場所”,以此來探析老門東的建筑模因。因此,可通過將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模因分為建筑空間模因——空間格局;建筑形式模因——建筑形式、細部裝飾、建筑色彩;建筑思維基因——場所精神,來探索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如圖1)。

(二)建筑模因解析

1.空間格局

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形式是這個城市傳統格局的一道縮影,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相處模式、城市與地域人民相處模式的特色空間格局,最能集中反映該地區的文化內在氣質,也是多種模因共同作用的載體表現[10]。

老門東是南京現今留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民居街巷,包含三條營、大油坊巷、箍桶巷和剪子巷等眾多歷史街巷,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純正的老南京文化風貌(如圖2)。在改建中,以原有街巷格局、建筑組織為框架,對其建筑劃分等級,分為文保單位、歷史建筑、風貌建筑、一般建筑,再根據建筑等級和街道特征在空間布局上進行空間修復。整個街區平面布局基本保存了原歷史舊貌的街巷肌理,主街箍桶巷的路寬根據古地圖數據改回了13米。在功能上主街作為商業區,街道兩邊為店鋪;主路向左右兩邊延伸出街巷,這種形式被稱為魚脊骨式,是傳統的道路布局形式。道路尺度是居民生活性空間范圍,復原了老門東舊貌的特點:小巷多、長、直、窄,街巷縱橫交錯,與周圍自然環境適宜,展現出了城南傳統民居濃厚的文化韻味(如圖3)。

2.建筑形式

老門東整體建筑改造依據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主要使用木構、舊石、青磚等展現原始風貌[11]。老門東的建筑主要為穿堂式平面的院落布局模式,建筑材料中多使用青磚、條石等材料,使得墻面形成“上空斗,中實墻,下條石”的特色。建筑改造過程中遵循這一傳統形式,內院墻制式采用“半墻半窗”“和合窗”的傳統形式。所謂“青磚小瓦馬頭墻,卷軒直架和合窗”,改造后的建筑仍然展現出古雅的歷史氛圍,雖與傳統建筑相比存在一些細微差異,但也再現了歷史建筑的特色風貌(如圖4)。

3.細部裝飾

在建筑細部裝飾中,傳統民居最具特色的入口部分,門邊多保留石獸,或圓形抱鼓石,雕刻手法精致,紋樣細膩生動。門框周圍也雕刻有圖案裝飾,主要是南京守護神獸辟邪、轉花蓮紋,此外還有吉祥圖案、動物紋等,在窗和檐梁也都有精細的雕刻。

老門東街區地面采用傳統青石板、條形磚等,在對傳統材質傳承運用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需求,以磚石大小、顏色的變化豐富道路空間。同時將老南京的明城墻元素加入地面導視功能中,重現了古南京的古樸濃重的歷史風貌,極具地方特色[12]。導視路牌以傳統窗格圖案作為裝飾,燈具以古代竹燈籠為原形創新設計,一些商鋪的標志牌也與傳統紋樣相互融合,和諧地融入建筑空間環境中,增添典雅的文化氣韻,展現南京的傳統文化內涵(如圖5)。

4.建筑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色彩的使用遵循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如紅、黃為最高級別,用于宮殿、宗廟;其次為青、藍等色,多用于王公貴族建筑;最低級為黑、白、灰等色,是我國傳統民居的主要色彩。老門東作為傳統民居建筑街道,使用的是最原始的青磚、條石、木材等材料的原始色彩,展現了材料的原始質感,以黑白灰不同的色調變化營造典雅、質樸、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風貌(如圖6)。

5.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由人們的信仰、觀念與地域文化相互作用,通過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一起構成。歷史文化街區蘊含著地域特有的傳統文化,其生活方式與空間格局體現了獨特與深厚的人文思想,流動和展示的是屬于生活在此的人們的精神情懷,這些空間場所最能喚起長期生活在此的人們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南京老門東在“改造——復興——保護”的過程中,以原始街道空間布局為基礎進行修繕,建筑與街道等都以保持原有風貌為原則,盡量做到修舊如舊。雖有細微差異,但都圍繞南京老城南的歷史風貌進行改造,街區的整體與細節處展現出老城南的生活面貌與人文風情。同時加入文化特色產業,如傳統手工藝制作、文化體驗等,展現老門東的人文魅力,以精神內涵直擊心靈,引起情緒共振,場所精神由此形成。

四、模因理論下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

(一)老門東建筑模因保護研究

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掘歷史街區的空間肌理、建筑形態、場所精神等建筑模因,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造,是在傳統文化脈絡的延續上進行文化模因的傳播發展。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被看作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關鍵組成部分,老門東模因的修復與傳播,實現了老城南生活場景的再現,符合年輕一代對舒適生活的更高追求,也喚醒了老一輩人對老城南深厚的情懷,打造了屬于當下的老城南新記憶,體現了古城南京生活氣息的獨特韻味。

(二)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研究

1.模因記憶修復與發展

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展現著許多模因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模因的特性使傳統文化既保留其價值,也更適應現代社會中歷史街區發展模式,由此歷史文化的傳承得以延續,形成特色模因。老門東的改造,著重提取老南京地域模因,通過科學的理論梳理,選取地域文化中最具有鮮明特色的模因并進行拆解、重塑,運用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中。此舉豐富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具體文化內容,同時有助于歷史街區的特色文化內涵的表現,促進其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發展。

2.多元化發展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不僅僅是對其進行修復,更應采取活化策略,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為動態保護的活水源泉。老門東擁有獨特的街區特色和歷史文脈,在新時代發展中,可以一方面利用模因進行融合傳播,另一方面將文化特色與商業發展相結合,在街區內引入工藝品制作、文化展示等,以特色商業活動激活街區魅力,吸引游客。將歷史文化、地域特征、文化符號等固有特色和諧地與現今特色商業場所交織融和,形成新的場所,這不僅保障了歷史文化的延續性,更賦予街區文化新的內涵,增添歷史舊物以新風采。

五、結語

歷史街區保護與發展是體現地域特色、傳承歷史文化的延續之舉,是展現城市文化魅力的全新契機。因此,基于模因理論,從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模因層次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與探討,探索文化傳承動態模式發展的有效路徑,展現歷史文化街區過去與未來的聯結與過渡。歷史文化街區由此得以繼承與推廣,并不斷創造出特色的新模因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與趨勢。

參考文獻: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盧允中,張岱云,陳復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輪·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Salingaros,N.A.Mehaffy M W.A Theory of Architecture[M].Solingen:Umbau-Verlag,2006.

[4]薩林加羅斯.建筑論語[M].吳秀潔,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85-186.

[5]楊大禹.傳統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傳承[J].南方建筑,2011(6):7-11.

[6]魏秦,王竹,徐穎.地區建筑營造體系的“地域基因”概念的理論基礎再認識[J].華中建筑,2012(7):8-11.

[7]劉洋.基于模因論的中國近代高校教育建筑群形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8]王書雨,田治國.文旅融合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發展路徑探討——以杭州大兜路歷史街區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9):85-87.

[9]龍彬,姚強.基于復雜性思維的建筑模因探析[J].新建筑,2018(2):89-93.

[10]袁媛.文化基因視角下太原舊城區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11]祝遵凌,李豐旭.商業街區景觀中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裝飾,2020(10):124-125.

[12]徐瑞瑾,譚曉艷,傅偉倫.傳統符號元素在導視設計中的應用:以南京老門東景區導視設計為例[J].大眾文藝,2020(3):71-72.

作者簡介:張迪雅,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通訊作者:張安華,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文化創意設計與傳播。

實習編輯:王歡歡

猜你喜歡
模因文化傳承
模因視角下的2017年網絡流行語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基于模因論的英語論文寫作探析
基于模因論的英語聽說教學實驗研究
模因與文化
基于象似性的語言模因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