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規制對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國際實踐與中國方案

2023-08-06 16:47儲勇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8期
關鍵詞:國際經驗中國方案環境規制

[摘?要]?環境規制成為世界各國應對生態危機的制度回應,其誘發綠色技術創新效應引起全球熱議。歐盟重視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掛鉤,農業綜合補貼綠色化改良,產學研深度融合,搶占綠色專利的戰略高地,把握綠色先發優勢。美國央地之間、部門之間權責分明,建立著名的評價、信息公開和訴訟三大環境制度,選擇性實施綠色技術貿易自由化與技術壁壘。日本的農業環境規制主要是從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考慮,以合適的價格支持涉農企業進行環境保全型農業創新。中國可從四個層面采取相應措施:在戰略規劃上,堅持兩點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制度建設上,汲取先進經驗,推動國內漸進式增量改革;在組織建設上,深化機構改革,壯大科技生力軍企業隊伍;在工具創新上,相機抉擇,實現國內領先、國際接軌。

[關鍵詞]環境規制;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國際經驗;中國方案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8-0015-07

根據《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未來十年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失敗主導全球風險,全球將面臨持續的全球變暖和生態崩潰問題,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惡化的喪鐘正在敲響,技術將加劇不平等和兩級分化①?!度颦h境展望》(GEO6)推測到2050年,淡水中殘留的抗菌素耐藥性污染物成為人類死亡的主因?!兜厍蛏蟾?020》表明,過去四十余年內已監測到的五大類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一半以上②?!吨袊r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顯示,農業環境規制壓力下涉農企業綠色轉型成效明顯,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綠色發展的先進適用技術,標志性理論研究成果和技術成果。農業環境規制必然醞釀出新的國際貿易規則,而制定出與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相匹配的環境規制體系,是各大經濟體爭議的熱點。我國應該對環境規制激勵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中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統籌農業安全和發展,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并入中國式現代化軌道。

一、環境規制對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機遇與挑戰

環境規制促進涉農企業技術的綠色技術創新,導致創新的成本收益發生積極轉變。反之,綠色技術創新進一步要求環境規制的適應性變革。

(一)環境規制對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機遇

一是環境規制引致了生產成本的減少。環境規制從設計走向落地,企業的環境成本居高不下,監管機構對企業的污染水平實施常態化監督管理,企業預期到環境規制對生產設備、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負面影響,從而加大綠色研發投資,尋求生產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提高節能降污減排水平的技術創新手段,減少環境成本以及環境規制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二是環境規制引致了綠色收益的變化。環境規制強度增強,社會環境保護意識隨之增強,成為影響企業戰略決策的關鍵因素,綠色需求構成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拉動力。企業順應消費升級和市場需求,以及搶占綠色市場,加速綠色知識和技術的學習積累和成果轉化,提高綠色市場份額和競爭實力。

三是環境規制引致了競爭戰略的調整。當基期的環境規制政策目標與現期農業發展政策發生沖突時,政府會逐步調整現有的農業政策,滿足公眾的環境規制要求。比如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農業農村部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涉農類

的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技術發展,改變高碳密集型的傳統農業,推動低碳零碳農業的增量改革,促進涉農企業以政策為導向的主動型創新。

(二)環境規制對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挑戰

一是環境規制擠占了涉農企業的研發資源。環境規制首先要求涉農企業進行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需要人財物方面的投入,綠色技術創新對這些要素產生替代效應。因而,從資源占用角度來看,環境規制擠占了涉農企業現有的綠色創新資源。另外,從“污染藏納場”視角來看,環境規制政策誘致涉農企業“用腳投票”,向環境規制低洼區轉移投資,縮小本地市場的投資規模。

二是環境規制增加了涉農企業的轉換成本。環境規制理念進入預防治理時代,環境標準將植入涉農企業的生產流程環節,迫使企業放棄原有生產技術轉而投入到綠色生產中。短期內,投資資金將從其他有前景的項目中撤離出來轉移到支持節能減排方面,勢必會造成涉農企業過快調整生產工藝,這種過快調整導致新型綠色技術與符合傳統生產技術的設備及企業管理等造成沖突,員工契合度降低,轉換成本顯著增加。

三是環境規制增加了涉農企業的創新風險。綠色知識和技術的稀缺性增加了綠色創新的風險。綠色創新的收益小、規模小、風險大、周期長,綠色技術創新本是涉農企業意外的嘗試,環境規制放大了綠色技術創新的風險;在應用階段,嚴格的環境規制會使得涉農企業的市場環境急劇變化,迫使企業購買污染防治的農機設備,培養運用新設備的人員,額外增加成本,競爭力下降,減少產出;在推廣擴散階段,綠色技術的原材料、生產工藝和循環技術的知識積累相對缺乏,增加技術投資和運行費用,導致涉農企業的綠色技術應用緩慢。

二、環境規制激勵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國際實踐

涉農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力在全球范圍內大比拼,各個經濟體通過不同的環境規制制度體系加強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降低交易費用,保證國際競爭力。歐美日在環境規制文化和涉農企業綠色創新上分別處于輸出和領先狀態,為鞏固領先地位設置技術壁壘。

儲勇:環境規制對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國際實踐與中國方案

2023年第8期

(一)歐盟經驗:政府主導、激勵優先

按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歐盟的環境規制目標是致力于農業政策與環境政策一體化發展,逐漸推動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更加綠色,促進了農業綠色發展,歐盟始終堅持在CAP(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框架內部推進各種綠化改革,將環境政策嵌入農業政策與其一體化同步發展,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政策目標已得到各成員國高度認同,各成員國在政策目標的引導下,實現社會發展,追求合理的技術進步或者潛在的技術創新,尤其是提倡小規模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1]。

在政府干預方面,歐盟設置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具體舉措,引導企業沿著農業綠色發展方向調整發展戰略、業務結構、競爭方式、創新方式。政府干預主要在于構建綠色市場規則、知識產權保護和質量標準的一體化以及糾正市場失靈。歐盟通過批準綠色協議,制定從農場到餐桌戰略和生物多樣性戰略,承認環保、健康食品系統的重要性,向消費者提供豐富多樣的綠色食品,增強了農業綠色發展的可信度[2]?。如果標準過嚴,就會抑制高質量的綠色技術創新[3]?。以政府主導的環境規制,一方面著力解決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性、信息不對稱以及供需錯配問題,提高綠色經濟總量效應和結構效應。另一方面堅持技術創新驅動,提高資金的“綠色供給效應”、人才的“綠色勞動效應”比例和資源的“綠色結構效應”,形成綠色的競爭優勢、市場優勢、產品優勢、品牌優勢,削弱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對綠色農業技術創新的擠出效應。

在市場激勵方面,歐盟在綠色專利領域占有絕對的主導優勢和先發優勢,這些優勢通過技術大規模的開發運用得以維持[4]。歐盟主要通過“兩大支柱”對涉農企業進行補貼,歐盟的綠色補貼政策從污染預防、污染治理、末端治理三個方面促進了涉農企業綠色技術研發、推廣與擴散活動。一方面,培育和發展綠色產品市場、技術市場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綠色產品的市場體系,以綠色農產品的價格提升支持綠色企業的收益提升,進而推動涉農企業的綠色技術變革。歐盟始終注重通過綠色創新維護高收益和強競爭力,涉農企業從綠色生產技術創新中獲得國內國際兩種市場的長期收益,鞏固歐盟在綠色農產品、技術、服務上的全球領先地位。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綠色信貸、人才政策和創新政策,讓涉農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利益捆綁,實現經濟收益與綠色收益的同步發展。另一方面,增加農業污染制造者的環境成本,促進涉農企業在生產實踐中采納綠色技術。通過市場規范、產權約束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碳型的涉農企業關停并轉,涉農企業收斂于綠色發展,從總量的降污減排到結構和強度的去污零排。

在社會參與方面,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維護了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提高了企業的環境信息透明度和質量,形成激勵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和壯大綠色農產品市場,加速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而各種綠色技術創新的公益性中介組織,極大地推動了綠色技術的引進、開發、轉讓。歐盟合作研究組織協會和歐洲技術協會等公益組織為涉農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供專業化的咨詢服務,加強企業與綠色技術創新主體之間的綠色技術信息共享,構建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歐盟鼓勵農業研究機構和人員創辦科技企業來提供綠色技術外包服務,允許上下游企業與研發部門建立伙伴合作關系,簽訂獨家研究成果開發合同,從而促進了產學研金中介的深度融合,涉農農業獲得合理的綠色技術創新收益。

(二)美國經驗:大學主研、政企輔助

美國農業環境規制的主要目標是防治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補償農事主體因環境保護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或實施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所承擔的成本投入。美國的國會立法、聯邦政府施政、高端智庫積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通過一系列法律制度的頒布和綠色新政的實施,推動美國在生物育種、化學投入品等綠色高科技農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美國涉農企業在綠色技術上的全球領先地位。美國調整環境規制戰略和配套政策措施牽引糧食作物、林業、牧業、乳業四大農業的技術前沿方向,從技術鏈到產業鏈推動綠色轉型,提高農業生產力。

在行政干預方面,美國的農業環境規制是建立起與大國地位、民主原則相符合的政策體系,將宏觀政策調控與環保計劃項目結合起來并建立戰略性引導框架。美國環境治理采用與三權分立的政體一脈相承,建立了以總統為核心、EPA(美國環境保護署)統籌安排的環境分權政策體系,行政部門各司其職,權責分明,EPA專門對全國的環境問題做出符合全局的系統性的安排,妥善解決國內環境訴求。在環境監管上的事權與財權同步下放到州政府后,在聯邦授權下各州有效行動,環境規制政策效果極佳。美國聯邦政府主動識變應變,為了減少國家環境政策和平衡行政機關的行動可能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建立起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環境規制的成本收益進行綜合分析。美國重視用法律手段推動農業“減量化”運動,維護耕地內在的環境價值,制定綠色技術及標準,推廣農業綠色技術,促進了農業資源節約以及循環再利用。美國建立最嚴厲的環境行政懲罰制度,有效威懾了農事生產者的污染行為,維護綠色技術創新知識產權者的權益。

在市場激勵方面,美國聯邦農業部門始終以價格支持政策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從最初的直接支付轉向綠色信貸,用前端預期管理、中端價格傳導、后端政策托底賦能新興綠色技術的產業化[5]。綠色采購和綠色補貼提高技術研發者的收益,市場需求拉動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從市場反饋——投入生產——技術創新——市場需要,壯大綠色市場,突出表現的是美國生物質能技術和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發展;在保證項目參與主體的競爭力上,對項目的預算支出與實際支出均做出限制,采取成本收益分析甄別和評價項目,引導資金流向最優配置區;在國際貿易方面,綠色技術分梯度轉移出口,基于貿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立場引導綠色技術單向回流,筑牢自身的綠色技術優勢。美國涉農企業憑借綠色貿易出口量大、質優的先天優勢,對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農產品設置很高的技術產品貿易壁壘,增加商品跨國流動成本,這種高技術壁壘能夠維護自身的高收益,自身的高收益帶來綠色產品生產的擴張和技術的迭代,引起新的技術分化。

在社會參與方面,美國公眾環境意識覺醒后,自下而上地推動了政府的環境規制改革,以污染預防為重點的綜合治理達到高潮,由政府、行業、企業推出的自愿性伙伴合作計劃,給予企業選擇權和議價區間,明確利益導向將環境目標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中,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能。此外,美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和環境公民訴訟制度構成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三大核心制度,在環境規制制度運行中堅持民主、公正、法治思想,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驅動力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美國通過構建以州立大學為主導、有限政府為輔助、涉農企業泛參與的政產學研體系,推動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三)日本經驗:有為政府、全程合作

日本是資源緊缺型國家,在推進農業發展中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日本的農業環境規制政策主要是從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考慮,政府主導、市場激勵、社會合作共同支持農業綠色發展,最終形成以環境保全型農業模式為主的綠色技術創新[6]。一方面,集中探索農業環境規制強度的合理運行區間,以此控制農業化學投入品在合適水平上;另一方面,立足國內,減少貿易政策的自由度,以我為主,減少農業環境政策改革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日本的環境規制政策經歷了從公害防止型、資源節約型、資源循環型、環境保全型的變遷,現如今增加了維持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的環境規制工具[7]。日本農林水產省統籌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事業,既要維護農業環境資源本身的環境價值,注重山林綠化和土壤保護,又要控制農業化學投入品的合理使用,農業從生產到廢棄全過程的循環利用,為維護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建立一整套的協調運轉機制,管理機構職責明確,規制效果較好。

在政府干預方面,日本更加重視直接運用綠色產業政策對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的相關技術的直接推動。盡管日本的糧食自給率較低,但日本農業包括農業環境保護在內的多重目標③卻得到了滿足,日本的農業環境政策主要針對九種農業環境公共產品④。日本農業環境規制政策的創新效應必須借助于合作社的組織優勢與制度優勢,推動了涉農企業加強與合作社合作的全過程,持續改善日本農業生態環境,達到了規制政策的預期目標。

在市場激勵方面,在市場激勵措施和手段上,日本更多借鑒歐盟的經驗做法,直接綠色支付基于耕作方法、農場固定資產和社區來計算轉移支付金額,針對的是農業環境公共品的產出和結果,直接促進了綠色食品消費市場的壯大和社會綠色消費意識的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讓涉農企業自愿建立了以環境保全型農業為中心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在社會參與方面,日本要求企業環境公開,對政府、消費者和資本市場都是利好消息,倒逼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日本官產學研模式促進綠色農業的產學研集群發展,政府主導下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企業將綠色技術成果推向市場,大學和研究機構是產業研發的研究中心和提供技術支撐的智庫機構,走綠色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道路。日本民間組織的社會參與,推動了綠色食品的產供銷體系化發展。

(四)歐美日經驗比較及啟示

由于環境規制體系是具有互動性、靈活性的多元主體參與的制度體系,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民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和合作提高環境規制體系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這就要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市場“看不見的手”和社會民眾“第三只手”的共同作用,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技術產業化。

1硬著陸:行政干預助力完善創新激勵機制

歐盟、美國和日本在環境規制制度和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方面均處于世界前列,這些地區的做法區別見表1。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浪潮下,歐盟較早地動用很多力量將綠色發展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來打造“世界級綠色競爭優勢”。歐盟綠色發展起步早、戰略部署早、系統性強,為了推進綠色發展和鞏固綠色競爭優勢,在宏觀政策、科技創新、資金支持上積極干預,帶有濃厚的“國家干預”“產業回歸”色彩。歐美對農業生產均有強制性投入限制政策來加強資源管理[8]。歐洲政府主要關注農業活動對環境的積極影響,而美國環境規制誘發了農資行業、農產品加工行業和綜合性農業企業的兼并重組,提高了行業集中度,對內倡導未來產業聯合體,對外構建國際技術聯盟和限制技術出口,掌控全球綠色產品市場和技術市場壟斷權。日本的綠色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著涉農企業的前進發展方向,通過“大水漫灌”方式全覆蓋至涉農生產主體,增強了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整體

收益大步提升。涉農企業獲得綠色市場的創新收益和高額的政府創新補貼。

在法律保護約束上,美國以立法形式解決“先發展后治理”模式造成負外部性問題。歐盟和美國及時調整了涉農產業的環境政策,嚴格管制農用化學投入品和鼓勵綠色投入品使用并舉,釋放出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的強烈信號,為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穩定預期。美國通過構建環境規制法律體系并專門成立監督機構嚴格落實監管,有效解決了技術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創新動力不足問題。美國構建強有力的環保法律和環境執法機構,政府以公眾投訴為線索開展查證和執法工作,在行動力上受到納稅人和消費者的監督,促進政府進行環境治理和協調,解決污染型農企綠色轉型動力不足和創新不足的問題。

通過環境行政處罰倒逼綠色技術創新。歐美運用法律手段加大處罰力度,增強環境規制的威

懾力,加劇了涉農企業的同伴競爭,這種行業內的有效競爭促進同行的積極交流,增加創新產出。美國采用的“拒絕給予政府幫助”是聲譽激勵方式的探索,用最小的交易費用換得持久的內生創新動力。此外,日本的污染防治協議(自愿性環境協議)激發涉農企業合作型創新,深化官產學研科技創新體系。

2軟著陸:市場激勵穩步增加創新價值

歐盟是綠色生產消費的經濟體,市場激勵涉農大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更多的是“錦上添花”,傾向于增強綠色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優勢,而支持深耕涉農的中小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更多的是“雪中送炭”,研發團隊小而精悍,貼近用戶、靠近市場、創新效率更高。美國是綠色農產品的出口大國,市場激勵推動涉農企業掌握種源和研發力量的主動權壟斷綠色技術,不僅利用土地規模、技術和資本優勢在全球布局綠色農產品產業鏈,而且加大境外研發投入,充分利用境外的創新資源維持技術的領先地位。歐美致力于利用交易市場的資本優勢在創新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發展技術[9],針對不同的市場均有不同的資本市場,如水權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排污權交易市場。不同之處在于歐洲偏向于用綠色債券市場,美國偏向于綠色股權市場,推動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開拓研發資金來源[10](見表2)。

3治環境:社會參與持續強化創新內生動力

企業公開環境信息作為一種信號傳遞機制,在資本市場上傳遞利好消息,彰顯了農企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增加了農企綠色技術創新的邊際收益。農業綠色技術創新貫穿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全過程,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涉農企業在這種推廣機制下,將綠色技術提供者與使用者緊密結合起來,構建起以企業為核心的綠色技術聯盟共同體。歐盟、美國和日本共同認識到構建政產學研體系和科研結合體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綠色技術中介、咨詢、培訓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專業優勢,補充農企綠色技術創新的人才資源、知識基礎和信息資源,間接推動了農企的綠色技術創新。歐盟和日本重視與合作社的全程合作,注重合作社的集體力量和制度效能,擴大綠色農業產業規模,形成聯結性市場,實現集約化經營,以此保持綠色產業鏈黏性和競爭優勢。不同之處在于,歐盟偏向于技術推進,日本重在利益捆綁、緊密合作。美國注重發揮州立大學在綠色技術的研發推廣全過程的核心作用,農企與州立大學建立互助合作機制,共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商品化、市場化和產業化(見表3)。

三、中國方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情社會

中國的農業環境政策目標主要是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比如生物多樣性)、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多關注糧食的穩產保供,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兼顧其他目標)。在以下四個層面展開工作。

(一)戰略層面:堅持兩點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規制主要是從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將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建設農業強國的全過程。環境規制激勵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是構建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戰略目標的支撐體系,在鞏固和維護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為處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前提上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在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的作用下注重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機銜接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上述這些是我國環境規制制度激勵涉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戰略指引,形成以我為主、符合國情、放眼全球、國際接軌的綠色技術體系。

據此要求完善頂層設計和底層實踐探索相結合,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對現行農業補貼政策措施進行綠色化改造。構建包括綠色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綠色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等在內的重要農產品綠色價格支持體系,在助力糧食穩產增產五大行動中植入綠色收入支持政策,構建包括綠色農戶補貼政策、綠色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政策、綠色生產者補貼政策、采用新型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補貼政策、綠色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六位一體的綠色農業生產補貼。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技術,以激勵農業綠色綜合生產者為中心,以推動農業科研創新為抓手,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檢驗標準,推進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從區域發展戰略來看,糧食主產區用占全國7542%的糧食播種面積創造出占全國6521%的有效用標綠色食品數,糧食主產區的綠色轉型升級事關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大局[11]。農業綠色發展戰略的落地生根必須重點抓糧食主產區,從科學使用化肥農藥、保證綠色農戶收入、暢通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鏈條、提高農產品質量方面精準發力,發揮涉農企業作為科創生力軍的先鋒作用。

(二)制度層面:汲取先進經驗,推動國內漸進式增量改革

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是事關“國之大者”的戰略抉擇。農業由于天然的弱質性,糧食種植主體的收益往往較低,要實現國家層面的糧食安全與農戶層面收益增長的有效統一、國家層面的種源安全與研發者層面的收益增長的有效統一,這就要求對糧食綠色種植者和綠色種源開發者進行利益補償。

一是根據生產者付費原則開展縱向的綠色補償。根據綠色種植戶提供的主要農產品分級分類確定補償范圍及補償標準。尤其是在補償標準的確定上,充分考慮從事綠色糧食生產的機會成本和綠色農資、綠色農機等綠色生產要素的成本收益。補償標準超過綠色生產成本總和,這是補償激勵的底線要求。其中,用庇古稅收手段處理過多使用農獸藥化肥的外部性,對于滿足合理開發農業資源的主體借鑒歐盟模式給予綠色支付,對過度使用化學投入品的農事主體取消綠色補貼并且給予處罰。

二是根據消費者負責原則實施橫向綠色補償機制。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手段,探索由糧食主銷區向主產區橫向補償方案、由綠色農產品的收益者向綠色農產品生產者和研發者補償方案。用科斯手段界定土地產權,借鑒美國維護生態產品自然價值經驗做法,加大對農地環境的保護力度,推出土地休耕計劃,例如耕地保護、農田保護、長江流域保護和牧地保護,根據綠色農業生產位置構建按片按區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專項資金,補償休耕輪耕和退耕還林還草的機會成本。

三是根據受益者原則實施價格并軌制。對農資價格實施管控,確保種糧農民的合理收益。圍繞著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成本,對傳統農資和綠色農資價格實施并軌管控,提高綠色糧食收儲價格和市場價格,更大幅度擴展綠色農民種糧的收益空間,將綠色技術補貼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最低標準直接掛鉤,建立國家級、省級、企業級、推薦級生態環境評價標準,讓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評定等級獲得相應等級補貼,否則受到相應懲罰。讓綠色農產品體現內在價值,確保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三)組織層面:深化機構改革,壯大科技生力軍企業隊伍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就治理涉農領域的環境問題上推進三權分立,實現監、管、辦分離,各司其職,權責分明,專人專管,積極回應環境訴求。法規司為破除農業領域出現環境監管不力的困境,依法促改,擴展農業環境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完善農業環保法規體系,重塑農業環境污染治理秩序,對農業生產活動進行約束,規范和鼓勵農業生產者的綠色生產行為,加強農業領域環境違法的綜合執法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司在原有組織基礎上增加實施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指導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開展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測、追溯、風險評估等日常工作,加強農業領域的實時監測與預警。在制定農業政策上,釋放職權合理下沉,上下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測算新政策實施后對環境產生的綜合影響,及時修正政策。在處理環境分權上,對于央地之間信息不對稱、條塊分割的環境分權問題,農業農村部在各地區建立常設代表機構,運用項目審批制對地方的環境管理進行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實現預期環境目標。另外,中央與地方共建環境保護工作小組,共同商議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計劃,包括共同對環境問題的識別,共同確定重點環境問題,共同制定行動綱領以及一系列具體的工作計劃,甚至共同制定對環境保護過程的監督方式以及最終對環保成效的測量技術與評估方法,形成技術——商品——服務——產業——金融——制度的高水平循環。

(四)工具層面:相機抉擇,實現國內領先、國際接軌

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結合,讓農業資源回歸到內在價值。通過農業綜合補貼綠色化來使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掛鉤,探索發揮市場為農產品的環境價值定價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導干預的后果通常是難以搜尋到有效的價格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多方參與農產品的環境價值定價,在有效競爭中估值確權,要求政府成立和放開環境一二級市場,允許排污許可證交易、碳減排放交易等環境交易市場發展。綠色農產品不僅具有農產品天然的環境價值,而且還存在溢出的環境價值,綠色農產品價值高于傳統農產品價值這是業內共識。因此,在綠色農產品市場價格偏離價值時,采取市場激勵型措施使其回歸到合理的市場價格中來,以需求牽引涉農企業搶占綠色專利。

構建強制和自愿相結合的監管機制。運用法治化手段,凝聚廣泛綠色創新者的共識,維護其共同利益。通過嚴格執法、健全監督檢查和認證體系,推動涉農企業綠色技術由內而外的革新。從處罰種類上來看,中國的環境行政處罰制度更多是借鑒名譽罰、聲譽罰、財產罰的美國處罰方式,運用中國特色黨內的懲戒措施,如在黨內加強展開環境違法犯罪活動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工作。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的公開范圍和透明力度,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環保督查,將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注?釋][KH*2D]

此處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詳見: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3。

②?此處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詳見:https://wwwworldwildlifeorg/pages/livingplanetreport-2022。

③?農業的多方面功能目標是諸如保護國土、補給水源、保護自然環境、形成良好景觀、傳播文化等。

④?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水質、水量、土壤質量、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空氣質量和自然災害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馬紅坤,毛世平.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綠色生態轉型:政策演變、改革趨向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9(9):134-144.

[2]孔令博,楊小薇,歐陽崢崢,等.歐盟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演進及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借鑒[J].農業展望,2022,18(6):3-9.

[3]江東坡,姚清仿.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農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基于歐盟生鮮水果進口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9,287(3):132-144.

[4]張鵬,梅杰.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綠色生態轉型、改革趨向與發展啟示[J].世界農業,2022,514(2):5-14.

[5]普蓂喆,程郁,鄭風田.以政策性信貸優化農業支持政策:美國鏡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12):99-109,112.

[6]馬健,虞昊,周佳.日本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成效與政策啟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3,31(1):149-162.

[7]曹斌.日本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8]崔海霞,向華,宗義湘.潛在環境影響視角的美國、歐盟農業支持政策演進分析——基于OECD農業政策評估系統[J].農業經濟問題,2019,480(12):129-142.

[9]謝華玲,遲培娟,楊艷萍.雙碳戰略背景下主要發達經濟體低碳農業行動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2,44(5):605-617.

[10]崔海霞,宗義湘.歐盟與美國農業綠色發展支持政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

[11]于法穩,王廣梁,林珊.糧食主產區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問題及路徑選擇[J].重慶社會科學,2022,332(7):6-18.

The?Incentive?Effects?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on?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

for?Agricultural?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Practice?and?Chinas?Countermeasures

Chu?Yong

(Department?of?Economics?Teaching?and?Research,Party?School?of?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regulation?has?become?the?institutional?response?to?the?ecological?crisis?in?the?world,?and?its?induced?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effect?has?caused?global?debates.?The?EU?attaches?importance?to?link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with?economic?benefits,?providing?comprehensive?agricultural?subsidies?for?green?improvement,?deeply?integrating?industry,?academia,?and?research,?seizing?the?strategic?highland?of?green?patents,?and?seizing?the?advantage?of?green?first?development.?The?USA?has?a?clear?division?of?power?and?responsibility?between?the?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s?and?departments,?established?the?famous?three?major?environmental?systems?of?evaluation,?information?disclosure?and?litigation,?and?selectively?implemented?green?technology?trade?liberalization?and?technical?barriers.?Japans?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regulation?is?mainly?considered?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food?security?and?food?safety,?and?supports?agriculturerelated?enterprises?to?carry?out?environmental?preservationbased?agricultural?innovation?at?a?suitable?price.?China?can?take?corresponding?measures:?in?strategic?planning,?the?twopoint?theory?helps?a?high?level?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selfreliance?and?selfimprovement;?in?institutional?construction,?incremental?domestic?reform?is?promoted?on?the?basis?of?advanced?international?experience;?in?organisational?construction,?deepening?institutional?reform?is?the?organisational?guarantee?for?growing?the?ranks?of?science?and?technologybased?enterprises;?in?instrumental?innovation,?cautious?decision?is?made?to?achieve?the?aim?of?domestic?leadership?and?international?convergence.

Key?words:environmental?regulation;?agriculturerelated?enterprises;?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ternational?practice;?Chinas?project

(責任編輯:李?萌)

猜你喜歡
國際經驗中國方案環境規制
中國企業的環保投入與企業效益分析
環境規制下外資引進對環境治理的利弊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
農業現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國際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