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航天精神:生成邏輯、核心內涵與弘揚路徑

2023-08-07 03:21張建航崔孝彬
關鍵詞:航天事業中國航天強國

張建航, 崔孝彬

(1.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學校辦公室,河北 廊坊 065000;2.北京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3;3.西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中國航天事業歷經60 多年的發展,先后創造了“兩 彈 一 星”、“神 州”飛 天、“北 斗 導 航”、“天 問”探火、“天宮”筑夢等一系列科技成就。這不僅捍衛了國家安全,服務了國計民生,也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航天強國、航天精神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其內涵豐富,貫穿航天精神譜系;系統科學,融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概括為新時代航天精神。

一、 新時代航天精神的生成邏輯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 周年之際,黨中央于2021 年9 月29 日批準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其中黨領導中國航天人在60 多年航天事業發展中鑄就的偉大航天精神,即“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等,被納入其中,集中彰顯了中國航天人的責任與擔當,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與精神實質,進一步激發了新時代航天人積極投身于航天事業的熱情,更加堅定了新時代建設航天強國的決心與信心。新時代航天精神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國際航天戰略格局和我國航天發展現狀,以航天強國為戰略目標,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1]這一論述是對航天精神譜系梳理、凝練和發展的有機整合和系統闡釋,其實質與“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傳統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航天“三大精神”不但不沖突,而且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一脈相承、相得益彰。有所不同的是,新時代航天精神重在刻畫航天精神的鮮明特征,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語言表述中與航天“三大精神”的既往表述密切相關、不可分割;是對航天“三大精神”以及北斗精神、新時代探月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其邏輯縝密、系統科學、內涵豐富、觀點鮮明,高度凝練了新時代航天人的強國使命、科學精神和價值追求,具體生成邏輯表現在理論、歷史與實踐三個維度。

1. 理論邏輯:黨的領導是根本,航天強國為使命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保?]航天精神符合現代工業文明否定之否定的辨證發展邏輯,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善至美境界的漸進式追求。[3]新時代航天精神是航天人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投身建設航天強國事業與新時代改革創新精神凝結的產物,是新時代航天強國使命的具體表征,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精神脈絡,彰顯著中國精神的愛國情懷,指引著航天事業的生動實踐?!氨倍贰薄吧裰荨薄版隙稹眮碓从诿耖g的經典故事,已成為中國航天的鮮明標識;“長征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時代精神的象征,“長征”系列火箭已成為中國航天和中國科技最鮮明的時代名片。從1956年黨中央明確國防部五院建院方針,到新時代“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重大工程相繼落地,60 多年的航天歷程,無不體現出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實現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2016 年設立“中國航天日”,首次提出“航天夢”“航天強國”等重要戰略目標,2017 年十九大報告將建設“航天強國”列入強國目標。在“航天強國”這一戰略目標指引下,近年來,中國航天實現了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嫦娥月背采樣返回、祝融號火星著陸等一系列標志性成就,2022 年,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隨著國際戰略的變化和中國航天事業的突飛猛進,新時代航天精神的最高理想已不僅僅是為國爭光,更多的體現為“航天強國”,“航天夢”與“強國夢”辯證統一、同向同行,成為新時代航天人的強國使命。

2. 歷史邏輯:內含國防系統的基因,以科學精神為根基

新時代航天精神的歷史嬗變本質上是解決航天精神的發展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歷史與現實、眼前與長遠的關系,繼而彌合時代差異和代際鴻溝,補足新生代航天人的精神之鈣,促使航天精神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其傳承脈絡延續著人民軍隊的光榮血脈。1956 年,國防部五院在北京成立,錢學森任首任院長,其編制屬于軍隊系統。1958 年,經中央軍委批準,由解放軍19 兵團和20 兵團組成的鋼鐵隊伍,奔赴祖國大西北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開始建設我國第一座航天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66 年首次“兩彈”結合成功,1970 年中國自行研制的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1975 年我們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中國航天事業從小到大,中國航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就。2003 年的載人航天,2019年的月背著陸,2020 年北斗組網完成,2021 年實現首次火星“繞、著、巡”探測,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航天事業從弱到強。經過60 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航天大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內在邏輯與中華民族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高度契合,其中傳承的歷史脈絡和精神格局集中表現在國防背景和科學精神上??茖W精神是航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求科學精神是航天事業的內在要求。在航天領域,無論是研發“大國重器”的科學家,還是打造航天器的“大國工匠”,均已養成“嚴慎細實”的工作習慣,不斷克服艱難險阻,樹立了嚴肅態度、嚴格要求、嚴密方法的“三嚴”作風,新時代航天人應不斷傳承和秉持老一輩航天人的科學精神,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確保航天產品質量,確保重大任務成功。

3. 實踐邏輯:自力更生為原則、自主創新為活力

存在決定意識,實踐產生認識,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的顯著特征。60 多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敢于自主創新,通過一個個輝煌成就鑄就了航天精神,隨著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航天精神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繼而成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成為民族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元素。航天精神一經提出便積極作用于航天實踐,20 世紀60 年代,中蘇關系從惡化到破裂,加之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蘇聯單方面撤走了所有在華專家學者。就在蘇聯終止對我國援助的危急關頭,中國航天人在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的環境下,僅用10 年時間將“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2020 年,“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其背后是中國人半個世紀的自力更生,起初我們苦于技術儲備的殘酷現實,購買美國的GPS 系統,后來發生的“銀河號”事件、軍演失敗,警醒中國航天人要研究和建立屬于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直到世紀之交,中國才發射第一顆北斗衛星。后又購買了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然而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斷了依靠別人的想法,自力更生、敢于創新,2020 年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北斗導航系統不僅實現了追趕,還實現了在定位精度、通信功能等方面對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等系統的超越。

二、 新時代航天精神的核心內涵

新時代航天精神繼承了航天“三大精神”——航天傳統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和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堅守和發揚了“愛國奮斗、自力更生、協同攻堅、自主創新、卓越奉獻”的航天精神實質;同時又吸收了新時代北斗精神和深空探月精神的核心內涵,這些新的理論成果及重要論述,彰顯著新時代航天精神發展的新元素、蘊含著中國航天人追求新發展、反映著中國航天發展的新趨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自2017年開始著手研究新時代航天精神,2019 年以來發放題為《航天“三大精神”新時代內涵》的調查問卷7 萬余份,共計收回有效問卷約6.2 萬份,并多次組織專題研討會、座談會,深度訪談航天兩大集團老干部、老專家。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讓航天精神在新時代熠熠閃光——航天科技集團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弘揚航天精神.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819/c436975-32199685.html?ivk_sa=1021577k.課題組成員在此基礎上,歷時近2 年深入航天系統、航天院校進行調查研究,運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校平臺,先后訪談孫家棟院士、戚發軔院士、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航天英雄翟志剛、大國工匠高鳳林等航天院士、英雄、模范20 余人,研究提出新時代航天精神的核心內涵,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 熱愛祖國、甘于奉獻的家國情懷

高昂的愛國熱情是航天精神之基,奠定了航天人的崇高家國情懷。[4]新時代航天精神最本質的特征是建設航天強國、實現航天夢想的歷史擔當,這是航天人的政治自覺。航天精神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是航天事業與祖國命運相契合的產物。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繼,牢記強國使命,“兩彈一星”元勛的錢學森、郭永懷、程開甲、孫家棟等23 位科學家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皟蓮椧恍恰本衽c1986 年提出的航天傳統精神僅差4 個字,“嚴謹務實”改為了“熱愛祖國”,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的愛國情懷。2021年6 月,“神舟之父”戚發軔院士在香港理工大學作報告,“一個人沒有愛,絕對不可能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是愛國家?!保?]

航天人的人生觀,最突出地體現在“甘于奉獻”這四個字上。航天精神構成元素中最感動人的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崇高品質,這是航天人的人生信條。奉獻精神是一個共同體得以繁衍、生存的基本價值,個體的付出換來了國家和集體的繁榮與發展。奉獻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一窮二白”到現代強國的精神支撐,也是航天事業不斷走向輝煌的精神力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是一代代航天人一生的寫照和執著的追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心臟”——鈾球的“主刀手”原公浦這樣介紹自己:“原是原子彈的原,公浦是人民的‘公仆’”。他的一生艱苦樸素、甘于奉獻,25 歲剛完婚的他就主動請纓去大西北。2021 年8 月22 日,原公浦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卻留給我們“熱愛祖國、甘于奉獻”的寶貴精神財富。60 多年來,數以千計的航天英雄抱著“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信念,幾代航天人不斷賡續航天精神,他們忠于國家、熱愛航天、無私奉獻,是扛起航天事業的脊梁,并將航天精神賡續流傳。

2. 改革創新、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

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核心技術是要不來、換不來、買不來、等不來的,特別是在航天這一戰略性高精尖領域,我們唯有改革創新,唯有依靠自己,才能不被“卡脖子”技術所左右。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組網的歷程,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改革創新的奮斗精神。1994 年,美國、俄羅斯完成全球組網。面對蘇聯解體的社會主義陣痛,面對尖端科技強國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中國航天人改革創新、自力更生,用了6 年的時間,北斗系統于2000年4 月17 日申報成功。按照國際電聯規定,我國必須在2007 年4 月17 日之前成功發射衛星,否則將被取消資格。一旦失去在地球靜止軌道這一黃金軌道發射衛星的資格,后果不堪設想。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航天人堅定自主創新、攻堅克難,在截止期限的最后幾個小時,北斗系統第一顆導航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北京航天城指揮中心接收到了衛星信號,航天人傳承了航天“三大精神”,并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

“自力更生”揭示了航天這一高精尖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是中國航天最鮮明的特征之一,充分體現了航天人的行動自覺。中國航天創立之初就確立自力更生的方針。1958 年10 月,聶榮臻就提出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后來“自力更生”便成為航天五院的首要建設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航天精神沒有過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保?]這是中國航天的一大法寶,必須堅持好、發展好、傳承好。

3. 嚴慎細實、協同攻堅的工作作風

“嚴慎細實”高度概括了航天人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中國航天人在創新實踐的道路上,認真貫徹落實“16 字”方針,在實踐中科學求實、把握規律,養成了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形成了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屠守鍔在我國地空導彈的研究和設計中,充分發揮航天人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經過幾十次的眼看手摸、儀器測試,查出了幾根如頭發絲一樣的多余銅絲,排除了發射前的重大隱患,取得了地空導彈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老一代航天人嚴謹、務實,不斷在航天事業中堅持著“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踐行著航天人“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

“協同攻堅”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堅強保障。中國航天目前已擁有文昌、西昌、酒泉、太原四個發射場,科研生產基地遍布于中國的31 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每一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都是數千個企業、十余萬航天人共同參與完成的,都需要各大系統、子系統各盡其責,密切配合,協同攻堅。航天科工集團的企業精神就包含“求實”與“協同”兩個核心理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固然是航天人拼搏奮斗的結果,更是全國各行各業大力協同的結果,60 多年來,舉國體制、大力協同始終貫穿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全過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了對軍隊、科研院所、大中院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統一調度,各行各業通過大力協同、密切配合、攻堅克難,實現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4. 胸懷世界、勇攀高峰的科學追求

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的視野,也解鎖了很多的未知。航天技術的發展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跨行業創新越來越模糊。宇航探索必將為人類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世界上公認的航天強國——美國和俄羅斯,在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上都擁有強大實力,面對差距,中國航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不斷挑戰太空文明的科學未知。2021 年6 月,在與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天地通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保?]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茖W的本質在于探索未知,探索未知是驅動人類前行的動力引擎。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攻堅克難、集智攻關,瞄準‘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帶領團隊作出重大突破?!保?]在航天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巨大轉變,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將航天精神與型號研發、軍民融合、創新驅動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浩瀚宇宙。

三、 新時代航天精神的弘揚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革,航天精神的傳承和弘揚面臨著社會交往虛擬化、文化交流多元化、人類思想多維化等多重挑戰。新時代背景下,弘揚航天精神要做到“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基礎是繼承,關鍵在創新。新生代航天人的思想行為受“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要素影響,弘揚新時代航天精神須以“堅定理想、價值引領”為立足點,從認知上堅定信念;以“以人為本、不負人民”為共情點,從情感上匯聚力量;以“情懷培養、創新超越”為著力點,從意志上增強自信;以“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為落腳點,從行動上踐行初心。繼而通過“知、情、意”系統推進、協同發力,推動航天精神在實踐中創新與發展。

1. 以“堅定理想、價值引領”為立足點,從認知上堅定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保?]弘揚新時代航天精神,應在認知上堅定理想,以航天精神鑄魂育人,通過價值引領、形塑精神、凝聚共識、創新傳播等方式,不斷擔負起新時代航天精神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實現航天精神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在具體實踐中,首先,航天精神應以“特色課程”“案例”或“航天故事”等形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發揮課堂教育這一主渠道作用,提升教學效果。如西北工業大學通過打造《中國航天精神》特色課程,形成了“院士、知名學者”領銜授課、“理論教學+實踐感受”的授課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利用“中國航天日”,打造航天精神高端論壇暨“愛國奮斗·南航擔當”航天專家思政公開課。其次,群團事業是我黨群眾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新生代航天人建立情感和信任的重要途徑,要將新時代航天精神融入學生社會實踐、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藝體育、實習實訓等環節,打造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形成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通過社團活動、第二課程這一“課程+”模式使航天精神入腦入心。再次,應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用中國共產黨100 年的光輝歷程中涌現的愛黨愛國先進典型激發新生代航天人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和榮譽感,用中國航天60 多年奮斗征程中涌現的愛國模范激勵更多新生代航天人熱愛祖國、崇尚科學、投身航天、探求未知,以航天精神熏陶人,在共情共鳴上形成合力,繼而內化為新生代航天人的信仰信念,鍛造為新生代航天人的意志品質。從次,應深入研究新時代航天精神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之間的內在邏輯,把握其中的核心要義,增強航天精神立德樹人的價值性、生動性、實效性。最后,應加強網絡育人,將航天精神融入互聯網,發揮網絡這一新生代航天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的作用,在趣味性、知識性、鮮活性上下功夫,分析受眾的心理、愛好和需求,借助新媒體實時互動、實時傳播等優勢,傳播新時代航天精神,提升航天精神理想信念教育與新生代航天人成長需求的契合度。

2. 以“以人為本、不負人民”為共情點,從情感上匯聚力量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根基,60多年來,航天人勇擔重任、自力更生、嚴慎細實、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形成了航天人獨有的精神稟賦。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價值取向。[10]“不負人民”體現在航天人的政治品質上,是航天人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和忠誠于民的深厚情感,與建黨精神的“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辯證統一,同向同行。60 多年來,航天人鑄就的航天精神鼓舞了一代代航天人,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人民對航天事業的認同也激勵了一代代航天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新時代,如何奏響“以人為本、不負人民”的樂章,首先,高校應踐行“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一切為學生服務,這是新時代航天精神育人的根本體現,要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和成長規律,探索個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學科文化建設、課程思政建設上有機融入航天精神,提升航天文化育人效能;其次,航天院所應組織院士、專家、大國工匠等先進模范開展多層次、分眾化、差異化的宣講活動,通過實踐活動陶冶學生情操、營造航天育人氛圍,實現對高校師生的心靈塑造;再次,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老一輩航天人言傳身教,使新生代航天人耳濡目染,增加其理念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最后,高校要在打造航天特色文化上下功夫,打造“航天文化綜合體”,提升學生學習航天精神的興趣和熱情。如,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集中打造“兩館一展”(航天博物館、校史館、錢學森生平事跡展),通過新生入學教育、思政實踐教學、愛國主義教育等途徑塑造學校航天特色文化,完善航天文化育人的路徑,提高了航天文化育人成效。

3. 以“情懷培養、創新超越”為著力點,從意志上增強自信

航天情懷的培養,需要航天事業持之以恒地改變人的生活品質,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航天精神鼓勵人們踐行先進道德,樹立良好風尚;要激勵青少年以堅定信念自覺踐行航天精神,將航天精神融入到奉獻社會、報效祖國上來,在實踐中孕育、升華航天精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決定未來。中國航天人在比世界航天大國起步晚30 年的情況下,通過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航天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決定未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保?1]為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首先,高校要圍繞黨團活動、師德師風、干部培訓、文化建設、思政課堂等專題,打造高質量、有針對性的特色航天課程及活動。利用中國航天日、烈士紀念日、新生軍訓等重要節點活動讓航天精神走進師生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構建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師生同行的協同育人體系。其次,在創新領域,要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投入。因航天工程是系統科學,其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繼而為通信、遙感、導航等現代航天技術提供支撐,只有航天事業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航天精神才有“源頭活水”,才能不斷創新發展。再次,新時代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航天事業要想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唯有自主創新。我們要主動適應建設航天強國這一目標,增強自主創新的使命擔當,加強在尖端科技領域的憂患意識,在實踐中應對航天大國在公共航天、商業航天、軍事航天等領域內的一系列挑戰。最后,針對新時代航天人意志不夠堅定、抗壓能力弱、作風不夠硬朗等問題,要從道德激勵和自我提升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繼而轉化為航天強國的實踐動力。

4. 以“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為落腳點,從行動上踐行初心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發展是更好的傳承。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將不斷涌現出新的典型、新的故事,航天精神應與之相適應,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弘揚航天精神,要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任務,賦予其新的時代解讀,體現航天精神的時代價值;要進一步總結豐富航天精神新的思想理論成果,使航天精神隨著航天事業實踐而創新發展,并以創新發展著的航天精神持續引領航天事業進程,使航天精神始終保持時代性與先進性,始終煥發活力與生命力。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航天精神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意識,需要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實際意義。首先,應營造崇尚航天精神的氛圍,大力弘揚航天科學家精神,在大、中、小學、社區、企業開展航天精神宣講活動,營造全社會講航天、愛航天、學航天、用航天的良好氛圍。其次,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設航天虛擬展館,建立航天特色的主題網站和移動應用平臺,創設情境化的航天體驗館,如航天模擬器、VR 飛行器,開展交互式的航天活動,讓更多航天愛好者感知航天的魅力。最后,要加強對中國航天精神的研究,重點對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內涵進行挖掘,進一步培植航天文化土壤,展示中國航天成就,講好中國航天故事,匯聚中國航天力量。

猜你喜歡
航天事業中國航天強國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有一種浪漫叫中國航天
讓我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奮斗
強國有我
秦晉爭霸
“中國航天日”來了
中國航天
中國航天
“東方紅一號”之后中國航天事業為何沉寂20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