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音樂課堂中的聽覺訓練教學策略探究

2023-08-10 13:16蔡宜霖王志軍
藝術科技 2023年16期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蔡宜霖 王志軍

摘要:音樂以樂音的形式存在,人們通過聆聽,感受音樂情緒、理解音樂內蘊?!痘茨献印ぬ┳逵枴分杏醒裕骸傲删叽娑苈犝?,無師曠之耳也?!瘪R克思也曾經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的耳朵,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庇纱丝梢?,音樂聽覺在音樂活動中起關鍵作用,建立良好的音樂聽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通過聆聽,感受音樂走向、形成音樂記憶、提升音樂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覺訓練能夠使學生體會音樂的旋律美,感受音樂情緒,從而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能夠幫助學生發展音樂聽覺能力與內心聽覺能力,挖掘音樂潛能,全面提升音樂素養。因此,聽覺訓練具有極大的作用與價值,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但其在現實中常常被忽略。文章主要闡釋聽覺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分析目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覺訓練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最終提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聽覺訓練的四個具體策略。教師應抓住小學這一關鍵階段,對學生開展系統且深入的音樂聽覺訓練,重視聽覺訓練的實踐教學,制定并落實良好的教學策略,發揮聽覺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

關鍵詞:聽覺訓練;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6-0-03

1 聽覺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1 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

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它是抽象的,以樂音的形式存在,人們需要依靠聽覺來感受、鑒賞和領悟音樂作品。只有擁有良好的聽覺能力,方能欣賞作品更深層次的美感。優秀的音樂只有在具有良好審美能力的耳朵面前才有意義和價值,甚至可以說,音樂是為具有良好聽覺的耳朵而存在的,讓不懂聆聽、毫無樂感的人來欣賞音樂,即使音樂再優美、再動聽,也只是對牛彈琴。人的聽力自出生后逐漸發展,音樂聽覺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在后天的訓練中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年齡越小,訓練的效果越好,對一個人的影響越深遠。因此,應抓住小學這一時期,對學生開展有效的聽覺訓練,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1]40。

1.2 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

音樂聽覺是人耳對樂音的感知、辨別和欣賞能力,是人類感受音樂情緒、理解音樂內涵的一種重要方式[2]。音樂聽覺能力是對音樂中諸多要素的辨別能力,影響著音樂記憶能力、音樂創造能力、內心聽覺能力等多重音樂素養的建立。它是一種強大的音樂能力,對人的音樂能力具有重要影響[3]。音樂聽覺能力的建構需要經歷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具有普遍規律,同時受環境影響。一方面,音樂聽覺與遺傳密不可分,每個人天生就具有不同的音樂聽覺天賦;另一方面,它又受環境因素影響,人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接觸音樂,通過多種媒介,無形中感知音樂、記憶音樂,積累音樂聽覺經驗。在后天經過專業的聽覺訓練后,音樂聽覺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注重學生低齡時期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是每個音樂教師教學的重點。

1.3 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

內心音樂聽覺是指在音響信息缺失的情形下,提取已存儲的音樂記憶并運用音樂思維,在內心想象音樂、理解音樂、創造音樂的一種高級音樂能力[4]。內心音樂聽覺是音樂實踐領域活動的必要前提,在與音樂鑒賞、音樂感知和音樂創作有關的活動中始終具有重要地位及決定性作用,決定了前述音樂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梢哉f,音樂聽覺訓練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5]。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和建立要經過后天長期大量的音樂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四個基本環節:感知、記憶、想象、思維[1]195-200。通過科學合理的聽覺訓練,為人們內心音樂聽覺的形成帶來良好的開端。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人類內心音樂聽覺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人耳快速發育,聽力十分敏銳,易于發展。一旦錯過這一時期,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將十分困難,必須付出大量努力才能達到與小學時期類似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小學這一關鍵階段,對學生開展系統且深入的音樂聽覺訓練,以培養其內心聽覺能力為根本目標。

2 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覺訓練存在的常見問題

2.1 在課堂中占比較小,缺乏系統性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研究,人們充分意識到了聽覺訓練在音樂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開始重視視唱練耳教學,但這種重視大多在專業的音樂學院中才能看到。小學音樂教育中,雖然教材標出了音高、節奏的訓練板塊,但是許多教師仍會忽略聽覺訓練,未深刻意識到聽覺訓練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些教師會在課堂中插入一定的音高、節奏訓練,但這些訓練幾乎都是針對所學歌曲的特點而開展的,并未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未開展專業系統的音樂基礎訓練。

2.2 形式單一,效果不好

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有些教師開展的聽覺訓練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形式不夠靈活,主要依賴鋼琴開展音高訓練,如彈一個音讓學生說出音名,讓學生說出用鋼琴彈出的節奏等,忽略了其他教學方式的使用。教師過于注重音高、節奏知識的灌輸,不以學生為主體,未做到寓教于樂,比如將訓練與游戲結合、聯系生活實際等。這致使聽覺訓練的效率不高,學生不明白訓練的意義,學習效果不佳,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不強,興趣缺失。

2.3 在開展聽覺訓練時不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

前文提到,聽覺訓練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音樂聽覺能力等,這就要求訓練能夠使學生懂得感知和欣賞音樂,甚至通過聆聽鍛煉形象思維能力,然而大多數教師很難做到這一點。有些教師的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的歌曲,對外的拓展學習與思考較少,這會使學生的聽覺體驗不夠豐富,缺乏對音樂的聆聽鑒賞,缺乏對音樂美的感知和體驗,音樂審美能力得不到提升,內心音樂聽覺能力也得不到鍛煉,自然無法實現培養“音樂的耳朵”這一目標。

3 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聽覺訓練的具體策略

3.1 將聽辨音高訓練與游戲相結合

音樂中,音高音準是基礎,準確把握音高音準是每一個學習音樂的人必須掌握的基本音樂能力。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圍繞音階開展聽辨音高的訓練,使學生對音的概念有基本的掌握與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容易感到枯燥無味,對此教師可將訓練與游戲結合,發揮學生積極、勇于表現的優點,活躍課堂氛圍,使聽覺訓練達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7個基本音分別用不同的小動作表示,如“do”是雙手戳臉的動作,“re”是剪刀手動作,“mi”是雙手比作ok的動作等,一直到“si”,之后用鋼琴彈奏音節讓學生辨別,邊模唱邊做出代表這些音的標志動作。起初學生的反應可能較為遲鈍,容易混淆,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協作配合、辨別聲音。同時,考慮到學生的音樂能力各不相同,可按音樂能力將學生搭配分組,以高帶低,在熟悉后舉辦聽音比賽,讓學生們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課堂環境輕松靈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辨別音高時,反應時間較長,容易出錯,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輔導。同時教師要每節課堅持開展這種音高訓練,鞏固復習,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為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建立打好基礎。

3.2 將節奏訓練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節奏學習是第一步。學習節奏能夠挖掘人的潛能,是人們感知和體驗音樂美的媒介和途徑。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探究創新有關節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被覺察感知,因此,教師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對學生開展節奏訓練。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生節奏型時,將“×”節奏比作小貓“喵”的叫聲,將“××”節奏比作鴨子“嘎嘎”的叫聲,將小附點節奏型比作小雞“唧唧”的叫聲,將三連音節奏比作打雷聲“轟隆隆”的聲音等。待學生熟悉后,教師可將這些節奏型組合成一小段節奏,讓學生模仿。如“2/4×× ××|×× ××||”即“嘎嘎、嘎嘎、嘎嘎、嘎嘎”,“2/4 ×—|×—||”即“喵—喵—”等。之后再提高難度,將幾種節奏型混合組成完整的四小節節奏,學生配合節奏表演小鴨、小雞走路時的模樣。如此通過模仿,學生更易理解生活中蘊含的節奏,記憶也更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對節奏的接受能力較強,但節拍的速度不穩,容易搶拍,很難形成穩定節拍。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結合實際音樂作品開展節奏訓練,引導學生反復練習,形成穩定的節拍感,培養節奏記憶,為內心音樂聽覺建構過程中的想象、思維環節鋪平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3.3 將聽覺訓練與形象思維訓練相結合

形象思維是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聯想等方式來揭示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通常廣泛使用在可觸可見的藝術中,如雕塑、建筑、繪畫等領域。但音樂不是如此,音樂形象是完全通過聽覺來描繪感知的,音樂家通過精彩的演奏將歌曲意蘊表達出來,聽眾只有通過聽覺產生想象、形成共鳴,才能再創造得到一個生動具體的音樂形象[6]。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審美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使用音樂比較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例如讓學生聆聽鋼琴的高低聲部,用聯想、比喻等方法形容對不同聲部的聽覺感受。除了單一樂器聲音的比較之外,教師還可讓學生注重聆聽歌曲首尾音樂力度的變化及樂曲情緒的變化,讓學生展開想象并描繪出來。如民樂合奏曲《金蛇狂舞》,一開始樂曲以明亮清晰的主旋律渲染出了熱情洋溢的氣氛,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在春節前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的興奮喜悅之情。樂曲結尾加上了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的烘托,使音樂情緒達到頂峰,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除夕夜晚熱鬧非凡、親人團聚一堂的美好情景,使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提高其音樂形象思維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想象力豐富活躍,教師應該利用這一優勢,開展更多的音樂想象訓練。如讓學生將腦海中想象的場景畫出來,用肢體語言配合音樂表達出來等,使其對音樂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加深音樂記憶,在有良好記憶的基礎上塑造新的音樂形象,創新音樂。

3.4 注重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

音樂欣賞可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面,使其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聆聽音樂時,有的聽眾能夠理解音樂作品內蘊,產生共鳴,而有些聽眾則缺乏對音樂的理解能力,無法感受音樂的魅力。要成為前者,必須重視音樂欣賞教育。教師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使用“情感體驗法”,其是“以音樂情緒、情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通過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更能感受與鑒賞音樂的藝術美,進而使情感體驗外化等手段,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7]。

例如,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給學生播放音樂的同時,插入豐富的畫面和視頻,將音樂作品與具體的實物聯系起來,使學生在音樂和畫面的刺激下身臨其境,提升音樂感受力。教師還應給學生講述歌曲創作時的背景及其蘊含的美好精神,使學生充分體會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激勵學生學習優良品德。教師可安排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分組表演歌曲,這樣能夠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所塑造的情境,產生情感共鳴。在學生表演后,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的表演給予細致具體的贊賞和鼓勵,點評各自的優點與長處,使學生自主體驗音樂情感,提升音樂鑒賞能力,鼓勵其獨立思考音樂所具有的內涵,形成獨具個人風格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思維的建立逐漸構建起內心音樂聽覺。

4 結語

聽覺訓練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容易被忽略,不受重視。教師應重視聽覺訓練的實踐教學,將聽覺訓練帶入小學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使學生建立內心聽覺,學會聆聽音樂、體會音樂、鑒賞音樂,發揮聽覺訓練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巨大價值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廖小芒,王文軍.音樂聽覺訓練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40,195-200.

[2] 霍穎.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聽覺能力的培養[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3] 徐瑞陽.關于歌唱者聽覺訓練與音樂學習的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3(1):144.

[4] 曾佳.關于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聽覺分析訓練[C]//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緲房平虒W及招生改革研討會論文匯編(教學探索與改革研究). 2017:171-177.

[5] 彭艷.論音樂內心聽覺及其培養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45-146,149.

[6] 李小青.淺析幼師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藝術科技,2015,28(2):235-236.

[7] 張琳.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方法與模式探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蔡宜霖(1999—),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王志軍(1970—),男,江蘇鹽城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

猜你喜歡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創新思維,讓小學音樂課堂充滿活力
小學音樂課堂實施豎笛教學的策略
高效課堂始于有效的導入
發聲練習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探究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品德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