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把握的華麗轉身

2023-08-22 01:16王繼卿
數學教學通訊·初中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整體把握情境創設

王繼卿

[摘? 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情境為媒介、以自主自悟為過程、以梯度與層次為習題編制重點把握整體. 文章通過教師前后一年的教學變化,指出教學中創新不可或缺,知識上的前后勾連與整體把握不可或缺. 通過同課異構,發現新的教學方向、新的教學經驗和新的教學路線圖,意義重大.

[關鍵詞] 整體把握;情境創設;自主自悟;螺旋遞進

引言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讓知識體系由單薄斷層到豐厚連續,由無序的點到有聯系的線,由瑣碎掌握到整體把握,關系到學生“知識樹”的構建,以及學生素養的提升,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盡管部分知識之間、單元之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也具有緊密聯系性. 葉瀾教授曾經提出要在“聯系中教學”,既包括知識的內在聯系,也包括生命活動諸方面的內在聯系,這里的“聯系”其實就是整體把握. 數學教師,應引領學生通過起承轉合,完成由“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變;應通過前后統整,完成由知識到能力的跨越;應通過單元梳理,完成知識內在機理上的結構性把握;應通過整體漸進的方式,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教師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負荷力與效能感,架構整體把握的課堂,既助力于難點突破,也助力于能力提高,更助力于素養提升,引領學生完成整體把握的華麗轉身.

從分數到分式,其中的“變”與“不變”意蘊十足,其承上啟下的意義,值得初中生深刻領會. 作為整式的一種補充,與此相關的諸多問題必須通過整體把握的方式涵泳:從數到整數,從簡單明了的固定范圍到具有多種可能的不確定范圍,分式在什么情況下有意義,如何將分式變形,作為分母的值為什么不能為零,約分與通分的依據是什么,深刻理解“分式及其基本性質”,對于學生后續學習分式方程和反比例函數究竟有什么幫助……弄懂諸如此類的問題,厘清其中的內在機理,對內生性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意義重大.

職業使然,一年前,筆者聽過市級骨干教師李慶智執教的“分式及其基本性質”(華師大版)一課,其中的一些講授細節到今天仍然記憶猶新. 時隔一年,近日筆者再次聽他執教的這一課. 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執教者,但課堂架構、教學走向、學生反應、教學源頭和教學理念等,都有所改變,其中的一些創新值得深思與借鑒. 如何大膽地“增”、如何勇敢地“刪”、如何巧妙地“補”、如何進行結構性把握、如何進行整體性架構,這一次,李慶智老師為大家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向、新的教學經驗和新的教學路線圖.

以情境為媒介把握整體

整體把握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莫過于理論歸納與情境滲透. 初中生的形象思維發達,具象記憶牢固,通過情境滲透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入境始于親”,適宜的情境直指學生的情緒層,能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反應,促使學生高效把握整體. 當學生沉浸在情境中時,植入感顯得自然而然,學習效能感更加明顯.

毋庸置疑,對于“數與式”之間、“分數與分式”之間的區別,對于兩者的指向范圍,對于兩者的基本性質,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是比較清楚的. 當然,兩者的獨立性與關聯性,“同”與“不同”的細微差別,分母不等零在分數與分式中的不同重視情況,等等,還有待進一步理解與鞏固. 如何較為細微地進入到一種由此及彼的知識勾連的情境中,如何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整體,這些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水平. 畢竟,由舊知到新知,內在關聯上的明晰是大有必要的.

且看李慶智老師前后一年課的不同設計及環節:

【一年前】回想一下,小學階段我們學過的分數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 回顧一下,初一時我們學過的相關知識,其中有整式這個概念,它能夠表示一定的數量關系. 但是,僅僅用整式表示數量關系,有時在現實中是不夠的. 大家都知道分母中出現字母的就不是整式,既然不能稱作是整式,那么應該稱作什么呢?應該稱作分式.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分式的基本知識.

【一年后】設計游戲,有六張卡片分別寫有“3,5,a,b, t+c,w-6”,請你任選兩張卡片,運用“+,-,×,÷”四種運算符號,組合成幾個新的式子,然后用你的火眼金睛分辨:哪些是我們曾經熟悉的“老面孔”,哪些是我們未曾見過的“新面孔”. 這些“新面孔”究竟有什么新的特點?

不難看出,一年前的新課以理論開路,從舊知復習到新知引入,采取的是開門見山的方式,而且主要發揮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種方式比較常見,而且也比較傳統、比較平淡. 由此,學生的興趣缺乏、注意力渙散以及課堂效果低下,也就不足為怪.

一年后的新課則有意識地打破了平淡、傳統、常見的植入方式. 筆者驚喜地發現,李慶智老師以情境為媒介把握整體,一方面較快地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以新的架構方式改變了新知的引入過程,使之變得自然而然,變得生動有趣. 僅僅從理論灌輸到游戲互動的過渡,新式子的紛紛“出籠”變得自然而然.

長期以來,數學教師有意無意忽略了情境的力量,包括李慶智老師一年前的教學,總是以理論的直接灌輸為特征,而缺乏鮮活情境的支撐. 而這一次,李慶智老師超越自我,打破了原有秩序,通過情境促使學生思維開闊與伸展. 可見,從鮮活的情境中把握整體,給學生新奇感和代入感,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以自主自悟為過程把握整體

整體把握的能力是靠教師一次次強調去提升,還是靠學生一點一滴自主自悟提升呢?顯然,后者才是更值得稱道的. 無疑,當學生主動進行思維上的爬坡,自覺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本質勾連,自愿進行學習內容的機構性把握,那么數學學習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相反,知識之間的系統組合、學習上的舉一反三、效果上的事半功倍必將成為常態.

關于分式的基本性質,給學生直接出示公式是一種方式,給學生順溜的口訣也是一種方式. 比如,一年前的李慶智老師引出分式概念后,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口訣:“分式形式像分數,分母為零無意義……”口訣前后押韻,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記住. 但是,對于“為什么分母為零無意義”等問題,學生缺乏一個必要的、合理的、由此及彼的推理過程,缺乏對其內在規律質疑、交流而達成共識豐富的過程. 事實上,這個過程或這個順序不可或缺——做精做活思維爬坡的過程,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質疑精神的萌芽、數學經驗的積累是有好處的.

對此,一年后的李慶智老師不再急于給學生呈現公式及口訣,而是不疾不徐,先從學生的自主探索開始,慢慢引出相關概念,再把字母引入到分母的游戲中,李慶智老師并沒有直接歸納分式的定義,而是拋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些陌生的‘新面孔與我們曾經學過的分數有相同點嗎?有不同點嗎?其異同在哪里?你能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抓住其不同點總結其本質嗎?”“如果讓你給分式或其基本性質下一個定義,你認為要注意的核心是什么?”

李慶智老師的這一探究環節,讓聽課的老師不免擔憂:這樣行嗎?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分式的本質嗎?如果學生對“分式”的基本定義模棱兩可,其總結的分式的本質會不會偏離核心概念的范圍?相較于個別老師的擔心,事實上,了解李慶智老師的部分聽課老師一直很篤定,因為他們知道李慶智老師的教學追求與風格:沒有一定的把握,李慶智老師不會在公開課中直接“實驗”,不論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或細微環節,都彰顯著李慶智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彰顯著李慶智老師對教學課堂的正確架構,彰顯著李慶智老師建立在自信基礎上的教學創新.

事實證明,李慶智老師放權并非沒有道理,學生的歸納盡管不精練、不全面,但已經很不錯了,尤其當李慶智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數與分式時,學生隨后的回答已經無限接近正確答案了:“因為分母與除數一樣,不能為零. ”“對,分母不等于零這一點太重要了. ”“從整體上看,分式與分數的形式是一樣的,只不過,字母意味著多種可能,取值范圍更廣,因而分式更具一般性與廣泛性.”“既然分式與分數有雷同點,那么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運用到分式上.”……諸如此類的回答中,聽課老師發現學生都能用已有的數學經驗解決新問題,初步具備了舉一反三的意識與能力. 而這,既得益于教師放權,又源于教師恰到好處的引領. 通過類比思想將相關知識統領在一起的方法一直滲透其中,師生共同實現了整體把握的華麗轉身.

以梯度與層次為習題編制重點

把握整體

概念明晰后,通過一定分量的練習鞏固是數學教學中的常態. 一年前,李慶智老師出示了相當分量的習題,以便鞏固學生所學. 其中的一些習題綜合囊括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及基本目標,包括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最高次項系數都為正數、都不含“-”號、都為整數等. 事后證明,預料中的順暢與精彩并沒有如期而來,學生解答上的含糊與思維上的障礙是必然存在的. 通過認真反思,李慶智老師意識到,習題編寫過程中未能注重梯度與層次是主因,未能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編制習題是次因.

一年后,李慶智老師避免了上述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無順序、無梯度、無層次編制習題,而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整體訓練.

問題1:如何理解分式的變號法則中的“同時改變”和“只改變其中一個”之含義?

問題2:化簡.

上述題型,既有概念理解,也有方法反思;既有達標訓練,亦有變式訓練. “問題1”強調分式的變號法則的不可動搖性,可以避免變形與運算時出現錯誤. “問題2”的化簡呈現出了如下梯度與層次:從沒有系數到系數的出現再到系數符號的變化,從分子、分母是一個多項式到兩個都是多項式. 這樣的題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遞進感與內在聯系性,學生由此充分經歷了循序漸進的過程. “問題3”有一定的難度,既是對分式有意義的綜合印證,亦是對分式的值為零這個條件的綜合運用,更為后期檢驗分式方程是否有增根奠定了基礎. 這樣的題型銜接舊知與新知,不失為一次整體性回籠,也是有意義的結構性把握. 如此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葉”,既是數學有序學習的需要,亦是學生嚴謹性思維提升的需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知識的銜接點、內容的生成點、方法的拓展點需要教師把握整體. 關鍵在于,這樣的整體把握是否基于學生學習的效能感與可塑性,是否幫助學生經歷了完整的螺旋上升過程,是否真正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寬度與深度. 教師應該綜合運用“連線串珠”的方法,變“零散割裂”為“起承轉合”,為高效課堂賦能,為學生思維提升助力.

結束語

實踐證明,整體把握能夠實現零散知識之間的本質勾連,有利于學生整體觀、大局觀、長遠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闊與素養的提升. 一年前和一年后,不僅是教學資源、教學框架和教學路線圖的變化,更是教學哲學的重建,是“以生為本”理念的適中落地和整體把握的華麗轉身.

猜你喜歡
整體把握情境創設
神馬都是浮云
整體把握 自主自悟 探究延伸
關于高考歷史復習策略的分析
以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讓閱讀教學走向有效
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
情境打動孩子心靈,提高閱讀感悟效果
幼兒在體育游戲時情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選擇生活情境的誤區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