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不能只有“溫度”沒有“深度”

2023-08-22 01:16賴啟茂
數學教學通訊·初中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深度教學雙減初中數學

賴啟茂

[摘? 要] 文章以“4.3.1 角”的教學為例,闡述數學教學不該減去必要的環節,如新知緣起、數學探究、數形滲透等,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力圖讓學生學到有“深度”的數學.

[關鍵詞] 雙減;初中數學;深度教學

“雙減”背景下,一線教師們往往會考慮,結合教學實踐到底有哪些可減的呢?于是乎,八仙過?!黠@神通. 教師們都在探索,怎樣的教學才能既讓學生減掉一些時間或環節(筆者稱之為教師給學生的“溫度”),又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方法,不影響應試效果. 因為各地評價師生仍以成績為主要因素.

日前,某市名師來我縣“送教”,開設“4.3.1 角”公開課教學,聽課者倍感教師的“溫度”滿滿,學生也似乎學得很快,所以這節公開課受到不少教師的好評,甚至個別教師還風向標式地引領一線教師這般進行教學. 筆者細細思量,從數學教學的本真來看,認為其中有諸多問題值得商榷. 現采擷其中幾個教學片段,供大家探討.

教學片段的評析及改進

1. 教學片段1:角的引入

授課教師利用表格,先引導學生復習線段的定義、線段的表示、線段的度量,然后話鋒一轉,“這節課我們學習角,類比線段的學習過程,我們要學習角的定義、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學評析? 在此數學片段中,教師的“溫度”體現在,盡快讓學生從“線段”進入“角”的學習,直接點題,“減去”了新知識產生的自然性、合理性、必要性的引領. 授課教師的目的是節省時間,開門見山,提高課堂教學45分鐘的效率. 殊不知,這一“減”,就減掉了數學味,把數學課變成了數學知識課,讓學生失去了一次數學體驗,即經歷數學新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

這里有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1)為什么學習了線段,接下來就要學習角?

(2)線與角之間有什么聯系?

(3)為什么學習角要像學習線段一樣,學習定義、表示和度量?

顯然,授課教師采取的方法有硬塞之嫌:一,學習線段后,就學習角;二,學習角,就類比線段的學習方法. 有引導,沒有過渡,沒有解釋.

教學改進? 數學知識在教材編排中是螺旋式上升,逐步引申和發展的. 數學知識點分散在各課時的教學中,但教師應從數學教學的整體觀和系統觀出發,把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都放在數學學科整體背景之下進行,讓學生通過一個知識點或一節課的學習,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因此,角的引入,教師應追根溯源:線是怎么形成的?線又怎樣形成角?幾何圖形最基本的元素是點,從點到線,從線到角,是這樣依次遞進的——“點動成線(射線)”“線(射線)轉成角”,并配置相應的多媒體動畫演示,這樣教學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角的動態生成. 此時,角的定義在學生的腦海里呼之欲出了,教師再請學生用語言表述,學生自然對答如流.

如果教師這樣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習“線”后,再學習“角”,就變得自然順暢了,點、線、角也有了一脈相承的動態聯系.

從角的起源看,古希臘人是為了描述方向的改變,所以產生了角,而認識角是以對直線的認識為基礎的. 生活中,我們說“一直走”,指的就是不改變方向地走,而拐彎,則意味著改變方向,這就會出現角.

所以,用“點動成線”“線轉成角”的方式引入角,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都蘊含了數學教學的人文性.

2. 教學片段2:角的表示

授課教師讓學生自學課本(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132頁)關于角的表示法那個自然段,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四個角,讓學生用從課本中學到的方法表示黑板上的各個角,教師再規范各種表示法.

教學評析? 授課教師的初衷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盡快掌握角的表示法.但實際效果是,學生能照搬課本上角的四種表示方法,純模仿. 學生心中最大的疑惑是,為什么要學習角的表示法?角為什么有四種表示方法?就用一種不行嗎?各種表示法之間有什么關系?什么情況下用哪種更好?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探究心理需求,教師全然不顧,用“自學”的方式就“減去”了. 表面上看,減去了角的表示法的產生過程,節省了時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訓練角的表示法,展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溫度”,能達到快速掌握的效果,然而,這種“溫度”恰恰喪失了學生學習數學需要磨煉的通性通法探究過程.

教學改進? 當學生明了了怎樣的圖形叫作角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角的表示法學習的必要性. 因為平面上可以畫無數個角,怎么區分不同的角呢?每個角要給它取一個名字,而為了便于描述不同的角,角的表示法的學習就應運而生. 那怎么表示角呢?考慮到角的構成要素,即公共頂點和兩條射線,因此一般可用三個大寫字母表示一個角(表示角的頂點的字母寫在中間). 但是,用三個大寫字母表示角時,不管寫還是念都比較麻煩,因此,在不引起誤會的情況下,可用表示角的頂點的大寫字母來表示. 然而,在復雜的圖形中,為了讓人直接、快速地感知某個角,可用數字表示這個角. 又因為幾何起源于古希臘,當時的人們用希臘字母表示角,所以用希臘字母表示角沿用至今.

這樣教學,學生便能充分領悟到角的表示法的必要性,并能深刻感受到各種表示法的來由及適用背景,學會邏輯地思考和恰當地運用角的各種表示法,而不是只把角的四種表示法當知識硬記,使用時生搬硬套,錯誤頻出.

3. 教學片段3:度、分、秒的轉化

授課教師直接對學生說,角的單位是“度、分、秒”. 那么,“度、分、秒”怎樣轉化呢?可類比時間的換算,即1時=60分,1分=60秒,而角的換算是:1度=60分,1分=60秒. 接著,教師給出關于角的“度、分、秒”換算的題目,學生先做,教師隨后講評.

教學評析? 授課教師基于學生在小學時已經學會時間的度量及換算,就引導他們完全套用于角的度量和換算. 教師減去了從“度”到“分”,從“分”到“秒”是越來越精確地刻畫角的環節,旨在讓學生快速掌握所學內容,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溫度”. 從應試角度看,學生果然能較快學會角的度量及換算,所以這種教學方法被不少人追捧. 但仔細琢磨,學生在小學時學過角的度量用“度”表示,且會用量角器量出一個角的大?。▋H限于度). 到了初中,怎么就變成角用“度、分、秒”度量了?而且“度、分、秒”的換算為什么與“時、分、秒”換算相同呢?可見,在學生的認知進程中,突然來了一個不明就里的“急轉彎”. 實際上,是授課教師不自覺地用自己爛熟于心的知識錯估了學生的認知背景,忽視了學生認知過程的“慢”動作.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角已用“度”表示了,為什么又冒出“分”“秒”來?二是為什么“度、分、秒”的換算與“時、分、秒”的換算一樣?

授課教師跳過這兩個問題,直接告訴學生結果,然后把重點放在“度、分、秒”的換算練習上,學生錯失了一次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科學研究方法的歷練,而且,學生在練習角度換算試題時,思維還只停留在數字游戲的層面,與角的圖形意識脫鉤了.

教學改進? “角”這個概念具有“數”“形”兩重性,當展示一個角時,即表明一個圖形,其中蘊含了這個角的大小. 小學生對角的度量僅限于“度”,初中要用更精確的“度、分、秒”去度量一個角了. 于是教學可從這里切入,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步驟一,讓學生用量角器畫一個“1度”的角.

教學說明:一個角的大小,僅限于用“度”表示時,其基本單位是1度,小學生往往只有1度的角的數量意識,缺乏1度的角的圖形意識. 通過畫1度的角,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1度角的圖形(特別是兩射線張口的大?。? 當學生對角有這一基本認識后,再觀察其他角,他們就知道它們只是1度的角的倍數而已,從而自覺地從數、形兩方面對角進行考量.

步驟二,提出問題:有沒有比1度更小的角?有的話又怎么度量呢?

教學說明:當學生對1度的角有深刻的認識時,教師提出這個問題,便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發生了沖突,他們就會對這個問題高度關注. 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比1度小的角是存在的,這從形的角度更能直觀感知. 那么,度量小于1度的角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步驟三,當學生對怎樣度量小于1度的角感到困惑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把1度的角分成60等份,其中1份為1分,再把1分的角分成60等份,其中1份為1秒. 因此,為了更精確地度量一個角,我們引入了單位“度、分、秒”. 這樣能讓學生對1分的角、1秒的角,除了有“數”感,更有“形”感;能讓學生在做角的運算題時,不僅在做“數”的變化,還會聯想到角的“形”的變化. 至于為什么采用60進制,教師可引領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閱讀材料”部分,這時再與時間換算聯系.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度、分、秒的換算練習.

教學反思

1. 減了緣起,新知成為“浮萍”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與其說學習數學,不如說學習數學化. 數學教學應該模擬數學家發現(發明)新知識的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并體驗、感悟新知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而不是只教學現成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片段1中,授課教師復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后,突兀地冒出一句“這節課我們學習角”,此時學生感到一頭霧水. 原因是授課教師減去了知識產生的原因,新知成了不知哪里飄來的“浮萍”. 因此,數學教學無論怎么減,都不該減了“源頭活水”.

2. 減了探究,新知淪為技能

角的表示法達4種之多,自然有它們形成的歷史原因,并且每種表示法在何種背景下使用更優都有考量. 數學教學應該乘勢而為,把角的表示法的學習設置成探究的過程,讓學生感知每一種新方法的出現都是因需而生. 此外,數學本身也是伴隨著不斷解決新出現的問題而不斷發展的,因此,教師主觀上不能把數學知識簡單化,當作技能讓學生熟練掌握即可. 數學教師應挖掘知識的數學教育功能,讓每個知識點的教學,都能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因為即使只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3. 減了數形,思維無法入微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 很多數學概念都具有“數”“形”兩重性. 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去揭示所學內容,這樣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及此后靈活運用知識. 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形”的教學熏陶,學生能逐步形成數形結合意識,從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學習角的“度、分、秒”換算時,授課教師沒有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進行度、分、秒的度量與換算”,而是簡單地說,角用“度、分、秒”表示,至于怎么換算,與時間的“時、分、秒”一樣. 這種“一帶而過”的教學,學生雖然學到了“度、分、秒”的度量與換算方法,卻丟失了這部分內容能帶給學生的數學價值與數學啟迪.

結束語

“雙減”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讓教育回歸它的本真,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 因此,“雙減”是減去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東西. 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因為“雙減”而讓教學變得“短、平、快”. 追求“短、平、快”,即便學生熟練掌握了某種數學技能,也只是學到了非常淺表的數學,沒辦法悟到數學的真諦. 因此,教師給予學生過多的“溫度”,是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真正提升的.

真正的數學教學是“農業”,該“播種”時“播種”,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該“除草”時“除草”,一樣都不能少,教師只需靜待花開. 唯有如此,學生學到的數學才是有“深度”的真正的數學,數學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功效才能真正發揮.

猜你喜歡
深度教學雙減初中數學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課堂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的資源設計
例談數學教學中的“頓悟”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學案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團精神,開展合作學習
談能力導向的深度教學及相關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