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形成性評價策略的探索

2023-08-23 04:00張海丹
考試周刊 2023年29期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新課程標準美術教育

摘 要:基礎課程改革必然帶來對教育評價的重視,筆者通過新課程培訓和教學實踐之后,對現在的美術作業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筆者認為美術學科評價應重視過程性、階段性、交流性等具體系統的形成性評價策略。

關鍵詞:美術教育;新課程標準;美術作業評價;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9-0150-04

我國當代美術教育的現狀受時代局限和體制的局限性較大,學生評價體系單一。即使有多樣的評價形式內容也很泛化,缺少一個相對完善且有理論支撐的全面的評價體系等問題,直接影響美術教學的效果,阻礙了素養美育的發展。

新課程倡導構建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課程評價體系。說新課程實施以來,大多是處于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嘗試,根本性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一、 小學美術教育的具體表現

(一)評價作業過于等級分明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憑借個人的審美給出一個優秀或良好,評上優的卻不知好在哪里,評上差的也不知差在何處……導致學生不明不白地學,抑制了美術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則失去對美術的興趣。

(二)評價過程中教師的主觀價值取向

愛因斯坦曾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動力。正因為對事物產生了興趣,愛迪生才由學母雞孵蛋開始,一步步鉆研探索,最后終于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學生起初對畫畫都是感興趣的,但是教師不因勢利導,很容易損傷他們對繪畫的積極性。部分教師誤以為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以個人的審美價值來評判他們的畫,他們就會覺得繪畫是一種負擔,失去信心,逐漸失去對繪畫的興趣。

(三)重終結評價輕過程評價

對外在行為目標的迷戀使得評價者將眼界直接指向教學結果,用作業指標代替學習過程,而忽略了其中的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以及意志力和學習動機等因素。

(四)評價標準的單一性逐漸趨于多樣化

美術作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評價標準的不定性,不同的學習領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影響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興趣的調動。例如,在設計-應用中課程中,其評價的要點在了解設計的原理和過程;了解功能和造型的統一;了解人體工程學相關的知識;了解不同材料特性巧妙地進行創意設計。而造型與表現領域中的評價要點則是:選擇造型方式,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有意識地運用等。

(五)評價形式大于內容

現行的美術作業評價形式的確趨于多樣化,如自評、他評、互評等。

這里所指的“形式”主要是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但是評價內容“泛化”,這里所指的“內容”是指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評價。新課程實施以來,可以發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的方式多樣化,隨處可見的師評、互評、自評,學生成長檔案袋、淡化記錄、隨堂點評等,形式新穎,花樣繁多,但真正有意義的、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評價并不多,評價活動往往流于形式。

綜上,構建一種全程式、互動式的形成性美術作業評價體系甚為重要。

二、 小學美術形成性評價具體策略

(一)課前導學單、課中學習單和課后反饋單結合的評價方式

課前導學單是教師將本課相關聯的內容羅列出來供學生上課之前廣泛收集整理,為課中分享資源作準備,這樣的課堂生成豐富多彩,視野開闊,也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拓寬了學生知識面。課中學習單資源集中,將課前的所知進行整合和分享,提升了學生協作能力。課后反饋單很好地反映本課掌握的情況,便于進行查漏補缺。

(二)課中的階段式評價

1. 激趣階段

如小學二年級《春天在哪里》中,學生對短短幾秒鐘內春風吹拂過后,萬物復蘇的情景驚嘆不已,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導讓他們能主動地去“畫”,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就自覺積極投入后續的課堂學習。

2. 創意階段

通過激發學習興趣,由好奇進入創意構思階段。學生的想象力天真爛漫具有童趣,在《水墨滴畫》教學中有的學生墨點遇水滲化,畫出了一片片金錢草的葉子;有的學生則添加幾筆葉脈畫成荷葉;還有的學生在墨團上添加幾筆枯筆就是一幅山水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苯處煂Ω挥诨孟氲膭撛焖季S的學生,給予尊重和維護和肯定。

3. 呈現階段

展示評價階段是重要的階段。教師一定要掌握好評價尺度,從激趣到構思再引導深化主題。如在《徐悲鴻與奔馬》一課的展示評價中,用卷軸的方式展示,展出不同姿態的馬,學生之間的筆墨比較,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后期教師出示徐悲鴻作品,進一步加深對徐悲鴻畫馬技法及情感上的了解,感受徐悲鴻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為了更好地踐行過程形成性評價,教師特地制訂了一張美術學科評價單。(如表1)

瑞祥實驗學校美術室制

A. 結果階段評價的原則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從學生終身學習需要出發,理解中小學生眼高手低,不能脫離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不能脫離學生實際水平和生活經歷,不能以成人的審美標準來衡量學生作業。

B. 不同的學習領域有不同的評價要求

由于美術學科的特殊性,決定其評價的獨特性,美術作業評價的標準有一定的“不定性”,不同的學習領域有不同的評價要求。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前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評價要求對理解能力弱、感知較籠統的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傾向于理解、認識、感受、對所熟悉事物的簡單表現的層面。對有一定清晰的感知覺,有意注意開始占優勢的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了解、掌握淺顯的知識,涉及一些簡單運用,并能寫生。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有一定水平,有意注意占優勢,興趣趨向穩定,模仿力稍強的高年級學生來說是能掌握淺顯的造型知識和美感規律,了解繪畫種類、工具、畫家、作品及表現方法等。

欣賞—評述則注重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欣賞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個體差異,欣賞能力的評價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以啟發對美術興趣,及參與認清為主要評價內容。中年級學生認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能描述對象,表達感受。高年級以能否欣賞中外美術優秀作品并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能否認識美術繪畫材料、形成、內容等。

綜合—探索領域,注重課程標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只有深刻理解以上學習領域的要求后,才能客觀地評價學生作業。

(三)結合多元評價方式

1. 生生互評

通過課后作業反饋單進行生生互評,使點評有針對性和準確性。

2. 自評

對獨立作品或者合作完成的作品,有客觀的評價和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以及以后努力的方向。有助于提升學生觀察能力和審美判斷的能力。

3. 教師點評

教師的總結性點評起到提示重點和闡明本課的學習要求及精神的作用。主要以贊賞為主,提出有針對性的不足為輔。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現行的一些評價制度層面及操作層面上的一些問題的反思。為了更好地實施評價機制把握評價的實質,確立了以下幾點評價原則:

1.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果教師拿著手中的標準答案為標尺,那么相信有很多學生對美術的熱情會大打折扣,其實走出標準答案的誤區在美術課堂上學生的答案往往令教師意想不到。比如,在2012年5月17日的瑞安優質課評比當中徐勇老師的《走進大師凡·高的生活和繪畫》中,讓學生比較兩幅自畫像,當時學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而且都非常自信堅持己見,作為教師當然知道其中有位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應該怎么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觀點是不對的,或者是讓學生談談對這兩幅自畫像的背景,筆者認為應該像“踢足球”一樣,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錯了。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廣泛地從學習能力交流合作和審美表現等多方面對學生實施評價。

2. 評價應該重結果,更應該重視學習的過程

一味追求結果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評價就會失真。這也正是筆者提出課堂三段式評價的理由所在。

3. 以學生為評價主體的身份參與評價活動

評價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一個觀點。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在評價中學生也是主體。

(四)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該體現激勵性,提出針對性的輔導真正做到以評促教

針對美術課程特點來看,教師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作為評價基礎,更好保證教學與評價之間的統一性。如:形成性評價,都會加強學生對美術內容的把握程度。這樣既能夠讓教師觀察到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基礎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能反映學生在美術中的學習態度,有利于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同樣,在評價學生美術情況時,教師要注重評價結果的激勵性,以便于優化學生在美術中的心理特征。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的疑問,讓學生明白美術學科在小學教育中的意義,有助于營造一種輕松化、穩定的評價氛圍。

例如,教師只有嘗試建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才能讓學生擁有強烈的自信心。通過這種評價方式,能夠體現學生在美術評價中的整體性、綜合性,還能讓學生進一步發現自身在美術學科中的弱勢,有助于穩固學生在美術中的基礎。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評價機制中的表現,以便于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行為。

(五)采取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方法

在小學美術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方法,更好地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美術潛力,這對掌握學生美術情況是必要的,容易讓教師了解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從學生日常表現入手,以便于調整美術教學中的節奏,有利于引起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重視。通過上述評價過程,能夠糾正學生對美術學習的錯誤觀念,讓學生盡快投入美術課堂之中,有助于學生清楚自身在美術中的不足之處。

例如,在傳統評價過程中,部分教師作為美術評價中的主體,使得學生在評價中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多。但在多元化形成性評價過程中,不僅教師成為評價主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形成評價主體。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美術評價中的結果趨向客觀,還能讓學生了解自身在美術課程中的優點、缺點,有利于修正學生在美術學科中的不良習慣。同時,評價學生在某一課中的美術作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以及其他學生形成三方評價,減弱學生對評價結果的畏懼情緒。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作品創作有著進一步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創作過程中的得失,有助于提升學生在美術作品中的創造能力。同樣,可能有些學生在評價中收獲較少,那么教師也要以積極、正確的教學態度來化解學生在美術創作作品中的疑問,有益于轉變學生對美術評價的看法,真正凸顯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意識。

總的來說。在小學美術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顯示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優化學生對美術評價的認知興趣,這對學生熟知自身評價是重要的,容易激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這一評價過程,既會讓教師清楚了解傳統評價教學中的弊端,還會讓學生沉浸美術評價之中,有利于強化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的能力。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傳統評價方法,使用形成性評價優勢,更好地提高學生在美術創作中的積極性,這對學生學習美術是有利的,容易讓學生熟知美術課程中的各項問題。同時,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評價氛圍,以便于學生從美術評價中獲取經驗,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張慶.小學美術教學評價方式的實踐與研究[J].學苑教育,2015(8):67.

[2]唐信霞.淺談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時期的“情景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8):61.

[3]畢瀚書.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08(1):121-122.

[4]王芳,趙欣.教具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15-16.

作者簡介:張海丹(1983~),女,漢族,浙江瑞安人,浙江省瑞安市瑞祥實驗學校,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猜你喜歡
形成性評價新課程標準美術教育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分析
淺談小學生的美術教育
基于視覺識別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
中藥分析綜合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思路與實踐
聽障兒童美術教育方法研究
論形成性評價與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