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的美育向度

2023-08-24 17:29汪洵
藝術評鑒 2023年13期
關鍵詞:實現路徑美育

【摘? ?要】高師美育具有專業性和師范性的雙重特性,師范生是當下的美育受教者,更是未來的美育施教者,因此,高師音樂學專業的每一門課程都承擔著雙重使命?!稑防砼c視唱練耳》是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平臺課程,它將基礎理論與音樂實踐有效結合,培養師范生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基本音樂能力,使師范生更好應對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新時代新征程上,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必須做到重塑教學理念、深化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模式、革新教學方法,方能實現課程的美育價值,夯實師范生的美育素養,提升未來音樂教師“以美育人”的能力。

【關鍵詞】美育? 樂理與視唱練耳?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3-0117-06

18世紀50年代,德國哲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首次提出了“美育”概念。席勒認為,美育是理性與感性的橋梁,美育以感性為基礎,開展人格教育,以發展敏銳的感知、豐富的情感及精彩的想象力等感性能力為目標實施創造教育。美育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美育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工作。1995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指出教育歸根結底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因此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目的是為祖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世紀以來,人們對美育的認識與實踐不斷深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在2015年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對“全面發展”這一概念的界定進行補充,增加了一個“美”字,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豐富了美育內涵,拓展了育人價值,厘清美育與德育的關系,確立了美育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地位,為學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突出美育的必要性

(一)突出美育是課程教學改革的自身要求

在深化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改革過程中,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接連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且將其作為各門課程教學實施的綱領性文件,以期提高音樂學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義務教育需求的美育教育人才。

作為音樂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樂理與視唱練耳》以對音響的感受為立足點,將基礎理論知識融入其中,以音響化的方式再現知識性的內容,通過彈、唱、讀、聽、寫等形式,引導學生全面獲取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提高音樂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涵養音樂美育能力,為進一步學習音樂學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梢?,本課程的實質是在音樂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不斷拓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進而使其音樂感知力得以有效提升,通過理性認知,構建感性聽覺能力,為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乃至音樂評論、音樂賞析等一切音樂實踐活動打下堅實基礎,追根究底,其實是對學生底層審美能力的建構。

刪繁就簡,《樂理與視練耳》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如果不從美育維度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難免會陷入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割裂的狀態:樂理學習以理論講理論,為解題而解題,脫離了音樂本體與實踐;視唱練耳訓練將音樂解構為節奏、音程、和弦等要素,分別進行聽唱訓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略了音樂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二)突出美育有助于培養新時代師范生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強調藝術課程的育人取向,指出藝術課程具有審美性、情感性、實踐性、創造性、人文性等特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等的重要課程。音樂教育是審美的教育,更是道德、情操和心靈的教育。音樂教育在弘揚真、善、美的過程中,實現以美育人、以美潤心的教育價值。音樂教育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教師具有與時俱進的綜合素養,培養未來音樂教師的高師音樂學專業亟須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接受美育的質量和未來實施美育的能力。

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審美感知是藝術學習的前提,藝術表現是藝術活動的重要評價內容,創意實踐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文化理解則是藝術教育的高階目標,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其中包含可聞、可見、可教、科學的具體且有形的知識與技能,更有抽象無形卻可感可知的真、善、美的表達與傳遞。落實到《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講授和音樂技能訓練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更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有從美育維度出發,以音樂審美培育為核心,以音樂綜合素養發展為主線,以音樂基礎知識學習與基本技能養作為落腳點,才能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未來音樂教師。

二、《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實施美育的立足點

從高師音樂學專業的《樂理與視唱練耳》特定的課程特點和課程目標出發,該課程美育教育的實施立足于音樂美育功能的發揮、道德情操的陶冶、創新意識的培養等方面。

(一)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

1.豐富情感體驗

審美對象在實施美育時不可或缺,而作為重要藝術門類的音樂,其本身就具備豐富的審美資源,可以為實施美育提供絕佳載體?!稑酚洝分杏涊d:“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币魳烽L于抒情,常常與人的情感形成共鳴,它以抑揚婉轉的旋律、疏密有序的節奏、形態多變的織體、明暗交替的音色等傳遞著豐富的情感,直達心靈,使人充分感知到音樂“美”,迸發出“情”,進而引領人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追求,幫助其形成高尚的審美趣味、獲得敏銳的審美能力。如根據東蒙民歌改編的無伴奏合唱《牧歌》用婉轉悠長的曲調營造出遼闊空曠的意境,在學生的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大草原的美麗畫卷,從而誘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又如新疆維吾爾族雙人歌舞曲《阿拉木汗》,采用一問一答的表演形式,贊美像鮮花般美麗的姑娘阿拉木汗,輕快的節奏、活躍的旋律、風趣的歌詞,向學生展示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浪漫與熱情,激發起他們對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再如小提琴獨奏曲《吉普賽之歌》,用豪放自由的散板、纏綿憂郁的中板、熱鬧歡騰的快板展現了吉普賽人居無定所卻樂觀堅韌的民族性格,喚醒學生內心不屈服于命運、勇于面對生活挑戰的英雄主義情感。

2.陶冶道德情操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與德相互交融,立德樹人離不開美育。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通過音樂語言用美的形象感染學生,進而陶冶他們的情操。陶冶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過預設情境感化和熏陶學生。陶冶不會一蹴而就,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功效,卻能浸潤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品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正如荀子《樂論》所云:“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比?,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神似精細工筆,清新淡雅、層次分明,將古典音韻的格調發揮得淋漓盡致;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史詩般的結構、華麗的技巧、壯闊的意境充分體現了震撼人心的民族魂;交響樂《紅旗頌》以宏偉莊嚴的歌唱性主題,表現了中國人民在黨的紅旗指引下,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革命氣概,促使聽者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3.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币魳方逃菍徝澜逃?,也是情操教育,更是心靈教育,同時不能忽視的是音樂可以豐富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所以它更是一種創新教育。許多科學家也是了不起的音樂家。比如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出色,他曾表示:“我會用音樂的方式看見我的生命?!卞X學森則說:“音樂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讓我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式?!眲e開生面的音樂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創造欲,調動他們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使他們獲得活躍的思維、自由的聯想和廣闊的想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創造熱情。如即興演奏、即興演唱、即興創編等音樂實踐活動可以提供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讓他們體會自由運用心靈、大腦、身體的快感,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潛能。

(二)立足師范生的核心素養

2022年藝術課程新課標中指出:“藝術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教師要深入理解藝術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學業質量,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個性特點和學習經驗,設計實施教學?!苯處熜枰心芰ν诰蚪虒W內容中的育人價值,結合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成長需求,設定循序漸進的教學目標,潛移默化地理解藝術之美,從而懂得學習藝術課程的價值與意義。教師需要有能力建構知識與能力教學體系,透過現象看本質,將知識與技能嵌入到綜合性藝術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聯結,形成審美思維。教師更需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熟練自如地運用傳統材料與現代媒介,充分調動學生視、聽、觸、動等多種感官,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思考與創造,鼓勵他們借助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進行美的創造與表達。

師范生未來要承擔起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任務,師范生自身的審美修養和美育能力將會決定他們未來的從教能力。因此,高師音樂學專業培養目標理應與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高度契合?!稑防砼c視唱練耳》教學應以培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潛移默化地實施美育,使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同時注重價值引領,實施課程思政,將美育與德育相結合,以美育為突破口,樹立“育才于美,以文化人”的教師培養理念。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程教學全過程中,通過靈活、合理的教學模式,科學、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練就音樂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美育能力,形成職業素養,培養創新思維和文化理解力,成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未來音樂教師。

三、《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的美育實踐路徑

(一)重塑教學理念

從美育的維度審視《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意味著課程需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融合,并落到實處,著眼于師范生全面發展進行教學。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學專業必修課,擔負著培養師范生底層音樂素養和未來教學能力的重要職責,這些素養和能力最終會成為師范生核心素養,為他們進一步深度學習打下牢固基礎。在科學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本課程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將更為完善。

《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實踐性,對于師范生掌握音樂學科的基礎理論、具備對各種音樂要素準確把握的基本能力、提高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能力、適應未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有重要作用。通過對音高音程、節拍節奏、速度、曲調構成、和弦結構、音階、調式調性、轉調移調、聲部進行等各種音樂要素的學習,學生能初步掌握音樂學科的基礎理論,為進一步理論學習打下基礎。通過讀譜、視唱、彈唱、聽辨、記譜等訓練方式,學生能逐漸具備一個合格的中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聽、唱、記、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第一,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對基本概念、內容、類別、特性進行詮釋和表達,吸收音樂基礎知識、訓練音樂基本技能信息、提高音樂基本素質、發展審美綜合能力,為進一步學習音樂學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生獲取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審美感知力,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老師。

第二,具備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所需的聽、唱、記、彈等音樂實踐能力,養成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并形成一定量的音樂作品儲備。能將所學的音樂基本知識和所掌握的音樂實踐能力運用于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結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進行音樂教學設計。具備一定的課內外音樂活動組織能力。能夠結合教材有意識地融入愛祖國、愛科學、愛傳統文化、環境保護等內容。

第三,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具有中小學音樂教學必備的創意實踐能力。能分析中小學音樂教材和創編教學內容,能夠運用掌握的音樂學科知識體系思想與方法、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和知識等,分析和把握中小學音樂教材內容,具備音樂美育能力。

第四,具備團隊協作精神。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能與老師、同學、文本交流對話,逐步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理解力。

(二)深化教學內容

高師音樂教育仍受20世紀初從歐洲引進的音樂教育體制桎梏,傳統的《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以單純的音高、節奏,音程、和弦等要素為基本教學內容,強調掌握“固定唱名法”,教材以法國雷蒙恩和卡盧利的《視唱教程》為藍本,著重從“技術訓練”的層面安排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對于中國音樂的調性風格、地域特色,以及音樂形態特征越來越陌生,更遑論進一步思考和研究。教師應主動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美育教育資源,將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職業道德教育等相結合,實現課程美育成效最大化。

比如,在本課程的一開始向學生介紹音樂的構成材料——音,教師會介紹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而產生的,其具有音高、音長、音強、音色四種物理特性,分別由振動頻率、振動時長、振幅和材質決定,傳統教學常常止步于此。美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告訴學生人耳聽到的聲音是建立在物理性基礎上的、經過人主觀改造的、兼含生理意義與心理意義的聲音。不同民族的人,由于文化傳統所形成的文化遺傳不同,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不同,從相同的聲音和以聲音為媒介的音樂中所得到的感受就千差萬別。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基本原理,現在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符合全世界各民族不同音樂的音樂理論。學習西方樂理,更要勇于探索融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音樂理論體系,掌握中華文化音樂母語。

2022版藝術教育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著力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音樂教育為載體,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稑防砼c視唱練耳》課應充分發掘我國優秀音樂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打造“中國耳朵”, 牢牢把握中國音樂的本土特點和本質規律,從感受“音樂”、培養“聽覺”等基礎環節入手,使學生內心對中國音樂文化產生認同和熱愛,振奮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三)整合教學模式

每名學生都有其獨特性,傳統課堂偏重知識與技能的單向度傳授,師生之間缺少充分交流,教學無法顧及到學生的差異化需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的美育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稑防砼c視唱練耳》課程依托藍墨云班課搭建在線教學平臺,平臺主要分為“教學資源”“測試作業”“溝通交流”三個模塊。

教學資源模塊主要上傳課程內容教學視頻、學習指導文本、有聲化教材。學習指導文本是學生視角的教案,主要作用分為兩方面,一是以文本的形式描述每次課程的教學過程,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展示教學內容,提出學習要求,指導學習方法,說明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前閱讀學習指導文本,可以使他們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二是提供課上用到的音樂素材相關知識,比如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作品、藝術貢獻、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價值、歷史意義,以及與素材相關的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相關信息。其中一些視聽性的內容,教師將網址制成二維碼,學生掃碼即可觀看。這些經過教師篩選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精準地拓展音樂知識、內化音樂元素、增長音樂能力。

測試作業模塊用于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可根據測試結果數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本課程主要使用了課前測試、課后作業、階段測試三種形式。課前測試用于了解學生對上一次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需根據測試數據,及時調整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深度與節奏。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每一節課的知識與技能,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階段測試用于檢測學生一個階段對某一主題內容的掌握情況。

溝通交流主要分為課前、課后兩個階段。課前教師通過QQ群、微信群和云班課公告布置預習任務,提醒學生查看云班課中相關預習資源。課后教師對學生上傳在云班課中的作業進行評價,不僅給出分數,還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的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學生對自己的掌握情況有更明確的認知,師生間的交流更加有效。

(四)創新教學方法

2022藝術課程新課標提出要重視藝術體驗,教學中要落實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藝術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音樂藝術包含創作、表演和欣賞三環節,其中表演最為關鍵。20世紀,幾位歐洲音樂教育家創造出了三種以表演為核心的教學法。瑞士人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教學法”,強調音樂節奏感和舞蹈動作協調;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創造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樂器演奏,認為演奏方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匈牙利作曲家和民族音樂學家柯達伊·佐爾坦創立了柯達伊教學法,強調演唱,認為應當從本民族的民歌入手,進行音樂教育。

比如,本課程選用安徽經典民歌《鳳陽花鼓》進行切分節奏教學時就綜合運用了以上方法。首先進行聽唱練習,教師范唱、學生重復,在反復聽唱中,不斷強化學生對切分節奏的感性認識。接著通過記寫訓練,學生將聽覺經驗轉化為符號表達,從而形成對切分節奏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組進行音樂實踐。通過采用混合式教學的翻轉課堂模式,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了《鳳陽花鼓》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每組根據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進行二次創作,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有的小組在演唱時分聲部,一個聲部演唱旋律,一個聲部以“咚咚咚嗆”的哼名模仿花鼓的敲擊節奏。有的小組則加入了簡化的鳳陽花鼓舞蹈動作,邊唱邊跳。這些音樂實踐加深了學生對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文化理解,激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結語

一直以來,《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被看作一門微觀層面的技術理論課,教學內容也以18—19世紀歐洲大小調式體系音樂,以及在此類音樂基礎上提煉出的基本理論和訓練方法為主。但是從更深層面來看,本課程其實涉及哲學、美學、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范疇廣泛的諸多學科。美育向度下,《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改革思路是改變過去以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為目標的片面、單一、膚淺的課程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在教學中重視感性經驗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鼓勵學生通過欣賞、演奏、創作等音樂實踐活動,將理性知識和感性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實現課程的美育價值。而且要在價值引領下,將美育與師德教育結合起來,夯實師范生的美育素養,提升未來音樂教師“以美育人”的能力,進而將他們培養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劉彥順.中國美育思想通史(當代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吳安春,王曉燕.中國共產黨教育方針百年發展歷程與啟示[J].教育史研究,2021(03):4-11.

[3]陳雅先.樂理與視唱練耳[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吉聯抗譯注,陰法魯校訂.樂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3.

[6]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DB/OL].2021-12-09.

[7]吳洋洋,王曉旭.高師院校美學課程改革的美育維度[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09):133-137.

[8]劉暢.協調感性聽覺與理性認知的方法與意義——以視唱練耳教學和聲聽覺訓練為例[J].人民音樂,2022(10):72-75.

[9]姜涌.“即興創編”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音樂創作,2022(03):169-17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鹽城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項目名稱:以學生為中心的《樂理與視唱練耳》混合式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21YCTCJGY014;本文為2023年鹽城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相關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高校育人視角下淮劇美育價值探究,項目編號:23skC108。

作者簡介:汪洵(1980—),女, 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學理論。

猜你喜歡
實現路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論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建設:現實背景、基本概念和實現路徑
經濟責任審計發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路徑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