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糧產業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2023-08-25 15:42胡一晨黃靜瑋時小東曹亞楠鄒亮
高教學刊 2023年23期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碩士研究生科學素養

胡一晨 黃靜瑋 時小東 曹亞楠 鄒亮

摘? 要:教育質量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礎支撐,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地區產業的一種稀缺資源,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實驗室在對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圍繞“栽培—營養—加工”雜糧全產業鏈研究的關鍵環節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從加強德育教育、重視個體需求、優化課程配置、構建導師組、探索多元導師制和加強國際合作培養等多方面對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進行探索與實踐,并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雜糧全產業鏈;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3-0154-05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the basic support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As a scarce resource of regional industrie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play a pivot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postgraduates,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arse Cereal Processing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is cultiva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round the key lin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hole grain industry chain of "cultivation-nutrition-process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needs, optimizing course configuration, building tutor groups, exploring multiple tutor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weexplore and practic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or postgraduates. Our team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hole grain industry cha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scientific literacy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當今國際間的競爭以人才競爭最為激烈,而“人才資本”則是國際競爭、社會革新中的中堅資本[1]。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門共同啟動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2],并于2019—2021年先后公布計劃中的288個培養基地,培養基地所屬高校包括首都師范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該計劃擴大了培養基地所屬高校的建設范圍,打破“雙一流”“985”等知名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間的身份壁壘,為地方高校突破人才培養瓶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行人才培養路徑革新,以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效路徑的探索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我國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密切相關,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地方高校的辦學基礎和辦學理念,通常與地方特色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結,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往往與地方產業鏈發展有著較為緊密的結合,其所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對接地方產業發展,所培養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地方產業鏈領軍人物的后備力量,對產業發展革新起著重要作用[4]。

一? 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和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教育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一流國家和一流教育相互需要,相互成就[5]。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6]”教育體系對人才的分層級培養結構應與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相匹配,“高素質勞動者”是社會建設的基石,“專門人才”是社會高效發展的中流砥柱,而“拔尖創新人才”則位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對社會革新、產業升級有著引領作用。周其鳳院士[7]和楊衛院士[8]指出,拔尖創新人才在品德、知識結構、創新實踐能力等多方面都應具有突出素質,是被廣泛認可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精英人才。有學者將拔尖創新人才的人才特征概括總結為:完善且獨立的人格素養、突出且獨特的創新素養、善于變通的情商素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豐富且完備的科學素養和知識結構[9]。

總體而言,在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評價中,除了其優異的專業素養以外,對其人格品質、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等綜合素質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拔尖創新人才不論是對產業還是地區而言都是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對于社會進步、產業升級、行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 雜糧產業鏈視域下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目標定位與基本思路

2021年全國普通、職業本??乒舱猩? 001.32萬人,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 078萬,高考本科錄取率41.63%,本??其浫÷?2.89%[10],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階段逐步進入大眾化時代。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質量,既關系到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平均水平,又關系到地方經濟和產業健康發展、創新轉型的速率和質量[11]。地方高校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意義在于既開拓了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范圍,避免了高考選拔應試教育的選拔局限性,為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提供了更為強大堅實的人才資本保障,又在人才選拔培養過程中與地方特色、產業特色緊密聯系,其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地方發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并最終對推動科研創新、產業升級、社會經濟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依托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實驗室圍繞雜糧優質專用品種的選育與栽培技術提升、雜糧精深加工技術改良、高值化產品加工與產業化示范推廣及雜糧分子營養作用機制與營養的精準利用等多方面進行多學科交叉性研究。根據研究需求,分設有資源開發利用與原料生產研究室、雜糧加工技術與高質化利用研究室和雜糧營養與功能研究室,三個研究室的研究內容及研究范圍相輔相成,形成對“栽培—營養—加工”的雜糧產業鏈全覆蓋的研究體系[12]。在研究生的培養中,以學生為中心,對接產業缺口,聚焦產業發展瓶頸,以研究服務產業鏈,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轉型升級。研究室現有在讀研究生86名,在研究生培養中,實驗室形成了“以研為主、研產結合、注重學科交叉和研教產高度融合”的人才培養中心,不斷提升研究生導師團隊質量,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及考核方式。

三? 雜糧全產業鏈視域下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

(一)? 以育德為基石,注重個體需求,進行精英化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作為產業高層次人才、領軍者的后備軍,擔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和歷史重任。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在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通過學校平臺對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培訓、思政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等,積極提高團隊研究生導師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覺悟,在導師團隊中提高對育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團隊導師先后參與省級“食品科學與工程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建設及多項省級、校級思政課程建設工作,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成效。團隊導師在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在課程設計中圍繞“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大健康產業”等問題,提煉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社會責任、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增強學生的課堂獲得感和滿足感,將研究生課程作為拔尖創新人才育德的首要環節;在研究培養中,營造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研究環境,以及科研報國的意識形態;在寒暑假利用“三下鄉“、假期實踐等機會深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昭覺縣、美姑縣等蕎麥、藜麥雜糧種植基地,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提高農業產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思想認識,帶領學生深入西麥食品集團、環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雜糧相關加工企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雜糧產業需求,增強學生對“新農科”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職業信仰。

根據人才規律,人才培養需要分層分類分級推進[13],在產業鏈的人才分層中,包括領軍人才、高層級人才、中層級人才和基層級人才[14]。研究生畢業進入其專業對應產業以后,對應的應是中層級以上人才。因而,從碩士研究生培養開始,對于學生的培養則應從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階段向高等教育精英化培養階段轉變。在精英化培養過程中,就培養對象而言,對于拔尖創新人才思維的獨立性、創新能力的獨特性、培養模式的個性化和培養目標的卓越性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就培養目標而言,拔尖創新人才在后續發展中應與產業鏈人才分層中的領軍人才和高層級人才相對應,作為充實產業鏈領軍人才和高層級人才的儲備力量和產業鏈持續發展的人才資本,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并最終提高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15]。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尤其注重學生個體需求和個體特征,在研究生入學之初,以研究室導師組成的導師組為單位,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等形式,充分詳細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學業規劃、成長目標等個人情況,評估個體特征,有針對性地規劃培養方向,制定培養目標,充分將個體特征向個體優勢轉化;同時,在對學生的評估中,以導師組為單位,提高對學生評估的客觀性,有效避免因為導師個人認知差異等主觀因素導致對學生評估的偏差。

(二)? 優化課程配置,推進培養方案個性化改革

專業課程學習是碩士研究生在校接受專業培養的首要步驟,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完備性對于研究生專業素養培養,使其在本科教育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優化知識體系有著重要意義[16]。因此,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課程配置的合理性和優越性、課程質量的優質性、課程內容的前瞻性,對人才的培養質量都將產生直接影響。

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招收的研究生主要來自農業和種藝專業及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兩個領域,其中農業與種藝專業的研究生主要在資源開發利用與原料生產研究室進行培養,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的研究生主要在雜糧加工技術與高質化利用研究室和雜糧營養與功能研究室進行培養。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分析原有研究生課程的構架及局限性,結合實驗室研究內容全產業鏈覆蓋的優勢和特色,加強學科融合、專業融合,從優化課程體系、革新課程內容、創新課程形式等多方面優化已有課程,同時從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人才需求出發,建設完善特色課程,從專業公共課、核心主干課、專業限選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實踐課等多層次課程,搭建課程體系,完成專業框架。目前,就農業與種藝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課程,結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和現代農業供給側改革趨勢設有現代農業發展與實踐案例、農業科技與政策等特色課程,結合栽培、育種等農學學科的前沿研究趨勢,開設有農業與種業領域研究進展、農業科技與政策等課程;就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而言,結合食品安全、精準營養、大健康產業等產業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專題、食品安全案例法、食品企業經營與管理等相關課程,結合學科發展前沿和發展趨勢,設置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新技術進展、食品加工新技術研究進展等課程。在授課形式方面,積極引入“翻轉課堂”“PBL”“CBL”“小組匯報”“專題匯報”等多種授課形式,創新課堂形式。在授課團隊方面,除了由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所依托的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專任教師團隊進行授課外,積極與學校高等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附屬醫院合作,邀請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等加入授課團隊,以“化學危害與食品安全”“基于多糖結構特征的功能保健食品品質研究策略”等為題進行課程內專題講座。通過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學生廣泛的高度評價,學生畢業對學校和導師的滿意度達95%以上,教改成果在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等多個國內外知名教育學刊物得到發表。

(三)? 構建導師組,探索多元導師制,注重科研環境氛圍建立

在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研究平臺和導師團隊的科研水平高低與研究室科研素養的培養質量密切相關[17]。同時,培養過程主要活動場所的環境氛圍,對學生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因此,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要將培養措施扎實落實到培養過程,著眼培養細節,重視過程化評價,在研究平臺提高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投身科研的高閾值參與體驗[18]。

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中,導師是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作為個人而言,其科研思維、科研眼界、知識框架始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擁有教授、特聘研究員9人,副教授、特聘副研究員14人,同時,擁有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栽培生理崗位科學家等多名行業頂尖專家。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研究團隊優勢,在對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培養中,除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外,組成導師組,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示范引領作用。針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尋找交叉學科的突破口,以不同專業背景的導師形成導師組,導師組與研究生之間形成“多對一”的協同指導模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研究思路,聚焦學科交叉,并以此為突破點,創新研究思路,在此模式下,研究生的高水平成果產出有著明顯提升。

同時,碩士研究生分別以研究室為單位進行分組,以周為單位,展開學術討論會,在討論會上由研究生輪流進行學科前沿進展總結、個人研究進展匯報,討論會由研究室內所有導師參加,學術討論會對于增強研究的文獻閱讀及總結歸納能力、改進研究方案、營造學術氛圍和增強學生的情感歸屬感等都有著積極作用。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鼓勵研究生除了專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以外,積極參與其他研究室的科研內容,增強不同研究室間的科研交流與協同合作。由于資源開發利用與原料生產研究室在栽培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因此在每年播種、考種、收獲等農忙時節,鼓勵雜糧加工技術與高質化利用研究室及雜糧營養與功能研究室的研究生積極參與栽培相關工作,而在相對農閑時間,則鼓勵資源開發利用與原料生產研究室的研究生積極融入雜糧加工技術與高質化利用研究室及雜糧營養與功能研究室的科研項目,參與企業調研、營養評價、營養機制等研究工作。團隊對碩士研究生的交叉培養,既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團隊協調合作能力,使得研究氛圍更加積極向上、團結和諧,又有利于擴展研究生的研究視野,提高研究思路的層次構建,通過參與不同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完善學生對于雜糧產業鏈的認識,逐步建立以研究服務促進雜糧全產業鏈健康持續發展的思想認知。

在此培養模式下,實驗室對研究生的培養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多名研究生于在讀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IF>10或一區TOP期刊發表封面文章等多篇文章,以“新型藜麥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提升”“燕麥幼苗耐鹽性與酶活性的相關性”“想你想(藜)“麥酥餅”“源庫調節對苦蕎結實率及產量的影響”等為題多次榮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四川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國家級、省級等競賽獎勵,90%以上的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等獎學金支持。

(四)? 打造開放學術環境,探索國際合作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中,學術視野的寬度與學術思維的深度密切相關。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依托校、院兩級平臺,充分發現平臺優勢、凝聚力優勢及人才優勢,積極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科研氛圍。學校以“成大講壇”“嚶鳴講堂”等多種形式,定期開展學術活動,并多次邀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da Yonath、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Thomas C. Südhof,以及樊代明院士等國際頂尖專家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進行學術講座,創造研究生與學術大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擴展學術視野。借助學院平臺和團隊科研優勢,多次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植物種質資源學家劉旭院士,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名位教授,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雜糧初加工)首席科學家、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任貴興教授,四川省農產品食品加工首席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陳功研究員等行業頂尖專家到實驗室進行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加強研究團隊導師及研究生對學科前沿的認識、最新研究動態的了解和學科發展趨勢的把握。同時,實驗室高度重視科研與市場、實踐的緊密結合,關注市場變化,對接市場需求,多次邀請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環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愛達樂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等到實驗室進行交流訪談,讓學生在提升科研素養的同時,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

當前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科研交流日趨密切。借助團隊大多數新進年輕教師有著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海外留學經歷,增強實驗室與國外相關研究團隊及研究者的交流合作,擴展國際化培養。在導師訪學、科研合作、學生選派等領域嘗試開展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各類人才培養相關項目,鼓勵青年教師進行國際訪學提升研究能力,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并且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多名學生參加公派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項目,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等學校攻讀博士學位。

四? 結束語

在高等教育培養體系中,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效路徑的探索和改良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培養既有較高的科研素養,又有較強的應用能力,能夠將研究內容與地方特色、產業需求相結合的拔尖創新人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F階段,對于地方高校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從選拔模式的創新、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升,到實踐措施的有效落實,都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更好地推動研究生培養和產業發展,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從加強德育教育、重視個體需求、優化課程配置、構建導師組、探索多元導師制和加強國際合作培養等多方面對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進行探索與實踐,并且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姚建建,門金來.高??萍既瞬排囵B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基于上海市人力資本和經濟發展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18-126.

[2]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10):29-31.

[3] 黃茜.淺談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7(21):158-160.

[4] 楊嶺,趙光鋒,畢憲順.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21(9):60-63.

[5] 吳曉求.世界一流大學與國家發展:歷史與邏輯——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的發言[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0(1):5-18.

[6]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8日)[EB/OL].https://fuwu.12371.cn/2012/09/27/ARTI13487347086071

17.shtml.

[7]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型大學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EB/OL].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8] 楊衛.堅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7(21):14-16.

[9] 陳權,溫亞,施國洪.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特征及其測度:一個理論模型[J].科學管理研究,2015,33(4):106-109.

[10]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11] 檀坤華.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我國地方高等院校的發展戰略選擇[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4):11-14.

[12] 時小東,彭鐮心,譚茂玲,等.研究生參與高??蒲袑嶒炇冶究粕鷮嵺`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1):83-85.

[13] 張德高.分層分類視域下的高校人才培養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3,33(19):77-80.

[14] 黃鋼,沈學善,王平,供給側改革與現代綠色薯業技術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56-470.

[15] 劉寶哲.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與培養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6):12.

[16] 程芳琴,曹麗瓊.交叉學科背景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27):50-52.

[17] 張媛.基于“學術型”定位導向的研究生培養創新機制略探——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微視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8):132-135.

[18] 徐秋晨.“五位一體”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評《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22,10(3):128.

基金項目: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食品營養與安全檢測平臺建設”(202101134011);成都大學2021—2023年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強基計劃背景下的生物與醫藥碩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效路徑研究”(cdjgy2022017)

第一作者簡介:胡一晨(198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食品營養功能成分分析與產品開發。

*通信作者:鄒亮(1979-),男,漢族,四川威遠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食品營養功能成分分析與產品開發。

猜你喜歡
拔尖創新人才碩士研究生科學素養
如何培養學生真實記錄的科學素養
踐行美好教育 培養科學素養
如何在日記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注實驗數據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籃球方向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設置研究
高校碩士研究生對學校和導師水平能力的評價分析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與思考
我國心理學類碩士研究生培養教育的現狀研究
論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質養成
高校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