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重維度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08-26 04:52解忠信馮瑩瑩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解忠信 馮瑩瑩

摘? ?要: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厚重的歷史邏輯,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不同時期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理解與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具備高質量、高效率、高穩定性的供給體系,它的內涵包含在經濟大循環、產業層面、企業層面、價值層面等維度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包括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持續提升、產業結構得到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的包容性明顯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主要包括,將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深入推動經濟的結構調整、深入推動經濟體制的改革。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F0-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4-0001-04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到高質量發展階段”[1]以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九屆歷次中央全會、黨的二十大都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深入研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概念雖然是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的,但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追求自建國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也在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下提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要求。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沿革

1.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60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數量不可不講,質量要放在第一位,要提高質量、規格,增加品種?!?971年12月26日,周恩來總理在航空工業產品質量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你們搞生產的,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要對黨、對人民負責,對祖國的榮譽和戰士的安危負責?!?975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國務院討論國家計委起草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時明確提出,“質量第一是個重大政策。這包括品種、規格在內。提高產品質量是最大的節約。在一定意義上說質量好就等于數量多?!蓖ㄟ^黨的第一、二代領導集體關于質量問題的重要論述,表明當時黨和國家已經對于經濟發展的質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注重經濟發展數量的基礎上開始關注質量。

2.改革開放時期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出,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強大物質基礎,通過不斷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9月28日,江澤民同志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講話中首次提出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的論斷,他在講話中指出,正確處理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必須更新發展思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4],而且強調“全黨要提高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大意義的認識”。此時黨中央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了深層次認識,開始注重經濟發展由數量型的擴張變成質量、效益型的發展。2007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經濟增長方式”替換為“經濟發展方式”。他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睆霓D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只是兩個字的改動,卻有著十分深刻的內涵。此時,黨中央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解更加深入,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發了一系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斷。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等。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推動經濟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此時,黨中央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了全面完整清晰的認識,并提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要求。

(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

1.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出現了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比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人民對于物質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力取得大幅提升。1981年中國GDP為0.19億美元,排名全世界第11位,占世界GDP總量的1.67%,僅占到排名第一的美國GDP的5.92%;2017年中國GDP為12.31萬億美元,穩居全世界第2位,占世界GDP總量的18.15%,占排名第一的美國GDP 的63%。此外,1981—2017年中國GDP平均增速為8.5%,位居世界第一位,遠超美國2%的平均增速。2017年中國多項核心經濟指標長期位列世界前兩位,其中,貨物貿易世界第一、服務貿易世界第二,高鐵、高速公路總里程,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部分基礎設施建設遙遙領先于世界,全世界500多種工業產品中中國產量第一位的超過220多種。因此,到2017年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已取得大幅提升,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指的是經濟內部結構的不平衡,主要包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脫實向虛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中國的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方和北方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2017年中國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71,說明城鄉差距較為明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不平衡,在2017年前出現了因發展經濟而造成環境破壞的情況,主要體現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不充分指的是經濟發展總量大但發展水平不高,主要體現在市場競爭不充分、國內有效供給不充分、動力轉換不充分、效率發揮不充分。

2.人民對經濟發展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下,人民對于經濟發展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需要解決的“有沒有”問題,轉變為“好不好”的問題。過去人民的需求更多的是在“吃飽穿暖”的生存層次,而新時代人民的需求不僅要求“吃飽穿暖”,更要求“吃的健康、穿的有個性”的發展層次上的需求;過去人民需求的維度較少,更多聚焦在物質需求上,而新時代人民的需求是多維度的,不僅是物質的還包括文化、環境等維度的;過去人民的需求更多是以追求生存為基礎的硬需求,而新時代人民的需求更多是以追求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軟需求。因此,在新時代人民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主要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厚重、內容豐富、學理支撐扎實、體系完備,主要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定義、深層次內涵、鮮明特征及內外要求等方面把握,具體情況如下。

(一)基本定義

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中有明確的定義[5],它指的是能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明確地說就是我們經濟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定義為:以高效率,高效益生產方式為全社會持續而公平地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經濟發展,具體的形態上就是一個高質量、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供給體系。

(二)豐富內涵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價值等維度把握[3]。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觀維度內涵體現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整個經濟大循環(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追求的目標,它要求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具有高質量的特點;流通過程更加順暢,一、二、三產業都能與能源、交通各部門實現順暢連接,內外部流通暢通無阻;分配領域的高質量體現在社會成員在最終產品、服務和財富的分配上不會出現差距過大的情況,能夠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消費領域的高質量指的是能夠提供滿足消費者對于綠色、創新等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消費能夠在拉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

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中觀層面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產業層面,產業層面的高質量發展指的是產業的規模效應越加明顯,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GDP的比重,按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順序依次遞減,其中第三產業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最大,第二產業有完善的體系,第一產業有穩定的基礎能夠確保糧食安全、產業穩定。

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微觀層面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充足,經濟領域的微觀主體主要指的是企業和個人,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具有活力充足,科技創新動力強勁,品牌影響力強,管理理念先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可靠等特征。高質量發展中個人主體消費活力旺盛,可以有效拉動經濟增長,避免產生需求不足、生產過剩的難題。

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價值層面的內涵體現在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解放。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適應了經濟規律的要求,同時也適應了人與自然關系為基礎的自然規律,以及人與社會為基礎的社會規律。

(三)顯著特征

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四大鮮明的特征。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經濟的發展不再單純依靠勞動力、資金、土地等傳統要素的過多投入來達到規模效應以降低總體成本,而是主要依靠創新在傳統要素投入不變或下降的情況下,通過對要素的再配合、再組合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第三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持續提升。經濟的發展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那樣第二產業對于經濟貢獻率較高,第一、第三產業對于經濟貢獻率較低,而是第三產業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60%以上。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產業結構得到持續優化。經濟活動中各產業的上、中、下游都能實現有效協同,并形成完整、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由于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產業對于消費需求的變化更加敏銳,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加合理、及時、定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整個經濟體系的包容性明顯增強。由于科技創新、市場發展、需求驅動產生了一系列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在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系中都能形成各自持續健康發展的體系,以人民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維度的需求為基礎,帶動經濟發展呈現極大的包容性。

(四)內在要求

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及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指轉變經濟的發展方式,由過去追求數量和速度變為追求質量和綜合效益。效率變革指的是優化經濟的結構,由過去在趕超模式下選擇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變為在新時代選擇引領模式,選擇更為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動力變革指的是由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資金、土地等傳統要素的投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變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帶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這段論述高度概括了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對于實踐層面的具體措施,經梳理和分析總結如下。

(一)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

需求側管理主要指的是充分發揮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拉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解決經濟發展的數量和速度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指的是對于生產要素中勞動力、土地、資金、創新(管理)等要素的再配置,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發展向質量和創新驅動方向轉變。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為了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新的一年要將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6]。擴大內需主要是使用需求側的管理推動經濟增速提升,主要是通過擴大內需有效釋放內需活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從三方面發力。一是要擴大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供給,使其快速配置到經濟大循環中,推動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二是要擴大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端消費品和服務品的供給,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難題。三是要擴大以高質量和創新為導向的績效考評體系供給,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機制保障。

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家提出的經濟發展策略,兩者存在顯著的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明確闡述了兩者之間的不同。西方的供給學派提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的重點是減稅,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西方供給學派采取的手段主要是減稅、削減政府開支、限制貨幣發行、穩定物價,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依靠改革的方式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有效和高端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西方供給學派的特點是過分突出稅率作用,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重視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而忽視政府作用,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又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7]。

(二)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

在新時代,為解決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針對一部分產業供給過剩而另一部分產業需要大量進口的矛盾,應主動調節經濟結構,減少產能過剩行業的供給,擴大需大量進口產業(基礎研發、芯片、生物制藥、糧食)等的產業供給,有效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針對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發展貢獻率倒掛的現象,應加大主動調節力度,不斷提高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使其達到或趕超發達國家的水平(70%以上)。針對中國經濟分配領域存在的不平衡問題,要處理好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關系。初次分配要把握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針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繼續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讓實體經濟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方針,鼓勵改善型住房的發展;加強金融供給側改革,提高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嚴格監管虛擬經濟的發展,有效維護金融穩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對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系、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市場經濟體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動制造產業向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增強制造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建立現代化市場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市場為主體、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有效釋放國內市場潛力,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新的內外均衡。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性經濟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國外市場高質量發展。建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體系,各地根據要素稟賦條件,實事求是地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城鎮化發展。以產業振興為基礎、組織振興為保障、生態振興為條件、人才振興為關鍵、文化振興為依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綠色化低碳化轉型促進產業生態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發促進生態產業化,促進能源結構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運用好宏觀調控方式和手段,使得宏觀調控更加精準、及時、定向,有效彌補市場失靈;有效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創新、創業信心,有效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 ?解忠信,馮瑩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研究[J].新經濟,2022(7):90-93.

[4]? ?董志勇,沈博.百年中國共產黨經濟現代化思想的形成淵源與演進邏輯[J].經濟科學,2021(8):56-59.

[5]? ?穆虹.完整準確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J].企業觀察家,2022(10):79-82.

[6]? ?陳健.新發展格局引領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01-105.

[7]? ?孟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規律新論[J].學術月刊,2022(12):34-39.

[責任編輯? ?興? ?華]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加強黨內政治生活科學化建設的導向與實踐邏輯
高職院校信息化人才培養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