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生活實踐 尋找生本共情的靈動途徑

2023-09-01 06:12余海靈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關鍵詞:聯想體驗道德與法治

余海靈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點,積極用好教材內容與教學資源,借助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知識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教師可以鏈接生活的方式,找準學生的共情點,以創設情境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激發聯想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以活動體驗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豐富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以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活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鏈接生活;情境;聯想;體驗;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3-0137-04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點,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落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進一步優化育人藍圖[1]。教學實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教學的效益,其是課堂教學的命脈,衡量標準為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而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學生進步和發展,不只強調課本知識的習得,更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道德與法治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借助豐富的教學內容、多元化的教學途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到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本文依托生活實踐,尋找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本共情的靈動途徑,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一、鏈接生活,找準學生共情點

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進行課程安排。打開“道德與法治”教材,撲面而來的是十足的生活氣息,教材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也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提高道德、價值方面的辨析能力,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1.找一找,鏈接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確,來自生活的知識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離開生活,課堂就失去依托而變得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中提取教學素材,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鏈接生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白色污染”時,教師不妨嘗試通過預習單,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塑料用品。通過尋找,學生們發現:早晨起來刷牙用的牙杯是塑料的,牙刷是塑料的;媽媽騎的摩托車上的一些部件也是塑料做成的;班級里的班牌、黑板擦、翻頁筆、電燈的外殼等都有塑料;睡覺蓋的被子里的纖維有塑料成分……這樣的預習活動把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學生自然而然就可感受到塑料用品的使用量大得驚人,這些活生生的感受刷新了學生的認知,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看一看,鏈接生活

讓學生走進自己的實際生活,觀察生活,并把教材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有了現實生活的滋潤,學生更容易與教材產生情感共鳴,課堂也會更有生命力。例如,在教學“我們小點兒聲”時,教師要思考這樣的問題:那些抽象的聲音提示標志如何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并讓學生認識、記住它們呢?于是,筆者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區,走進公共場所,帶著火眼金睛尋找聲音提示牌。通過觀察,學生們發現:在學校,校門口的墻壁上有“請勿大聲喧嘩”的聲音提示標志,教室走廊里有“請小聲講話”的聲音提示標志,樓梯的轉角處有“聲音輕一點,文明多一點”的聲音提示標志,圖書館的墻壁上有“靜悄悄”的聲音提示標志,圖書館的地板上有“腳步輕一點,文明多一點”的聲音提示標志;在醫院,地板上、墻壁上等多處都有聲音提示標志,有的是以文字形式提示,有的是以圖案形式提示,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圖案提示。有的學生甚至把聲音提示圖案畫了下來。在觀察、繪畫的過程當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把這些抽象的提示符號牢牢記在心里,聲音提示標志也前所未有地引起學生的關注與共鳴。相信今后,學生能及時發現這些聲音提示標志,并把“我們小點兒聲”踐行到實際生活中。

3.做一做,鏈接生活

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是學生道德發展的開始,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教材中的知識,通過生活與教學的聯系,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重要性[3]。例如,在教學“生活處處有規則”時,筆者根據學生喜歡玩游戲的特點,讓學生和伙伴或家人一起玩最喜歡的游戲,并在游戲中收集游戲規則。學生們樂此不疲,收集了許多游戲規則。讓學生將最真實的生活經驗融入課堂,這樣,學生就能從親身體驗中產生對規則的初步認知,并將“規則”這個抽象名詞深深地印在內心深處,學習效率因此提高。

二、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強調,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4]。這其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高效理解、吸收知識,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1.利用聲音創設情境

動聽的聲音能帶給學生美好的感受,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善用聲音,并借助聲音創設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我們小點兒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先以談話切入,再出示課本插圖,和學生一起分析后,適時創設相應的聲音情境,如播放流水聲,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靜悄悄的環境下,聲音的美妙之處,然后讓學生分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學生們的共識是被陶醉了:感覺自己來到了小溪邊,心情格外放松;流水聲清脆、悅耳,心情格外舒暢……在以聲音為背景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初步感受到安靜氛圍的美好,這就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做足了鋪墊。

2.利用游戲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好動、愛玩,教師就可借助游戲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提高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例如,在教學“生活處處有規則”時,為讓學生理解“公平”這個抽象詞語的真正含義,筆者創設“扳手腕”的游戲情境,并有意選擇一個大個子男生和一個嬌小的女生進行比賽。在實力懸殊的比賽中,勝負很快就見分曉,學生們在“不公平”的呼喊聲中,初步理解“公平”的含義。筆者順勢引導,和學生一起補充游戲規則,讓學生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愉快地游戲。借助游戲教學情境,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規則”的含義,并能感受到規則的作用以及規則的美好。

3.利用圖片、視頻創設情境

精彩、有說服力的圖片或視頻能讓學生的感官受到有效刺激,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借助圖片、視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真正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涵。例如,在教學“我們小點兒聲”時,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噪音對生活的影響,筆者首先出示一張超級可愛的小鳥圖片,賦予其“安靜文明使者”的代言人稱號,然后出示這只小鳥變色、變樣的圖片。兩張對比鮮明的圖片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可愛的小鳥變了模樣呢?緊接著,筆者讓學生跟隨這位安靜文明使者到校園看一看,并播放相應視頻:課間,幾個學生討論問題的聲音非常大,有的學生在教室里打鬧,有的學生在走廊追逐奔跑……然后,筆者引導學生說一說,聽到這樣的聲音有什么感覺。有的學生說有煩躁的感覺,認為噪音會影響自己及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有的學生甚至開始批評制造噪音的行為。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學生真實體驗到了吵鬧的環境對學習、生活的影響,并決定和這位安靜文明使者一起把校園變得安靜而溫馨。

4.利用故事創設情境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因此,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以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故事,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涵。例如,在“我們神圣的國土”教學中拓展延伸“守土有責”這一環節時,筆者配上音樂,用富有情感的語言結合圖片材料向學生講述英雄陳祥榕、祁發寶的先進事跡,學生們聽得熱淚盈眶,對英雄肅然起敬,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再如,在“生活處處有規則”的教學中,筆者用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阿奇代入,讓學生走進阿奇的故事,和阿奇一起學規則……整節課,學生們都興致盎然??梢?,真實的或趣味十足的教學情境可更大程度地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激發聯想,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聯想和想象猶如“千里眼”和“順風耳”,可使學生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打開思路,豐富情感體驗。而聯想性情感體驗是一種自覺意識下的與具體形象相聯系的道德情感,是在直覺性情感基礎上的“牽引”和“上升”[5]。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用好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以喚醒他們的生活記憶或體驗,豐富學生的聯想性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花兒草兒真美麗”時,為讓學生初步養成環境保護意識,愿意以實際行動愛護花草樹木,在導入環節,筆者帶來一組大地媽媽的照片讓學生欣賞,并在學生的贊嘆聲中追問學生:“你們熱愛美麗的大地媽媽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熱愛?!苯又?,筆者播放一組大地媽媽被破壞、花草樹木被踐踏的圖片。望著這組照片,學生們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有的學生憂傷地說:“大地媽媽不美麗了,花草樹木哭泣了,它們太可憐了?!碑攲W生的情感被激發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提示進行聯想:如果花兒凋謝了,大地媽媽變得();如果草兒枯萎了,大地媽媽變得();如果樹木被任意砍伐,大地媽媽變得()……在聯想式體驗中,學生們受到感染,并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愛護花草樹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可謂是水到渠成。

四、活動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活動體驗是體驗式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形式,教師通過組織各類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主題活動,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傳統課堂上,學生被要求坐得筆直端正,不隨意插嘴,只有舉手才可發言。長此以往,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充滿創意的小火焰也被掐滅。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通過設計體驗式活動,讓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具直觀性、體驗性、活動性、價值性。例如,“假期有收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匯報自己的假期生活。本課呈現的第一個板塊是“用心過,有收獲”,筆者設計了“玩得好”“學得好”“休息好”三個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匯報展示假期的收獲?;顒右潦?,筆者把班級學生平均分成6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憶假期生活,并有條理地整理自己的收獲,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匯報。在匯報活動中,有的小組選擇“玩得好”這一主題,對本小組組員的旅行照片進行編輯整理,把旅游紀念品、游覽故事等匯集起來,供大家欣賞。有的小組選擇“學得好”這一主題,以教室為舞臺,以表演的形式匯報。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小A和小B的拉丁舞表演。隨著拉丁舞曲的旋律響起,小A和小B邁開舞步,熱情洋溢的表演贏得學生們的陣陣掌聲。小C、小D等學生的武術表演讓人感受到一種陽剛之氣……在整個活動中,學生既增長了見識,又學會了合作。

五、豐富實踐,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其核心是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重點是學生品德行為的養成和內化[6]。其中,生活實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源頭活水,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回歸生活,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在實踐中規范,在積累更多生活經驗的同時,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7]。例如,在完成“我自己會整理”的教學后,教師可布置整理自己和父母物品的家庭作業,并讓學生填寫任務反饋卡[8]。任務反饋卡包括完成的任務類型、完成時間、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完成效果以及完成任務的數量、任務的照片、加強評語等。在從不會到會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整理這項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學“我們小點兒聲”時,筆者直接將課堂當作舞臺,詢問學生:“在教室里,我們做哪些事時聲音要小一點兒,動作要輕一點兒呢?”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走路時腳步要輕一點,有的說關門時動作要輕一點,有的說開關文具盒、拿東西時也要輕輕地……接著,筆者邀請學生去“蒲蒲蘭讀書角”看書,觀察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后是否會在行動上落實“小點兒聲”。在“蒲蒲蘭讀書角”看書實踐中,學生知道輕輕搬動椅子,輕拿輕放書本,輕輕翻動書頁……下課鈴聲響起后,學生們不約而同地輕輕整理好文具,輕輕推開椅子,有序地走出教室。留在教室里面的學生在和同伴交流時,也能自覺降低音量,不影響他人,課間因此變得有序又沒有噪音。本節課就在循環動態的實踐中,悄然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知曉,在今后學習、生活中要做到“我們小點兒聲”,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不制造讓人反感的噪音,并以自己的文明行為感染他人。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區引導學生吸收并消化理論知識,這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可缺失的環節。

六、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導向,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立足點。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學習規律,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教學方法,讓道德與法治知識能被學生認可與接受,并在實踐中應用。依托生活,教師可以通過鏈接生活、創設情境、激發聯想、活動體驗、實踐等途徑,找準學生的共情點,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實現知行合一。這樣,學生可扎實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梁佳蘋,盧丹丹.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卡片的設計與使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3):98-101.

[2]田海燕,吳金航.兒童規則意識培育的內容、特征及實施路徑———基于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分析[J].教育文化論壇, 2021,13(03):31-37.

[3]吳濟慧,蔡琴.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學案例的剖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8(06):160-162.

[4]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05):43-47.

[5]王莉韻.小學思品課體驗式教學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05): 54-55+46.

[6]張亞坤.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特色提升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4):18-21.

[7]楊惠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探究教學的實施困境和改進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8]梁佳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榜樣示范方法的應用———一年級下冊“讓我自己來整理”主題活動設計與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1):80-84.

Seeking a Flexible Way to Empathize with Students Based on Life Practice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Yu Hailing

(Longti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Fuqing 350315,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actively make good use of textbook content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use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nowledge comes from life and is applied to life. Teachers can link the way of life, find the empathy of students, activate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by creating situations, strengthen students inner experience by stimulating association, promot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y activity experience, and promote student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y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enhance students core academic literacy.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link to life; Context; association; experience; practice

猜你喜歡
聯想體驗道德與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構建物理模型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