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教學在新聞史課程中應用的價值、實踐與探索

2023-09-11 10:00張宏偉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新聞史思政教學課程教學

摘要:在新聞史課程的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先烈事跡、革命報人活動和黨的新聞工作實踐,是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資源。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思政教學在高等院校新聞史課程中的應用價值、教學內容、方法及實際應用進行研究。得出思政教學在新聞史課程中的價值包括:思政教學是黨和國家長久發展的時代要求;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政治保證;也是新聞史專業課程教學的現實要求。新聞史課程中思政教學的內容構成包括:中國共產黨在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情系人民全心為民服務、重視業務的優良新聞傳統;新聞報人的辦報思想與實踐;黨的新聞事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不同時期的艱苦發展并取得最終勝利。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將課堂實踐與思政教學相結合,通過對革命先烈的報刊活動,著名報人和媒體的創辦、發展歷程及新聞思想的思考,理解黨在新聞實踐中積累的新聞思想,實地體會新聞工作中的實踐;注重核心素質的提煉,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特點將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提煉為中國新聞史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目標;建立了以教學反饋為核心,通過認知和觀念層面為導向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思政教學;課程思政;新聞史;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219.29-4;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07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IT&20180417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1]。因此,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思政教學在新聞史課程中的價值探索

(一)是黨和國家長久發展的時代要求

思政教學是黨和國家長久發展的時代要求。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用黨的科學理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用黨的初心使命來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將思政教學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讓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下不斷學習與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將黨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融入課程,能增強大學生對黨的信心,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2],使得大學生領悟個人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責任,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鼓舞下,以飽滿的熱情和主動性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

(二)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政治保證

思政教學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政治保證。通過思政教學的導入將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結合,幫助大學生從理想中獲得啟迪,擺脫“小我”滿足,追求“大我”價值的實現。思政教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品德、培養堅定信仰的重要手段,在新聞史課程教學中有大量的案例與革命先烈事跡,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優秀資源,同時也是具有一定新穎性和啟發性的學習素材。通過對先烈事跡的學習,從中提煉出蘊含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內容,將對大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起到促進作用。

(三)是專業課程教學的現實要求

思政教學是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3]。對于新聞專業學生而言,思想政治素養是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理解媒體的喉舌價值和傳播時代精神的基本素質,新聞史課程的教學實踐需要以思政理論與實踐為指導。

二、新聞史課程中思政教學的內容構成

(一)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黨的新聞事業在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勇于實踐,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情系人民全心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也是當代新聞工作者要學習和繼承的優秀品質與新聞操守。

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4]。毛澤東、劉少奇等特別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如在《解放日報》改版期間要求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無產階級新聞工作原則,必須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工作,自覺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不得發表違背黨的路線和綱領的文章。

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黨的新聞工作者將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與實際新聞工作相結合,在與錯誤思想和傾向斗爭中,保證了新聞宣傳工作的正確路線,如革命根據地新聞界開展的反“客里空”運動,及時糾正新聞工作報道失實的右傾錯誤。

情系人民全心為民服務。黨的新聞工作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指導方針,如著名報人鄒韜奮在一生辦報生涯中始終有著明確的人民立場,在主辦《生活》雜志期間,就明確表示“完全以民眾的福利為前提”[5]。以人民大眾的立場與改進社會的目的,使得鄒韜奮始終保持著崇高的人格和報格,也贏得了最廣大群眾的信任。

(二)黨的辦報實踐與思想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包括中共一大代表在內的大批馬克思主義者,通過辦報宣傳啟蒙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迪群眾思想覺悟、宣傳革命,黨的新聞事業由此發軔;土地革命時期,各地紅軍及紅色政權紛紛創辦報刊,宣揚黨的主張,傳播革命真理,撒播革命種子,動員群眾、發動群眾;抗戰時期,黨的新聞事業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獲得了大發展,黨的報刊、電臺等大力宣傳黨的全面抗戰主張,展示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形象,反抗日本侵略,反對國民黨片面抗戰、妥協投降的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的新聞事業發展更是狂飆突進,形成了“政治家辦報”“開門辦報”“黨和人民的喉舌”等辦報思想[6]。

政治家辦報思想。政治家辦報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原則。毛澤東提倡政治家辦報,著重闡述了“政治家辦報”的觀點[7],強調黨的報紙要講黨性、講政治,成為黨的新聞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為黨指導宣傳和新聞輿論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政治家辦報進行論述,強調“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盵8]

“開門辦報”源起于“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是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毛澤東新聞思想的核心即是“全黨辦報、群眾辦報”,他對《晉綏日報》的編輯說:“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少數人關起門來辦”[9]。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新聞工作的“喉舌”功能?!督夥湃請蟆犯陌嫫陂g,特別指出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動者,還是集體的組織者,并明確闡述報紙是黨的喉舌。當今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仍要忠實履行職責使命,做好黨和人民喉舌,牢牢守住新聞輿論主陣地。

(三)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逐漸成長起來的,在黨的不同時期創建了一批又一批新聞宣傳陣地。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由陳獨秀、李大釗和李達創辦的政治性刊物《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系統地介紹了俄國十月革命,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帶到中國,新青年出版社還將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和《國家與革命》進行翻譯出版,成為最早的一批輿論宣傳陣地[10]。1922年黨的第一份“立在輿論指導地位”的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在上海創刊,社會主義青年團刊物《先驅》《中國青年》相繼創刊,形成了黨高舉革命大旗的宣傳陣地。毛澤東、周恩來和瞿秋白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參與到創辦、主編和編輯革命報刊的活動中。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秘密出版《紅旗》《布爾什維克》等報刊,在紅區創辦了《紅星》報、《紅色中華》以及紅色中華通訊社,形成了紅區“一報一社”的主流媒體格局,開啟中華蘇維埃政權新聞事業新篇章[11]。

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辦了《新中華報》《解放日報》《晉察冀日報》等,初步形成了從各地根據地到中央機關報刊宣傳網絡。其中《解放日報》改版在黨的報刊史中占據重要地位[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新聞宣傳網絡,構建了一個以北京為中心,以“一報一社一臺”為主體的,遍布全國各地的新聞事業網。

三、新聞史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一)將課堂實踐與思政教學相結合

中國新聞史課程包含大量黨史內容,先天孕育了思政教學的基因,同時北京作為歷史、文化與政治中心,有眾多黨的新聞刊物創辦地、革命先烈故居、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歷史博物館和紀念館等。

在實踐教學中,以“新聞地理”的形式組織和引導青年學生對黨的新聞媒體及相關實地進行探訪與參觀,如《京報》社、宋慶齡故居、《新青年》雜志社等等,將所感、所想、所思以講述、課堂討論和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對革命先烈的報刊活動、著名報人和新聞思想進行思考,理解黨在新聞實踐中積累的新聞思想,實地體會新聞工作中的實踐?!靶侣劦乩怼睂v史話語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并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以大學生親身探訪的事實來“翻轉課堂”,做到通過實踐體驗來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

(二)注重核心素質的提煉

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特別對思政課的目標提出要求,包含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眾多核心素質[13]。對一門專業課程而言很難涵蓋如此廣泛的目標,通過多年的課程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特點將“政治認同和家國情懷”提煉為中國新聞史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目標,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倫理規范與道德修養”等素質目標。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機關報的創辦”章節時,重點對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進行講述。瞿秋白先后主編《新青年》《前鋒》《向導》等刊物,增進了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和蘇維埃政權的了解,也真實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綱領與主張[14]。此外,在與妻女書信中留下了大量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火熱文字。如他對妻子楊之華寫到,“你準備著自己的才力,要在世界革命及中國革命之中盡我倆的力量,要保重你的身體。如果,我倆都湊著自己能力的范圍,自己精力的范圍,準備著某種工作能力,自己固然可以勝任而愉快,對于工作也有益處”[15]。這些書信和語句,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家國情懷”和高尚節操,使學生感到信仰的力量,使得他們無比的堅強。

(三)建立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

思政教育作為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估是思政教學是否得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環節。在新聞史課程教學實踐中建立了以教學反饋為核心,通過認知和觀念層面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在日常教學中著重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程度和集中度進行評價,并通過課程導讀、作業批改、課堂點評等方式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

四、結語

課程思政與新聞史課程的結合是體系化的融合,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對課程結構與內容有整體的認識,還要突出重點報刊、報人與新聞事件。從課程設計、教學目標設定、內容引入、方法實施再到內容評價都是需要進行探索的。新聞史課程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等待進一步探求解決之路,如思政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創新式教學方法尤其是與各類新興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應用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2020-06-06.

[4] 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001).

[5] 張寶明.中共早期期刊歷史系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6] 吳廷俊.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18.

[7] 肖燕雄.“群眾政治家”概念及對“政治家辦報”的新認識[J].新聞界,2021(11):22-31.

[8]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01).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華通訊社.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189.

[10] 譚春霞.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百年傳播[J].荊楚學刊,2023,24(3):11-17.

[11] 鄭保衛,尹延永.記錄世紀風云 傳頌百年偉業:論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百年奮斗的歷史成就及貢獻[J].中國出版,2022(17):20-29.

[12] 賈夢夢,周光明.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解讀[J].國際新聞界,2020,42(5):153-175.

[13] 高寧.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9):17-22.

[14] 王應榮.瞿秋白對新聞業務的創新[J].新聞愛好者,2011(17):78.

[15] 韓斌生.《多余的話》深層內蘊再詮釋[J].瞿秋白研究文叢,2015(0):265-275.

作者簡介 張宏偉,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新聞史思政教學課程教學
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社會歷史語境下淺析《大公報》在中國新聞史教學中的價值
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討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及其對思政教學促進作用分析
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國際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職物流專業“物流費用結算實務”課程開發研究
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
《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相融合的探索與研究
媒介生存:關于新聞史研究本體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