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路徑分析

2023-09-16 14:33江蘇省工商聯課題組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蘇

江蘇省工商聯課題組

摘 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江蘇“專精特新”企業梯隊建設活力十足,呈現政策支持豐富、質效位居全國前列、蘇南占比較高、行業“六七八九”、專利技術含量高、梯隊企業數量龐大等特點。同時“專精特新”企業在創新研發、供應鏈、政策享受等方面存在系列問題。下一步需要從進一步激發“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活力、完善“專精特新”企業產業鏈、擴大“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空間三個方面發力,支持中小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蘇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更是把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更大力度建設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開創江蘇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要著力點之一。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廣大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營企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推動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是工商聯服務“兩個健康”的重要內容,對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多年來,江蘇致力于深入挖掘特色優勢企業,加強政策扶持,完善服務體系,強化要素供給,優化發展生態,激發涌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前四批公示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已達9119家,江蘇以共計709家企業數位列第四。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呈現以下五個特點。

(一)從培育成效看,江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和質量都處在全國前列

江蘇目前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3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88家,帶動市縣培育各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兩萬家。深耕細分行業產品10年以上的企業1483家,占比達77.5%;20年以上的企業310家。2021年,全省70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大關,企業凈利潤接近500億元,兩項指標近三年的平均增速分別高達26.01%和28.6%。

(二)從區域分布看,蘇南蘇北蘇中地區差異較大

蘇南1245家(蘇州392家、南京291家、無錫249家、常州212家、鎮江101家),占比62.6%;蘇中430家(南通176家、泰州139家、揚州115家),占比21.6%;蘇北313家(鹽城88家、徐州74家、宿遷63家、淮安50家、連云港38家),占比15.8%。從全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來看,蘇州、南京分別位列第10位和第20位,與其在全國城市GDP排名地位不相稱。

(三)從行業分布看,企業主導產品在細分領域首位度高

江蘇“小巨人”企業主導產品有約80%在全省細分領域排名首位,其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在行業細分領域位居全國前三的企業占比達33.58%,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居國內細分行業首位的企業占比17.2%。全省“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以研究和試驗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為主,其中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有116家,占比為16.34%,其次為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

(四)從專利產出看,普遍技術創新能力強、專利技術含量高

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發明專利32,850件,其中有效授權專利數量為12,553件,是目前企業中有效專利數量最多的類型。從有效授權率來看,發明授權的授權率最高,有47.28%的發明授權處于有效期內。從軟件著作權情況來看,江蘇共有31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軟件著作權,其中擁有軟件著作權數量在10件以下的“小巨人”企業最多,共有196家,占比高達62.03%;其次,軟件著作權數量在10—30件區間的企業有78家,占比為24.68%。

(五)從后備力量看,梯隊培育企業數量較大

目前江蘇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認定1998家,與浙江、廣東、上海、山東、北京還有差距,但入庫的后備企業已達14,475家,為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儲備了龐大的后備軍,反映出梯度培育的力度和潛力還有提升空間。

二、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江蘇在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對標發達國家和“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發展走在前列的地區,仍然存在企業培育數量不多、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研創新能力不強、供應鏈自主可控建設不足等問題。

(一)“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研發存在的問題

1.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區域發展不均明顯

2020年,江蘇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2%,遠低于廣東的8%。很多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總體仍以低投入、快見效的為主,對前沿研究和未來可能的顛覆性技術投入熱情不足,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占比偏低。數據顯示,江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研發人員比重低于25%的企業數超過60%,而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人員占比基本能達到25%的水平。另外,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較明顯,“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區域,四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占比超過六成。從研發支出、研發人員、專利數等創新情況來看,蘇中、蘇北也大大落后于蘇南地區。

2.企業創新模式單一,協作能力短板顯現

聯合創新比例不高,產學研用融合協同創新體系還不成熟,構建創新聯合體面臨利益分配、資金安排、條塊壁壘、信息溝通、成果分享等方面問題。中小企業主要創新路徑還是自主研發及委托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間合作和行業協會支持比例不高。在622家受訪企業中,71.86%的企業技術來源為獨立研發,選擇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業合作研發的企業分別只占14.95%、9%和2.25%(見圖1)。研發經費來源較為單一,絕大多數“專精特新”企業僅利用自有資金進行研發。超九成的企業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自有資金,使用銀行貸款、社會風險投資資金和財政補助或獎勵資金的占比不足7%(見圖2)??萍荚u價標準有待優化,科技應用成果轉化落地缺乏成熟模式,高校院所與企業創新研發出發點有所差異,創新人才和成果多數還集中在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成果與市場主體需求之間匹配度不高。江蘇雖然高校林立,科教資源豐富,但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缺乏專業化中介服務和高效市場,轉化率僅有5%左右(見圖3)。

3.人才供需匹配不佳,引育工作仍需加強

部分“專精特新”企業反映,當前最急需的人才是研究開發人員,其次是高級技工人員。超七成的企業認為科技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專精特新”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發展的最主要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專精特新”相關產業發展速度遠超人才培養速度,特別對于一些集成電路、OLED顯示企業,人才匱乏的呼聲更為強烈。二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受房價、地緣位置等外部因素和中小企業薪酬結構、績效考評、晉升通道、文化體系等內部因素的疊加影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人才吸引力較弱。不少企業反映,高端人才大都流向發達地區或者大企業、外資企業,特別是地處縣鎮的小微企業,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行業內公司間無序挖人,加大了行業內人才流動頻率,增加了企業人力成本。除此之外,“專精特新”企業中“產業工人多、技術人才少”“急用現找的多、長期培養的少”等問題也同樣存在。

(二)“專精特新”企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1.穩定供應鏈平衡能力有待提升

在需求端,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復雜的國際環境影響,“專精特新”企業面臨國內國外市場的雙重壓力,供給和需求波動性大。近兩年來,63.99%的“專精特新”企業供應鏈需求發生偶爾短期中斷,7.56%的企業偶爾長期中斷,只有26.53%的企業基本無中斷。在供應端,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競爭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對企業的供給產生負面影響,加上一些發達國家技術制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專精特新”企業高技術產品的供給。近兩年來,57.72%的企業供應鏈供給出現了偶爾短期中斷,12.22%的企業則出現了經常短期中斷情況,3.7%的企業則是經常長期中斷。在供需協調方面,江蘇“專精特新”企業以生產制造業中間產品為主,極易受上下游配套服務企業的牽制。調查數據顯示,江蘇“專精特新”企業基礎材料省內采購比例約為40%,一旦遭遇特殊情況,容易出現原材料“進不來”的情況。同時,部分“專精特新”企業產品面向海外市場,受國外市場需求、物流等因素影響,產品供需不平衡,容易出現滯銷等情況。

2.強化供應鏈韌性建設亟須開展

供應鏈調整會對“專精特新”企業風險防控、運營成本等產生較大影響。一是風險預防難度提升。世界經濟持續疲軟,國際環境復雜嚴峻,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同時,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風險和挑戰增多。多數“專精特新”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感知能力較強,但還未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市場拓展、融資等方面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和防范體系,后期風險預防難度將進一步增加。二是生產運營成本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專精特新”企業遭遇訂單延期或取消、物流運輸不暢、新訂單簽約困難等問題,生產運營成本不斷增加。問卷數據顯示,67.52%的企業認為原材料價格上漲是企業當前面臨的最突出困難,降低成本已成為“專精特新”企業供應鏈布局的首要考慮因素(見圖4)?!皩>匦隆逼髽I因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用于技術開發、人才引進的資金被動降低,削弱了企業研發能力。三是綠色生產壓力較大。調研發現,供應鏈上游的“專精特新”企業節能減排壓力較大,部分下游企業利用供應鏈優勢,將節能減排任務轉嫁給上游企業,進一步增加了上游企業綠色生產的難度。

3.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近年來,“專精特新”企業供應鏈自主可控取得了較大進步,但部分企業仍存在明顯問題。從調研數據看,45.18%的企業認為核心技術或零部件進口受限、價格較高等。一方面是供應鏈核心技術無優勢?!皩>匦隆逼髽I多為制造業企業,部分企業的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受國外限制。例如智能化木材加工裝備中缺少“圖像自動掃描裝置”,導致產品智能化程度偏低。同時,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設備多數來源于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地區,易受國際政治影響,實現供應鏈自主可控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數字化轉型基礎不完善,“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撐還有待加強。政府部門所掌握的大量非涉密數據依然存在“數據孤島”現象,開放利用程度不夠,難以將數字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皩>匦隆逼髽I數字化轉型配套機制體制有待健全,缺乏專業的數字化轉型培訓服務,技術成果產業化難度大。

(三)“專精特新”企業政策享受存在的問題

1.用地解決“難”

由于“專精特新”企業的特殊性,對廠房層高、承重等參數有著更為特殊要求,同時普遍希望通過擴大規模進一步提升企業品牌影響、招工能力以及融資估值水平,因而“專精特新”企業傾向以單獨拿地新建或現有廠房擴建方式,滿足企業專業化生產需求。但“專精特新”企業專項用地指標不到位,普遍存在“一手地”門檻高、“二手地”價格高、存量用地缺少真實透明信息等問題,“專精特新”企業用地訴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此外,部分“專精特新”企業還存在盤活利用存量用地政策、優化土地審批服務、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等需求。

2.融資渠道“窄”

近年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得到較大緩解,但多是政府引導下“點”的突破。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貸款劣勢仍然十分明顯?!皩>匦隆逼髽I獲取資金的主要渠道依然是銀行貸款,融資不足問題依然困擾“專精特新”企業。一方面,傳統的銀行授信評審體系往往重視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對融資需求迫切的初創期、尚未產業化的科技型企業信貸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直接融資能力有待加強。規模較小但成長性好的企業,由于研發性投入資金量大且風險較高,在債券市場不被看好,債務融資占比較低,未體現出“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便利。

3.獎補力度“弱”

“專精特新”企業對科研項目的補助需求最大,占到全部調查企業的77%以上,在專利申請資助經費、新產品補助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獎補訴求。目前,江蘇對國家認定的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獎勵,對省級層面的“專精特新”企業還沒有資金獎補政策。相較而言,北京對國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一次性30—1000萬元的補助,山東對新認定的國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200萬元和100萬元補助獎勵,廣州市黃埔區對于“專精特新”企業在落戶獎勵、擴產獎勵、項目建設獎勵等項目進行分項獎勵,獎補總額過億。

4.專業服務“少”

除了生產要素配置服務外,“專精特新”企業個性化需求同樣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及時回應。調研過程中許多“專精特新”企業提及一些個性需求,如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對同行業企業兼并和重組的支持,協助企業北交所上市并給予全周期指導,幫助企業進行新產品推廣,協助“專精特新”企業解決訴訟糾紛等,需要政府服務更加主動靠前,讓“專精特新”企業“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謀發展。

三、支持中小民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創新、強鏈補鏈等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進一步激發“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活力

1.加強科技研發保障,讓“專精特新”企業“敢研發”

著力強化企業研發投入主體地位,打好政策應用組合拳,提升短期與中長期激勵、物質與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綜合效應。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持續保持研發強度,鼓勵探索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持續深耕細分領域,提升行業領導力,防止陷入片面追求流量迅速增長、快速變現的短期行為模式。積極開展研發費用損失保險、專利執行保險和專利被侵權損失保險等企業科學研發保險品種,完善科研保險制度保障。降低研發投入費用損失風險,為高風險的科技型企業“兜底”,進一步規范科研環節管理,激發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熱情。加大對蘇中及蘇北地區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在省級轉型升級資金中加大“小巨人”企業獎勵力度。

2.疏通技術融合屏障,讓“專精特新”企業“愿合作”

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上下游企業開展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施科研設施和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共享政策,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科技創新成本,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申報新型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重大實驗室等聯合建設創新載體。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產學研技術供需對接,推動科學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獨立或聯合設立研發機構,對符合政策條件的研發機構給予前期運營經費支持。依托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知識產權服務。

3.加快人才強省建設,讓專業技術人才“留得住”

高校要參照國家強基計劃要求,結合自身學科基礎和優勢,優化“卡脖子”專業的設置和發展規劃,擴大高端人才的有效供給。企業要主動推進“專精特新”領域科教融合、產研結合的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與企業項目“合作”模式培養專業化人才,并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支持企業聚焦“高精尖缺”引進人才,在檔案管理、職稱評定、獎勵申報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摸得著、夠得上”的引才引智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體系。對高端人才提供特殊津貼的同時,兼顧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在創新項目評審、科研經費支持、跨學科優勢互補等環節上下功夫,保障評審的公平公正、確保經費的合理高效,引導多學科協同創新,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進一步完善“專精特新”企業產業鏈

1.積極優化供應鏈管理,強化國內產業鏈控制力

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專精特新”企業一站式風險防控系統,包括風險客群畫像、行業風險評估、供應鏈風險傳導、區域風險集中度等,實現對風險的提前識別、及時預警和精準干預,把風險管理從“后置”變為“前置”,降低風險防控成本。對關鍵原材料、高端設備、核心元器件等采取定向攻關,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的話語權。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機械等制造業領先領域為突破口,積極參與、主動謀劃建立產業技術標準體系,逐步提升“反卡脖子”能力。積極培育“鏈主”企業,發揮“鏈主”企業毗鄰終端消費者和背靠生產性服務產業的優勢,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開展固鏈、補鏈、強鏈等專項行動。推動“鏈主”企業主動聯合上下游配套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形成深度協同、共生發展的產業鏈生態系統,實現產業鏈各個環節可控和迭代升級。

2.加速拓寬市場,提升市場供需匹配度

在利用大數據掌握產品流向的基礎上,企業與政府通力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寬終端產品市場,加速企業商業模式轉型。同時,以“打造品牌”為中心,建立品牌信任度,提高終端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鼓勵“專精特新”企業采用多元化供給模式,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效降低生產運營成本。以雙循環戰略為支撐,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內,以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努力打破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打通產業鏈“堵點”。同時,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歐盟產業鏈、供應鏈聯系,構建多層次、寬領域、高質量的國際合作鏈條,提高“專精特新”企業全球范圍內產業鏈供需平衡能力。

3.賦能企業數字化能力,構筑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鼓勵和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參與數據資源平臺建設,通過云上資源支持、公共數據共享、行業數據打通等方面縮小企業間的“數據鴻溝”。同時,依托各類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助推企業“上云”“上鏈”,降低產業鏈組織成本,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加速建設以數據智能技術及中臺架構技術為主體的“工業大腦”,提升算法能力、計算能力。同時強化企業數字化技術改造,建設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提升企業設備、生產流程的數字化水平,加速實現工業自動化。推動建立融合多源數據、全面系統分析問題、數字智慧化的“雙碳”智慧運營系統,促進行業供應鏈和全生命周期減碳。同時,要積極深化政企和校企合作,搭建雙碳研究中心,并采取有效措施聯合科技企業、高校研究院等,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綠色發展戰略規劃,實現新的競爭優勢。

(三)進一步擴大“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空間

1.合理統籌規劃,切實保障供地效率與公平

充分考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與生產結合的特點,將用地保護線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體系進行管理??山梃b北京等地先租賃后出讓和彈性年期出讓供應模式,出讓年限根據產業類型、企業意愿以及發展計劃等情況確定,土地出讓金則根據出讓年限確定,進一步降低“專精特新”企業用地成本。積極探索協同度高的“專精特新”企業進行聯合用地出讓,聯合建設中試車間、研發中心、產品展示、配套宿舍等,從而放大“專精特新”企業的規模效應和產業帶動效應。支持高新區、省級以上開發區等設立“專精特新”產業園。

2.優化價值評價,拓寬企業融資途徑與來源

引導商業銀行構建“專精特新”企業的價值評價方式,建立更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評價應更加關注企業是否以牽頭方、參與方等身份參與國家、省級重要科研專項,是否有階段性創新成果、獎勵申報、專利授權等研發實力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指標,市場占有率、需求潛力、競品模仿難易程度等市場競爭優勢方面的指標。進一步豐富資金供給方式,指導金融、融資擔保、保險等機構推出“專精特新貸”“專精特新?!薄皩>匦码U”,探索“專精特新”企業發行區域集合債券,在區域特色產業鏈下的“專精特新”企業組成聯合發行人,提高區域協同效率,助力增強科技創新競爭優勢。

3.注重頂層設計,加強財政獎補范圍與力度

健全“專精特新”專項政策獎補體系,完善財稅、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準度,推動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進入國家級榜單。用好“專精特新發展”項目專項資金,推動省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對進入名錄庫企業尤其是國家和省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給予二次支持。適當提高財政支持比例,加大對企業研發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扶持力度,對項目設備購置、房租、研發投入等分檔予以支持。

4.堅持以企為本,協同共建服務機制與平臺

完善省市縣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建立和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服務專員庫等,匯集政策、信貸、上市、法律、數字化等方面資深專家,優化上市辦理服務,做好分類指導。建立服務協調工作機制,用好省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加強對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運行監測分析,不定期召開溝通協調會議,及時解決企業困難。成立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聯盟,幫助企業融智融商,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責任編輯:蔣建忠

收稿日期:2023-06-17

作者簡介:課題組組長為顧萬峰,江蘇省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劉聰,江蘇省工商聯主席。課題組成員為郭東升、高敏、鄭潔瓊、李卓霖、陳穎、羅賢偉。

猜你喜歡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江蘇
數讀江蘇
數獨江蘇
數讀江蘇
江蘇
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實踐及建議
新常態下鯉城區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突圍發展探析
實體書店多元經營的創新嘗試及思悟
企業現金流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小額貸款助力我國中小企業融資
試析中小企業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