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量運動訓練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老年患者行走能力的效果研究

2023-09-23 14:42王勤芳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定量出院下肢

王勤芳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下肢動脈血管產生粥樣斑塊阻塞而造成的下肢供血不足疾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會有十分明顯的疼痛、跛行、皮溫降低、皮潰甚至壞死等,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研究結果顯示,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慢性腎功能障礙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1]。臨床主要以藥物方式治療,盡管可以產生一定療效,但還不夠理想。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實施科學的運動干預,能夠極大提升患者的行動能力。我院積極開展該項研究,探索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老年患者實施定量運動訓練改善行走能力,以及足部血流灌注水平的療效,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老年患者,共計80例。納入標準:患者存在明顯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對應臨床指征并經檢查確診;年齡≥60歲;意識正常且能夠配合執行相關治療干預措施。排除標準:具有下肢潰瘍甚至壞疽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并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難以耐受運動訓練者。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其監護人知情同意,經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本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2.4±7.2)歲;研究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2.2±7.3)歲。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執行常規干預方法。在心理干預方面,主動和患者交流,引導家屬和患者開展有效溝通,減輕其心理焦慮。在健康宣教方面,主動向患者及家屬普及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病因、相關治療和生活注意事項等。在功能鍛煉方面,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患肢抬高下垂運動每次30分鐘,每日3次。出院前對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和家屬接受護理時必須注意的相關內容、家庭護理方案等。

研究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執行定量運動訓練,健康宣教及延續性護理。(1)定量運動訓練:在鍛煉之前,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干預方案對于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基本作用和重要性,提高患者干預依從性。然后,參考患者其間隙跛行程度、肢體缺血程度等相關指標,完善運動干預方案。應確?;颊咴趯I人員的保護以及指導下進行定量運動步行訓練。訓練形成有4種:①抗等長阻力運動:對于間隙跛行患者,幫助其取仰臥位,單側下肢伸直并盡量抬高至30°,持續5~10秒再放松。兩側交替實施,執行5~10次。對于嚴重肢體缺血患者,幫助取仰臥位,單側下肢伸直并抬高30°,堅持3~5秒再放松。兩側交替,執行3~5次。②抗漸進阻力訓練:對于間隙跛行患者,開始前測量其股四頭肌在緊張收縮狀態下的負荷能力,開展抗阻訓練,每次3組,每組10次,組間休息1分鐘。對于嚴重肢體缺血患者實施抗阻訓練,每次3組,每組5~7次,組間休息1分鐘。3組所用阻力負荷,分別設置為1/2個10RM、3/4個10RM、1個10RM,逐漸加大訓練量。③Buerger運動:對于間隙跛行患者,取平臥位,協助其抬高患肢至30°~45°,持續1~2分鐘,再將雙腳下垂至床旁2~5分鐘,指導其活動腳趾,之后肢體放平休息,每日5~10次。對于嚴重肢體缺血患者,平臥狀態下,協助抬高患肢至45°,持續1分鐘,再將雙腳下垂至床旁2分鐘,活動腳趾,之后肢體放平休息,每日3~5次。④站立行走訓練:對于間隙跛行患者,指導開展單腿站立及邁步訓練,注意及時糾正訓練姿勢。每天開展30分鐘上下樓梯訓練,確保心率范圍為100~125次/分鐘。對于嚴重肢體缺血患者,指導進行單腿站立、邁步訓練,糾正其姿勢,每天開展20分鐘上下樓梯訓練。上述訓練方式,在患者出院后,也要隨訪監督,每周2次,定期復查。(2)延續性護理模式:科室的護理人員和主治醫生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加強護理方式的創新,提供優質化延續性護理。(3)健康教育: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癥狀、病因、疾病誘發因素、安全用藥等。(4)建立患者個人檔案: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個人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統計和歸納,記錄好每位患者病情的發展、治療方式以及轉歸情況,提升本體的護理能力。(5)自我護理: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潰瘍敷藥、創面分泌物清洗、長期臥床者避免壓瘡等自我護理。

1.3 觀察指標[2]

① 足部血流灌注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后以動脈硬化檢測儀檢測踝肱指數、動脈氧分壓、動脈血流值。②行走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后,以行走受損問卷(WIQ)實施評估步行速度、行走距離、爬梯能力。③舒適度:應用Kolcaba舒適度評分量表(GCQ)評定,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個維度、28個項目,各項1~4分,分數越高對應舒適度越高。④疼痛程度評分: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判定,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⑤麻木發生率: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并記錄。⑥自護能力:分別于出院時、出院3個月參照自我護理能力表(ESCA)[1]對患者評定,包括自護責任感(24分)、自我護理技能(48分)、健康知識水平(68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⑦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價下肢功能,總分34分,分值越高表示下肢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靈氣統計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以(均數±標準差)和百分數表示,數據對比分別以t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踝肱指數、動脈氧分壓、動脈血流值等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標均較低且差異性不大(P>0.05),干預后均明顯改善(P<0.05),研究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行走能力變化情況及下肢運動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爬梯能力、步行速度、行走距離均較差且差異性不大(P>0.05),干預后均顯著改善(P<0.05),研究組改善效果更明顯(P<0.05)。出院時兩組下肢運動功能無明顯差異(P>0.05),出院3個月研究組下肢運動功能明顯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行走能力變化情況及下肢運動功能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舒適度、疼痛程度及麻木發生率變化情況比較

干預后兩組舒適度GCQ評分均顯著提升(P<0.05)、疼痛VAS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下肢麻木占比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效果更好(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舒適度、疼痛程度及麻木發生率變化情況比較

2.4 兩組間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

出院時研究組與對照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研究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組間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能力比較

2.5 兩組組內出院時和出院3個月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

對照組出院時與出院3個月時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院時與出院3個月時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組內出院時和出院3個月的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比較

3.討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老年群體的常見病。藥物治療可以產生一定的效果,但長期藥物治療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治療方法上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即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高效科學臨床干預[3]。常規干預重點在于心理干預,并輔以功能鍛煉,普適性較強,但受患者依從性影響較大,效果有待提升。實踐證明,規范性執行定量運動訓練有助于改善下肢運動能力。

朱忠才等認為[4],足部動脈氧分壓以及血流值能夠十分明確地表達足部缺血程度,以其作為參考指標有利于對患者情況實施科學判斷。踝肱指數是目前臨床血管外科診斷外周動脈病變的常用無創檢查方法,可以反映血流動力學變化情況。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方式干預,研究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定量運動訓練。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踝肱指數、動脈氧分壓、動脈血流值等足部血流灌注水平指標均較低且接近,干預后均顯著性提升,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表明,定量運動訓練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進患者的足部血流灌注,取得明顯效果。

呂麗瓊等認為[5],執行健康宣教可以提升患者的疾病了解程度,知曉治療的必要性,進而有效配合治療干預。定量運動訓練按照患者的實際需求實施運動干預,糾正其不良認知,可以有效提高毛細血管密度,進而改善外周動脈血液供應,還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優化血流分配,防止肌肉出現失用性萎縮。延續性護理干預是既往實施規范化臨床干預措施的拓展以及家庭延續,該護理方式的正確施行可以有效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爬梯能力、步行速度、行走距離均較差且接近,干預后均明顯提升,研究組改善情況顯著性優于對照組。出院后研究組患者自護能力、下肢活動功能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科學有效進行定量運動訓練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自我行走能力,積極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為患者持續服務,使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康復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劉雙認為[7],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的下肢血供受到影響,導致麻木、疼痛等不適。疼痛是和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并列的生命體征,是一種負性感覺,且往往存在對應的組織損傷[8]。疼痛造成的應激反應,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進而加重病情。執行科學有效的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患肢建立起有效的側支循環,進而緩解患肢麻木疼痛感。既往臨床實踐中,普遍采取單一的步行鍛煉或其他相關運動方式,導致患者的運動訓練依從性不高,患者的血管康復效果欠滿意[9]。對患者實施定量運動訓練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肌肉的正常負荷,刺激肌肉的Na+-K+泵活動,從而有效緩解肌肉疲勞,確保舒適性,防止麻木感覺的產生,同時還通過刺激神經緩解疼痛感。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舒適度GCQ評分均顯著性提升,疼痛VAS評分均顯著性下降,下肢麻木發生率均明顯性降低,研究組改善優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干預基礎上開展定量運動訓練,能夠極大程度緩解疼痛麻木感,提升患者的臨床舒適性。

綜上所述,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老年患者開展定量運動訓練干預,對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效果顯著,可以增加患者的足部血流灌注,促進患者康復,也對患者的長期預后和功能狀態具有顯著影響[10],該方法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定量出院下肢
中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進展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個月后復診結果分析
顯微定量法鑒別林下山參和園參
準媽媽要重視下肢靜脈曲張的預防
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療效觀察
當歸和歐當歸的定性與定量鑒別
10 種中藥制劑中柴胡的定量測定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第五回 痊愈出院
慢性HBV感染不同狀態下HBsAg定量的臨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