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思想的三個方向

2023-09-26 19:48楊斐
區域治理 2023年22期
關鍵詞:新文化馬克思主義科學

楊斐

長春大學

“延安時期”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一個充滿生機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毛澤東同志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視角,對舊民主主義階段的傳統文化思想進行總結,以此開創了以陜甘寧邊區和晉綏地區為核心,輻射全國各地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體系,為形成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而推動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實事求是的科學方向

“實事求是”這一科學原則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最主要的方面,不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辯證唯物思想的精髓,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定地從捍衛傳統文化出發,遵循“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傳統文化展開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鑒。

(一)實事求是的新文化探索

自20 世紀20 年代以來,我國文化界針對“西學”還是“中學”“新學”還是“舊學”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這一問題的討論關系到傳統文化的歸屬,更關系到民族文化的走向。毛澤東依據階級斗爭理論,對于不同形態的文化理論進行了歷史性歸類: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化是屬于資產階級或官僚地主階級的,而五四運動之后,廣大無產階級將作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必須建立屬于無產階級的新文化。所謂的“新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為基礎的,即無產階級的新文化應遵循客觀的科學態度。在方法上,要以科學調查的態度來學習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1],進一步地,“為要認識中國現存社會的性質是什么,就必須對中國社會的過去狀況與現在狀況加以科學的具體的分析,”[1]以科學方法建立起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理論。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設的態度上,毛澤東批評了以往文化界(對于傳統文化)存在妄自尊大、好為人師的態度,以及后來提出的“全盤西化”的極端化態度,在他看來,真正的科學應堅持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

(二)全面的反封建,反教條

在深入農村進行調研期間,毛澤東對傳統文化中腐朽的因素展開了深刻的批判:“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2]。這四條繩索的背后,是我國在封建社會當中,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舊文化形態對人民思想的極大危害。對于此,毛澤東深刻提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國家”[3],即以新文化作為武器來解放人民的思想,并能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由此,他將反封建作為新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意識到了堅持黨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整風運動中,他總結了蘇區成立以來,黨的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工作中存在的思想問題,提出徹底對文化工作所存在的黨八股現象進行整治,為文化工作走近人民大眾消除了障礙。這前后兩次思想領域出現的斗爭,不僅推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同時,也為后來文藝創作應反對教條化、逐步大眾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結合當前實際探索新文化道路

在文化教育工作中,毛澤東堅持文化教育方針要“以農民之需要而定”[4],強調“用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4]從形式上來看,因為群眾多以農忙為理由拒絕參加夜校,還有的群眾年齡大、識字慢,紅軍宣傳隊就組織起了讀報組來教育他們,有的農村還裝上了屋頂廣播,專門在農閑時進行播報;在內容上,蘇區的報刊不僅包括政治要聞,還包括生產生活等信息,這些新聞稿語言生動,更能貼近群眾。以上教育措施滿足了勞動人民的實際需要,不僅幫助群眾提升了文化水平,更能在學習中逐步接受進步的革命主張,從長遠來看,這一教育方法從蘇區農村的現實出發,有效團結起了廣大受眾共同抗戰的決心和力量。

對于教育工作,毛澤東繼承了列寧關于建立無產階級文化的方針,提出“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5]的總方針,引導全國的教育工作者們以國內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變化為依據,具體地、現實地處理無產階級革命與文化的問題,為團結和凝聚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

二、以人民為主體的先進文化方向

(一)“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個人的出身使他與農村和農民有了天然的聯系,他認為,尊重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自覺自發的思想行為。不同于胡適和陳獨秀的是,毛澤東強調以科學的方法來學習它、傳承它,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以批判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6],這一任務需要長期地、細致地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去,向勞動人民學習,學習其原生的,優秀的文化形式和內容。1931 年,中央蘇區出版了《革命歌謠選集》,毛澤東贊其“是農民用自己的語句作出來的,它道盡農民心坎里要說的話,它為大眾所理解,為大眾所傳頌,他是廣大民眾所欣賞的藝術”[7]。

在征集和學習民間的文化產物的過程中,毛澤東看到了中國文化傳承任務的必由之路,在《五四運動》一文當中,他回顧了1919 年以來的國內文化運動及其產生的影響、價值,他向全國各地的青年知識分子發出了的號召,指明了全國的青年作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都應“把自己的工作和工農民眾結合起來,到工農民眾中去,變為工農民眾的宣傳者和組織者?!盵8]并特別強調了青年是否革命的標準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盵9]只有和工農群眾緊密聯系才能擔負起建立民族革命的文化任務。

(二)喚醒民族意識

毛澤東對于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的學說十分推崇,在他許多政治宣傳的書信、通訊稿當中,倡導民族大義的文字隨處可見。如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友軍將領申明“在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理應幡然改悔,以‘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精神”[10]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為堅定國民的民族自信心,他慷慨提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1]。在文化教育中,他切實地指出了喚醒民族意識的長期性:“人民的覺悟是不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腦子中的錯誤思想需要我們做很多切切實實的工作,對于中國人民腦子中的落后的東西,我們要去掃除,就像用掃帚打掃房子一樣”[12],只有這樣,才能引導人民群眾加快形成民族的、進步的新文化形態。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逐步嘗試

文化教育工作作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步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歷史進程。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落地和扎根,毛澤東提出了國民文化教育的方針應“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并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及其他群眾”[13]。另一方面,在群眾宣傳工作中,毛澤東向蘇區的文藝創作者團體提出:“宣傳要大眾化,新瓶新酒也好,舊瓶新酒也好,都應該短小精悍,適合戰爭環境,為老百姓所喜歡”[14]教育和宣傳工作齊頭并進,共同致力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工農群眾當中的傳播和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宣傳品等流入國統區和敵占區等各階層受眾當中,逐步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的結合創造了機會。

三、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方向

(一)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

20 世紀初,面對國內文化運動的形勢變化,毛澤東提出了“應剔除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吸收古代優秀的,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華”[15]這樣做“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15]。這一原則的提出,終止了國內文化界“言必稱希臘”的思想傾向,同時也為 明確了繼承傳統文化的主張:因為“我們不能割斷歷史的發展聯系,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中國發展歷史,我們都應予以總結,并且要主動繼承發揚其中優秀的傳統和文化”[17],隨后,他總結了舊的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以及中國封建主義在文化、思想領域里的斗爭過程,首次提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18],這一定位,正式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任務掃清了障礙。為此,文化協會的宣言明確表示:“將發揮一切力量為抗戰服務,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國新文化,喚醒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捍衛中華文化?!盵19]

(二)民族文化的創立與繼承

《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毛澤東文化思想成熟的重要著作之一,將“民族性”作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首要原則,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征”[20],而關于“民族性”的形式與內容關系問題,毛澤東定義為“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的新文化”[20],如此一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內涵得以重申。

建國前夕,毛澤東以歷史的眼光總結了民族戰爭的勝利在文化形態上的反映:“從這時期,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盵21]

(三)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推動新文化建設

在推進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矛盾背景下,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梳理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諸多特點,并將這些特點作為中國國情的具體表現,要求蘇區的文藝工作者們加強學習,并深入貫徹到文藝創作當中去。

1942 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他以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角度出發,將文藝工作應反映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勞動過程這一觀點貫穿到團結抗戰的政治立場當中,將當前文藝隊伍中出現的諸如立場、態度問題、工作對象等問題進行了澄清,同時,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虛心地向工農群眾學習、向社會學習,在創作中大量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觀上,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理論,做一個合格的黨員作家和革命作家。

結語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已經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來指導和改造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以傳統文化為沃土培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中國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依據全國各地在文化教育、文化創作、文化宣傳工作的進程和取得的成績,扎實推進黨內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運用,從而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猜你喜歡
新文化馬克思主義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新文化購買PDAL40%股權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新文化等級化·傳承與創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與挑戰以及韓國在未來國際合作中的角色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