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機制研究

2023-09-27 08:18尤瑞玲劉松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大運河共生旅游

尤瑞玲,劉松

(1.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32;2.常州工學院長三角文旅休閑產業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32)

大運河是歷史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列為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運河。大運河沿線的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有1 2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400余項。大運河江蘇段有8個“節點城市”: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千百年來,江蘇省大運河“節點城市”因受運河影響時間不同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地域文化,以楚漢文化、淮揚文化、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運河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揚州是“同生同長”的“原點”城市,無錫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常州享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盛名。為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蘇省運河節點城市堅持“水態、形態、生態、文態、業態”五位一體,統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文化旅游共生共榮、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等工作,結合運河沿線的名人故居、水工設施、工業遺存,努力打造江蘇“美麗中軸”。

2015年原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休閑示范城市》行業標準指出,“旅游休閑示范城市”是指旅游休閑功能突出、旅游休閑產業完善、旅游休閑環境和諧、能同時滿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閑需求、在全國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城市。大運河江蘇節點城市以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和差異性,紛紛步入旅游休閑城市創建行列。如常州市全力打造獨具特色、充滿魅力、近悅遠來的旅游休閑城市;蘇州以建設世界旅游休閑目的地城市為目標,打造全球知名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務、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旅游體系;揚州市堅定踐行大運河原點城市擔當,持續擦亮“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金字招牌。

旅游休閑城市的綜合性決定了旅游業共生的必然性,共生對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運河文化是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深層支撐,旅游休閑城市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傳承的載體,研究二者間的共生發展意義重大。大運河文化帶在2017年被提出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運河沿線城市開始著重在運河沿線布局文化體驗、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等產業。在大運河文化帶成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推進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生發展,是保護、傳承和活化大運河文化,發揮其引領和滋養作用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大運河文化引領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新時代運河“節點城市”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抓手,推動旅游業創新業態、提質增效,正逐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一、共生理論及其相關文獻綜述

(一)共生理論及應用

共生是源于生物學領域的概念,原指不同生物個體間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的持久、穩定且密切的互利關系[1]。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關系的基本能量生產或交換單位,共生模式是共生單元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共生環境是共生關系形成發展的外部條件,三者是構成共生體的三大基本要素。共生也是實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從共生關系的目的來看,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共生機制偏向于連續性共生、一體化共生兩種共生組織模式。形成良性的共生關系既可以促進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開發、利用,又可以推動旅游休閑城市建設。

(二)相關研究綜述

大運河文化保護的相關研究由來已久,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一是初步提出階段(1989—2006)。學術界提出大運河沿線獨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人文勝地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應加強對大運河沿線城市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傳承[2-3]。二是持續發展階段(2007—2017)。這一時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大運河文化遺產分類[4-5];大運河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6]。三是重點關注階段(2018—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后,大運河文化帶研究進入新階段,例如:深入考辨大運河文化遺產,充分利用運河歷史檔案資料推動大運河文化的傳播[7-8];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優化中國的區域空間格局[9];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存在內在關聯[10]等。

熊海峰、祁吟墨認為共生是實現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活態利用的現實選擇,他們借助共生理論從整體上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所涉及的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條件、界面、模式、環境進行討論[11]。文化旅游共生的研究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熱點[12-16]。邵明華、劉鵬認為構建紅色文化旅游共生發展系統是實現區域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17];高科、劉海洋從產業、區域、產品等6方面構建文化旅游共生模式及其共生發展路徑[18];周美靜、許春曉在界定紅色旅游共生發育水平概念的基礎上,構建了共生發育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19];潘輝等提出了實現一體化互惠對稱共生模式的對策[20]。

與城市旅游休閑發展研究相比,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研究仍然偏少。樓嘉軍認為從旅游城市走向休閑城市是城市旅游業建設的未來趨勢,他指出休閑城市的建設更應當將城市功能轉向市民休閑[21];何毅、黨興華從空間開發切入,指出休閑城市建設存在據點式、點軸式、網絡式3種模式[22];呂寧認為城市休閑服務與管理是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3];黃安民、韓光明通過比較旅游城市與休閑城市的差異,認為休閑城市更注重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閑體驗[24];黃子燕指出杭州走向旅游休閑城市存在的各種障礙[25]。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更多關注作為其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突出它對流經區域的經濟、產業、文化與旅游價值。大運河文化帶與沿岸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存在不可割裂的聯系,大運河文化旅游共生是運河節點城市旅游業發展到融合新階段的必然趨勢。但目前系統研究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機制的文獻偏少,也缺少從共生角度出發探討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路徑的研究?;诖?本文以大運河江蘇段為例,將共生理論嵌入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融合共生發展的研究框架,系統考察大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內涵,探討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共生路徑,以期為區域大運河文化帶標志性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二、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構建

共生系統是共生關系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指共生單元間按某種模式和共生類型構建的共生關系統一體。推進共生單元融合發展,建立綜合性、立體化的共生網絡是構建共生系統的前提。本文從“共生能量”產生與傳遞方向出發,以提高共生單元間的共生密度、共生維度與優化共生關系網絡穩定性為出發點,以共生單元、共生界面與共生環境為基點構建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具體來說,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是指在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過程中,具有功能互補的異質性市場主體在政府、市場兩大核心主體以及社會各利益相關主體互動所創造的正向共生發展環境激勵作用下,以共生界面為交流載體,在分工協作、良性競爭的互動下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具有內在穩定性的共生系統(見圖1)。

圖1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

構建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應從共生理論本質要素出發,綜合考慮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中區別于一般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特質、特有支撐、受眾群體、發展思路與獨特需求等動力因素。第一,從共生單元特性出發,打造既兼容并蓄又引領潮流的文化形態是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的關鍵方向。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體是在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助推下,在運河數字博物館、互聯網體驗平臺的帶動下,實現對大運河文化資源深入細致的挖掘和保護。相對來說,大運河文化帶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在節點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運河沿線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活動空間能夠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生態和文化教育、體育、郊游等場所,是傳承地域文化和歷史記憶的獨特載體。第二,從共生界面載體出發,大運河江蘇段將楚漢文化、漕運文化、江淮文化、吳越文化串聯起來,成為一條華夏文化廊道。從當前文化旅游發展現狀來看,主要聚焦技術、資源、市場、產品等層面的融合,而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應充分推進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和交融,激發新的活力。第三,從共生環境優化出發,立足新時代文化語境,創新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思路是構建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系統的重要保障。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都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生態環境修復、文化旅游發展等領域?;诖?大運河文化旅游業發展亟須創新體制機制,發揮市場在大運河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系統優化發展環境,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投資、文旅產業服務,筑牢大運河文化帶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基礎。

三、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系統的運作機理

(一)資源共享加快共生單元深度融合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存在“雙向賦能”的緊密聯系。大運河文化遺產開發能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探索、深度文化體驗游等旅游休閑服務;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能夠開發一系列大運河沿線地理標志產品和老字號產品,為游客提供體現大運河文化特色旅游且差異化的體驗場景,提升其知名度和核心吸引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文化廊道。根據共生理論,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互利優化、共同進步,通過業態創新,可以實現二者融合共生。推進構成共生關系的共生單元深入融合發展從而構建全方位、綜合性的共生網絡是建立穩固共生系統的前提。就旅游企業來說,他們在對大運河文化進行現代化闡釋后,將時尚、科技與運河文化融為一體,打造大運河文化IP,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并實現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為解決資金問題,江蘇省深入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的總體部署,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并設立大運河文化旅游發展基金,發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創新推動大運河文化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大運河數字平臺、中國漕運城、江淮生態走廊等一批標志性項目的建設,打響“千年運河”國際文化旅游品牌。

(二)旅游消費需求升級催生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的接觸方式和機制的總和,或者說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和載體,它是共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共生界面既決定了共生單元的數量,也決定了共生能量的來源及大小。當下,單一的文化或旅游產品已經滿足不了游客的消費需求。旅游休閑消費主要是為了滿足好奇、探險與挑戰的需要,讓游客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全方位感受各種新奇的體驗。注重文化與體驗的新消費觀念倒逼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不斷豐富產品內涵與功能,拓寬產品體驗的深度與廣度,開啟旅游休閑的五感體驗。因此,在“體驗旅游休閑”時代,應注重文化、科技賦能效應,增強旅游休閑產品的特色性、趣味性尤為重要。數字科技可以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能,促進休閑度假、影視體驗、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等特色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搭建沉浸式大運河文化體驗場所,使“生生不息”的運河精神變得觸手可及,如常州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的老字號、非遺文創、茶道漢服等不僅給游客帶來一場聽覺、視覺盛宴,還帶來觸覺、感覺的體驗。此外,相關部門要打造大運河文化演藝精品,如《泊》《運之河》《千年運河》等,將音樂演出和非遺融合、地域特色和時尚結合,既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技藝,又糅合最新消費時尚,給游客帶來高品質的享受與體驗。

(三)利益主體共生能夠優化共生環境

雖然共生環境不能直接產生共生能量,但政府、旅游企業和相關服務業等各市場利益主體分工協作所營造的多元共生環境能夠提升共生系統的包容力、容納力,進而實現共生維度、共生密度的雙向擴容。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在堅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前提下,政府應該與企業合作,在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變管理為服務,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與多方市場利益主體的溝通,提升政府管理職能,創新政策供給側改革。與此同時,為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秩序,江蘇省頒布旅游管理條例,加大文化旅游共生市場監管力度,對強制消費、欺詐游客、捆綁消費等影響游客旅游休閑體驗的行為作相應處罰。各類文化旅游企業應整合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挖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擦亮大運河的金字招牌,推動大運河文化產品在國際舞臺的文化塑造與傳播,提高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

從共生理論中的共生單元、共生界面、共生環境來看,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同面對著共生關系的基本條件。在大運河這一歷史地理空間范圍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中,共生單元之間有著運河河道、歷史文化遺跡等各種相關的物質、信息和能量聯系。因大運河文化帶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才得以形成共生關系。

四、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生發展現狀與問題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是指以大運河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為基礎,以“和文化”為核心精神,以“千年運河”品牌形象為支撐,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在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既具有教育性、科普性、體驗性的特征,又有鮮明的開放性、現代性、文化性等地域特征。對于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關系而言,結合二者的強滲透性、弱邊界性以及資源依賴性,從共生本質出發,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的現狀與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共生單元:功能互補與產業發展存在差異

就共生單元間質參量兼容機制來說,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在功能上存在互補性,其共生過程中資源要素的相互依賴使共生關系得以形成并逐步穩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能使傳統習俗、節事活動、風土人情等得到傳承,并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承發揚大運河文化能夠挖掘沿線地區的特色文化的商機,提升大運河文化的經濟效益。旅游休閑城市建設過程中,人們應不斷創新景區產品,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渠道與方式,助力弘揚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通過凝聚核心內涵、塑造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價值,旅游休閑城市通過搭建文化場景、打造文化創意產品,培養景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二者共生發展與公眾思想觀念、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緊密相關。就江蘇省運河沿線城市而言,社會公眾對文旅共生認識不足,尤其缺乏對大運河文化創業產業發展的科學認知,景區所售旅游紀念品與當地文化割裂嚴重,能工巧匠、名師大家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尚未充分發揮出來。

(二)共生界面:資源稟賦與文創產品轉化難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均是資源依賴型產業,二者功能的互補性及聯系的便利性使構建共生關系成為可能,源遠流長的大運河文旅資源是打造共生界面的基礎。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依托文化遺產、革命圣地、名人故居等旅游資源與歷史事件、演藝作品、名人事跡等文化資源,通過市場化開發形成了旅游休閑、科普研學、康養運動、觀光體驗、文創產品等多種共生界面。共生單元通過共生界面進行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交換,并為共生關系的穩定提供能量支撐。

從共生能量的生成來說,接觸面廣、溝通媒介多、交流渠道便捷的共生界面能夠使共生能量自動噴發。目前,景區景點單一的觀光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游客個性化、深度體驗的旅游需求。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內涵豐富、體驗獨特、風格迥異的旅游產品相對較少,影響游客消費能力的充分釋放。運河節點城市景點對“和文化”傳承弘揚的互動體驗差、雷同度高,低層次供給與需求升級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稟賦轉化難致使共生界面低端化,導致運河沿線的文旅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弱,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生發展能量供給不足。

(三)共生環境:政策支持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大運河文化是很復雜的“巨型文化綜合體”,其保護、傳承、利用涉及多省市,面臨著保護力度不夠、生態環境治理薄弱、開發項目缺乏統籌設計等挑戰,因此宏觀調控政策構成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共生環境。2020年10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運河沿線各地要做到保護優先和合理利用并舉,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構建全域統籌、區域協同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格局。江蘇省按照“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提出擦亮“千年運河·水韻江蘇”文旅品牌,打造走在全國前列的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共生發展是價值消費增值過程。新時代,為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消費需求,大運河沿線節點城市應全力打造一批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旅產品與服務。然而,當前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生發展的多元環境營造不均,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市區之間不同類型訴求矛盾多,水利、交通、文物等部門間存在“九龍治水”現象,導致大運河“節點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轉化成一批極具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創意體驗產品。

五、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共生路徑

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共生,應當確定良好的共生關系模式,構建良好的共生環境。也就是說,要找到具體共生關系中共生單元之間存在著哪些共生點及這些共生點組成的共生界面,然后圍繞這些共生界面或共生點推進建設。具體而言,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旅游休閑城市建設是共生于江蘇省這一特定時空下的兩大共生單元,良好的共生關系既保護、開發、利用了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歷史文化遺產,又促進了旅游休閑城市的建設。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筑共生界面

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相關部門應對運河沿岸文旅休閑項目建設做出頂層設計,緊扣“紅色、名士、工商、水利、宗教”等主題,立足“水態、形態、生態、文態、業態”五位一體科學規劃,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有機融合,還河于民、還景于民,創造良好的生態效應、多彩的空間環境、獨特的文化魅力,努力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打造成為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一是堅持文化為魂,系統挖掘大運河文脈,賦能硬件工程。緊緊圍繞園林文化、名士文化、工商文化、市井文化等核心文脈,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價值,構建文脈體系,提升大運河文化景觀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功能。二是堅持保護優先,嚴格保護大運河的河道沿岸和街巷肌理,突出遺產屬性和文化景觀的綜合功能,優化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等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格局,明確發展底線約束,避免過度開發和重復建設。三是堅持項目帶動,以“常州三杰”文化、盛宣懷故居修繕提升工程等為重點,通過保護修繕、改造提升打通文脈,以運河大劇院、蘇州山塘河歷史文化街區、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等代表性文化地標為物理載體,打造旅游休閑城市名片,提升大運河文化標識度。

(二)打造大運河文旅精品,提升共生能量

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互動,必須要從提升共生能量入手,堅持系統化思維,持續擴大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與旅游休閑城市之間的共生界面,進而實現共生系統中生存和增值能力的雙重提升,打造連通世界發展主脈的“千年運河”。由于大運河文化帶時空跨度大、地域面積大、要素種類繁多,在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互動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同類共生單元間的互補性,也要關注異類共生單元間的相關性。具體來說,一是要系統梳理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的文旅資源。以城市為單位對大運河江蘇段文旅資源全面摸底,系統梳理大運河沿線水工遺存、漕運文化、工商文化、古運河聚落等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情況;挖掘和整理惠山泥人、留青竹刻、淮安撕紙畫、常州梳篦、揚州共和春小吃、錫劇、通草花制作等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編制大運河江蘇段文旅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名錄,構建國家、省、市、區四級文旅資源開發利用名錄體系。二是要打造大運河文化體驗精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推動揚州、常州、淮安、蘇州等城市建設大運河標志城市,打造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里運河文化長廊、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等重點大運河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與旅游休閑城市的共生融合,創造良好的社會效應,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三是要促進共生單元間文旅資源共享、強強聯合。例如,常州大運河沿岸有青果巷、篦箕巷、前后北岸、椿桂園、白云渡等眾多歷史文化街區以及碼頭、河堤、水面、沿岸空間等待開發資源,其文化價值正是旅游休閑城市建設所依賴的“看點”,因此,應在保護的同時從多方面對這些資源進行利用,提升共生單元能量。

(三)實施“文化+”“旅游+”戰略,拓展共生領域

在共生基質存在的前提下,處于共生環境中的共生單元通過一定的共生界面形成特定的共生型。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融合發展涉及若干產業領域的共生,旅游休閑城市應整合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的關鍵要素資源,加快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旅游創意產品設計、旅游休閑娛樂、旅游休閑體育等服務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文旅融合共生領域,建設一批休閑街區、特色古鎮、大運河博物館、度假區等大運河文化載體,設立一批文旅休閑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發一批虛擬現實、數字動畫、實景演出、文化演藝、賽事活動等文化活態產品,定期舉行靜態展示和動態展演。具體而言,一是“旅游+體育”。如在常州旅游休閑城市建設過程中,培育“發現常州城市定向賽”“大運河小鐵人三項”“常走大運活動”等一系列大運河IP賽事,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車賽道等一批沿河全民健身設施。二是“文化+科普研學”。以運河沿岸豐富的文化遺產、工業遺存、古村落、生態資源、博物館、文化館等為依托,開發一系列以文化追溯、民俗探訪、紅色感悟、生態科普等為特色的高質量的大運河文化研學旅游產品。在研學過程中,吃、住、行、游、購、娛以及旅游景點的特定情景能夠為研學者提供深度體驗的機會,激發情感共鳴,促進研學者身心全面發展。三是“運河文化+體驗”。如揚州推進旅游休閑城市建設,重點布局邵伯古鎮、揚州古城、三灣、瓜洲等八大文化片區。邵伯古鎮以古今運河為主線,以“大碼頭”“大馬頭”為引擎,以古樸、清澈、寧靜、閑逸為特色,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民歌民樂之鄉。

(四)政府政策持續發力,優化共生環境

全面立體的共生環境是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提升共生密度、維度的根本保證,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打造正向共生環境,才能助推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產生共生能量。具體來看,一是要獲得共生的政策支持。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過程是一個自覺、積極地進行政策創新的過程。宏觀政策涉及經濟、社會、法制、科技等方方面面,各市場利益主體應建立利益兼容機制,構建連續性共生或一體化共生模式,協同優化共生環境。二是要強化共生的人才支撐。文旅局應盡快制訂旅游人才引進專項規劃,引進一批大運河文化旅游領軍型人才。深入落實江蘇產業人才“育鷹計劃”,依托高等院校、旅游企業、中介機構搭建志愿者服務平臺,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三是提升共生的市場環境。建設文化行業信用體系,創新監管方式,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秩序;推動《大運河保護條例細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條例》出臺,完善文化旅游行業的法律法規;爭取政策規定資金的支持;推進損害大運河文化帶保護與阻礙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的違規行為的處置。

六、結語

共生發展是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相互促進的必然趨勢,也是對國家實施大運河文化保護戰略的積極回應。本研究以共生理論為指導,構筑大運河文化帶與旅游休閑城市建設共生理論框架,既有助于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大運河文化,也有助于實現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與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協同發展。在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互動過程中,江蘇段大運河文化、傳統思想觀念與旅游休閑產業所營造的共生環境是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互動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強化頂層設計、打造精品項目、實施“旅游+”戰略、創新政府政策,不僅能夠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和旅游休閑城市建設良性互動,而且對于大運河節點城市挖掘大運河文化新價值與實現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猜你喜歡
大運河共生旅游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旅游
放歌大運河
遇見“大運河”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