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字形體理據重構探析

2023-09-27 08:18潘淑敏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俗字音義構形

潘淑敏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漢字形義關系密切的特點決定了其構形大多有理據可說,如段玉裁在《廣雅疏證·序》中言:“圣人之制字,有義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盵1]但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由于書寫方式轉變、漢字職能分化以及人為整理規范等因素,漢字字形理據逐漸不明晰。漢字使用者受“依形識義”心理驅使,通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重構漢字字形理據,即“理據重構”。

王寧在《漢字構形學導論》[2]64-70中將象物性的淡化以致消失稱為筆勢化,并將其分為理據重構、理據部分喪失、理據完全喪失,這為漢字形音義重建提供了一個新的闡釋空間;丁秀菊《論漢字的構形理據及其演變》[3]一文主要圍繞漢字構形理據的喪失與重構,并從隸變、楷化、簡化3方面剖析其對構形理據產生的影響;齊元濤、符渝《漢字的理據缺失與重構》[4]一文對理據重構的方式、內容作了描寫;毛遠明《試論漢字的理據》[5]一文從理性造字、構字理據、變異理據、理據重構4個方面展開論述,并形成系統的證據鏈。漢字構形理據方面的研究側重于考察構形理據喪失的原因以及重構理據的方式,有關理據重構現象的原則、根本原因及影響的論述較少,并且多著眼于歷時理據重構的演變,共時平面鮮有論及。另外,專門論述古文字理據重構現象的研究較少,并且視角局限于古文字構形學的范圍。

本文將遵循古文字理據重構的合理性與系統性原則,著重從共時與歷時兩個維度探究古文字理據重構現象,并揭示該現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對漢字產生的影響。

一、合理性與系統性:古文字理據重構的原則

王寧在《漢字構形學導論》一書中區分了古文字共時與歷時的理據重構:“漢字在歷時演進中,形體因書寫而變異,不能與意義統一時,在使用者表意意識的驅使下,會重新尋求構意去與它的新形切合,或附會它的意義去重新設計它的構形?!盵2]65“同一歷史時期同一形制下,由于人們對字理有其他的理解,會對一部分異寫字賦予新的理據而將其保留,成為新的異構字?!盵2]65“合理性”即古文字理據重構現象的可闡釋性,字形理據的重構有利于漢字形音義協調統一;“系統性”即理據重構現象內在具有嚴密的規律性、整體性,體現在構形學、語言符號學、文化學3個方面。

(一) 古文字理據重構的合理性

漢字的發展演變并非單向、線性的,而是在歷時與共時兩個維度上多方面縱橫交錯的。我們從歷時的角度可以觀察由漢字形音義演變所帶來的理據重構現象,從共時的角度可以看到書寫者記錄語言時所使用的構形理據不同。

1.歷時理據重構的合理性

漢字可供分析的因素為字形、字音、字義,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導致造字意圖不明。古文字之所以在演變中能夠保持有理可說,關鍵在于理據重構的合理性,即重新尋求構意或設計新形以求形音義統一。

2.共時理據重構的合理性

在某一個共時平面上,由于書寫者的用筆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不同,記錄漢語中的同一個詞時,人們常常會構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異寫字或異構字。

(2)共時異構字?!靶误w結構不同而音義都相同、記錄同一個詞、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換的字,稱作異構字?!盵2]154異構字的構形理據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所起的記詞功能是相同的,并且它們在書寫或記錄語言時,在任何語境下都可以相互換用。例如“劫”“刦”,《說文》:“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倍斡癫米?“此篆從力。而俗作刦,從刀。蓋刀與力相淆之處固多矣?!倍呦嗷?主要因為它們形似,但“劫持”義從“刀”,體現以兇器逼迫,也重構了理據。

(二)古文字理據重構的系統性

漢字的發展并不是孤立散亂、毫無根據的,其中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用理據重構的理論進行合理闡釋,并且不論是在歷時或是共時的平面上,古文字理據重構現象都具有一定的系統性。

1.歷時理據重構的系統性

構形學方面,“在共時歷史層面上的漢字總體,應當有自己的構形元素,這些元素應當有自己的組合層次與組合模式,因而,漢字的個體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亂的,而是互相關聯的、內部呈有序性的符號系統”[2]12。理據重構的系統性體現在不同的字形時期,構形元素表音或表意的功能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并且這種字形理據能夠合理地納入一個或幾個構形系統,而不互相沖突。如“慎”,金文作“”或“”,本義是小心謹慎,從“心”或從“言”都有利于這一理據的表現。從“心”則強調人的思維、狀態、行動的謹慎,從“言”突出言行的謹慎。戰國文字中,“謀”作“”或“”,“心”與“言”皆參與構意?!墩f文》中,“訴”字作“”或“”,“訴”字本義為告狀、控告,必須通過言語進行,因此從言會意,通過心聲表達訴求,因此從心會意。

語言符號學方面,能指和所指兩者之間出現語義不對等的矛盾時,人們便會重新進行理據重構。即漢字承擔的職能超出本身構形理據的范圍而造成字形與詞義無法貼合、能指與所指出現沖突時,人們會在原來字形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系。如“木”的本義為樹木,后來由于詞義的引申,漸漸出現了以“木”為義符的表示具體樹木的字,如桃、松、榆、楓、梨、桐等。漢字形體不斷進行孳乳分化,新字承擔了母字的部分記錄語言的職能,文字的能指和所指重新回到動態平衡的狀態。

2.共時理據重構的系統性

構形學方面,從古至今,雖然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就某個共時平面而言,漢字的系統性在不斷加強。以《說文》中“射”字為例,小篆將金文從“又”的形體改為從“寸”,表示具有禮儀規范的行為。在小篆中,凡是與法律意義相關的行為,原先從“又”的形體均改為從“寸”?!斑@一理據重構現象也合理地納入小篆字形系統,不產生與其他任何一個系統的沖突?!盵2]71

語言符號學方面,古文字中的非形聲字沒有表音功能,且形聲字聲符的示音功能減弱,導致能指和所指在語音層面失去關聯。在此情況下,人們會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聲符進行重構理據,實現能指與所指的動態平衡。如金文“喪”“良”“望”等字由于字形演變,部分形體接近與其字讀音相近的“亡”字,于是在金文文字系統中,改寫成“亡”字表音。

文化學方面,理據重構反映著漢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承載著先民們的思維方式與智慧。如以“示”為意符的字通常具有表示幸?;驗牡渻煞N理據意義,如“禛、祿、福、祺、禍、祟”等,古人認為幸?;驗牡湺际巧咸旎蛏耢`的指示,對于無法用常理解釋的現象,古人信奉一種神秘力量,這些文化信息也反映在漢字的理據構造中。

二、 理據重構現象的產生和根本依據

(一)理據重構現象的產生

漢字形體與語音的演變,往往會造成漢字的理據重構。在象形文字階段,象物性特征明顯,字形理據依托于形體,但這種表面化的理據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使用需求。為了平衡二者間的矛盾,象形程度降低,增加義符、音符可以重新提供理據信息。如象形字“魚”,加上“口”符表示可以食用的魚,加上“月”符表示在月光下游動的魚。

漢字發展到一定階段,引申義與假借義不斷擴展,原本的字形理據逐漸模糊,為了將其區分,人們會采用新的字形增強或重構理據。如“亦”,本義為腋下,《說文·亦部》:“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焙蟆耙唷睍r常被用作副詞,弱化了構形理據,于是另造從月夜聲的形聲字表示“人之臂亦”的“腋”字。再如“雙”,本義為捕獲兩鳥,《說文·雔部》:“隹二枚也。從雔,又持之?!焙笠隇椤皟蓚€”之義,遂有“雙”字表引申之義。

漢字的構件或部分構件會隨著字形演變等原因而失去理據,漢字使用者為了滿足“依形識義”的要求,同時也為了書寫、識別方便,會重新對構件進行改寫,賦予其新的理據。另外,不同地方的漢字使用者也會根據主觀的認識對客觀世界作出反應,對漢字理據有不一樣的認識。如“矩”,西周金文為手舉工具之形,古人將小篆“人”形寫作“矢”形,以表度量,并將“巨”重構為聲符?!墩f文》:“巨,規巨也。從工,像手持之?!?/p>

(二)理據重構現象的根本依據

漢字是記錄漢語里詞或詞素的書寫載體,漢字所承載的具體信息通過字形、字音、字義共同傳遞,進而達到“形音義統一”。這也是“理據重構”現象存在的根本依據。

王寧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漢字是因義而構形的,也就是說,漢字依據它所記錄的漢語語素的意義來構形,所以詞義和據詞而造的字形在漢字里是統一的。這一點,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階段表現得更為直接、明顯?!盵7]這揭示出古文字形體結構與它所記錄的語素意義有著密切聯系。裘錫圭認為:“漢字在象形程度較高的早期階段(大體上可以說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嚴格說應該稱為借音符)的一種文字體系;后來隨著字形和語音、字義等方面的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使用意符(主要是義符)、音符和記號的一種文字體系?!盵8]漢字的性質是由其使用的符號性質所決定的。早期的漢字,義符、音符協調發展,攜帶形音義的信息遠比如今豐富得多,在象形文字階段,因義構形的理據更為直接。文字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形音義的變化會造成理據喪失,但其記錄語言的本質是不變的,無論是古文字的內在作用還是在使用者的外力推動下,漢字的性質必然驅使其重構形音義三者的統一。

文字的發展演化并非線性、可控的。形音義發生變化,人們對聲符、義符進行改造,書寫習慣、文化思想等發生轉變,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字形象物性喪失,漢字理據遭到破壞。于是人們通過字形的增繁、省并、更替等方式進行理據重構,以期再次達到“形音義統一”。也就是說,理據重構的底層邏輯是文字形音義統一。此外,也有部分文字在發展過程中完全喪失理據,成為無義可說的“記號字”。此類理據完全喪失的漢字多出現在隸楷階段,因構件無理變異或構件黏合,又或受書寫者影響,漢字構形的理據弱化或徹底消失。雖然漢字形音義統一是理據重構現象的根本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個理據缺失的漢字都可以依據形音義統一的原則進行理據重構。

反觀表音文字,以英文為例,其所使用的字符與所代表的詞之間只有語音上的聯系,而沒有意義上的聯系。事實上,漢字所使用的字符有意符、音符甚至記號。正是因為漢字形音義互相聯系、關系緊密,人們才會自覺追求形音義統一,從而實現理據重構。

王貴元指出:“漢字的構形理據指漢字構形的因由。當漢字形體由象形轉化為音義符號后,其形體失去的僅是象形這一層外衣,但是漢字仍然存在理據?!盵9]即使漢字字形理據遭到破壞,但字符的音、義關系彼此聯系,漢字的性質不發生改變,漢字仍然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仍然會再次重構理據。

三、 理據重構現象對漢字的影響

理據重構現象對漢字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積極影響體現在促進俗字研究、豐富形聲系統等方面,消極影響體現在亂解構意、異體衍生等方面。

(一)積極影響

1.促進俗字研究

古文字階段,文字的演變是靈活的、不穩定的,由于書寫者對字形的理解不同,一詞多形的情況時常出現,我們稱之為共時變異現象,如出現了正字、俗字?!皾h字史上各個時期與正字相對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間的通俗字體稱為俗字?!盵10]傳統的文字學作為經學的附庸,重視正字以及古字的研究,難登大雅之堂的俗字歷來不受重視。而古文字理據重構的研究扭轉了這一局面,因為理據重構現象與俗字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很多所謂的‘俗字’都是因為構形相似而對構意有新的推測,從而形成了理據重構的異體字”[11]。從這一點來看,俗字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也應當得到重視。

敦煌文獻中有大量的正俗字異寫,通過對比可知,俗字相較正字,更能反映當時文字形音義的情況。如將正字“腸”寫作“脹”,敦煌寫本北圖成字96號《目連變文》:“渴飲镕銅損肝脹?!睆堄咳J為,“脹”應是“腸”的俗字?!都崱り栱崱?“腸,或作脹?!薄墩f文》:“腸,從肉昜聲?!钡稄V韻》中“腸”是直良切,“昜”是與章切。聲母發生了變化,書寫者重新選擇聲符進行理據重構,以改變聲符與字音脫節的情況。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簡字形理據上,書寫者同樣也作出一定的努力,將一些既不利于依形識義,又不便于書寫的聲符改換為較為簡單的聲符來代替。如后起俗字“憐”代替“憐”,簡化了漢字理據,方便了人們的日常表達。此外,鑒于表意漢字的特性,不少意符所表達的理據具有相似性,而這種意近的偏旁俗書往往可以換用,從而形成俗字。如“牢”的俗字寫作“窂”,是因為宀、穴旁意近換用。

理據重構現象的闡釋為俗字研究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切入點,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俗字的成因都有其理據可解,我們需要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剖析古文字內存在的字形理據現象,對俗字的成因、類型、特點進行分類研究,以理性替代隨意附說的感性,這才有可能構建具有條理性、系統性、科學性的俗字研究理論。

2.豐富形聲系統

(二)消極影響

受漢字“依形可識”的理據所影響,書寫者往往會期待實現漢字形音義之間的統一,以便于學習理解、記憶與識讀。有的書寫者依據內心的想法強行地為了理據重構而“理據重構”,牽強附會地釋義,從而使理據重構失去合理性。如“降”,甲骨文從阜從二止倒形,會意字?!墩f文·阜部》:“降,下也。從阜夅聲?!痹S慎誤以為篆文右邊的形體是“夅”字,以它作聲符。其實在戰國竹帛文字中,右邊從二止倒形筆劃黏合,已形變。又如“俘”,初文為“孚”,甲骨文以手擒獲幼子會俘獲義,會意字?!墩f文》:“俘,軍所獲也,從人孚聲?!弊脑黾尤伺?即通過增加構件的方式來強化字義,說明俘獲之事與人的行為發生有關,而許慎在《說文》中誤將會意字釋成形聲字。

不論是共時層面或是歷時層面,在理據重構意識的驅使下,記錄一個詞義時人們會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異體字衍生,一方面雖然是對理據的補償,但另一方面也會增加使用者的記憶負擔,干擾漢字的系統性,違背文字記錄語言的經濟性原則。

四、結語

雖然古文字理據重構現象在共時與歷時的層面上稍有不同,但理據重構現象始終遵循合理性與系統性的原則,并始終以形音義統一為根本依據,這也是字形理據得以存續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我們要辨證看待理據重構現象對漢字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樹立科學的觀念,正確闡釋字形理據重構的現象。

猜你喜歡
俗字音義構形
中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雙星跟飛立體成像的構形保持控制
“鄉音無改鬢毛衰”之“衰”字音義的詞源學解釋
通有構形的特征多項式
佛經音義同形字輯釋
佛典疑難俗字補考
《日用俗字》詞語考釋九則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對一個幾何構形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