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現狀與實現路徑探究

2023-10-02 03:48許小莉何飛龍
旅游縱覽 2023年9期
關鍵詞:研學旅行實現路徑大學生

許小莉 何飛龍

摘 要:大學生研學旅行是教育與旅游跨界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對于旅游行業的創新發展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基于文獻研究、問卷調查等方法,針對大學生對研學旅行的基本認知和心理需求,分析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大學生為主體,高校、政府、企業等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大學生研學旅行健康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研學旅行;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0-4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后疫情時代下陜西省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發展政策與路徑研究——基于空間生產視角”(2021KRM097)。

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穩步發展,文化和旅游業實現了深度融合,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延伸出“旅游+”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該概念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旅游和常規教育模式,旨在積極探索旅游與教育的跨界融合發展,實現寓學于行、寓學于游、寓教于樂,目前已成為一種教學新業態和旅游新業態。

自2013年提出研學旅行以來,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多次發布相關政策,肯定研學旅行的作用,支持研學旅行的發展,將研學旅行納入基礎教育學分系統。研學旅行已深入基礎教育,可能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而隨著公眾對研學旅行的認知不斷深化,研學旅行的參與者已從狹義的基礎教育中小學生群體延伸至大學生及成年人等群體,呈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1]。

大學生研學旅行,是大學生在旅行活動中,以學習為目的,通過參觀景點、聽講座、實地調研等形式獲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人生的旅游形式。在大學生研學旅行中,“研”是基礎,“學”是目的,“游”是載體。大學生通過參與有組織的活動,進行集體性的探究式學習,通過個人親身體驗與集體交流探討相融合,達到學習的目的,這一過程提升了個人綜合素質,體現了研學旅行的集體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征。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研學旅行是對我國傳統游學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是新時期素質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性發展,是對傳統課堂教育教學的補充,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從旅游學的角度來看,研學旅行是新型的旅游方式,參與者不再進行單純的消費和娛樂等活動,而是探究具有教育意義的旅游,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銜接的創新形式。教師通過帶領大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走向社會,使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自然景色、歷史古跡、博物館、科技館、文化藝術館等場景中,學習科學知識,增強人文素養,開闊個人眼界。

大學生研學旅行對于教育行業的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可以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需求等,從而達到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合作與交流,開闊視野的效果,同時有助于擺脫自身在學業競爭、人際交往等方面面臨的困境[2]。此外,大學生研學旅行的發展也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

筆者通過線上調查的方式,以陜西省不同地方高校的300 名大學生為對象,從對研學旅行的認識、參與研學旅行的經歷、參與研學旅行的意義、參與研學旅行的意愿、參與研學旅行考慮的因素、研學旅行主題的選擇傾向、研學旅行的時間、對研學旅行發展的建議等八方面展開問卷調查,輔以查閱相關學術文獻的方式,針對大學生對研學旅行的認知與需求情況展開系統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五方面結論。

第一,對研學旅行的認知。研學旅行并非新鮮事物,大部分大學生能通過社交平臺等渠道對研學旅行有一定的認識,但仍有少部分大學生缺乏基本認識,說明高校對研學旅行的宣傳覆蓋面有待擴大,可通過網絡宣傳和課程滲透相結合的方式,增加宣傳媒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效率,擴大宣傳的覆蓋面。

第二,參與研學旅行的經歷。大部分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參與過學校官方集體組織的大規模研學旅行,進入大學以后,主要利用寒暑假、周末、節假日等以社團自發組織的形式,開展小范圍的研學旅行,但共同點是參與形式以傳統的觀光游覽形式為主,缺乏體驗性和實踐性。

第三,參與研學旅行的意愿。大部分大學生參與集體研學旅行的意愿較強烈,能充分肯定研學旅行的意義,希望通過研學旅行開闊個人視野、提高社交能力、了解行業發展現狀、了解異地民俗文化、志愿服務社會等,可見,高校和社會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

第四,參與研學旅行考慮的因素。大學生會考慮研學費用、研學內容、活動時間、活動效果、旅行舒適度等各方面的因素,更青睞性價比高的研學旅行[3],其中研學內容和活動效果是大學生關注的焦點,是研學旅行的靈魂,可見,相關機構在打造研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實需求,避免研學產品流于形式。

第五,研學旅行主題的選擇傾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然文化資源豐富,研學旅行主題的可選擇性高。大學生對不同研學旅行主題的需求度有所差異,需求度總體呈現出“綠色生態>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企業考察>魅力科技>紅色傳承”的趨勢;同時,大學生對觀摩性與體驗性、課程性與實踐性并重的研學旅行形式較為感興趣[4]。

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指引、大學生對教育與旅游的需求,使得大學生研學旅行具有較大的潛在客源市場。大學生普遍期待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研學旅行,但是目前仍存在限制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的因素。

(一)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開發程度不深入

當前,研學旅行需求已從中小學生群體延伸至大學生群體,然而,相關機構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服務,對于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明顯缺乏重視。除各地制定政策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外,智慧旅游平臺和社交平臺的數據顯示,研學旅行產品主要是以未成年人為主導的親子研學旅行產品。部分研學機構缺乏與高校聯動開展研學旅行的主動性,開發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的積極性較低,對大學生研學旅行需求不甚了解,導致大學生研學旅行產品幾乎是空白的[5]。大學生主要通過智慧旅游平臺或小紅書、攜程、抖音等平臺自行規劃旅行內容,研學效果不佳,呈現出“游”多“學”少,只“游”無“學”等局面。

(二)大學生研學旅行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國內基礎教育研學旅行發展已走上正軌,自成體系,產業融合度較高。但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發展尚處于摸索階段,研學機制體系不健全,政策指導支持力度不大。相關政府部門對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支持集中在紅色研學旅行方面,如開展紅色旅游校園行暨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策劃大賽、“大學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傳活動。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支持高校師生、社團結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要節日和主題黨團日走進革命場館,開展現場教學、主題活動、志愿服務、實習實踐、研學旅行。大學生對于研學旅行的需求包括民族民俗風情、社會實踐、自然風光、地方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多個方面,當前的政策支持明顯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研學旅行需求。

(三)大學生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設計不成熟

高校是大學生研學旅行的引領者和組織者,其研學課程體系開發和教學過程設計對于提升研學旅行成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就當下研學旅行效果來看,高校的研學旅行尚未達到預期目標,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方面:一是高校未開展研學旅行相關課程建設,對大學生的宣傳不足,導致較多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廣播、報紙等社會媒體了解研學旅行,對研學旅行知之甚少;二是研學時間短,模式較為單一,如某地方高校主要以暑期“三下鄉”或“返家鄉”社會實踐為契機,以紅色研學旅行為主,鼓勵大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日?;?、常態化有效機制未形成;三是研學導師隊伍建設缺乏系統性,研學旅行活動或由學生社團自發組織,或由團委輔導員帶隊實踐,未形成全員參與的研學旅行氛圍,缺乏對帶隊教師的專業、系統的培訓,缺乏旅游、管理等專任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四是對研學旅行教學設計與研學旅行過程中處理問題的經驗不足,在研學旅行路線設計上,會出現路線與時間考慮不合理、走馬觀花等現象,導致大學生感到疲憊,研學積極性下降,實踐感知薄弱,削弱研學的意義。

(四)大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體系不健全

大學生研學旅行是大學生從學校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的實踐,可能面臨著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安全隱患。而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不健全,一旦發生安全事故,不論是政府、學校還是研學機構,都面臨較大的安全壓力和輿論壓力,這一問題限制研學旅行的組織和開展。

研學旅行體現了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多方合力,以問題為導向, 以目標為牽引,以協調為抓手,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實現大學生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

(一)豐富研學旅行內容,提升研學旅行品質

大學生是研學旅行的重要參與者,相關機構不僅可以通過研學旅行提高對大學生的教育教學成效,還可以帶動文旅行業產品研發模式和服務模式的提升。為此,市場主體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群體,積極主動與高校聯合,設計精品化研學旅行產品。研學旅行產品是研學旅行的靈魂,市場主體要按照寓教于游的理念,結合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需求、認知水平積極開發多元化、特色化、智能化的研學旅行產品或者服務,增強研學旅行的吸引力。同時,地方院校要主動與其他院校加強合作,開展赴知名院校學習交流等研學旅行活動。

(二)強化產學研教合作,推動研學旅行發展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政府、家庭、研學機構等通力合作,實現家校共育、協同運作,尋求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的最佳模式,這是發展大學生研學旅行的一個重要途徑。除提供制度政策支持外,政府部門可以適當將研學旅行的政策紅利向高校釋放,推行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共同承擔的研學旅行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保證研學旅行開展的普及性和公益性。而高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自身及周邊地區的研學旅行資源,設計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機制;另一方面要聯動各地旅游部門、旅游企業,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旅游景區、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工廠企業、現代農場等,合力建立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旅游景區可以為大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提供減免門票、志愿講解、沉浸體驗等服務,推進大學生研學旅行行業健康發展。

(三)規范研學行業標準,保障研學服務質量

研學的本質是在游中學,需要專業化的人才隊伍,也需要詳細的行業標準,從而推動研學旅行管理規范化。第一,地方高校應加強研學旅行師資隊伍建設,組織教師開展有關旅游、教育、產品等方面的專業化培訓,提高其對研學旅行發展的認知,增強其研學旅行策劃與組織能力;完善研學課程體系建設,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專業教師資源,開設研學類課程,實現課程共享、學分互認。第二,有關部門需要完善行業標準,開展針對研學機構的資格等級認證工作,引導和促進大學生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

(四)構建安全責任體系,消除安全隱患

除要在大學生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努力規避和分散研學旅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相關旅游目的地還要夯實政府、高校、研學機構、家長、大學生、保險公司等各方責任,形成相對成熟理性的風險管控、應對機制和責任劃分體系,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從而減少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等對于安全問題的擔憂。

研學旅行已成為教育和旅游跨界融合的新業態,且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領域,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和旅游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大學生研學旅行潛在的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巨大,但發展未成體系且較為緩慢,隨著國家對大學生研學旅行政策的傾斜和投入,高校、研學機構、家庭等要把握機遇,形成教育合力,協同推進大學生研學旅行行業蓬勃發展。

[1] 萬田戶.高校研學旅行產品:現狀、問題及其服務體系構建[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54-56.

[2] 黃文濤,朱凱,何夢圓,等.高校紅色研學旅行市場的供需分析:以湖北文理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21(11):129-130.

[3] 張岱楠,羅瑞琦,馬志鵬,等.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65-169.

[4] 劉純.旅游心理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5.

[5] 楊玲.智慧旅游視域下高職旅游專業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對策[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9-52.

猜你喜歡
研學旅行實現路徑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
對“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啟示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
我國學術期刊的價值設定與實現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