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型咬合板聯合半導體激光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臨床效果

2023-10-13 11:54周俊波
實用臨床醫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激光治療下頜穩定型

徐 玲,周俊波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口腔科,南京 210029)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為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群功能性紊亂,也可出現關節結構紊亂,甚至是器質性病變,臨床多表現為患區疼痛,關節雜音以及下頜功能運動障礙。其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例如理療、牙合治療、局部封閉,關節鏡外科等。但由于其病因復雜,臨床治療效果往往不確切。為遵循合理的治療程序,可逆性保守治療往往是TMD的首選治療手段,其中物理治療和牙合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治療方式。物理治療是利用超聲波、激光或超短波促進局部微循環,加速炎癥產物吸收代謝,從而緩解疼痛癥狀[1-3]。牙合治療主要為咬合板治療,通過暫時性咬合調整,改善髁突關節盤位置關系,調節咀嚼肌功能,其中穩定型咬合板因療效快,副作用低而被廣泛應用[4]。本研究采取隨機對照試驗對穩定型咬合板和半導體激光單獨或聯合應用治療TMD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為臨床選擇合理有效的TMD治療方案提供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診于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60例TMD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納入標準:年齡18~35歲,符合TMD診斷標準[1],單側發病,疼痛僅出現于關節區(張口咀嚼痛,關節區壓痛),未接受過任何的專業治療。排除標準:有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顳下頜關節退行性病變、骨關節炎,精神類疾病,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史,口頜面部外傷史。按隨機抽簽法將所有患者分為A、B和C組,每組20例。A組男9例,女11例,年齡19~35歲,平均(29.1±1.6)歲。B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18~35歲,平均(28.3±2.9)歲。C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20~30歲,平均(29.3±1.9)歲。3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061),所有患者均了解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糾正偏側咀嚼、大張口、咬硬物等不良習慣,囑患者放松精神,注意休息,勞逸結合。A組采用半導體激光照射治療,B組采用穩定型咬合板治療,C組采用穩定型咬合板聯合半導體激光治療。

1.2.1 半導體激光治療

采用斯美D5 YAG半導體激光進行接觸式照射治療,治療期間的光束波長為810 nm,輸出的功率為0.7 W,照射時間為5 min,每天照射1次,治療初始連續照射7 d,后續一周3次,共連續4周。照射部位為患側顳下頜關節區壓痛點。

1.2.2 穩定型咬合板治療

制作全牙列接觸式咬合板,第二磨牙區墊高3 mm,前牙切端與后牙牙尖均與咬合板有接觸,每天佩戴不少于10 h,連續佩戴1個月,其間每周復診1次,進行咬合調整。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比較3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的臨床療效。①顯效,關節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降低幅度≥70%],張口恢復正常。②有效:關節疼痛減輕(VAS降低>30%且<70% ),張口度有一定改善。③無效:疼痛及張口度無任何改善。有效和顯效記為總有效。

2)VAS評分:分別于治療第3和7天、治療1個月后使用VAS評分評估3組患者張口或咀嚼時的主觀疼痛感覺,滿分10分。0分為無疼痛;3分以下為輕微的疼痛,可以忍受;4~6分為患者疼痛明顯,尚能忍受;7~10分為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

3)最大無疼痛開口度(UMO):即患者無自覺疼痛狀態下最大開口時上下中切牙切緣之間的距離,分別于治療第3和7天、治療1個月后進行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1個月后,3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和C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A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療效比較 n(%)

2.2 3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A和C組治療第3和7天、1個月后VA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均P<0.05),B組治療第7天和1個月后VAS評分均有改善(均P<0.05)。治療前,3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3天,C組VAS評分優于B組(P<0.01),而A組與B組及A組與C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7天,C組VAS評分優于A和B組(均P<0.05),A組與B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B和C組VAS評分明顯優于A組(P<0.01或P<0.001),B組與C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圖1 3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變化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3 3組患者治療前后UMO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C組治療第7天和1個月后UMO均有明顯改善(P<0.05),B組治療1個月后UMO有明顯改善(P<0.05),而A組3個治療時間點的UMO均未見明顯改善(P>0.05)。治療前、治療第3和7天,3組間UMO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B和C組UMO明顯優于A組(均P<0.05)。見表3、圖2。

圖2 3組患者治療前后UMO變化

表3 3組患者治療前后UMO比較

3 討論

TMD是一種以關節區的疼痛、雜音、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總稱,可累及包括顳下頜關節、咀嚼肌以及相關組織結構在內的不同區域。TM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TMD可由多種因素作用導致,包括關節區異常的生物力、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生物心理因素、免疫因素等[5-6]。關節區疼痛及其對張口咀嚼的影響往往是TMD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運動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臨床上往往首先使用藥物治療、牙合治療、物理療法等非侵入可逆性手段進行干預。盡管臨床上治療TMD的方法種類繁多,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仍值得探究。

穩定型咬合板治療是TMD的主要保守療法之一,其機制是通過調整咬合改善咀嚼肌及顳下頜關節的生物力關系,調節神經-咀嚼肌反射,降低升頜肌張力,減輕關節上腔壓力以及髁突對關節盤的壓迫,消除咬合干擾,對肌筋膜痛、可復性及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均有顯著效果[7-8],在緩解關節疼痛和張口受限方面相較于其他類型咬合板具有明顯優勢[9]。低能量半導體激光具有良好的組織透射性,可促進細胞膜通透性改變、血管舒張從而提高痛閾,減輕組織水腫,增強細胞代謝從而促進組織愈合,其生物刺激作用可明顯緩解骨骼肌系統及神經源性的疼痛,因此常用于TMD的物理治療[1,10]。既往大量研究[11-13]顯示咬合板治療與激光治療對TMD患者均有效果,也有研究[14]表明近年來新應用的高能量激光作用范圍更深更廣,療效更優,但對于其使用安全性及副作用情況尚未完全明了。

本研究中,治療1個月后3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總有效率判斷標準較低有關;治療1個月后B和C組的顯效率明顯高于A組(P<0.05),可推斷在治療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單獨咬合板治療和激光與咬合板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優于單獨激光治療。進一步分析比較顯示,在治療第3天,A和C組VAS評分相比于治療前已有所改善(均P<0.05),且C組顯著優于B組(P<0.01);治療第7天,C組VAS評分明顯低于A和B組,且C組UMO較治療前明顯增加;治療1個月后,B和C組的VAS評分及UMO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且顯著優于A組(均P<0.05),而A組UMO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梢娫诙唐谥委熤?半導體激光照射能迅速緩解關節痛癥狀,而在長期治療中,穩定性咬合板在緩解關節痛及增加張口度方面效果更佳,聯合使用這2種療法可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疼痛及張口受限的問題。究其原因可能與2種治療方法機制相關,尤其在伴有顳下頜關節結構性紊亂的情況下,單純的激光治療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且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出現復發的情況。有研究[15,16]認為,對肌源性顳下頜關節疼痛主要應用物理療法,可輔以咬合板治療,而關節源性的疼痛則首要選擇咬合板治療。本研究證明穩定型咬合板與半導體激光的聯合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單一使用其中一種療法,盡管半導體激光的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略顯遜色,但其仍具有特別的優勢,可單獨應用于無法接受長期治療的患者,在較短的治療期內有效緩解關節區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鑒于TMD病因及臨床表現的復雜多樣,本研究僅針對關節區疼痛患者進行治療分析,未能詳細剖析疼痛病因并進行分類研究,對此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在TMD的保守治療中,穩定型咬合板與低能量半導體激光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相比于單獨應用穩定型咬合板或半導體激光治療,兩者聯合應用可獲得更顯著的療效,縮短臨床治療起效時間,有效改善患者下頜功能運動。

猜你喜歡
激光治療下頜穩定型
眼睛的激光治療
超脈沖CO2激光治療腎移植術后泛發性扁平疣1例
甲真菌病激光治療新進展
CBCT對下頜磨牙根分叉病變的評價
鈥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觀察
磨骨術在下頜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應用分析
有禮貌
中西醫結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60例
益氣養陰法治療穩定型心絞痛30例
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3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