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智慧平臺的國土空間規劃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研究

2023-10-13 03:40梁春玲谷勝利張佳樂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關鍵詞:故道空間規劃人居

梁春玲,谷勝利,張佳樂

(1.商丘師范學院 測繪與規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2.商丘師范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1],通過學科融合,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舉措。自2017 年以來,教育部頒布一系列文件并推進新工科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等[2-4]。在此背景下,基層教學組織和教師需要立足自身實際,自下而上積極主動改革,滿足新工科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產學研協同育人合作是高校順利開展新工科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保障[5],而項目是能夠有效連接學校師生、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結合點,同時多樣化且日漸成熟的智慧教學平臺為項目驅動制的多主體、多學科同步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的價值主要在智識或認識層面[6],通過在實踐和管理中改革教學模式,總結經驗,本文嘗試構建基于智慧教學平臺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

1 “項目+課程”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

1.1 “項目+課程”進行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課程教學與教師項目相結合一直以來都存在,但在本科教學階段很多學校并沒有相應的管理機制,處于自發自覺階段,限制了教師項目與課程的主動結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推進,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已構建起“多規合一”“一張圖”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框架,國土空間規劃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亟待與之對接。國土空間規劃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復合化,需要生態、環境、土地、人口、經濟、社會、測繪、地理信息等多學科共同支撐?!皩W科聯動+產學研融合”是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的必然途徑,而通過項目融入課程教學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無疑是實現“學科聯動+產學研融合”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產學研融合,既滿足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需要又緩解了國土空間規劃行業企業調研和制圖等人才需求,亦可助推教師教學科研成果順利轉化,服務行業企業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課程融入的國土空間規劃項目研究和實踐工作,可奠定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1.2 “項目+課程”教學的師資要求

教學團隊對課程資源體系建設的影響更為顯著[7]。教學團隊需具備地理、生態、城鄉規劃等相關學科背景。目前城鄉規劃已從單純的物質空間規劃轉向綜合性的國土空間規劃。一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二是滿足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設施、資源匹配需求,以上工作決定了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需要融合地理、生態、測繪、建筑、園林、經濟、社會等多學科知識。以商丘師范學院測繪與規劃學院為例,近年來,在城鄉規劃專業科研和教學過程中與學院相關專業已初步達成了學科聯動,地理科學專業為城鄉規劃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地理信息科學和測繪工程專業為城鄉規劃教學和實踐提供測繪、數據分析和處理等技術保障,園林專業為城鄉規劃教學和實踐細化了重要節點的綠化設計表達。

1.3 “項目+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

如圖1 所示,教師可以根據項目需要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進來,提前接觸課程內容或者深化學習課程內容,這種形式適合項目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項目+課程”教學采用團隊教學的形式。若課程和項目同時正在進行則可將項目中與課程目標相匹配的內容融入課程,適合全班學生,“項目+課程”教學采用班級教學的形式。

圖1 “項目+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及優缺點

1.4 “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案例

下文以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基于綠道概念的豫東黃河故道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為例,說明如何實現“項目+課程”教學模式。

1.4.1 研究內容、預期成果、研究計劃與課程的融合

研究內容融入課程“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小城鎮規劃”“村莊規劃”“城鄉綜合調查”。綠道概念下豫東黃河故道的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基于田野調查和遙感測繪技術等獲取多源時空數據,以區域空間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研究豫東黃河故道自然生態系統、鄉村生產系統、鄉村生活系統,分析其人口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關系,評價其自然資源承載力和土地適宜性,揭示豫東黃河故道生態、農業、村鎮等功能空間的關系,探討豫東黃河故道生態空間人居環境效應,開展流域尺度的豫東黃河故道綠道規劃,對研究區內村鎮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助推豫東黃河故道鄉村振興。

預期成果與教學的關系。應用成果有《豫東黃河故道生態綠道規劃》、豫東黃河故道典型村鎮的《村鎮規劃》或《人居環境整治規劃》、調研階段結合課程“城鄉綜合調查”和“人居環境科學導論”;規劃設計階段結合課程“小城鎮規劃”“村莊規劃”。理論成果為發表1~2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基于綠道概念的豫東黃河故道鄉村人居環境研究》研究報告、深化課程“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學習,升華“小城鎮規劃”“村莊規劃”課程的理論。

表1 共享共建共管校企合作內容

研究計劃與課程安排結合。第一階段為田野調查、遙感影像分析和地理信息提取,生態系統、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耦合分析,以及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關系和分布規律研究,調查和研究工作融入課程“城鄉綜合調查”“人居環境科學導論”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第二階段為補充調查,撰寫研究成果,并進行資源承載力評價和土地適宜性評價,開展綠道規劃和典型村莊規劃,規劃設計和成果撰寫工作融入“小城鎮規劃”“村莊規劃”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

1.4.2 項目轉化教學中解決的問題

“學科聯動+產研融合”科學研究:分析豫東黃河故道流域鄉村人口社會生活系統、經濟生產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自然資源承載力和土地適宜性評價,確定生態空間、農業生產空間、村鎮建設生活空間,揭示“三生系統”和“三生空間”的關系和分布規律。

“學科聯動+產研融合”國土空間規劃:進行豫東黃河故道綠道規劃、村鎮國土空間規劃和人居環境整治。

“學科聯動+產研融合”人才培養:形成“調查-測繪-研究-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七環一鏈項目化教學組織模式,構建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科聯動-產研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

圖2 基于項目驅動的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

1.4.3 科研轉化教學資源目標

轉化到課堂教學方面。成果為更新“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城鄉社會綜合調查”“鄉村規劃”“小城鎮規劃”課程教學內容。豫東黃河故道人居環境研究的前期調研、人地系統分析、綠道規劃、村鎮規劃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均可有機融入上述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環節,形成“調查-測繪-研究-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七環一鏈項目化教學組織模式。地理、測繪、城鄉規劃、建筑、園林等學科知識可有機融入調查、測繪、規劃、設計環節,為地方建設和企業運營環節提供專業服務。

轉化到教材方面。成果為將《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編寫成《居住區規劃與設計》教材的一部分,或者研究內容豐富成熟時編寫成教材《鄉村人居環境規劃設計》。國土空間規劃和人居環境系列教材較少,以著作類為主。在相關網站進行相關教材檢索并分析數據,發現著作數量不多且版本不豐富。從內容上看,從前沿、原理到實踐,從大尺度的區域到中尺度的市縣、鄉鎮都有涉及,但目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正處于推進過程,新的文件、標準和規范不斷推出,前沿內容更新非???,需要教師結合項目實時更新;原理到實踐主要是以單一實踐案例為主要內容的、某一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國土空間規劃原理內容零散,并不系統。因此,通過該項目可加快補充村鎮國土空間規劃和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的教材內容。

開設研究性、創新性方面。已收集黃河流域遙感數據、氣象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36T,可為創研融合訓練提供充足的數據基礎。關注國土空間規劃行業前沿、重視社會需求,在豫東黃河故道濱水區生態構建、村鎮國土空間規劃、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等方向深入開展創研融合訓練。結合豫東黃河故道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帶領學生參加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每年舉辦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生“城市設計課程作業”和“城鄉社會綜合實調研實踐報告課程作業”競賽。成立黃河故道慢行系統、黃河故道紅色文化、黃河故道林下經濟、森林康養、黃河農耕文化研學等學生興趣小組,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賽、省賽、國賽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通過實戰訓練來提高學生創新創業水平和能力。

開展校外實習、實訓方面。已與黃河故道沿岸的河南省民權縣文旅局、山東曹縣黃河故道時光研學基地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結合地方需求組織學生進行調研、組織學生參與調研并編制完成了民權縣秣坡村旅游規劃、睢陽區臨河店鄉大沙河經濟帶旅游規劃、山東曹縣古道時光農耕研學基地更新規劃等項目。期末集中實踐和畢業設計環節結合黃河故道鄉村人居環境課題和服務地方需求,對課程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室內教學結合戶外教學,引導學生走進黃河故道,關注居民需求。在每個項目中,從前期調研、中期規劃到后期環境細化、植物配置等,可融合多學科知識,幫助學生建構國土空間規劃綜合能力。

1.4.4 案例創新性及應用價值

產研創新價值:豫東黃河故道是典型的人-地關系敏感空間,生態空間與鄉村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研究豫東黃河故道生態空間、農業生產空間、村鎮生活建設空間等功能空間的關系,探討豫東黃河故道生態空間人居環境效應,進行流域尺度的豫東黃河故道綠道規劃、村鎮規劃和人居環境整治,對實現鄉村振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符合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的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原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任務要求,符合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的要求[8]。

人才培養價值:形成“調查-測繪-研究-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七環一鏈項目化教學組織模式,構建“學科聯動+產研融合”項目驅動制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文獻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相關研究較多,“學科聯動”研究較少,未發現“學科聯動+產研融合”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研究。

1.5 “項目+課程”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

基于上述案例,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實行“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應具備可以隨時“學科聯動”的復合型師資團隊,項目推進主體為師生雙主體,可以按需組織項目團隊,靈活安排課程內容,能夠較好的把控項目進度與相對穩定的教務管理之間的關系。該模式適用于項目周期較長的研究型項目,對傳統基層教學組織的改革力度較小,只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的專業復合性特點,在傳統基層教學組織師資管理中強化多學科師資力量,建立團隊管理制度,易于操作和管理。

2 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教學

2.1 產業學院的工作內容與目標

以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項目——智慧人居環境學院為例,企業與學校要在教學、實踐、研究、人力資源和人才培養、品牌戰略和社會形象方面合作(見表1)。產業學院的工作目標是:以產業項目為中心,公司、政府、師生形成合作團隊,實現協同育人;項目工作內容與課程教學知識點契合,理論與實踐并行,實現產教融合;項目完成,公司盈利,服務地方,學院完成人才培養,實現三方共贏。

2.2 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教學構建

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是傳統基層教學組織為適應產業學院而進行的深度改革或重組。管理涉及企業、學校、學院、專業多層次,主要活動對象為企業、教師、學生,來自企業的項目與專業課程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要顛覆傳統基層教學組織以課程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管理結構和制度建設均不同于傳統的基層教學組織(見圖3)。

圖3 智慧人居環境學院共享共建共管結構與功能示意圖

以學院現代產業學院——智慧人居環境學院建設為例,首先要完善項目驅動“學院+公司+政府”的組織管理體制。成立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小組,明確智慧人居環境學院整體建設目標和分期目標,盡快完善人、財、物各項常態化組織管理制度。

2.3 構建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人才培養體系

在圖3 所示的結構中,企業與學校學院搭臺,最核心的是企業項目人員與學院專業以項目為中心的合作,即企業項目人員與基層教學組織的合作完成項目的同時完成人才培養。因此,產學研合作要求傳統的高?;鶎咏虒W組織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開設時間、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人員安排等方面需要積極改革適應企業項目的進度要求。這種改革不僅要構建產業學院以項目為中心的基層教學管理組織,而且要制定符合產業學院目標的項目驅動制人才培養體系。

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人才培養體系應以“產業-就業”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構建多學科融合、跨專業交叉、創新創業引導、全程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學設計,同時蘊含課程思政建設。

3 借助智慧平臺支撐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運行

3.1 虛擬教研室——多主體交流平臺

項目驅動制教學中多主體、多學科人員的協調最為困難,以傳統教研室為單位的教學及科研活動很難適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需要。而虛擬教研室可以協調項目驅動制教學中跨學科的師資配置,完善科研團隊的知識結構,合作的項目方人員也可以進入虛擬教研室,既提高了教學科研活動效率,也方便學校管理,是較理想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活動的平臺。虛擬教研室不影響原教研室格局,是多學科、多專業的教師和項目合作方為完成共同的項目和人才培養而組織在一起共同商討和活動,依托項目為學生開出高質量的課程。

3.2 智慧教學平臺——多樣化教學平臺

智慧教學平臺以服務教學為核心,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做好整個教學過程的數據采集與多維分析,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記錄分析、全過程管理。目前常用的泛雅、藍墨云、雨課堂等各種在線學習平臺各有所長,但基本都具備教學資源平臺、在線學習平臺、課堂互動平臺、教學督導平臺、教室管理平臺、在線考試平臺、教學大數據分析平臺、教師多維度評教、學生多元化評價等功能,“教”“學”“管”“評”“測”的個性化教學業務需求均可滿足。

智慧教學平臺讓“項目+課程”的融合教學時間和地點更加靈活,記錄和管理更加方便,教學也不再局限于線下固定的時間和教室,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線上平臺可以靈活的配合項目進度且有完整的教學過程記錄,可以實時監督管理。

4 結論與探討

構建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是必要的。在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下,以產業為導向,通過學科融合來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鶎咏虒W組織和教師需要立足自身實際,自下而上積極主動改革,滿足新工科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而項目是能夠有效連接高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結合點。

“項目+課程”模式的項目驅動制教學模式適用于周期較長的研究型項目,活動主體為高校師生,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人才培養的專業復合性特點,在傳統基層教學組織師資管理中強化多學科師資力量,建立團隊管理制度,易于操作和管理。

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制教學的基本特征是共享、共建、共管、共贏。其管理涉及企業、學校、學院、專業多層次,主要活動對象為企業、教師、學生,來自企業的項目與專業課程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要顛覆傳統基層教學組織以課程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管理結構和制度建設均不同于傳統的基層教學組織。改革中不僅要構建產業學院以項目為中心的基層教學管理組織結構,而且要制定符合產業學院目標的“產創融合+學科融合”的項目驅動制人才培養體系。

智慧平臺為項目驅動制教學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撐。如借助虛擬教研室可以協調項目驅動制教學中跨學科的師資配置,完善科研團隊的知識結構,構建校企項目合作交流管理平臺,借助各種線上智慧教學平臺可以配合項目進度靈活安排教學時間和地點。

猜你喜歡
故道空間規劃人居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再認識
淮委組織完成黃河故道航拍調研并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復蘇
維納斯黃金蘋果在黃河故道地區的引種表現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思考
人居一世間 愿得展素顏
空間規劃的海外經驗探討
人居環境中的園林綠化設計構建
我國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思考與展望
渭河故道恢復濕地生態的引水方案創新
黃河故道梨花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