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悅”讀,讀出“真味道”

2023-10-14 21:59李玉華
今天 2023年23期
關鍵詞:文本探究語文

李玉華

(揚州市江都區邵伯中學 江蘇 揚州 225261)

悅,本義是高興、愉快,只有用喜悅的心情學習,學習效果才會更好,語文閱讀同樣如此。如果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變為“悅讀教學”,讓學生越讀越快樂,越讀越享讀,學生才能讀出效果,教學才會實現目的。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如果教師可以采取科學的手段讓學生“悅”讀,這樣學生才能夠感受到文本的內涵,體會出閱讀的“味道”,增強學生的閱讀動機,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讓學生讀出語文“真味道”。

1.構建文本情境,提高閱讀審美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將“中考”這一因素作為衡量的尺度,凡是中考的重點考察項目、凡是中考必然涉及的考點,教師一定會不厭其煩的在課堂上重復,根本不考慮學生會不會聽煩、厭倦。正因如此,教師只是重視知識傳授,忽略學生情感的教學模式,導致語文課堂變成學生心中的“牢房”,使學生一上課就“如坐針氈”,不愿意積極的思考和探究,缺乏學習的動力,而一下課就活力四射。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不妨為學生構建文本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文本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文本內容,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營造的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情感意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另一種可能,這樣的教學才會吸引學生。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大多數教師只會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學習本文,但采取這樣的教學策略,并不會增添教學的趣味因子,反而因為過分機械化,讓學生產生心理倦怠感。因此,教師采取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首先,在上課一開始,教師為學生播放了一段特殊的視頻。這段視頻節選自2015 年上映的網劇《毛騙終結篇》,在第6 集中,編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黑色桃花傳說,并借助演員之口,重新演繹了《桃花源記》的故事。在這段視頻中,學生將發現一個全新的“桃花源”,那里不再是避戰亂的沃土,反而充滿了暗黑元素,映射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在學生看完這段視頻后,內心浮現了很多問號,他們很想知道《桃花源記》到底講了什么、真相又是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展開閱讀,教學目的順利實現。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借助視頻創設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策略。因為情境將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意,也更容易設置懸念,讓學生產生悅讀心理。

2.設計課堂提問,倡導師生對話

初中生是一群年齡在13-16 歲之間的孩子,他們比小學生成熟,卻比成年人幼稚,因此如何把握教學尺度,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每個教師認真思考。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將其視作小學生,也不能將其視作成年人。這意味著教師既不能在課堂上實施霸權主義,剝奪學生的話語權和自主權;也不能當甩手掌柜,一問搖頭三不知。因此,為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悅讀能力,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促進師生對話,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啟發學生學習的智慧,讓課堂氛圍更加和諧,確保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內容和主旨,體現出文本的內涵。

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一課時,教師采取如下步驟進行教學:首先,激趣導入。在該環節中,教師首先領著學生背誦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并要求學生找出詩歌中最能體現詩人內心想法的字眼。學生很快定位在“孤”和“獨”兩個字。此時,教師順勢過渡到詩人柳宗元的政治處境上,“孤”字和“獨”字恰是詩人參與改革失敗遭貶后的心情寫照。由此,引出“永州八記”這個文學概念,并過渡到課題上。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試著結合注釋譯讀,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梳理文章脈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本文是一篇游記,那么詩人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行文的?從哪里可以看出順序的痕跡?同時,讓學生在文章中畫出體現詩人行蹤變化的詞語或者句子。接下來,再次品讀文本,教師再次發問,“柳宗元為什么先喜后悲?喜從何來?為何而悲?”讓學生遵循文脈梳理答案。最后,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文本的大部分內容后,教師又一次提問,“柳宗元在石潭邊并未移動,景色也沒有任何變化,為何作者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感悟文本情感的微妙變化,領悟詩人孤寂的心境。在層層設問之下,學生既過了一把悅讀癮,其閱讀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初中階段,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避免“走極端”。此處所指的意思是,教師不能完全當甩手掌柜,也不能牢牢把握課堂,而是應當采取中庸之道,用提問輔助學生閱讀,既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也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3.利用合作探究,營造悅讀氛圍

有的教師在面對初中生這一學習群體時,總是將初中生設想的過分成熟,認為初中生憑借自我的力量,可以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困難。于是,在初中課堂上,我們再也看不到學生間熱烈的討論畫面,只能看到一個個嚴肅的、靜默的身影,課堂不再充滿歡聲笑語,而是充滿了壓抑、肅穆的氛圍。在這樣的氣氛中,教師又如何實現悅讀教學的目的?鑒于此,教師需要恢復小組合作模式,鼓勵學生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將閱讀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相融合,分享學生在閱讀中所獲得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拓展學生的思路,豐富閱讀的方法,讓歡樂的探究氛圍重回課堂,激情四射,促進學生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真實體現出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教師是這樣運用小組合作模式的:首先,教師并未從自己的角度分組,而是允許學生自由組合,學生還可以暫時換座位,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坐在一起組成新的學習小組。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前結合文本內容設計了若干個學習主題,由小組學生自行抽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比如,教師安排了“試分析夸張、諷刺等藝術手法在文本中的運用效果”“探究范進人物形象”“分析科舉制對古代文人的影響力”“試分析范進中舉是悲劇還是喜劇”等主題。其次,每個小組可以選取其一展開探究。有的小組對范進這個人物更感興趣,于是將這個作為小組的學習任務。在具體的探究中,組長負責分派任務,有的學生負責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描寫,有的學生負責梳理范進的人生軌跡,有的負責記錄組員觀點,每個人各司其職,都在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最后,通過小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探究出了一定的成果,有的小組認為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非常傳神,運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了胡屠戶的心理和態度變化,深刻地揭露出科舉制度的弊端,突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荼毒。有的小組認為文章運用諷刺的手法,重點對胡屠戶、范進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刻畫,對比了范進中舉前后人們的表現,細致地刻畫了科舉制度下的眾人形象。教師利用課上時間,讓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成果匯報,并將有趣的觀點以及內容作為課堂互動的話題,和學生展開深入的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以愉快的心情閱讀,自然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非常重要。因為初中教學任務繁重,新知識繁多,如果采取合作模式,既能拓展學生的思路,還能讓學生產生愉快的心情,從而有利于實現閱讀目的。

4.利用讀寫結合,豐富悅讀體驗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很少有教師會將二者融合教學。但是,從學生平時的表現、以及歷屆中考語文試卷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多處于中下水平,其作文能力更是不值一提。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或許,問題的根源正是從“讀寫分家”開始產生的。讀和寫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彼此融合,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同步發展。而且,在讀寫結合背景下,學生的悅讀體驗也會成倍增加。

例如,在教學《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課時,這一段改編自《紅樓夢》“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內容,作者用細致入微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大觀園眾兒女的不同性格。比如,故事中的劉姥姥為了討賈母歡心,心甘情愿成為鴛鴦和鳳姐手中的“篾片相公”(即取笑對象)。在文章中,最精彩的描寫就是大觀園不同女兒的笑容。有的是捧腹大笑,有的是噴飯之笑,有的微笑不語,各有各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人物性格,教師特意安排了一個課堂隨筆練習,讓學生試著選擇其中一個人物,想一想當她看到劉姥姥的表現時,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想法?比如,有的學生通過品讀,發現當劉姥姥說完那句“食量大如?!钡男υ挄r,唯獨沒有提到寶釵的表現,于是她代入寶釵的視角,寫下了一段心理描寫,“難為劉姥姥這么大歲數還要被人嬉笑,哎,可憐、可嘆。我若是也學別人一樣笑她,只怕她會更難堪吧?可嘆世上之人際遇不同,有的如賈母這般享盡齊人之福,但也有如劉姥姥這般忍受貧苦、奚落的老人家,卻也難說?!蓖ㄟ^這樣的讀寫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和寫作本為一家,是最親密的一家人。但是,很多教師總是讓讀寫“分家”,這樣做既無益于教學,更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讓讀寫“破鏡重圓”,才能讓學生獲得成倍的悅讀體驗,其讀寫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悅讀”能力,豐富學生的“悅讀”體驗,教師需要創新教學策略,依據閱讀內容采取多樣化、靈活的閱讀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閱讀動機并能從閱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筆下的蕓蕓眾生,讓學生重拾語文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強化閱讀效果,發揮閱讀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從四個角度給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目的是構建更具魅力、活力的初中語文課堂。

猜你喜歡
文本探究語文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