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沙魚低眼巨鯰胚胎和仔稚魚發育觀察及其生長模型的確定

2023-10-19 06:04倪未陳海港劉曉莉于凌云李偉洪孝友劉毅輝朱新平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稚魚仔魚孵化率

倪未,陳海港,劉曉莉,于凌云,李偉,洪孝友,劉毅輝*,朱新平*

(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 農業農村部熱帶亞熱帶水產資源利用與養殖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380;2.上海海洋大學 水產與生命學院,上海 201306)

低眼巨鯰(Pangasianodonhypophthalmus)隸屬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魚芒鯰科(Pangasiidae)魚芒鯰屬(Pangasianodon),俗稱巴沙魚(英文名Basa),是東南亞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1]。其自然分布在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常見于湄公河下游,成魚主要生活在湄公河中游。巴沙魚原指博氏巨鯰(PangasiusbocourtiSauvage),在2000年以后,外形相似并與博氏巨鯰同屬的低眼巨鯰人工繁殖技術獲得突破[2],由于其在生長速度、耐低氧性、抗逆性、抗病力、單位面積產量和親本懷卵量等方面具有優勢,現逐漸取代博氏巨鯰成為越南主要養殖和出口的水產品種。越南政府為了巴沙魚出口品牌的延續性,從2010年12月31日起出臺政策,規定可把低眼巨鯰產品標示為“巴沙魚”。至此,巴沙魚除了博氏巨鯰外還包括低眼巨鯰,目前,中國養殖的巴沙魚絕大多數為低眼巨鯰。

低眼巨鯰生長性能優越,產量約為450 t/hm2,是一種低投入、高動物蛋白產出的優秀養殖品種。越南是低眼巨鯰第一大養殖和出口國,年產超過125萬t,2017年其產量占全球低眼巨鯰總產量的50%以上,低眼巨鯰主要銷往美國、中國和歐盟,其中40%以上是在美國和中國市場消費。自2017年起,中國每年低眼巨鯰進口量超過30萬t,中國市場以4.2億美元的年進口量成為低眼巨鯰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已超越美國成為越南最重要的低眼巨鯰市場。在市場引導下,中國一些企業通過引種,在海南、廣東和廣西開展了小規模的苗種生產和成魚養殖。目前,中國低眼巨鯰養殖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低眼巨鯰的生物學特性還不是很熟悉,因此,有必要研究低眼巨鯰胚胎發育和仔稚魚的生長規律,以推動低眼巨鯰苗種生產乃至養殖產業在中國的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用低眼巨鯰親魚取自廣東省佛山三水白金水產種業有限公司,試驗地點在珠江水產研究所肇慶高要科研基地。親魚年齡為4~9冬齡,雄魚4冬齡性成熟,可擠出精液,雌魚5冬齡性成熟。雄魚體型較長,雌魚體型短粗,雌、雄魚個體質量差異不明顯,親魚體質量為4.0~8.0 kg。

1.2 方法

1.2.1 受精卵獲得及孵化 人工繁殖試驗在2021年6月25日進行。催產藥物和劑量為1 000 IU/kg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2 μg/kg的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2)+8 mg/kg的地歐酮(DOM)。雌魚采用胸鰭基部兩次注射的方法,第一次劑量為總量的1/3,兩次注射間隔6 h。雄魚進行一次注射,只注射DOM和LHRH-A2,劑量為雌魚注射總量的1/2。水溫為(30±0.5)℃時,效應時間為15~17 h。采用干法授精,將受精卵均勻附著在尼龍網片上,把網片浸入300 L的水槽中,微流水并充氣孵化,直至孵出魚苗。

1.2.2 胚胎發育觀察 取少量剛受精的受精卵置于培養皿內,在解剖鏡(桂光xtl400)下進行胚胎發育觀察。水溫控制在(30±0.5)℃,每次取受精卵50粒以上,培養皿中的水每隔2 h更換一次,從產卵受精后,每隔15 min對同一批受精卵觀察和記錄發育時序并進行拍照。胚胎發育分期方法參考洪孝友等[3]的分期標準,胚胎發育期劃分以個體發育數達50%為準。

1.2.3 溫度對胚胎發育的影響 利用寧波江南儀器廠生產的4臺生化培養箱(SPM-50),用經過計量的水銀溫度計標定,分別設置(24±0.5)、(27±0.5)、(30±0.5)、(33±0.5)℃ 4個孵化溫度。參考陳昆慈等[4]的方法,孵化用培養皿直徑為12 cm,每個培養皿可容納100粒受精卵。每個溫度下設置3個平行。定時觀察、記錄胚胎發育的各個階段,并統計孵化率及仔魚出膜時間和數量。

1.2.4 鹽度對胚胎發育的影響 利用生化培養箱,孵化溫度為(27.0±0.5)℃,分別設置0、2、4、6、8、10、11、12等8個鹽度。每個孵化培養皿可容納100粒受精卵,每個鹽度下設置3個平行。在同一溫度下定時觀察、記錄胚胎發育的各個階段,并統計孵化率。胚胎發育結束后,記錄不同鹽度下出膜仔魚游動活力。

1.2.5 仔稚魚發育觀察 在室內玻璃鋼水槽中進行仔魚培育。玻璃鋼水槽規格為3.5 m×0.75 m×0.65 m,培育密度為29 411 尾/m3。早期仔魚投喂豐年蟲,10 d后投喂甲魚粉料,每日3次。稚魚期后被移入室外水泥池(7 m×3 m×1.5 m)培育,培育密度為472 尾/m3,期間投喂甲魚粉料,25 d左右開始投喂膨化飼料,每日3次。自低眼巨鯰孵化出膜后,每天隨機取正常個體10尾以上,在解剖鏡(桂光xtl400)下進行觀察。使用游標卡尺(Ahead 10-15475)測量全長、體長、體高、卵黃囊長徑和短徑等指標,用電子天平(上海力辰YP20001B)稱量魚體質量,用相機(Nikon D90)記錄仔稚魚發育過程中的變化情況。

1.2.6 繁殖效率評價

受精率=原腸中期活卵數/產卵總數×100%,

(1)

孵化率=孵出仔魚苗數/受精卵總數×100%。

(2)

1.2.7 生長模型的確定 用線性回歸方法推算低眼巨鯰早期生長的線性回歸方程。

參照Blaxter等[5]的方法,計算卵黃囊體積(V,mm3),即

V=4/3π×R/2×(r/2)2。

(3)

式中:R為卵黃囊長徑(mm);r為卵黃囊短徑(mm)。

y=ax3+bx2+cx+d。

(4)

式中:x為生長時間(h或d);y為全長(mm)或卵黃囊體積(mm3);a、b、c、d為常數,且a≠0。

1.3 數據處理

胚胎和仔稚魚發育圖片采用Photoshop CS 6軟件進行編輯。各項形態學指標數據使用GraphPad Prism 8進行分析。試驗數據均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顯著性水平設為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低眼巨鯰胚胎發育

低眼巨鯰魚卵透明,遇水有較強的黏性,為黏性卵,卵徑為(1.60±0.23)mm。水溫為(30±0.5)℃時,受精卵22 h開始孵化出膜,28~30 h全部孵化出膜。低眼巨鯰的發育期分為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7個階段。各發育時期的形態特征見圖1。

A—受精卵;B—胚盤隆起;C—2細胞期;D—4 細胞期;E—8細胞期;F—16細胞期;G—32細胞期;H—64細胞期;I—多細胞期;J—囊胚早期;K—囊胚中期;L—囊胚晚期;M—原腸早期;N—原腸中期;O—原腸晚期;P—神經胚;Q—胚孔封閉期;R—肌節期;S—眼基出現期;T—尾芽期;U—肌肉效應期;V—心跳期;W—出膜仔魚。A—fertilized egg;B—blastodisc formation;C—2 cell stage;D—4 cell stage;E—8 cell stage;F—16 cell stage;G—32 cell stage;H—64 cell stage;I—multi cell stage;J—high blastula stage;K—middle blastula stage;L—low blastula stage;M—early gastrula stage;N—middle gastrula stage;O—late gastrula stage;P—neural;Q—closure of blastopore;R—myomere stage;S—optic vesicle stage;T—tail bud stage;U—muscular effect stage;V—heart beating stage;W—newly hatched larva.圖1 低眼巨鯰胚胎發育過程Fig.1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2.1.1 受精卵期(0~20 min) 受精完成后形成受精卵(圖1A),受精卵為黏性卵,卵母細胞受精后,原生質向動物極移動與卵黃分離,在動物極可以觀察到隆起的胚盤結構(圖1B)。

2.1.2 卵裂期(20 min~3 h) 受精卵發育20 min后開始分裂,受精40 min后胚盤在動物極分裂成兩個大小相等的細胞(圖1C);隨后兩細胞也進行分裂,受精50 min后形成4個大小相似的細胞,進入4細胞期(圖1D);受精1 h后形成8個大小略有不同的細胞,進入8細胞期(圖1E),受精1 h 15 min后進入16細胞期(圖1F);16細胞期后,細胞不斷分裂,分裂方式相對不規則,受精1 h 30 min后進入32細胞期(圖1G);受精1 h 45 min后進入64細胞期(圖1H);隨后不斷分裂,受精2 h 15 min后進入多細胞期(圖1I),細胞數量越來越多,細胞間間隔從清晰可見到逐漸模糊,開始進入囊胚期。

2.1.3 囊胚期(3 h~4 h 45 min) 進入囊胚期后細胞不斷分裂,細胞界限模糊,受精3 h后,在動物極分裂的細胞不斷聚集,形成帽狀囊胚,進入囊胚早期(圖1J);隨后受精卵在囊胚期不斷分裂,動物極囊胚的細胞團不斷發育,逐漸向扁平發展,受精3 h 30 min后進入囊胚中期(圖1K);隨后囊胚期突起部分向四周擴展,受精4 h后進入囊胚晚期(圖1L)。

2.1.4 原腸胚期(4 h 45 min~7 h) 受精4 h 45 min后,胚盤繼續向植物極方向下包,形成胚環的雛形,達到原腸胚早期(圖1M);受精5 h 55 min后,胚層細胞下包約整個卵黃的1/2,胚環更加明顯,進入原腸中期(圖1N);受精6 h 30 min后,胚層下包覆蓋卵黃囊約4/5,胚盾拉長,進入原腸末期(圖1O)。

2.1.5 神經胚期(7 h~9 h 15 min) 受精7 h 后,植物極的大部分被胚層包圍,進入神經胚期(圖1P);隨后外胚層不斷分化,受精8 h后,外胚層形成神經板與卵黃栓,隨著外包不斷進行,卵黃被完全包裹,進入胚孔封閉期(圖1Q)。

2.1.6 器官形成期(9 h 15 min~22 h 15 min) 受精卵在胚孔封閉期后繼續發育進入器官形成期,受精9 h 55 min后,背部體節開始出現肌節(圖1R);受精11 h 30 min后,在腦的兩側出現圓形泡狀結構,形成眼原基(圖1S);受精14 h 35 min后,尾芽發生明顯分化,逐漸離開卵黃囊(圖1T);受精17 h 45 min后,肌肉發生間歇性收縮,進入肌肉效應期(圖1U);受精20 h 10 min后,胚胎心臟持續跳動,可見血液流動,胚體在卵膜內不停轉動,器官發育完全(圖1V)。

2.1.7 孵出期(22 h 15 min~28 h) 受精22 h 15 min后,卵膜開始溶解破裂,胚胎陸續脫離卵膜,出膜仔魚無色素,卵黃囊透明位于魚體下方,魚鰭發育不完全,可以在水中間歇性游動(圖1W)。具體胚胎發育時序見表1。

表1 低眼巨鯰胚胎發育時序

2.2 溫度對低眼巨鯰胚胎發育的影響

從表2可見:隨水溫升高,孵化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最適孵化溫度為(27~30)℃,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嚴重降低孵化率;溫度對低眼巨鯰的出膜時間也具有顯著影響(P<0.05),隨著水溫升高,仔魚出膜時間逐漸縮短,33 ℃時出膜時間最短(18 h 40 min),孵化率為36.32%,且該溫度下會出現畸形(畸形率為7.12%);24 ℃時孵化時間最長(36 h 30 min),孵化率為 24.42%,且該溫度下許多胚胎停滯在肌節形成期。

表2 溫度對低眼巨鯰胚胎孵化率的影響

2.3 鹽度對低眼巨鯰胚胎發育的影響

從表3可見:隨鹽度升高,低眼巨鯰孵化率呈下降趨勢,水體鹽度為0時孵化率最高(54.33%);鹽度為10時孵化率僅為14.67%;鹽度為10以上時低眼巨鯰全部死亡,無法進行正常的胚胎發育。

表3 鹽度對低眼巨鯰胚胎孵化率的影響

2.4 低眼巨鯰仔稚魚發育

初孵仔魚在自然溫度(水溫27~32 ℃)下,經歷前期仔魚(0~2 d)、后期仔魚(3~16 d)和稚魚(17~29 d),隨后進入幼魚期(30 d)(圖2、表4),剛孵化出仔魚和1日齡仔魚的形態指標均統計20尾,其他日齡仔魚、稚魚和幼魚的形態指標均統計10尾。

表4 低眼巨鯰仔稚魚發育過程形態學數據

A—1日齡仔魚;B—2日齡仔魚;C—3日齡仔魚;D—4日齡仔魚;E—5日齡仔魚;F—6日齡仔魚;G—7日齡仔魚;H—8日齡仔魚;I—9日齡仔魚;J—11日齡仔魚;K—12日齡仔魚;L—13日齡仔魚;M—15日齡仔魚;N—17日齡稚魚;O—20日齡稚魚;P—23日齡稚魚;Q—28日齡稚魚;R—30日齡幼魚。A—1 dph(day post hatching)larva;B—2 dph larva;C—3 dph larva;D—4 dph larva;E—5 dph larva;F—6 dph larva;G—7 dph larva;H—8 dph larva;I—9 dph larva;J—11 dph larva;K—12 dph larva;L—13 dph larva;M—15 dph larva;N—17 dph juvenile;O—20 dph juvenile;P—23 dph juvenile;Q—28 dph juvenile;R—30 dph juvenile.圖2 低眼巨鯰仔稚魚形態發育Fig.2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larvae and juvenile of Pangasianodon hypohthalmus

2.4.1 前期仔魚 剛出膜仔魚全長為(4.38± 0.23)mm,卵黃囊呈橢圓形,長徑為(2.01±0.65)mm,短徑為(1.18±0.31)mm,卵黃囊體積為(1.34±0.69)mm3。卵黃囊長徑長約為仔魚全長的1/4。聽囊內2個耳石清晰可見,卵黃膜邊緣上有色素累積,腸道細直,肛門封閉,晶狀體為黑色球狀(圖1W)。

1日齡仔魚,全長為(6.64±0.57)mm,長徑為(1.04±0.21)mm,短徑為(0.42±0.24)mm,卵黃囊體積為(0.25±0.18)mm3。鰓原基明顯,口裂清晰,晶狀體黑色素增多,卵黃囊繼續縮小,腸道持續發育(圖2A)。

2日齡仔魚,全長為(7.05±0.46)mm,卵黃囊體積為(0.08±0.04)mm3,腦腔擴大,腦部開始發育,自腦部延伸出脊索神經。圍心腔擴大,心臟跳動清晰可見。此時,仔魚已會簡單游動,有躲避能力,出現相互攻擊的現象(圖2B)。

2.4.2 后期仔魚 3日齡仔魚,全長為(7.84±0.47)mm,口裂為(0.64±0.11)mm,仔魚卵黃囊已經被完全吸收,開始轉化為外源性營養,仔魚可以自行攝食,可見脂鰭與臀鰭原基,尾鰭開始分化,下鰭骨開始發育,出現兩對須(圖2C)。

4日齡仔魚,全長為(9.50±1.32)mm,口裂為(0.85±0.14)mm,腸道內充滿食物,仔魚可以完全獨立攝食,背鰭開始發育,體側上下出現兩道黑色淡紋,眼球呈黑色(圖2D)。

5日齡仔魚,全長為(10.36±1.1)mm,口裂為(0.85±0.10)mm,食物充滿腸道,鰾變大為橢圓形,魚體側上下星狀黑色色素增多,鰓部發育呈紅色(圖2E)。

6日齡仔魚,全長為(10.30±0.74)mm,口裂為(0.87±0.15)mm,鰾拉長,脂鰭繼續發育,尾鰭鰭條出現(圖2F)。

7日齡仔魚,全長為(11.69±1.69)mm,背鰭的棘條開始發育,消化系統出現明顯分化,晶狀體清晰可見,血液等循環系統逐步發育(圖2G)。

8日齡仔魚,全長為(12.10±1.33)mm,頭部、鰓蓋的色素細胞不斷聚集,心臟及全身血液、血管清晰可見,背鰭繼續發育,尾鰭、臀鰭鰭條發育明顯,胸鰭、腹鰭開始出現(圖2H)。

9日齡仔魚,全長為(11.64±1.88)mm,頭部鰓蓋及第背鰭色素細胞不斷增加,背鰭、脂鰭、臀鰭、尾鰭、腹鰭和胸鰭發育成形(圖2I)。

10日齡仔魚,全長為(11.40±1.21)mm。

11日齡仔魚,全長為(13.40±1.42)mm,魚體加寬,顱骨加厚不再透明,頰部、頦部色素細胞繼續增多,肌肉組織清晰可見(圖2J)。

15日齡仔魚,全長為(14.84±2.57)mm,仔魚各個魚鰭發育完全,生長發育差異明顯,消化循環系統發育完整,進入稚魚期(圖2M)。

2.4.3 稚魚期 17日齡稚魚,全長為(16.38±2.13)mm,體呈黑色,各鰭鰭條形成,背鰭、尾鰭和臀鰭邊緣呈黑色,頭部、腹部呈青色,與成魚類似(圖2N)。

20日齡稚魚,全長為(21.18±0.95)mm,側線上下出現明顯的白色條紋,背鰭鰭棘繼續發育,脂鰭不斷延長(圖2O)。

23日齡稚魚,全長為(34.66±1.98)mm,稚魚發育逐漸完善,側線上下有兩道明顯的斑紋,鰭條呈黑色,與成魚一致(圖2P)。

28日齡稚魚,全長為(49.43±9.68)mm,稚魚發育完全,體色與成魚一致,側線上下兩道條紋呈淺灰色,臀鰭和尾鰭上均有深黑色的斑紋。開始進入幼魚期(圖2Q)。

2.4.4 幼魚期 30日齡幼魚,全長為(53.65±11.27)mm,體質量為(1.4±0.3)g,進入幼魚期,具成魚形態(圖2R)。

2.4.5 卵黃囊體積變化 根據式(3)計算低眼巨鯰卵黃囊的體積(mm3),再擬合得到卵黃囊體積(V)與出膜后時間(x)的回歸方程:

V=0.000 7x2-0.057 5x+1.166 4 (R2=0.967 6)。

從圖3可見,低眼巨鯰卵黃囊前期吸收較快,30 h時已經被吸收80%多,30 h以后吸收速度緩慢,72 h后卵黃囊才完全消失。

圖3 低眼巨鯰仔魚卵黃囊體積的變化Fig.3 Volume changes of yolk sac in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larvae

2.4.6 仔稚魚生長模型 對低眼巨鯰仔稚魚的全長(L)和日齡(x)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仔稚魚生長模型方程:

L=0.002x3-0.019 3x2+0.493 7x+

6.647 5(R2=0.978 5)。

從圖4可見,低眼巨鯰仔魚前期生長較慢,培育20 d 后開始增速,30 d 時全長就可達到(53.65±11.27)mm。

圖4 低眼巨鯰的全長生長曲線Fig.4 Total length of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3 討論

3.1 低眼巨鯰胚胎發育特性

低眼巨鯰懷卵量大,胚胎發育快。一尾雌魚懷卵量約為30萬粒,其卵粒小,卵徑僅為(1.60±0.23)mm,與同屬的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ussutchi)卵徑為1.20~1.80 mm[7]、細尾巨鯰(Pangasiusnasutus)卵徑為1.4~1.6 mm[8]和施氏油鯰(Steindachneridionparahybae)卵徑為(1.90±0.4)mm[9]基本相似。與同目的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卵徑為2.20 mm[10]和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卵徑為4.2~4.5 mm[11]相比,低眼巨鯰卵粒偏小,這與其懷卵量較大的特點是相適應的。

低眼巨鯰最佳孵化水溫為 27~30 ℃,溫度越高,胚胎發育越快,反之越慢。30 ℃時出膜時間為 22 h 15 min,27 ℃時出膜時間為28 h 15 min,與同屬的蘇式圓腹魚芒[12]出膜時間為24 h 18 min的結果相近。在相近溫度下,四帶小鲃(Puntiustetrazona)[13]出膜需要 24 h,軍曹魚(Rachycentroncanadum)[14]出膜需要 26 h,翹嘴鱖(Sinipercachuatsi)[15]則需要 38 h。這表明,低眼巨鯰作為熱水性魚類,具有卵徑小、所需孵化水溫高和胚胎發育時間短的特點。

鹽度對魚類的胚胎發育有較大的影響[16],適宜的鹽度會提升胚胎的存活能力及孵化率。低眼巨鯰在鹽度為0時孵化率最高,在鹽度為2~10時孵化率逐步降低,鹽度為10以上時胚胎發育畸形或無法正常發育,這與Farhana等[17]的研究結果相近。這表明,低眼巨鯰是一種適宜在淡水中生長發育的魚類。

3.2 低眼巨鯰仔稚魚發育特性

低眼巨鯰仔稚魚發育具有明顯的熱水性魚類特點。參照王武[18]提出的分期標準,本研究中根據低眼巨鯰卵黃囊、體色、鰭條及其他形態結構變化,將其胚后發育劃分為3個時期(仔魚期、稚魚期和幼魚期),其中,仔魚期和稚魚期的劃分以各鰭條是否形成為依據,同時根據卵黃囊的吸收情況將仔魚期劃分為前期仔魚和后期仔魚;當低眼巨鯰稚魚發育完全,體表顏色與成魚一致,外觀整體上與成魚相似時,表明其進入幼魚期。

本研究中顯示,在水溫為27~32 ℃時,前期仔魚孵化后第2天開始攝食并有攻擊行為,第3天時完成卵黃吸收,這表明,低眼巨鯰從內源能量依賴期向外源能量依賴期的轉換只有1 d,這與Morioka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仔魚在卵黃囊存在期間,從內源營養開始逐漸轉化為外源營養,為內源和外源營養混合期,此階段卵黃囊吸收變化不大,這種現象在其他魚類中也存在。相比而言,鯉形目的四川華鳊(Sinibramataeniatus)[20]卵黃囊完全消耗需要4~5 d,倒 刺 鲃(Spinibarbusdenticulatus)[21]卵黃囊消失則需7 d,而鮭形目的哲羅魚(Huchotaimen)[22]需要27 d卵黃囊才能完全消耗。低眼巨鯰作為熱水性魚類,其快速吸收卵黃囊并迅速開始攝食的營養方式,與其生長環境相適應。這種營養方式能夠使其生長迅速并能較快地適應生長環境。

本研究中觀察發現,卵黃囊消失進入后期仔魚,后期仔魚已經能完全開口攝食,脂鰭和尾鰭首先發育,隨后臀鰭發育,最后背鰭、胸鰭和腹鰭依次發育,最終運動器官逐步發育完全,體型逐漸接近幼魚,器官基本發育完全,隨后進入幼魚期。幼魚期與成魚體型變化不大,體長、體質量在幼魚期均快速增長。低眼巨鯰的仔稚魚發育模式與黃顙魚[23]、馬口魚(Opsariichthysbidens)[24]和胡子鲇(Clariasfuscus)[25]等相近。

3.3 低眼巨鯰生長特性

低眼巨鯰生長較快速,屬于快速生長的魚類。低眼巨鯰早期生長與黃顙魚[26]和密斯特黃彩鲇(Mystussp.)[27]等鲇形目魚類生長模式相近,均呈現出早期生長緩慢、后期生長速度加快的模式。本研究中,低眼巨鯰仔稚魚前期生長較慢,培育 20 d后開始增速,30 d時全長幾乎達到 6 cm。與許多魚類物種相比,如黃顙魚、密斯特黃彩鲇的仔魚培育30 d時全長僅能達到 3 cm,低眼巨鯰屬于生長較快的物種。

本研究中觀察發現,低眼巨鯰仔稚魚發育過程中,低眼巨鯰仔魚孵化后2~3 d就有明顯的互相殘食行為,這與Morioka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在此階段,仔魚眼睛完全發育且黑色素明顯,卵黃迅速減少并被完全吸收,出現牙齒和胡須,游泳能力顯著增強。仔魚個體之間能互相攻擊,且發生殘食的現象,這與仔魚形態和器官發育程度高度吻合。鲇形目魚類天生有互相殘食的習性[28],本研究中觀察發現,在高密度、餌料不足及個體規格差異較大時,低眼巨鯰幼體之間殘食更明顯,這與對其他魚類的研究結果相似[29]。因此,在苗種培育生產時,放養密度適當,餌料充足,及時分級飼養,可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4 結論

1)低眼巨鯰卵為黏性卵,透明,卵徑小。孵化期短,在水溫為(30±0.5)℃ 時需22 h 15 min孵出。最佳孵化溫度為 27~30 ℃,最適鹽度為0。表明其為典型的熱水性純淡水魚類。

2)低眼巨鯰剛出膜仔魚小,全長僅有(4.38± 0.23)mm。初孵仔魚出膜后第3天卵黃囊消失,出膜后第2天開始攝食,并互相殘食。仔魚前期生長較慢,20 d后開始增速,30 d時全長達到(53.65±11.27)mm,表明其屬于快速生長的魚類。

猜你喜歡
稚魚仔魚孵化率
家蠶春制越年種延期冷藏的孵化率
饑餓對似魚句早期仔魚發育、攝食及生長的影響
蘇豪×鐘曄(抗)正交秋用種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基于廣義加性模型的天津近海魚卵、仔稚魚群落結構研究
云南盤仔稚魚口吸盤發育*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仔稚魚種類組成及分布特征
斑鱖仔魚饑餓試驗及不可逆點的確定
云紋石斑魚仔稚魚的攝食習性與生長特性
饑餓對半刺厚唇魚(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魚早期發育的主要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