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范低段學生數學語言,培養表達技巧

2023-10-28 08:54林世清
新教師 2023年9期
關鍵詞:菠蘿表達能力語言表達

林世清

【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本文從小學低段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特征出發,給出培養數學表達的策略。

【關鍵詞】數學語言表達 低段學生

學生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能力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經常被分配到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中,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反倒容易被忽視。事實上,數學語言表達流暢精準是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因素。在新課改背景下,明確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須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質疑與思維發散能力,從而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發展。

一、小學低段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特征

小學低段學生主要指的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六七歲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認知階段,主要是通過形象化和情境化的方式來感知事物,并從具象思維逐漸過渡至抽象思維。在這個階段中,動作、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將會并存。同時,該階段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還具有情境性、跳躍性和習得性三大特性。

1.情境性。

小學低段學生年紀尚小,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形象思維占據他們思維的主要地位,經常需要通過具象化、生動化的事物認識抽象的知識內容。因此,在表達某一數學觀點時,仍需通過特定的情境才能陳述清楚。以低年級“解決問題”中有關加法的內容為例,某學生如此表達:“天氣真好,小河里有6只鴨子游來游去,它們看上去很快樂,后面還跟著3只更小的小鴨子……”在表述時,學生融入相應的情境進行想象,更易于準確把握數量之間的關系與內涵。

2.跳躍性。

低段學生語言表達缺乏條理性和完整性。在描述一個情境時,學生往往找不到完整的數學信息,更多的是進行碎片化的表達,無法精準闡述,且不能很好地把握數學信息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

3.習得性。

人從一出生,就已經開始接觸語言了,口頭語言更是常見于日常生活中。但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啟后,學生才正式接觸數學語言。所以,數學語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陌生而又新奇的領域,更需要數學教師做好數學語言的示范,加強引導,讓低段學生打牢數學語言基礎,并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予以提升。

二、培養低段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技巧的策略

1.以身作則,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影響學生。

小學生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受到大人行為舉止的影響。若想規范低段學生數學語言,教師要以身作則,力求自身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做到精準、前后有銜接、邏輯性強。事實證明,教師數學語言規范、精準,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夠受其影響,得以規范。但是長久以來,針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培養并未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不少教師認為語言表達能力理應存在于語文課堂,數學課堂只要會思考、會做題即可。由于思想上的忽視,導致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發展的難度較大,使他們不能準確表達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所以,數學教師應當逐步提升語言修養,用精準的數學語言進行示范,進而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產生正向引導,讓學生學會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以人教版二上“表內除法”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算式12÷4=3,教師的準確示范讀法應為“12除以4等于3”。另外,為了使學生明白除法算式的意義,又對除法知識的本質進行規范的解說:“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或12里面有4個3?!蓖瑫r,讓學生明確:如果“除以”缺了“以”,或沒有“平均分”等字眼,文字所表示的數學意義截然不同。

2.調動感官,在直觀體驗中理解數學信息。

有些學者認為,學習者學習的第一步應認識自己的身體,然后借助身體去認識世間萬物。低段學生仍以形象思維來認識世界,教師如果只局限于讓學生看書、聽課和說題,卻缺乏感官體驗,致使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數學信息。為了避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于空洞,導致表達時詞不達意,教師還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調動感官體驗,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表達。以人教版二上“長度單位”的教學為例,學生通過手勢比畫,分組交流、體驗“拃”的長短因人而異,進而感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模仿教材中拇指和食指空出距離比畫1厘米的長度,以及從身體或身邊事物中尋找、感受1厘米的長度,并和同學交流“我發現什么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以上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量感。

3.重視閱讀,在感悟數學語言中訓練學生。

嚴謹的邏輯與高度抽象性是數學語言的本質特征,即便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也有其精準的意義。數學知識學無止境,想要規范運用數學語言并非朝夕就能達到。為此,還需加強數學閱讀,指導學生用科學方法閱讀數學教材,體悟數學語言的魅力。由于低段教材中插圖所占據的版面會高于文字所占據的版面,整個版面的文字寥寥無幾,因而有些教師會認為強調數學閱讀不是很有必要。實則不然,教材中的插圖就是數學語言的一種,有時要闡述某種數學定義或觀點時,比起長篇大論的語言文字,圖形反而能更直觀、形象地表達出數學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以人教版一上“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做一做”為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例題,并提問:左邊有幾顆?右邊有幾顆?圖中畫的水果是什么?在初步觀察之后,學生便能迅速明白教師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約而同地說出:“左邊有3顆菠蘿,右邊有4顆菠蘿?!苯又?,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將圖形語言轉為文字語言,用文字語言口述加減法的結果:“3顆菠蘿加4顆菠蘿等于7顆菠蘿”或“7顆菠蘿減去3顆菠蘿等于4顆菠蘿?!弊詈?,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為符號語言,即3+4=7或7-3=4。通過數學閱讀,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圖形—文字—符號”數學語言的閉環式訓練,促使學生對于數學語言的感悟會更加深刻。

4.加強實踐,在操作活動中強化數學語言。

比起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活動往往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讓學生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因此,數學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更要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在具體操作活動中強化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在學生實踐時,要多注意學生是否能有條不紊地闡述操作過程,確保學生掌握數學實踐的思維過程,實現思維發展、表達能力與動手操作的三維合一。以教學人教版一上“10的加減法”相關內容為例,教師課件中顯示情境:有10根竹子分給2只大熊貓,都有什么分法呢?教師為學生提供教具,讓他們進行實踐探索,并按要求邊分邊說,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從而認識10的組成。等學生實踐完了,教師再請學生發言,分享自己列出的算式,并說說每個算式代表的意思。通過實操,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了關于10的組成與用法,還能順暢地寫出10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如此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知,也讓學生能更有條理地陳述數學知識,實現外部操作活動與內部思維活動的互動統一,進而促進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的雙重發展。

綜上所述,規范低段學生數學語言,培養學生數學表達能力對學生打好數學基礎,深入學習數學知識是極為重要、不可忽視的。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與長久堅持。尤其教師更要以身作則,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富有耐心地指導學生去學習和表達數學,為學生提供數學語言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敢說、會說、愛說。長此以往,必能發散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學生表達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猜你喜歡
菠蘿表達能力語言表達
最愛酸酸甜甜菠蘿雞
創新寫作教學,培養表達能力
新聞采訪中如何應用語言表達技巧
加強聯想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家教語言表達的“八種誤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