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農業背景下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索與實踐

2023-10-28 14:58田崇峰梁凱李國曉楊俊孫健
職業時空 2023年3期
關鍵詞:智慧農業高職院校

田崇峰 梁凱 李國曉 楊俊 孫健

摘要:智慧農業已成為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的支撐,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非常迫切。文章通過調研,分析了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下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與現實的差距,探析了適配智慧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力求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智慧農業;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發展智慧農業是我國科技強農的重要舉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對智慧農業進行了明確部署。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指出,智慧農業是“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攻方向。智慧農業的發展,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農民從整體上來說,文化素質、知識水平都相對不高,即便是在發達的江蘇、浙江等地,職業農民也只占到了農村勞動力總數的 5% 左右,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業生產者在農業勞動力中的比例也僅為3.1% 左右。[1]從業者普遍技術素養不高,難以適應智慧農業的發展要求,這已成為阻礙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在智慧農業背景下,培育符合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有利于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改善農民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涉農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新型農民培育的路徑,構建適用于智慧農業培訓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平臺,探索有效的培育方式,構建有效的培育體系,是一項不可推卸的任務,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智慧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

(一)智慧農業的內涵和發展現狀

結合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國內的專家學者將智慧農業定義為:將先進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與農業融合,建立一套先進的智能農業操作系統,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上進行精準感知、控制與決策管理,從而實現農業智能化,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目的。[2]

我國智慧農業起步稍晚,但及時地啟動了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啟動面向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行普惠性的云服務支持,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從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態等多方面幫助、鼓勵農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3]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這一概念。2013 年《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對新型職業農民定義為“長期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把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兩會期間指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特征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因此,新型職業農民要有文化、有素質、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業,不僅要具有先進的現代思維,而且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承擔對生態資源、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子孫后代的責任。[4]

(三)智慧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

智慧農業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兩個方面。在農業生產方面,要求農民具有傳統農業技能的同時,能夠操作各種現代化生產機械,會使用各種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統,具有一定的運維能力和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在農產品經營方面,要求農民能夠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農產品的經營,能夠適應基地生產、網站推廣、物流配送等一體化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能夠利用電商平臺進行農產品宣傳和營銷,服務于農業產業鏈。在智慧農業背景下,現代農業裝備的使用、信息化管理、網絡銷售都逐漸成為常態。

二、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重要地位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要瞄準數字鄉村發展需求,引導高校合理設置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智慧農業等相關專業,積極開展農村創業、電商服務等領域的人才培訓活動;鼓勵涉農高校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農科專業;推動各地依托區域內高校、農業龍頭企業等資源,培養實用型農村信息技術人才;積極開展農村創業、科技服務、生產經營、電商服務等領域的人才培訓活動。高職院校培養的智慧農業人才將有力地充實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

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主體,以促進就業創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重要職責的教育類型,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5]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所有社會力量中,高職院校具備全面、充足的育訓資源,可以通過對多個專業進行跨界整合,對師資進行合理配置,對資源進行有效調度,打造深度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因此,農業類高職院校是重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應當充分發揮好其人才培養主體的功能,承擔起人才培養的重任。

三、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現狀調研

(一)現狀調研設計與結果

筆者面向多所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的高校及培訓機構的學員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面向鎮江、揚州、徐州等地發放調查問卷330份,收回有效問卷320份,有效率96.97%。

1.新型職業農民基本特征信息。調查對象中,男性占比82.5%,女性占比17.5%,可見新型職業農民中男性占主體,這與男性能夠干苦力活兒有很大關系。36~55歲的新型職業農民占比超過60%,可見青壯年占大部分。從學歷結構來看,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占比超過70%。從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職業情況來看,生產經營和專業技能型占主要部分。新型職業農民從業年限在5年以內的超過80%,說明新型職業農民迫切需要參與培訓、培育等工作(詳見表1)。

2.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培訓現狀。對是否愿意參加培訓,選擇“比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超過了95%。參加的培訓以免費培訓為主,參加付費培訓的僅占到3.44%。在培訓滿意度方面,選擇“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超過了80%,但仍有15.63%的被調查者表示培訓沒有達到期望值。認為培訓時間不適合的占到10%,認為培訓內容不適合的占到12.5%。有20%的被調查者覺得不適應現有的培訓方法。(詳見表2)

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對于新型職業農民期望的培訓場所,選擇培訓學?;驒C構的占46.88%,期望到農村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的占27.19%,期望到農業企業或合作社的占25.94%。在教學方式上,希望采用課堂集中講解、互相討論、到生產經營場所現場觀摩等三種方式的分別占52.5%、16.25%、20%,希望進行網絡教學的占比僅為11.25%(詳見表3)。其主要原因是目前農民受教育層次偏低、年齡偏大,對互聯網、移動終端、程序軟件等應用還不熟練,比如還不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或智能手機進行客戶端或者“農技耘”等APP的操作。

從對培訓知識的需求來看,需求最多的是葡萄、草莓、茶葉、水產等種植養殖技術,占比為57.19%,對于現代農業經營管理、市場經營管理、市場開拓知識、農業扶持政策與法規、網絡銷售知識等綜合職業能力的需求也頗為急切。從培訓時間需求來看,希望在2~3天以內的占57.5%,希望在4~7天以內的占42.5%(詳見表3)。

(二)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存在的不足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以來,專家學者、涉農院校、培訓單位等相繼開展了大量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制與機制、模式與路徑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涌現出了一批典型,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從文獻梳理、新聞報道和調研結果等方面綜合來看,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原有的培訓模式難以適應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業、智慧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體供給能力不強,政策落實力度不夠。雖然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但是在政策保障方面仍缺乏實效性和操作性,更不必談創新性和前瞻性了。同時對國家政策內涵的理解不到位,政府部門沒有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放在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缺少和鄉村振興工作對接的有效措施。目前,市、區、鄉鎮、村級部門只有意識,沒有政策和方案,甚至有的地區只是單純為了應付檢查,臨時拼湊農民組成培訓團隊,并未對培訓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工作流于形式。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上,存在政府與農民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民對職業教育培訓的信息了解不多,對培訓認知不到位,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無法獲取。

目前,江蘇省內以農業為主的高職院校有3所,分別是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涉農的高職院校有3所,分別是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揚州職業大學??傮w而言,區域內的農業類高職院校缺乏、涉農中高職院校數量不多、相關培育機構數量也相對不足。同時,國家對涉農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也不能滿足現有的培訓、實訓需求,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田間課堂等資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培訓內容單一,課程安排針對性低?,F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是“一人多角”“一專多能”的職業農民,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愛農業”和“會經營”。

教育培訓精準度不夠。各級政府在農民培育培訓過程中,分類、分層培訓還不夠精細化,對地區、類別、產業領域、培訓需求及培訓意愿等進行的梳理不夠,導致農民想學卻學不到,迫切需要提升教育培訓的精準度。

課程設置有效性不高。以往培訓的課程設置主要由供給側提供,沒有基于農民自身需求進行量身定制,課程與區域職業崗位融合度不高,教學內容有效性不高。

調研發現,目前鎮江區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側重于草莓和葡萄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水產養殖等方面的指導,偏向于傳統農業,并未在設施園藝、水產物聯網、農業電氣自動化、物流管理、項目管理等具有天然劣勢的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嚴重阻礙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長期發展。

3.培訓方式單一,滿足農事的創新性低。以往的培訓主要是安排農民到鄰近地區參加集中培訓,培訓周期一般為5~7天,由農業院校、農廣校、農場主、農技人員等進行培訓。

在集中培訓之后,培訓機構未對培訓效果進行實時調查,也未對農民提出的培訓問題進行整理收集,培訓有始無終,未形成閉環,流于形式。同時,對線上培訓的方式沒有足夠的重視,未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網絡的便捷性未得到有效發揮。

師資隊伍結構不佳,“農民語言”用得不夠好?,F有的涉農高職院校中水平高、層次高的師資嚴重不足,特別是懂現代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裝備技術、農產品電子商務知識的高質量師資更為欠缺。長期扎根農村基層或生產一線、從事農技推廣、接地氣的“土專家”“田秀才”更是嚴重匱乏,部分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甚至斷層。雖然培訓機構都邀請了領域內專業強、層次高的專家學者、農技人員來授課,但是在培訓方法上,缺乏優秀的課程設計,理論實踐比例、重點難點、導入總結、互動環節等的設計十分粗疏,導致課堂內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難以調動農民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將課堂內容轉換成農民在農業實際生產經營方面的指導。

4.培訓保障欠缺,體系建設及時性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現代化征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新型職業農民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有全局性的認識和縝密的頂層設計,這不是一個單位、部門能完成的,需要有健康的、完善的、可持續的培育制度。

目前,只有政府在搖旗吶喊,培育體系以政府出臺的政策、制度等為主,缺乏農業職業院校、農廣校、農科所、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的協同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要有因地制宜的、有針對性的、合適的人力、財力和政策保障。

四、智慧農業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路徑

(一)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建立校地協同工作機制

政府要充分發揮牽頭作用,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農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現實要求出發,提高對持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要性的認識,堅持長期目標與短期任務相統一,總體把握與動態調整相統一。[6]針對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應建立地方政府、涉農中高職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做好市級或地區統籌,在中高職院校與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的幫扶對接政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制定更加有效、更易執行的制度,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產業面向,在深挖校內實訓基地潛能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省內外優質現場教學資源,以點串線,形成了“東、西、北”三線的校外現場教學實訓基地,可提供涵蓋現代設施園藝、高效農業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校內外共享性實訓基地79個。

(二)優化培訓課程體系,設計農學交替教學內容

充分做好每期培訓學員的學情分析工作,了解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求,及時調整授課計劃和內容,因地制宜地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培訓實施前,由學校聯合地方農業行業主管部門共同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工作,共同確定培訓方案,針對不同產業、不同類型分項建班,構建培訓模塊、設置課程、選定培訓內容、確定與之相匹配的專家教授進行備課與教學,做到“培育對象精準、培訓內容精準、授課教師精準”。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較強的特點,合理安排學員的培訓時間。農忙時,學員回到農村進行農忙勞作、春耕夏種;農閑時,學員到校開展學習。依托學校在“草坪草、彩葉苗木、果蔬、茶葉、種業”等五大特色產業中的優勢,通過科技服務、產業示范、項目推介、跟蹤指導等方式,把產業送進村里,把科技送到農戶,把良種送給農民,激勵幫扶學員開展創業實踐。針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等三類型高素質農民,根據區域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分別制訂教育培訓方案,做到分類施策,因材施教,促進參訓學員的執行力、協作力、創新力、發展力四大能力提升。

(三)完善培訓課程資源,建立虛實結合教學資源

為有效解決工學矛盾,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線下主要開設公共基礎課、案例分享研討等教學內容,給予學員理論的引領、經驗做法的分享;線上主要通過“云上智農”“農技耘”等平臺,針對有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學員定制學習內容,同時通過平臺對學員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組織專家遠程問診把脈,答疑解惑。依托設立在本校的國家級現代農林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江蘇省數字農業農村服務基地等,開發草莓、葡萄等虛擬農場,結合VR、AR、AI等虛擬仿真技術,開展沙盤推演、實踐教學,建立豐富的虛實結合、數字孿生的教學資源。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田間課堂與室內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將培訓課堂移到江蘇農博園、江蘇茶博園,走進農田、走上田埂,到果林茶場、農業企業等綜合性強的農業生產經營場所,讓學員身臨其境,動手操作實踐,加深對農業政策、制度以及操作要求等理論的理解,提升技能。

此外,本校還緊貼農業現代化發展,基于需求導向,形成培訓項目的區域集群(培訓項目包)。目前共推出青年農場主、動物疫病防治員等近30個培訓項目包,每個項目包涵蓋可自選組合的政策法規模塊、基礎知識應用模塊、能力發展素質模塊等模塊化培訓課程資源包。

(四)強化培訓師資隊伍,建立結構化師資團隊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圍繞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緊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需要,動態充實完善培訓師資庫。聯合高校院所、行業企業,將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實踐經驗,有一定專長,致力于農民培育事業的“土專家”“田秀才”、企業精英等納入師資庫,形成了“名師名匠+鄉土專家+技術骨干”的50余人組成的高水平師資團隊。

在培訓過程中,實施“雙班主任”管理制度,由學校、項目縣分別遴選責任心強、業務能力扎實的人員擔任班主任,全程負責參培學員在訓期間的日程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集中培訓結束后,校地雙方組建跟蹤服務團隊,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與參訓學員的職業發展需求精準對接,給予學員發展的個性化指導,持續關注學員的個人成長。這樣全流程的校地協同工作機制,提升了培訓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形成了培訓合力。

(五)加強校培多方聯動,建立三位一體評價體系

學校建有學校、地方、學員三方參與的培訓效果評價體系,按照部級高素質農民培訓績效考評辦法,從組織管理、任務完成、社會關注、培訓效果等方面,對標對表,逐一自評賦分,并接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考核小組的現場考評。近幾年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考核分數均在93分以上(滿分100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也對我院農民培訓的組織、后勤保障、學員管理、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考評,年均好評率達95%以上。班級學員通過云上智慧農業系統對培訓項目的后勤保障、授課內容精準性、授課教師教法等5個方面進行綜合網評,近幾年來,班級綜合評價平均4.93分以上(滿分5分)。這種三位一體的培訓機制,有力地保障了項目的高效、精準實施。

結 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在智慧農業發展的背景下,應加速智慧農業人才培養,進一步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對認定為職業農民的群體要加大科創項目支持、稅收減免、貸款利息減免、金融保險等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在加強普惠式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等技術技能培訓的同時,應加強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解決農業轉型升級缺乏創業精英引領帶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郭小建,齊芳.高職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優勢、問題與改進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5):108-113.

[2] 林少蕓.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路徑探析[J].山西農經, 2021(04):19-20.

[3] 賀婷.服務智慧農業發展的職業人才培養途徑探索[J].智慧農業導刊,2021,1(10):57-60.

[4] 楊梅,孟凡江.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下關于培育新型青年職業農民優化路徑的研究[J]. 山西農經, 2020(22):22-23.

[5] 張韻軒.產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化路徑與發展策略——以廣東高等職業院校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22,6(06):5-9.

[6] 周桂瑾,吳兆明.鄉村振興戰略下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實基礎、瓶頸問題與優化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33):15-21.

猜你喜歡
智慧農業高職院校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北斗衛星對智慧農業的作用與應用探討
延邊地區“互聯網+農業”發展研究
金華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實施方案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