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視域下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語文教學路徑

2023-10-30 09:52柳詠梅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路徑文化自信

【摘 要】文化自信是新課標提出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具有獨特的價值。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積極挖掘素材,通過隨堂積累語言文字、欣賞書法、了解文物等形式,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加其對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認識,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7-0039-04

【作者簡介】柳詠梅,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210008)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語文課程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首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堅定文化自信,是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語文教學的育人導向,是學生素質的重要度量。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過程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營養”,增強其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新課標將文化自信放在四大核心素養內涵的首位,凸顯了語文學科“以文化人”的課程功能。學生的文化自信以語言積累和運用為基礎,并在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多樣的隨堂積累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發展語言能力,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積淀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

一、感受漢字之美,奠定文化自信根基

漢字是世界上產生最早且至今仍然充滿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審美特質。魯迅先生認為,“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保?]新課標指出,要“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奠定語文基礎”[2]20。

1.“每日一字”積累,深入了解漢字,感受漢字魅力

學生雖然每天都與漢字打交道,但是不一定能夠真正感受到漢語“形美如畫,音美如歌,意美如詩”的特點。教師可組織開展“每日一字”積累活動,帶領學生從造字之初的字形認識漢字,增加趣味性的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具體做法:每天課前值日生分享一個漢字,把《說文解字》中的相關詞條抄于黑板,學生抄錄后,教師對詞條做解說、拓展。如<F:\江蘇教育定稿文件\中學9期\中學9期-定稿\Image\image1.png>,(“夏”的小篆體),《說文解字》解釋為“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臼。臼,兩手;夊,兩足也?!薄叭A夏”,即“美麗的中國人”,先民們的自信和底氣,令學生敬仰?!爸小薄按敝械摹柏蹦頶ǔn,意思是“上下通也”……學生被有趣的漢字現象吸引,識字興趣大增,漸漸養成翻閱字典的習慣。借助“每日一字”活動,學生在分享和積累中體會古人造字的藝術與智慧,感受漢字別具特色的歷史意義和審美價值。

2.把握漢字規律,讓文言文字詞學習更扎實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造字之初的字形與意義的關聯,在把握漢字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分類梳理,提高學生主動識字的意識和正確理解詞意的能力。例如,“初,裁衣之始也”。學生記住“初”的本意,就不會錯寫為“礻”旁了。再如,學生明了“阝”(左)是從“阜”演變來,而“阝”(右)的原型則是“邑”后,學生可列出兩組漢字分析其中的字形和意義對應的規律,進而理解意符的使用及特點。將積累的字拓展到文言詞語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精準地掌握詞語、理解文意、提升語感。例如,“行”與“走”意思有明顯差別?!八五ミ€書”如果是“行送之”,那就完全不能表現他在“天大寒”借書來抄的勤奮態度、愉悅心理,也體現不出其生活的窘迫了。再如,《岳陽樓記》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翔集”描繪的是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的兩種情態;“游泳”,應理解為魚兒時而浮游水面時而潛泳水中的兩種情態,如此理解,正印證了陳師道所言范仲淹在此文中“用對語說時景”,也完善了教材的注釋。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培養了研究漢字的興趣,體會到漢字里的智慧和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認識語言之豐,豐厚文化自信底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論是國家通用語言還是地方語言,都記載和傳承了豐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筆者通過舉辦班級文化周活動和開設“漢語魅力”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料,拓展語言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豐富積累,豐厚文化自信底蘊。

1.積累雅詞警句,提升語言的書卷氣。

新課標提出,要“圍繞漢字、書法、成語典故、對聯、詩文等方面內容,策劃并開展語文學習、展示和交流活動,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2]21。為實現學以致用的學習要求,筆者設計了成語專題課,調動和豐富學生的雅詞積累;開展了“每日一句”妙語警句積累活動;組織現代經典詩歌賞讀、最美散文片段朗誦會……學生在多樣的讀寫積累活動中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認識,提高了書面語言的韻味。

2.了解民間語言,親近豐富的生活語言

民間語言,不論是方言還是諺語、歇后語,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生活的經驗和智慧。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豐富生動的通俗語言,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育文化自信。

了解當地方言,更愛這座城。方言具有獨特的生命力,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社會生活面貌在語言上的折射。方言詞匯生動傳神,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入方言,引導學生用情境帶入法造句,理解詞義,體會方言的獨特性,深化其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筆者所在的南京為例,有些方言是物品的地方稱法,如“撮簸”(簸箕)、“秋油”(醬油);或是對事件的生動描繪,如“沰雨”(淋雨)、“搛菜”(夾菜);或是對人的獨特評價,如“來斯”(很棒)、“刷刮”(利落、麻利),都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南京城生活的獨特記錄,教學時將其引入課堂,能激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從俗語中感受語言的多姿多彩。諺語是民間流傳的簡練通俗而具有意義的語句,通俗易懂。學生通過了解諺語,可以感受古人智慧,增添生活經驗,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等。歇后語是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或幽默風趣,或耐人尋味。教師可以設計“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語”課,讓學生了解歇后語的基本構成、特點、類型等,還可以在積累歇后語的過程中重溫名著相關故事內容,如:“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畫(話)兒”(《紅樓夢》),“草船借箭——滿載而歸”(《三國演義》)。謎語是暗射文學或事物讓人根據字面說出答案的隱語。教師可設計謎語課,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和文學的角度感受謎語的獨特魅力。許多謎格形象生動又有文學氣質,如,“白頭格”,又名“素冠”“皓首”,兩個別名,意思相近,語言更凝練典雅。學生在雅俗共賞的學習活動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豐富語言表達的形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感情。

三、欣賞書法之妙,豐富文化自信內涵

漢字書法是一種藝術。欣賞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是語言文字學習和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隨堂滲透書法鑒賞,將培養文言語感、品讀詩歌和欣賞書法巧妙結合。

1.巧用書法作品,練習文言斷句

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精短的文章,教師可以借用書法作品訓練學生朗讀和斷句,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書法之美。例如教學《陋室銘》,筆者用了兩幅不同風格、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指導學生認字、斷句、朗讀。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學生對書法的認識。

2.欣賞書法作品,感受作者情懷

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流淌著書寫者的心思、理想和追求,教學時可借助書法作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情懷。如教學《沁園春·雪》,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從瀟灑的墨跡中感受毛澤東面對茫茫雪野、蒼茫大地時胸中激蕩的豪情。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時,可讓學生賞析書法作品《赤壁賦》,換一種方式認識蘇軾。字如其人,字后有人,書法以其獨有的方式引領著我們去傾聽作者靈魂深處的情思,感受他們非凡的情懷。

3.賞讀書法作品,豐盈古詩積累

一首古詩詞,配以一幅書法、一篇解讀,這是“王老師說美文”公眾號每次更新的內容,筆者經常選用其中的內容作為課堂學習的拓展。賞讀書法作品,重溫經典古詩詞,將書法、詩詞化作語文學習的“營養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精神成長補充能量,提升格局。

書法講究點線、結構、章法、氣韻、精神之美,講究書寫的避讓、協調、勻稱、和諧之道。將書法作品引入古詩詞教學,能讓學生豐富古詩文積累的同時,感受漢字筆畫嚴謹、結構方正的氣質,體會書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藝術風格,形成正確、高尚的審美觀,提升文化品位,豐富文化自信內涵。

四、了解文物歷史,增強文化自信厚度

隨著《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批與文物相關的電視節目的推出,文物被重新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和使命。文物,是蘊含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寶藏,了解文物歷史,可以引導我們走進中華文明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1.認識文物,培養民族自豪感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滋養和堅實的學理支撐,透過文物讀懂文明史,可促進學生珍愛文物,堅定民族自信。例如,青銅器何尊的122字銘文里,刻有“宅茲中國”這四個字,讓人們于方寸之間看到了埋藏三千年的謎底——“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那么教師可以“何以為尊,我有中國”這一標題來帶領學生認識青銅器何尊,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觀看太陽神鳥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理解太陽神鳥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象征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2.敬畏先民,強化民族認同感

每一件文物,都凝聚了先民的智慧、思想和技藝。例如,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生動地刻畫出造字與生活的關系。先民們對自我的認知、對自然的探究、對宇宙的追問,全都被一筆一畫地刻在甲骨上,通過文字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記錄與傳承。教師引導學生在鑒賞中認識甲骨文,了解中華民族發展的脈絡和文化傳承的軌跡。

3.積累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每天語文課前播放一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或《“字”從遇見你》,除了有助于學生認識文物,了解燦爛的中華文明,培養民族自豪感,還可以讓學生學習故事的講述方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交流觀后感環節,教師順勢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寫好故事。學生在觀看節目視頻時,常常被一些語句擊中內心,主動記錄?!耙孕〔┐?、不欺老幼、善于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薄拔覀兪驱埖膫魅?。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組成了龍的鱗片,舞動出中華文明的姿態。龍成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標志性符號?!边@樣的解說詞,是對中華文明的贊歌,學生過目難忘。熏陶濡染中,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水平,培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厚度。

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說文解字》中的漢字,為在語文教學中培育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素材與路徑。語文教師應深度挖掘課程資源,精心選擇教學素材,開展豐富多樣的積累活動,引領學生真切感受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53-35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猜你喜歡
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路徑文化自信
從學情認知“思辨”教學內容
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基于期待視域理論確定詩歌教學內容的研究
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基礎研究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