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學術性教師:教師專業角色重塑與躍遷

2023-10-30 20:35袁飛
中小學管理 2023年9期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

袁飛

摘要 學術性教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角色重塑。當前,學術知識淺層化、學術研究平庸化等因素制約了教師學術素養的發展。作為學術性教師,應具備開展原創教育研究的能力、進行跨學科研究實踐的能力以及精準的學術表達能力。學校要通過情境激發、平臺創建、機制構建等方式,激發教師的學術熱情,提升教師的學術能力,促進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躍遷。

關鍵詞 教師專業發展;學術性教師;學術素養;跨學科研究;學術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3)09-0048-03

教師隊伍是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綜觀現實,盡管一些中小學教師已經在學科知識、教學技能等方面具備鮮明優勢甚至形成個人品牌,然而就專業發展的境界與層次而言,多數教師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在談到教科研時便面露難色。事實上,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應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還應體現在以更加專業的視角反觀自身教學,提升學術素養,進行專業化表達。由此,教師必然要重塑自身的專業角色,并將成為學術性教師作為專業躍遷的必由之路。

一般認為,教師的學術性體現在具備扎實的學科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出色的研究能力。但隨著對這一問題討論的深入,大家普遍對教師“學術性”的認識有所拓展。有專家認為,開展學科理論知識研究是學術活動,教師教學實踐本身也具有學術價值。本文所指的學術性教師,泛指那些具有扎實教育理論知識和創造性學科教學實踐能力的教師。[1]然而觀照現實,教師在學術素養提升之路上主要面臨如下困境。

1. 學術知識淺層化

學術知識淺層化,是指教師不了解什么是教科研以及如何著手開展相關工作??梢哉f,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核心是研究能力的提升。[2]但當前,一些年輕教師尤其是剛入職的新教師,對教師角色的理解多數還停留在“教師是教學任務的承擔者”這一層面,甚至不少年長教師也認為自身的職責是把書教好,而教科研則是大學教師應該承擔的任務。由于缺乏對教科研工作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導致一些教師缺乏基本的學術研究知識。如一些教師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教育論文,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缺乏問題意識,不知從何寫起;二是不明寫作標準,認為教育論文就像教育隨筆那樣是有感而發,所寫內容幾乎都是教育教學片段的堆砌;三是缺乏必要的科研常識,研究不規范,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2. 學術研究平庸化

學術研究平庸化,是指由于教師的學術研究一直沒有突破,研究能力漸漸就停止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內容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盲目追求研究熱點。如《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頒布后,各學科教師都圍繞這個話題撰寫論文,但很多只是個體的淺層思考和暢想,并沒有實質性的深入研究。二是研究內容的淺表化,表現為許多論文內容僅僅是經驗總結,并沒有體現出學術研究的深度。如在撰寫特殊兒童教育策略的論文中,有的教師只是記錄自己如何與特殊兒童相處的故事,內容敘述僅停留在淺表層面,沒有揭示問題存在的深層原因,其教育對策也很難上升為教育智慧,無法供他人借鑒。

3. 學術道德失范化

學術道德失范化,是指教師在研究中有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或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發表成果的現象。對于教師而言,不論是評職稱還是申報榮譽,教科研成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所以每當評職稱和申報各項榮譽前夕,一些教師便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出于走捷徑快速發表論文的目的,或是抄襲他人的論文成果,或是靠走關系、花費不菲的版面費等手段在一些期刊上發表論文。殊不知這樣的操作不僅給自己的學術前途埋下了定時炸彈,更是給教師角色抹了黑。誠然,學術道德失范化與當前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政策有一定關系,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師的學術素養和學術良心。評價機制中設置教科研這一項,其本意是為了促進教師全面發展,使教師在開展教科研過程中不斷反思教育教學問題,提升解決難題的能力??梢坏┙處煶霈F學術道德失范化,且不說傳道授業解惑,就連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也蕩然無存。

形成個人獨特的學術風范是學術性教師的價值內核,它呼喚作為研究者的一線教師要具備開展原創教育研究的能力、進行跨學科研究實踐的能力以及精準的學術表達能力。

1. 開展原創教育研究的能力

學術性教師應當有自己的原創研究,避免拾人牙慧,這應當是教師堅守的學術品格。我們需要牢牢樹立“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這一共識,以提升研究成果的精神高度和研究價值。[3]一方面,開展原創教育研究要求教師能夠聚焦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這些真問題既可以是“怎樣讓‘雙減’政策在校級層面落地”這樣的宏觀問題,也可以是“怎樣讓一年級新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這樣的中觀問題,還可以是“如何讓學生養成自主檢查作業的習慣”這樣的微觀問題。不管是草根化的微小問題,還是緊貼時代的大問題,只要是教育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提煉,就具有研究的原創價值。另一方面,開展原創教育研究還要求教師具有準確的理解能力,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質。一線教師處于教育事件的最前沿,每天有無數的教育故事在他們身邊發生。因此,教師要有一雙“火眼金睛”,面對繁雜而又充滿生機的教育故事時,能夠準確識別哪些是值得研究的好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教育課題。

2. 進行跨學科研究實踐的能力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內容要求,對于教師的跨學科研究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開展跨學科研究實踐有助于教師發現學科交叉點,拓展觀察視角,尋找更多的問題解決策略,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蘇教版小學教材為例,在六年級數學、語文、美術等學科教學中,分別涉及長方體和正方體、說明文閱讀及撰寫、美術裝飾、盒子造型等知識。教師若能根據各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以“制作長方體盒子”為主題,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將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科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開展跨學科研究實踐需要豐厚的學識素養作為支撐。為此,教師既要熟練掌握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又要不斷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做到專與博相結合、深與廣相結合,如不僅要學習教育學知識,而且要學習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知識。學識素養的積淀是一場自我實現的修行,教師唯有保持終身學習態度,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才能逐漸向學術性教師靠近。

3. 精準的學術表達能力

學術表達是將研究成果進行結構化呈現并轉化為學術論文的一種表達方式,精準的學術表達能力直接反映了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當前,不少教師常常自嘲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肚中有貨但倒不出來”,或如前文所述,即便進行日常寫作也往往以寫教育日記、教育隨筆居多。這樣的寫作窘境便是教師學術表達能力缺失的典型表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師缺乏系統的學術寫作訓練,不知如何以學理化的語言去呈現研究成果??梢?,不斷提升精準的學術表達能力,是成為學術性教師必然要跨越的一道門檻,也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學術性教師的發展定位是對教師角色的重塑,能夠讓教師走出發展舒適區,邁入更高的成長境界。學校應完善學術性教師培養機制,讓每一位教師都有發展為學術性教師的可能,讓具有不同個性和特征的教師在各自職業道路上獲得最佳發展,如此百花齊放的學術性校園便能近在眼前。

1. 情境激發:從現象觀察轉向問題研究

學術性教師一定是始終帶著問題研究意識去看待周圍的教育現象。[4]否則,學術研究只能是隔靴搔癢、無病呻吟。為此,我們提出問題導向的研究方法,即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教師發現教育生活中的話題并從中提煉出問題,然后以學術研究的思路探求解題路徑,實現從教育理解到問題研究的轉變。

其一,貼近教育一線開展微問題沙龍。我們在學科組活動中設置“問題沙龍”板塊,鼓勵教師以教育專業視角審視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解題之道。如有教師發現學生的朗誦水平下降,這究竟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化有關,還是由于學校教學管理的缺位,或是信息時代學生存在的普遍現象?于是學校引導教師以此作為微課題的選題方向并進行深入研究。

其二,緊扣政策熱點開展校級研討。學校要善于抓住時代變遷帶來的契機或是研究政策落地過程中的真實問題,引導教師發現并提煉研究課題。如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校教科室組織開展了核心素養觀照下的創新作業設計系列研討,并將相關的學習討論納入常規業務學習內容,促使教師在開展問題研究的同時有效提升了作業設計質量。

其三,聚焦時代變革開展前瞻問題討論。我們注重通過多種方式的研討引導教師關注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革,在把握前沿趨勢的視域下觀照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而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問題。如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敏銳感知到疫情期間學習場域變化對學校教學方式產生的影響,并利用教師例會和備課組學習時間組織了兩期學習方式變革的話題討論,引導教師交流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延展傳統課堂邊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平臺創建:從外力推進轉向內生需求

學術性教師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術氛圍和土壤。學校要通過創建各種學術交流平臺,激活教師的學術熱情,助力其研究走向規范化。當教育研究成為教育實踐的一部分,教師將自動生成研究行動,由外力推進轉向內生需求。

其一,打造校內學術交流平臺。盡管各學科所教授內容不同,但學術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相通的。為此,我校開設校級“學術論壇”,召集不同課題組成員共同參與學術交流。在論壇上,不同學科的課題主持人暢談研究經驗,教師們分享發表的學術論文,教科室成員發布前沿的教科研信息。校內的學術論壇代表學校教科研的最高水平,活動常態化開展有助于打造校內學術高地,樹立學??蒲邪駱?,讓全體教師看到更高遠的教育風景,由此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

其二,拓寬對外學術交流渠道。一個閉塞的教科研體系只能讓學校成為落后的教育孤島,沒有開放的學術研究視野,教師的學術素養永遠不可能提升。為此,學校要積極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學術交流戰略,廣邀大家進校培訓教師,創造條件送教師外出看看精彩的科研世界。例如:為更好地組織開展校級教師微課題申報,我們曾邀請業內專家進校針對教師開展個人微課題申報和研究工作進行把脈指導,幫助教師了解開展教育科研的內涵、方法和路徑,促進教師學術研究的規范化。經過專家引領,教師逐漸體會到科研的實在價值,了解了基本方法,不再“談研色變”、望而卻步。

3. 機制構建:從路徑依賴走向路徑創造

培養學術性教師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這是實現學術性教師校本培養的基本保障。

其一,建設校內學術研究梯隊。學??梢愿鶕處煹慕逃龑嵺`能力對其進行合理分層,如新手教師、成熟教師、學術骨干等,并為不同階段的教師搭建對應的專業發展平臺,制定適切的教育科研目標和任務,并把教科研工作量納入教師總體工作評價體系,讓每一位教師都有研究的崗位和內容。如對于參加學校重大課題研究的學術骨干教師,應酌情考慮其教學工作任務的均衡分配,并對科研任務重的教師增加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一些有研究熱情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成熟教師,要安排與其能力匹配的微課題研究任務;對于新手教師,可以安排其參與科研學習,協助成熟教師和學術骨干教師開展科研工作。

其二,強化學術實績考核獎勵。學校要將學術性教師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榮譽,將評選推優和教師的學術實績評價相結合,在校內加大宣傳與獎勵。同時,獲得學術性教師榮譽的教師在崗位晉升、職稱評定等多方面享有優先權,在學校重大工作決策和咨詢中將會以他們的意見作為重要參考??紤]到學術研究工作需要團隊共同努力才能順利開展,學校還要把提升團隊整體水平納入科研管理人員工作評價框架中,并按年度開展學術團隊實績評比,鼓勵教師以團隊方式參與研究,培育校園學術繁榮的土壤。

其三,突出學術成果展示。完成一項教科研成果需要付出許多智慧和汗水,其價值有時要大于具體工作的價值。因此,學校應當為研究者創造展示成果的機會,如結合各級各類課題研究開展階段性成果發布會,為課題主持人開設“現場展示課”“成果說明會”“研究資料展”等多種形式的成果展示平臺,為取得研究成果的教師頒發獎勵,多管齊下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紅,羅小丹. 終結“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新師范”的時代使命及實踐路徑[J]. 教育發展研究,2023(3):26-35.

[2] 林紅,陳鎖明,朱志勇.錘煉“學術型教師”:讓優秀教師卓越綻放[J].中小學管理,2018(2):42-44.

[3] 黃鐘軍.原創性是好作品的標志[N].光明日報,2019-12-04.

[4] 本刊編輯部.學術研究應有何種關懷[J].社會科學,2020(11):2.

(編輯 王淑清)

猜你喜歡
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新任務與新途徑探究
各國教師素質提升淺析
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意義
應用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構建研究
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方式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論反思性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