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博物館藏“天風海濤”琴探析

2023-11-04 13:14郭云菁
收藏家 2023年8期
關鍵詞:天風海濤古琴

郭云菁

關鍵詞:“天風海濤”琴唐琴雷琴天風海濤古琴

明魯荒王墓出土的“天風海濤”琴,是目前僅見的考古出土的全箱式七弦古琴,對于研究古琴形制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受限于保存條件和展示狀況,對其研究未能深入,筆者試圖結合唐琴和雷琴的特征,并對比唐琴標準器,對其流傳經歷、特征和價值作進一步分析。

一、“天風海濤”琴概況及流傳經歷

“天風海濤”琴1(圖1)是1970年出土于山東省鄒縣(今鄒城市)尚寨村明魯荒王朱檀墓中的一張古琴。該琴為仲尼式,桐木斫制,琴身髹黑漆,蛇腹斷紋,金徽玉軫,玉雕仰蓮形雁足,龍池和鳳沼皆為長條形(圖2),龍池上刻篆書“天風海濤”四字,龍池內有兩行墨書:“圣宋隆興甲申□□,大唐雷威親斫”。琴長119.5厘米,額寬19.5厘米,尾寬12.45厘米,尾厚4.5厘米?,F藏于山東博物館。

明魯荒王朱檀,系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子,生于洪武三年(1370)二月十八日,生母是郭寧妃。她作為朱元璋的寵妃曾統領六宮,因而朱檀也備受寵愛,出生僅兩個多月就被封為魯王,于洪武十八年正式就藩兗州,是明代第一任魯王。朱檀就藩不久,結交了不少文士,其中不乏一些道家方士,開始迷信長生之術,服食丹藥,導致雙目失明,年僅19歲就毒發身亡。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惱怒,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至極,賜謚號為“荒”,為明代第一位去世的就藩親王。

然而,朱檀長居孔孟之鄉,深受當地的文化熏陶,鐘愛詩書禮樂,終日與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相伴?!睹魇贰ぶT王列傳》中記載“(朱檀)好文禮士,善詩歌”,墓中出土的百余件琴棋書畫、古籍善本足以證明這一點。

在魯荒王墓中與“天風海濤”琴同時出土的還有宋代的《秋葵蛺蝶圖卷》(圖3),畫作對幀為宋高宗趙構金字御題詩,畫面上方鈐有元代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鑒藏印“皇姊圖書”朱印。該畫作經宋元明三代皇族所藏,極具價值。

元代的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身世極為顯赫,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女、元仁宗之姐,嫁于特薛禪后人琱阿不剌,被封為魯國大長公主,琱阿不剌被封為魯王。然而琱阿不剌不幸早逝,公主未依蒙古收繼婚傳統再嫁其弟,而遵從漢人習俗一直守節。2祥哥剌吉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尊儒重孔,結交名士,賞玩書畫,組織了天慶寺雅集,是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罕見的少數民族女性收藏家,可以說是“中國書畫史上最重要的女收藏家之一”。

祥哥剌吉收藏有隋唐五代到宋元書畫珍品,至少有60幅,加蓋“皇姊圖書”和“皇姊珍玩”兩方收藏印3(圖4),現存鈐有其收藏印的書畫作品共十五件,4成為研究元代收藏的重要遺產。

從“天風海濤”琴腹款中的墨書“圣宋隆興甲申□□”來看,該琴在宋代已有流傳經歷。未釋別出來的款識極有可能是“重修”二字,但經何人何處所修,仍不可知。該琴與鈐有“皇姊圖書”印的《秋葵蛺蝶圖卷》同出,可以推測是在元代被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所收藏,進而在明初流傳到了同樣喜愛琴棋書畫的魯王朱檀這里,為朱檀所鐘愛,時常撫弄,死后也隨葬入墓。這才通過考古發掘出土,進而收藏保存至今。

二、從唐琴和雷琴特征分析“天風海濤”琴

“天風海濤”琴是目前僅見的考古出土的全箱式七弦古琴實物,是一件值得仔細研究的孤品文物案例,異常珍貴。又因腹款中有雷威之名而轟動一時,引起了學界對以雷琴為代表的唐琴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筆者擬從唐琴和雷琴的斫制歷史入手,結合有山東流傳經歷的三張唐琴來總結唐琴和雷琴的鑒定特征,并據此對“天風海濤”琴的特征進行再討論。

(一)唐琴與雷琴

唐琴是傳世七弦琴中年代最早的古琴,全箱式七弦古琴的形制在唐代最終定制,古琴發展進入到了繁榮時期。在當時斫琴工藝迅猛發展,達到高峰,不僅選材精良,在造型、髹漆、音色上,工藝也極為考究。唐琴獨特的斫制風格,可謂空前絕后。唐代斫琴名家輩出,張越、沈鐐、郭諒和雷氏家族,還有唐宗室、賢相李勉等,皆是著名的制琴家。

唐琴中要數四川雷氏斫制的古琴最為著名,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雷氏家族世代造琴,主要集中在唐代開元至開成年間(713~840),歷經盛唐、中唐和晚唐三個時期,其中盛唐開元年間的雷紹、雷霄、雷震、雷威、雷儼五人為第一代,與雷文、雷玨、雷會、雷迅合稱“蜀中九雷”。6陳拙《琴書》有載:

(唐)明皇返蜀,詔雷儼充翰林斫琴待詔。

雷儼為唐明皇制作宮琴,雷琴得到了皇家認可,名聲更盛。

唐代以后,雷氏琴在歷代皆享重名,有“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之贊譽?!熬爬住敝?,尤以雷威成就最大?!肚僭挕分蟹Q:

唐雷琴不易得,唐雷威琴尤不易得,當時所稱雷公琴是也。

雷威斫琴技藝超絕。根據《賈子說林》記載,雷威斫琴得神人指點,神乎其技,無人能及。雷威在斫琴選材上,不拘于桐木,而獨辟蹊徑?!妒裰袕V記》《瑯嬛記》中皆有記載,說雷威會在大風雪之日,酣飲一番后著蓑笠出門,獨自進入峨眉山的松林之中,聽深松之聲而選材,選其聲延綿悠揚者,伐之斫琴,要好過桐木。有愛重者將其命名為“松雪”,世人稱“雷威琴”。

在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以“春雷”為最佳。宋徽宗在宣和內府設有收藏天下名琴的“萬琴堂”,其中雷威的春雷琴位列第一品,是欽定的古琴神品。流傳至今的宋徽宗《聽琴圖》(圖5),其中所繪之琴,就可能是以春雷為原型,該畫也成為古琴界的當家名畫,在各類琴學著作中被廣泛引用。

雷琴在宋代藏家眼中以“最古者為佳”,以雷氏第一、二代斫琴名家所制之琴為最佳收藏品。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解釋道:

唐雷氏琴,自開元至開成間,世有人。然其子孫漸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為佳,非貴遠而賤近也。

晚唐時期,雷氏斫琴為適應商品化的要求,在斫制上從“聽音辨材”向“規矩尺寸”傾斜,目的是穩定琴的形態來迎合市場的需要。此時,雷琴制作已經趨于末路,已經不再運用其獨特的工藝,雷氏琴也變得與唐代其他琴趨于一致,其收藏價值也相應地大打折扣。

作為前朝之物,“唐雷氏琴,至今(宋)有存者,皆至寶也”。因傳世數量少,宋代時雷琴就已經是權貴、文人們爭相收藏的雅物,最愛風雅的宋人理所當然地成為雷琴的第一批擁躉。他們留下的珍貴著錄和詩詞,不僅增加了唐琴尤其是雷琴的文化價值,也為現今唐琴的鑒定提供了不少線索。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從年少時起就“獨愛琴聲”,酷愛收藏唐琴。他藏有三張唐代斫琴名家所作的古琴,分別是張越琴、樓則琴和雷氏琴,工藝精湛,皆為良品。歐陽修曾作《三琴記》:

今人有其一已足為寶,而余兼有之。

足見欣喜滿足之意。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愛唐琴,收藏有一張開元十年(722)的雷氏琴,琴上銘文為:“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雷家記,八日合”。歐陽修的《三琴記》和蘇軾的《雜書琴事》中關于古琴斷代的內容,為今日古琴鑒定提供了思路和參考。

(二)唐琴及雷琴特征

由于唐琴的盛名和價值,自宋以來唐琴、雷琴的偽品就相繼出現,主要有舊琴后添腹款、琴和款同時偽作、改變形制冒充古琴的幾種情形。10因此,唐琴的鑒定一直備受重視。故宮博物院古琴專家鄭珉中先生認為古琴鑒定應該在充分熟悉標準器的前提下進行,目前主要從形制、髹漆斷紋、音韻、銘款四個方面來進行辨識。在此,筆者以有山東流傳經歷的三張中唐古琴“寶襲”琴、“九霄環佩”琴和“太古遺音”琴作為例證,來分析唐琴的鑒定特征。

從形制上來看,唐琴外形古樸端莊,樣式標準,形制渾厚規整,琴面偏圓。唐琴最為獨特之處,是琴面與琴底的項、腰兩處邊沿的作圓處理,其目的是要減薄厚度,凸顯出琴體造型的輕巧優美。11盛唐和中唐時期的古琴,納音部位多見些微隆起。材質上多為上桐下梓,而雷氏琴會有選用杉木斫制的情況,也會有琴面為桐木,琴底用杉木的情況。山東博物館藏“寶襲”琴(圖6),桐木斫制,琴面與邊楞略帶圓勢,琴兩側腹部上下邊沿皆作渾圓,納音微隆,符合唐代斫琴工藝的獨特風格。

在髹漆和斷紋(圖7)12方面,唐琴的漆胎為有一定厚度的純鹿角灰胎,髹栗殼色漆,也存在用朱漆補髹的情況。唐琴的斷紋基本是在長斷紋之間,兼有不同程度的細小斷紋,比如小蛇腹紋兼細牛毛紋。長斷紋翹起如“劍鋒”一般,有的甚至已經露出了一點漆灰胎,在接近琴的兩側部位最明顯。13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九霄環佩”琴(圖8)的琴面上,就可以看到明顯的蛇腹斷紋和牛毛斷紋。該琴原藏于山東博物館,1959年經國家文物局調撥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從音韻上看,琴自制成之時就有音色的差異,唐代雷氏所斫之琴,會用四種琴徽來區分不同的等級。唐李肇《唐國史補》有載:

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

宋代以后,將琴音總結為“奇、古、透、潤、靜、圓、均、清、芳”共“九德”,以此來衡量琴音。九德兼具的琴,音色最為純粹,被稱作“希聲”。保留了原本的音韻特征的唐琴非常罕見。只有膠合線牢固,未開裂,又沒有經過后人重修的唐琴,才能保留原初的音韻。14故宮博物院藏盛唐伏羲式“九霄環佩”琴就是一張罕見的九德兼備的唐琴,完全可以稱得上稀世珍品、國之瑰寶。

從銘款上來看,唐琴題名都是二至四個字,字體為大氣恢宏的唐風書體,以篆書、行書、草書居多。印文有二字或四字的情況,以兩字居多,用來形容琴的音色特點。中央音樂學院收藏的“太古遺音”琴(圖9),龍池下刻篆印“清和”二字,可以想見該琴的清越和鳴之聲。該琴原為山東古琴家詹徵秋先生所藏,20世紀8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李祥霆從詹氏后人手中購得。

唐琴的腹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年款的官款宮琴,比如“至德丙申”“太和丁未”;另一種不僅有年代,還有斫制者姓名和制作地點,比如蘇軾所藏唐代雷琴的腹款“開元十年造,雅州靈關村。雷家記,八日合”,這種屬于野斫的私家款。15腹款多為墨書,極少有刻款和朱漆書。唐琴歷經一千幾百年,其腹款大多都已經漫漶,不可辨識。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九霄環佩”琴池內墨書字跡就已經模糊不清。關于款識,后代偽款的情況也比較多見。因此鑒定時需要細致分辨,并對比其他特征來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唐琴是傳世七弦琴中年代最早的古琴;而雷琴是唐琴中最負盛名和價值的一個類別,也是流傳至今的唯一能夠識別制作風格、斫琴家和制作出處的唐琴。鄭珉中先生在分析唐琴特征的基礎上,提煉出了雷琴的四點特征:第一,琴材為松杉木,部分使用桐木;第二,早期雷琴為納音隆起,中部開有圓溝,后期這個特征逐漸消失,變為與其他唐琴相同;第三,在形制上呈岳山高,琴弦距琴面比較近,琴弦也沒有拍面抗指的問題;第四,音色上“溫勁沉細,清越而聲韻雄遠”,像是來自天外的鐘磬之聲,“高音則清潤而寬大,清越之音十分突出”。

(三)關于明魯荒王墓出土“天風海濤”琴的再討論筆者擬根據唐琴及雷琴的鑒定特征,對山東博物館藏明魯荒王墓出土的“天風海濤”琴進行再討論。

關于“天風海濤”琴的斫制年代和斫制者的問題,需要根據其形制特征進行鑒定和研討?!疤祜L海濤”琴于1972年入藏山東博物館,1978年經博物館專家鑒定為唐琴。但是鄭珉中先生認為該琴為宋琴,斫制時代為南宋時期。17該琴的年代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筆者也想借助前述的唐琴鑒定要點來對其年代進行再探討。

該琴為桐木斫制,琴面弧度較小,項、腰兩處邊楞比較明顯,未見作圓的情況,納音未見隆起。龍池比古制規范長度更長,上部口沿部位已經接近肩部,雙足正好位于九徽處,不似唐代和北宋的特征,符合南宋隆興年間野斫的特征。18通體為蛇腹斷紋,漆胎為鹿角灰胎。該琴出土時未見琴弦,在入藏期間也沒有配弦,所以彈按和音色如何,無從得知。從銘款上來看,該琴無印,琴名的四字篆書(圖10)類似宋代仿先秦六國篆書風格。該琴的腹款是用墨筆書寫,根據1972年發表在《文物》雜志上的發掘簡報所述,腹款為“圣宋隆興甲申□□,大唐雷威親斫”。19但在2014年出版的《魯荒王墓》考古報告中,該琴的腹款寫為“大唐雷威親斫,圣宋隆興甲申□□”,20與發掘簡報所載相背。然而琴腹墨書,現在已經看不見字跡,難以考證。但是,1972年所記錄的是此琴剛出土時的原貌,在當時,墨書字跡應該確實還能看到;到四十二年之后的2014年,由于此琴脫離了墓葬環境,長期存放于博物館之中,墨書腹款已經消失不見。因此,筆者認為,兩行腹款的前后順序還應該以1972年的發掘簡報所記錄的為準。

“隆興”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趙眘的第一個年號,隆興元年是公元1163年,干支是癸未。隆興二年的干支是甲申,因而“圣宋隆興甲申”是指南宋隆興二年,即公元1164年。在傳世唐琴腹款中,有“至德丙申”“太和丁未”這樣的宮琴年款,也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雷霄制”“雷霄制,赤城朱致遠重修”等字樣。但是“大唐雷威親斫”這樣的字樣沒有出現過。這里只寫“大唐”,沒有寫明具體的年號,而且“親斫”這種落款形式,在目前傳世唐琴和宋琴中均沒有出現過??傊?,這一行腹款存在疑點。對其年代的判斷,或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筆者希望能夠借助諸如紅外線透視、CT平掃等技術手段,得到更多的文物關鍵數據,從而更好地對此琴進行鑒定、修復和保護。

三、“天風海濤”之雅意

古琴的琴名絕大多用來形容琴音,“天風海濤”的琴名也是在形容其音色,《五知齋琴譜》中收錄有相似琴名“天風肅肅”“月明滄?!薄皽婧}堃鳌钡?,21可以據此一窺古琴的音色特點。古琴音韻古樸、空靈清幽、淡遠謙和,頗具自然屬性,用風、水等自然之音來形容古琴的音色,是傳統文化中“師法自然”精神的體現,也符合“天人合一”的古典美學,代表了古人樸素的哲學思想。

古琴材質皆為木質,“天風海濤”四字,“天”字五行屬火,其余三字五行屬水,水木交融之中,蘊含著無限生機與靈性,是以古琴文化綿延三千多年而未曾斷絕。而此陰陽五行的概念,是古人探究天地萬物之法,解讀宇宙規律的哲思,體現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南宋及后世,文人士大夫用“天風海濤”來抒發哲思情懷,寄托理想壯志,在大氣雄渾的自然之意以外,又多了一層人文意蘊。

宋代文臣、文學家曹勛22在《施磨衲與惠因長老》一詩中有“天風海濤助潮音,普聞四眾及一切”之句,借景抒情詠懷,用“天風海濤”無邊的自然之力來形容佛法的無窮和包容;也是對自身歷仕四朝,經歷宋金之亂,周旋于王權與民族紛爭之中的坎坷一生的釋懷。

南宋宗室權臣趙汝愚23所作《同林擇之姚宏甫游鼓山》一詩,其中名句“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作為感嘆人生無常、天地永恒的哲理性思索,恰好預言了自身的悲劇性結局。全詩如下: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嘆人生只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

南宋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是趙汝愚的至交好友,經趙氏力薦入仕,出任經筵待制。朱熹將詩中的“天風海濤”四字摘出,刻立在閩縣(中國舊縣名)鼓山的頂峰屴崱峰上;鼓山半山腰還有朱熹題匾的天風海濤亭。二者成為兩處名勝供人游覽,元代詩人王惲游后作有《游鼓山五首》。

元代詞人姚燧作《中呂·滿庭芳》,描述了鎮江金山寺之景,以“天風海濤”來形容長江的壯闊浩渺,表達天地無窮、功名如云煙的感悟。全曲如下:

天風海濤,昔人曾此,酒圣詩豪。我到此閑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元代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郝經在去世時留下了“天風海濤”四字遺言,成為一大謎題。據推測,這是表達一種恒常存在的哲理性文學語言,也似表達一種安頓好了心靈,歸于天地的狀態。

廈門鼓浪嶼日光巖東面巨石上有“天風海濤”石刻,是福建巡按使許世英于1915年6月游覽時留下的題刻,表現了鼓浪嶼的絕美風光。

明魯荒王墓出土的“天風海濤”琴因出土時不見琴弦而無法彈奏,其琴音如何,也不得而知。但是“天風海濤”之名卻得以流傳,一直沿用至今,其廣博的意境和豐富的哲理被世人所體悟回味,實屬難得。

四、結語

明魯荒王墓出土的“天風海濤”琴,是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全箱式七弦古琴。從其腹款來看,它有宋代的流傳經歷,蒙元滅宋之后,被元代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收藏。元朝滅亡后,該琴在明初流傳到了愛好琴棋書畫的魯王朱檀手中;朱檀死后,該琴也隨葬入墓。直至五百八十年后被考古發掘出土,此后入藏山東博物館至今。

出于保護的需要,半個多世紀以來該琴一直被保存在環境比較穩定的庫房或展廳之中,由于擔心劣工修整會破壞原有的工藝和音色,一直未做修復,因而也無法重現其原初音色。但是“天風海濤”之名描述大氣恢宏的自然之景,抒發哲思情懷,寄托理想壯志,頗有意義,因而在南宋及后代一直被延用。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同行專家以及收藏愛好者們,能夠對古琴有更多的關注,用高科技手段輔助分析和鑒定,拓寬古琴的研究范疇;也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古琴的展示、保護和傳承中來,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在新時代演奏出最大氣恢宏的“華夏正聲”。

猜你喜歡
天風海濤古琴
暮日乘機還家
羅海濤作品
尋琴記:古琴的前世今生
張俊波 情寄古琴,樂以忘憂
尋訪千年古琴
鑒賞
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陳萬兵
氣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