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教育視野下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研究

2023-11-26 05:01彭曉丹梁秋亮
大觀 2023年9期
關鍵詞:高職教育傳承創新

彭曉丹 梁秋亮

摘 要:非遺技藝是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對于我國歷史文化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有必要對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從高職教育視角出發,對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進行相關研究,簡單敘述研究的重要性,分析現階段傳承與創新存在的問題,從整合專業、頂層設計、突破范式、專業系統化等維度,提供高職教育視野下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具體措施,旨在為更多高職院校提供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相關思路,提升專業的人文水平,積極探索我國文化遺產開發與利用的新方向。

關鍵詞:高職教育;非遺技藝;傳承;創新

注:本文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教育工作分會、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課題“高職教育視野下的粵北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研究”(QGJY2022035)、廣東省職業院校教學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創新教育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研究——基于‘課堂革命’的視角”(YJXGLW2022Y09)、廣東省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設計類專業中‘非遺’技藝教學與思政融合的創新路徑研究”(2022YSSJ21)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源頭。非遺技藝則是歷史文化的具象化體現,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發展歷史文化意識的重要工具,在高職教育培養專業人才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高職教育體系中,需要做好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培養專業能力強、工作態度好、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為我國各個領域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一、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研究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是向學生提供行業的專業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學校教育中獲得與行業工作崗位相匹配的職業技能,形成相應的職業道德,進而參與行業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教育機構。正因為高職教育有這樣的教育目標,所以教育方向主要是培養專業技能,即培養學生群體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工作精、專業強的實踐型人才有較高的評價標準,并以此衍生出了一種工匠精神。而在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體系下,工匠精神升級為注重產品品質的工作態度,要求實踐型人才對于工作耐心、專心,對待工作細節嚴謹、專注。以環境藝術設計產業為代表的生產設計領域,正在從原本具有大量重復性勞動的低端產業,向理念新穎、設計內容內涵豐富的高端產業升級。在產業結構快速發展的當下,高職院校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針對現階段的教育模式進行深化改革,進而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非遺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在的工匠精神在新時代下仍然有研究與應用的價值,需要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開展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積極探索現代產業體系下的工匠精神培養方法,為環境藝術設計領域提供更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1]。

二、高職教育視野下的非遺技藝傳承與

創新現存問題

(一)單一專業局限性

受到常規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模式影響,大多數的專業教學僅從自身教學角度出發去研究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相關內容。但是,非遺技藝本身就是一種內容豐富、技藝豐富的非遺文化創作方式,這種局限于單一專業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學習到片面的非遺技藝,難以將完整的非遺技藝內容應用到現階段的學習當中,無法將其高效地轉化為未來工作的生產要素。

(二)缺少頂層設計

許多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非遺技藝對于專業教學的正面影響,并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等方式,引入非遺技藝相關內容。但是,一些高職院校在引入非遺技藝的過程中,缺少完善的頂層設計,導致許多資源無法得到更合理的應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專業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專業技能訓練范式僵化

在高職教育中引入非遺技藝,需要開展相應的專業技能訓練。而在常規的高職教育模式影響下,這種非遺技藝的專業技能訓練范式存在僵化問題,不僅不利于學生自由發揮創意,而且不利于學生理解非遺技藝的精髓內容,導致在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中,實際收益并不理想。

(四)無法實現系統化應用

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非遺技藝在融入高職教育體系時,僅作為某個章節或者某個環節的教學拓展內容,難以真正轉化成有效的教學工具,對于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效果極為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非遺技藝的系統應用難以有效實現,無論在教學方面還是實踐應用方面,都受到諸多的限制,難以對學生當前的學習與未來的工作產生更有效的影響。

三、高職教育視野下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

具體措施

(一)整合高職院校專業

在高職院校的現代教育體系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匠心精神,要將專業內容進行精細分類,從而協助實踐型人才在未來的工作領域中進一步發展,打造行業的高精尖人才。但是,這種方式卻對各個專業的相互溝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整合高職院校專業,目的是探索專業的跨界融合,即將高職院校的各個專業、各個領域進行整合,探索多元參與、多層融通的新型教育模式,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更為便利的應用條件。比如,粵北非遺技藝“十點梅花”是流傳于粵北曲江農村的驚獅鑼鼓,由牛皮高腰鼓、大銅鑼、小銅鑼、大鐃等樂器進行演奏,具有節奏和諧、鼓點分明的特點,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探索動靜結合的設計具有較大的思維啟發。在高職院校整合專業時,可以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上,邀請音樂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等的教師一同參與教育教學設計,讓各個專業的學生學習并應用“十點梅花”這一非遺技藝,塑造多專業有機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可以通過跨專業學習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實踐性應用工具,并通過吸收“十點梅花”非遺技藝,提煉出與文化創意相關的內容,為未來工作提供更為便利的實踐創造條件。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學習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思考模式,從而深入理解“十點梅花”非遺技藝的應用內容,實現跨專業的思想與能力的有機融合[2]。

(二)完善頂層設計機制

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頂層設計機制,建設多元主體的共建共享教育新模式。打破現有高職院校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吸納有關部門、相關行業,開發并利用多元主體的共建共享教育模式,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對于頂層設計機制中的共建共享教育模式,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其一,共建。對于非遺技藝的教學資源,需要組織結構完整的教學團隊,開展教學資源的深入開發工作??梢栽诟呗氃盒=處熑后w的基礎上,增加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員,以及相關文化研究的專家等,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身為“嶺南九遺”之一的廣州彩瓷,其全稱為廣州織金彩瓷,是對白瓷器皿進行彩繪,通過高溫燒制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圖案多為織錦圖案,擁有鮮明、絢麗的顏色,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顏色設計與搭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廣州彩瓷非遺技藝的教學資源開發中,可以邀請相關傳承人員,從專業角度向高職院校教師提供專業內容,從而豐富教學資源。其二,共享。針對非遺技藝的教學資源,需要建立相匹配的共享機制,可以在跨專業的基礎上,增加跨學院的內容,積極開展跨院校的共享,最后達成跨界的目標,即高職院校、社會企業、有關部門的教學資源共享應用。利用非遺技藝教學資源四層共享機制,可以打破常規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在專業、學院等方面的壁壘,探索高效率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非遺技藝的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時,在跨院校資源共享過程中,需要保證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相關課程可以做到學分互認,合理解決教學資源共享的衍生問題,為后續高職院校優秀畢業生與社會企業高質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無縫化對接奠定基礎[3]。

(三)合理突破現有的專業技能訓練范式

現有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訓練范式主要用于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體系化教學,對于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相關內容研究較少。想要充分達到專業教育與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有效融合,需要以現有的教學體系為基礎,合理吸納非遺技藝的傳承模式,設計相應的專業技能訓練范式,讓學生通過傳承非遺技藝,學習應用工具,吸收來自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資源,并將其融合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當中,提升學生群體的實踐創造專業能力。其本質是在開展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將專業技術的“技”、非遺技藝的“藝”、學生工匠精神追求的“道”三者進行有機融合,打破三者在應用層面的限制,達到三者融會貫通的效果。通過學習“技”,研究“藝”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方法,再將“藝”融入學生個體的“道”,最后讓“道”在教學過程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當中,為高職院校提供更完善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比如“嶺南九遺”之一的潮州木雕,其擁有豐富的創作題材,擁有多種表現手法,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提供各種中國傳統文化設計元素,增強設計美感,豐富設計內涵??梢栽谌瞬排囵B方案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潮州木雕的創作形式,從中理解創作者的想法,對非遺技藝做全方位分析,豐富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題材。此外,也可以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利用網絡平臺信息快速傳輸、多元主體良性互動的優勢,結合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探索“互聯網+”模式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路徑,打破導致高職院校專業理論知識無法進入社會的障礙,使更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員掌握非遺技藝,實現非遺技藝的高效率傳承與創新[4]。

(四)探索專業系統化方向

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展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積極探索專業系統化的具體方向,讓非遺技藝在保護中得到有效傳承,在傳承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創新。高職院校需要端正教學指導思想,從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入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高的專業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進而讓學生不斷強化核心素養,使其對待學習、工作能始終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為學生成為高質量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提供便利條件。在對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開展專業系統化研究時,需要堅持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有利內容,根據非遺技藝的應用需求,對教學體系做出合理變通,真正意義上實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與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同步落實。比如“嶺南九遺”之一的石灣陶塑,其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資源,設計人物、動物等多種形態的陶塑,以“高度寫實+夸張手法”的創作方式,挖掘人們生活中的趣味,提升創作內容的藝術品位。而且,石灣陶塑以實用性為基礎原則,將藝術創作與實用功能進行結合,增加了石灣陶塑的裝飾功能。在開展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時,可以考慮將石灣陶塑創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細化,模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將石灣陶塑創作專業進行系統化處理,降低學生的學習與應用門檻,以便學生未來能從地區人文、環境條件等角度,開展更完善的環境藝術設計[5]。

四、結語

在高職教育體系中進行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相關研究時,需要對專業研究內容、人才培養方向等做詳細分析,結合本文理論內容,設計一套內容完善、結構完整的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方案。在方案執行過程中,需要根據地區的歷史文化特色、非遺技藝與專業的匹配程度,對方案細節做合理優化,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吸收非遺技藝,完成基礎的傳承工作,并在后續參與社會工作時,能夠根據工作要求進行非遺技藝的創新,為非遺文化與各個領域的融合提供便利條件,助力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王銀明,顧鳴.非遺手工印染技藝傳承與當代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江蘇絲綢,2022(3):46-49.

[2]何亞芳.“非遺”技藝傳承:高職院校書畫裝裱與修復教學改革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2(6):164-166.

[3]雍佳.“六進雙融合”苗族蠟染扎染技藝傳承與創新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98-102.

[4]梁婧,董彥宗,高霞.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4):98-102.

[5]吳麗華.基于信息化高職學徒制教學的非遺手工技藝傳承機制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21(7):45-47.

作者簡介:

彭曉丹,碩士,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梁秋亮,碩士,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園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高職教育傳承創新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