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科技創新高地目標下重慶人才集聚與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

2023-11-29 19:15劉央王印虎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11期
關鍵詞:科技創新

劉央 王印虎

摘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與競爭力提升,對于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打造山地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和實踐意義?;谌瞬偶厶嵘睦碚摲治?、科技人才集聚的現狀分析、科技人才集聚的模式分析以及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與競爭力提升的障礙分析,從實行更加精準靈活的人才集聚政策、培養造就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增加優化科技創新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科技創新;人才聚集;人才競爭力

一、引言

科技人才是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的重要資源。重慶市市委五屆十次全會特別指出,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在聚集人才、激勵人才和服務人才上下更大功夫。然而,從整體上看,全市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引才政策、培養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制約。用人自主權落實不到位現象仍較為普遍,改革人才管理體制,成為廣大用人主體和人才的熱切期盼。青年人才是科技人才隊伍的后備軍,但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發展訴求、權益需求是人才隊伍建設中的薄弱點,加快推動青年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務。因此,研究全市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有助于打造戰略科技高地,加快推動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助于支撐重慶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優勢創新力量;有助于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全市“一區兩群”戰略目標實現。

二、相關概念

(一) 人才集聚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行為,是指人才受某種因素影響從各個不同的區域流向某一特定區域的過程。人才集聚具有階段性,并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特征。高端人才集聚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初級階段是人才集聚量的積累向質的變化發展的階段,而高級階段則是人才集聚的質變完成并發揮集聚效應的階段。大部分學者認為,人才集聚是人才資源流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行為,是一定數量的人才資源以組織為單元的匯集、協作、競爭、創新的過程[1]。但這種集聚的概念強調的是人才在某一時刻集合的數量,主要與人口的分布有關,并不能準確地表現人才遷移的特點[2]。

(二) 科技人才集聚

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動過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一般指科技人才由于受到經濟、社會、地域環境和單位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從不同的地區或單位向某一特定地區或單位流動的過程[3]。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乃至產業集群的發展,政府會通過改革人才管理制度、調整人才管理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人才激勵政策等手段吸引大批科技人才,最終形成科技人才集聚。

(三) 人才競爭力

人才競爭力是指地區人才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潛能、效能等人才因素有機綜合、量化后表現出的整體實力,是衡量區域人才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人才競爭力是各類人才因素聚合后表現出的整體實力,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區域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人才競爭力的強弱[4]??萍既瞬鸥偁幜κ且粋€相對復雜的概念,不僅涵蓋數量、質量等人才本身因素,還包括區域人才環境方面的因素。

(四) 產業集聚

產業集群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和自然條件下,某產業內部和相關企業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和獲取更大的外部性而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的集中。高科技產業集群,是指在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產業領域中,大量根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企業及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5]。

(五) 人才流動

人才流動是人才在不同崗位、組織、行業、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一種變動或轉換的行為,是人才改善自身福利的一種手段。人才流動具有具復雜性、收益性更大、正外部性更明顯等特征。影響人才流動的因素有區域的經濟、科技、教育發展水平、區位環境、人才政策機制等相關因素[6]。

三、重慶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力的基底分析

(一) 重慶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現狀分析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高水平舉辦重慶英才大會,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7],人才資源新增48萬人、總量突破560萬人,新增國家級人才計劃等高層次人才2780人次,引進緊缺急需人才2.7萬名??偟膩砜?,科技創新人才工作領導機制不斷健全,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增長較快,育才引才用才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科技創新人才服務持續優化,全市人才集聚成效明顯。

一是各類創新人才初具規模。擁有兩院院士13人(全市共16人),國家杰青4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6個,重慶高校創新團隊160個,培養研究生8.34萬人。市教委投入專項經費近6000萬元,搭建起以學術學科領軍人才、巴渝學者、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培養為引領的支持平臺,成為重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科研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持續加強。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4個(新增3個);國家級工程研發平臺17個(新增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 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2011協同創新中心7個、市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48個,打造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萍汲晒D移轉化能力明顯提高。建成產學研合作機構和聯盟261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2個,打通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鏈條。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合同3500余項,合同金額近11億元。

三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創新型企業加快引育,全市集聚科技型企業26 371家、新技術企業4222家,分別較2016年增長691.9%和192.6%?!半p一流”高校建設成效顯著,建設世界一流學科4個、國內一流學科15個,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的學科從2016年初的9個增加到目前的47個,重慶大學的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創新平臺加速集聚,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基地813家,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院校創新機構89家??萍既瞬抨犖椴粩鄩汛?,科技研發人員達16.07萬人,較2015年增加6.29萬人,累計引進外國高端人才1357人,培育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772名。

(二) 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現狀分析

一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從機構看,全市現有涉農科研院所9個;市、區縣、鄉鎮三級農技推廣機構1396個,其中市級9個、區縣級298個、鄉鎮級1089個;涉農院校8所,其中高校6所、中職2所。入庫農業科技企業4006家。從平臺看,市級以上農業科研與成果轉化平臺259個,其中國家級20個、部級94個、市級145個;市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123家,農業科技園區22個(國家級13個),入園企業2373家。從人員看,農業科技人員34 794人,其中科研院所和涉農院校4788人、推廣機構17 723人、入庫農業科技企業12 283人,擁有“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高層次領軍人才429人次。

二是農業科技園區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產學研結合發展的綜合創新示范基地和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的產業發展基地。截止2018年底,全市現有農業科技園區達到218個,其中國家級23個,市級164個,區縣級31個;通過國家備案的星創天地達到25個,市級星創天地10家。另外,農業科技園區現入駐企業1775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0個),有各類研發和服務平臺109個,園區自主開發和引進項目136項,推廣應用新技術502項、新品種576個。

三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重要的推廣服務主體,是連接農業科研和生產應用的紐帶。全市現有各級農技推廣機構2066個(其中種植業431個,畜牧業930個,漁業109個,農業機械145 個,綜合類451 個),其中市級23 個,縣級344個,鄉鎮農技推廣站(區域站) 1699個;各級農技推廣人員2.3萬人。

四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創新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農業科技成果應用與創新擴散的雙重角色?!笆濉逼陂g,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萬余個,截至2018年底,全市現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余萬個,其中種養大戶15萬戶,家庭農場2.2萬個,農民合作社3.4萬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147家。

四、重慶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與競爭力提升障礙分析

(一) 科技創新人才總量不足、領軍人才涌現較少

從總量看,重慶市高??蒲腥藬悼偭吭谌珖琶?2位。從結構看,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人才數量低于北京、上海等直轄市,同時也低于四川、陜西等西部省市;重慶高校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領軍人才數量與陜西、四川等西部省市相比有明顯差距。從領軍人才所在學科來看,主要集中在醫學、土木工程、材料等傳統領域,大數據、智能化等新興領域的領軍人才數量較少。廣東、上海等地之所以科技創新全國領先,關鍵就在于擁有大量領軍型科技創新人才,這方面重慶市缺口很大。例如,重慶市現有“兩院”院士16人,僅為北京的2.05%、上海的8.65%、成都的53.33%;現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27人,僅為北京的8.55%、上海的14.17%、成都的47.57%;現有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00人,僅為北京的14.66%;現有國家“杰青”獲得者50人,僅為北京的7.01%、上海的18.69%。

(二) 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強、人才供給不足

一是市屬高校博士學位授權點數量偏少。截止2020年底,重慶市共有101個博士一級學科授予點,其中市屬高校只有17個,占比僅為16.83%。二是研究生招生計劃偏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計劃。以2020年為例,2020年重慶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計劃為2105個,遠低于北京(19 856個)、上海(10 283個)、四川(4331個) 和安徽(3109個)的招生計劃數量。三是市屬高??蒲腥藛T中博士占比較低。全市普通高??蒲腥藛T的博士占比為30.6%,嚴重制約重慶市源頭創新能力提升。

(三) 科研基礎能力不足

一是高水平大學偏少。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占高等院校的比例僅為38.29%,低于全國平均值;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分別為11所和16所,而四川省的此項數據分別為24所42所,陜西的則是21所和32所;重慶市僅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低于北京(31所)、上海(14所)、四川和陜西(均為8所) 的數量。二是學科建設基礎薄弱。2017年的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重慶市僅4個學科進入,且其中3個為自定,遠低于北京(161個)、上海(57個)、湖北(29個)、陜西(17個) 和四川(14個) 的數量。三是基礎研究能力不強。2019年重慶市高校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82 項,低于四川(595 項)、陜西?。?18 項)、湖北?。?085 項)、江蘇?。?829項) 和上海市(1905項) 的數量。四是標志性創新成果不多。2016年以來,重慶市高校牽頭或參與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僅1項,與北京(33項)、江蘇?。?6項)、上海市(14項) 相比,缺少有較高影響力的代表性、標志性基礎研究成果。

(四) 缺少影響力大的科技創新平臺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創平臺代表著科技創新的硬實力。目前,重慶尚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缺少類似于深圳鵬城實驗室、杭州之江實驗室等新型研發平臺。截止到2020年底,重慶市大科學裝置尚未實現零的突破,而合肥有8 個、北京有7 個、上海有5 個。就國家重點試驗室而言,北京有106個、上海有30個、武漢有20個,而重慶只有10個,且低于南京、西安、廣州等城市所擁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而言,重慶有10個,少于北京的67個、上海的21個??蒲衅脚_運行機制較為落后,缺乏新興研究方向,國際科研創新平臺較少,難以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五) 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據2020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重慶市高校專利轉化率為2.7%,不但低于北京的4.6%、上海的5.1%、四川的2.9%,而且低于3.3%的全國平均值。主要原因為:一是科技創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夠緊密。目前重慶市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仍然是以科研項目為牽引的短期、松散合作為主,合作方式較為單一,合作不夠深入。二是成果轉化體系有待健全。存在成果轉化機構少、功能弱,專業化人員缺乏,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三是成果歸屬影響后期轉化。成果轉化存在手續多、時間長、界定難等問題,不利于自主處置、使用和進行收益分配;多方長期投入的大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較難實施。

(六) 缺少高水平的科研機構

高水平科研機構是創新資源的主要聚集地和新技術新模式的關鍵誕生地。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68所普通高等學校,少于北京(92所) 和武漢(83所) 的數量;“雙一流”高校僅2所,少于北京(31所) 和上海(14所) 的數量;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僅16家,低于北京(347家) 和上海(52家) 的數量; 新型研發機構152 家, 數量僅為廣東的62.3%、湖北的60.8%,且多數處于初創期,存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研發資金緊張等問題。

五、重慶市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集聚提升路徑舉措

(一) 實行更加精準靈活的人才集聚政策

出臺重大科技平臺人才集聚支持政策。聚焦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人才需求,健全高端人才及團隊個性化支持政策。發揮市場化引才機制作用。一是建立人才共享機制,支持面向海內外柔性引才。二是招聘在編急需緊缺人才可實行備案制管理,納入考核招聘“綠色通道”。三是定向給予科研經費支持、定向投放科研項目,將平臺設置的開放課題納入市級科研項目管理,賦予科研經費使用的自主決策權。四是配套設立市級博士后站,在重慶市博士后創新支持計劃中拿出不低于20%的名額比例予以支持,在博士后研究項目特別資助中設立“重大科技平臺專項”。五是充分發揮住房優勢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集聚效應。

(二) 培養造就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強化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牽引作用,加快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強化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培養。一是建立適應產業需求變化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強化研究生教育,爭取設立更多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完善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機制,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二是實施青年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創新人才早期跟蹤培養機制,每年遴選一批“本、碩、博”理工科拔尖學生,實行定向培養、定向使用,對新入職從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和新進站的博士后,可直接配套市級科研項目。三是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工程,鼓勵高校組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門機構,配齊配強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

(三)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一是建立優秀科技人才“直通車”支持機制。每年從重慶英才計劃、重慶英才集聚工程拿出一定名額,由人才引進培養效果較好的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舉薦優秀人才直接入選;標志性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可直接提名市級科技進步獎;對于申報國家級科研或人才項目且進入最后一輪評審壞節但未最終立項的,其在申報相應市科研或人才項目時,可給予直接認定立項支持。二是加大新型研發機構及企業人才支持力度。全職在渝研發機構和企業工作的人才,在申報科研項目、人才項日、表彰獎勵、成果轉化、公共服務等方面,可享受與本土人才相同的資格待遇和扶持政策;民營企業人才申報職稱評審不受戶籍、地域、身份等制約;允許事業單位設立流動崗位,吸引人才兼職,在研究生招生、“雙師”評審等方面給予支持。三是健全高層次人才薪酬激勵機制。對引進的科技領軍人才按市場化方式確定薪酬水平,對引進的優秀創新團隊,可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確定團隊成員薪酬激勵方案,所需績效總量實行單列追加,并相應增核用人單位績效總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績效分配向關鍵創新崗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承擔財政科研項目的人員、創新團隊和優秀青年人才傾斜。

(四) 增加、優化科技創新投入

一是推動各部委、市級部門、社會資本機構、國有重點企業、成渝地區高校等的多方聯動,優化高??萍紕撔峦度虢Y構。二是建立市級財政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明確市屬科研院校對市級安排的一流學科等專項資金與預算的足額落實。

參考文獻:

[1]裴永剛.中國出版物版權輸出競爭策略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1-22.

[2]徐彬,吳茜.人才集聚、創新驅動與經濟增長[J].軟科學,2019,33(01):19-23.

[3]彭小芳.基于社會資本的遼寧省科技型人才集聚環境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

[4]高鵬,王利,王兆蘭.人才競爭力測度與表達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11):1322-1326.

[5]鄒芬,楊志強,于再接,等.區域競爭力對醫藥健康產業集群的影響[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3(12):31-35.

[6]李健飛.我國不同地區科技人才吸引力評價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7]秦定龍,邱磊,向文,等.第二次重慶市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分析[J].今日科苑,2021(09):47-59.

作者簡介:劉央(1982-),男,河南柘城人,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農業科技創新。

(責任編輯 王昕)

猜你喜歡
科技創新
東莞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財稅政策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職業學校學生科技創新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輕松發明在社區和學校的普及應用
輕松發明在社區和學校的普及應用
科技創新在總包交鑰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科技創新在總包交鑰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探討
科技創新驅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科技創新驅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分析金融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及制度改革
論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煙草行業可持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