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慮道路因素的智能車輛縱向運動決策與控制研究

2023-12-08 04:18周辰雨鄺士奇王興鴻
汽車工程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時距論域車速

張 碩, 周辰雨, 李 瀟, 鄺士奇, 王興鴻, 高 雄

(長安大學 汽車學院,西安 710064)

汽車智能化已經是汽車發展的主流趨勢,是提高行駛安全性、減輕人類駕駛負擔、改善乘坐舒適性的重要方式。汽車縱向運動的智能化是智能汽車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非智能車輛的行駛過程中,駕駛員依據自車車速、主觀安全車間距離、與前方車輛的車間距離估計值來決策自車下一時刻的車速。但是,駕駛員通過視覺感知來估計車間距存在誤差,文獻[1]表明低估車間距離的比例約占38%左右,并且駕駛員易受到疲勞、健康、其他事物的影響,因此,駕駛員的駕駛行為存在安全隱患。智能車輛通過車速傳感器、機器視覺和雷達等設備獲取自車車速、與前方車輛的相對距離和相對車速等準確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實時、科學、合理地決策下一時刻的目標車速并進行相應的車速控制,從而提高車輛的行駛安全性,解放駕駛員對車速的控制。

縱向運動決策和控制包括驅動和制動兩部分以及兩者的相互切換。CHANG 等[2]設計了自動駕駛汽車跟馳縱向控制模型,其中,切換器運用模糊邏輯選擇加速或制動控制,加速控制器和制動控制器采用了自適應控制理論。THANOK 等[3]為了實現理想的跟馳車頭時距,使用基于粒子群優化的滑??刂扑惴ㄔO計了節氣門開度控制方法,并運用模糊控制算法設計了制動力控制方法。WEIMBMANN等[4]考慮速度限制、道路坡度、行駛時間等信息以及安全相關的約束,提出了一種將模型預測控制和動態規劃相結合的能量最優自適應巡航控制方法。MOSER 等[5]為了優化車輛跟隨時的油耗,通過前車速度短期預測最優控制,提出了基于實測數據的條件線性高斯模型,設計了基于隨機模型預測的自適應巡航控制方法。ZHANG Guoxin等[6]分析熟練駕駛員的駕駛行為,在保證安全舒適的前提下,優化車輛的間距和加速度控制,為駕駛員提供可選擇的平滑、舒適、安全、激進的控制模式。BEKIARIS-LIBERIS等[7]設計了一個基于預測的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用基于名義常數車頭時距策略的積分作用補償車輛系統中執行機構和傳感器延遲對車間距感知以及自車速度和短時期望加速度的影響。

由于車輛行駛的道路通常都不是筆直的,車輛在大部分行駛時間內同時具有縱向運動和橫向運動,所以車輛縱向運動和橫向運動的耦合問題是不可回避的。YUAN Wei等[8]基于前車與自車之間的距離以及前車的橫向和縱向速度,利用隱馬爾可夫模型建立了前車變道預測模型,設計了目標車輛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的控制算法。ZHANG Junhui等[9]根據交通場景的變化,設計了各子目標權系數的自動調整策略,提出了一種基于模型預測控制框架的多目標協調自適應巡航控制算法。PLESSEN等[10]提出了一種基于通道路徑規劃器和線性時變模型預測控制器相結合的自適應巡航控制架構。

在決策和控制研究過程中,駕駛員、車輛、交通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WAN Nianfeng 等[11]設計了基于觀測結果的馬爾可夫鏈預測器,和基于不同地點和時間的歷史交通速度的最大似然運動預測器,運用啟發式方法確定在未來規劃范圍內前車位置的概率分布,采用機會約束模型預測控制方法對自車的運動進行優化控制。SIMONELLI等[12]提出了一種基于學習機的具有仿人駕駛能力的自適應巡航控制模型,通過不斷地模仿駕駛員操作,適應他們的實際駕駛偏好。WANG Jian 等[13]提出了一種基于學習的無人駕駛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器。它基于各種初始策略控制下的車輛狀態轉移數據,采用基于核函數的最小二乘策略迭代方法離線優化學習控制模塊的動作策略。ROSENFELD 等[14]在現有的自動輔助系統中,基于自適應巡航系統的傳感器來學習駕駛員的行為,通過添加駕駛員的統計信息和不同駕駛員類型的模型來開發改進學習模型,允許車輛根據駕駛員的喜好自動調整速度,以保持與前面車輛的預定距離。LI Zhaojian 等[15]認為自適應巡航的目標是保持期望的距離和車頭時距,考慮自車的加速度和速度受到安全性、舒適性和燃油經濟性的限制,提出了一種訓練有效、收斂速度快、性能良好的近似q學習算法,用于自適應巡航控制。

本文根據道路交通環境情況,以車頭時距為控制觸發事件,將縱向運動決策分為自由行駛行為和跟馳行為,其中跟馳行為根據速度控制方式的不同分為加速跟馳行為、穩定跟馳行為和減速跟馳行為3 種模式。根據車輛動力學原理,考慮路面附著系數,研究適合不同附著系數路面的縱向運動決策與控制方法,從而提高智能車輛在不同附著系數路面上行駛的綜合性能,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車輛縱向運動決策與控制框架

圖2 輸出論域伸縮因子λβ

圖3 輸入論域伸縮因子λα

1 車輛縱向動力學模型

智能車輛縱向運動控制的執行系統為發動機和制動系統。本文中發動機的外部執行機構為節氣門,制動系統的外部執行機構為制動踏板,因此分別以節氣門開度和制動系統的制動踏板行程比例作為縱向運動控制量,建立發動機模型和制動系模型。

1.1 發動機模型

發動機模型包括穩態模型和動態模型。發動機穩態模型是指發動機處于穩定行駛工況時的發動機模型。假設發動機穩態轉矩是僅關于發動機轉速和節氣門開度的非線性函數,建立的發動機穩態模型如式(1)所示。

式中:Tes為發動機穩態轉矩;ne為發動機轉速;α為節氣門開度。

發動機在驅動時通常處于非穩態工況,由于節氣門開度角遲滯特性和發動機燃燒特性,需要經過一個動態過程才能輸出穩態轉矩。因此,在穩態模型中引入發動機的滯后時間和系統延遲時間,建立發動機動態模型,如式(2)所示。

式中:Ted為發動機動態轉矩;τ1為發動機的滯后時間;τ2為系統延遲時間。

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動力裝置,將輸出的轉矩Ted傳遞給液力耦合器泵輪,忽略發動機內部摩擦阻力矩,建立發動機轉速模型,如式(3)所示。

式中:Thp為液力變矩器泵輪轉矩;Je為曲軸轉動慣量。

1.2 制動系模型

本文中制動系統型式為液壓式制動。制動系統由制動踏板、真空助力器、制動主缸、制動管路、制動器等組成。本文對制動系統進行簡化,假設制動強度不超過路面附著系數值,采用一階線性制動器模型近似地表示制動力矩和制動踏板位移之間的關系,建立了制動系穩態模型,如式(4)所示。

式中:Tbs為穩態制動力矩;κb為制動系制動壓力比例系數;Pmax為制動主缸制動壓力;ζ為制動踏板行程占制動踏板總行程的百分比。

考慮到制動系中制動液體積和液壓管路的變形以及機械機構延遲等影響,在一階線性制動系穩態模型中引入響應滯后時間和系統延遲時間,建立制動系的動態模型,如式(5)所示。

式中:Tbd為制動系動態轉矩;τ3為響應滯后時間;τ4為系統延遲時間。

1.3 縱向動力學模型

車輛行駛過程中以發動機的輸出轉矩作為驅動動力,經傳動系統將其輸入到驅動車輪,克服行駛過程中受到滾動阻力、空氣阻力、坡度阻力和慣性阻力。在車輛滑行或制動時,節氣門處于閉合狀態,車輛受到發動機怠速輸出轉矩、滾動阻力、空氣阻力、慣性阻力和制動系制動力的作用減速行駛。根據受力平衡原理,建立車輛驅動縱向動力學模型和制動縱向動力學模型,分別如式(6)~(7)所示。

式中:f為滾動阻力系數;CD為空氣阻力系數;A為汽車迎風面積;α為道路坡道角;δm為汽車旋轉質量換算系數;G為汽車總重量;m為汽車總質量;η為發動機及傳動系統的傳動效率;ig為自動變速器傳動比;i0為主減速器傳動比;其中R為車輪半徑;Tei為發動機怠速輸出轉矩;a為加速度。

3 縱向運動決策

縱向運動是智能車輛控制系統在追求“期望車速”的過程中,依據道路條件、交通中前后相鄰兩車間的動態間距、自車車速等信息實時調整自車的行駛車速,以保持期望跟馳距離和盡量接近期望車速。

3.1 期望車速最大限值

受到路面附著系數的限制,路面所能提供給驅動車輪的最大驅動力Fxi=Fziμi,其中i為驅動輪序列號,Fzi為驅動輪i的地面垂直反力,μi為驅動輪i所在路面的附著系數。由于驅動過程中車輪打滑會影響車輛行駛的動力性和操縱穩定性,為了在驅動過程中不產生車輪打滑情況,這里取汽車獲得的最大驅動力為Fmax= ΣFziμmin,其中μmin為汽車各驅動輪所在路面附著系數的最小值。

假設車輛處于穩定行駛狀態,車輪沒有側滑,忽略道路的側向坡道角,不考慮汽車的側翻情況,車輛勻速穩定行駛時的最高期望車速如式(8)所示。

式中:vmax_limit為勻速穩定行駛時的最高期望車速;w1為CDA/21.15;w2為G(f+ tanα);r為道路曲率半徑;κv為速度系數,由當前路段限速決定。

此外,道路交通條件和汽車乘員舒適度對車速的限制也是車輛行駛期望車速的重要影響因素。文獻[16]研究了乘員對不同側向加速度的感受,發現當側向加速度值小于等于1.8 m/s2時,乘員對側向加速度值的感覺不明顯,感覺舒適;當側向加速度值位于(1.8,3.6) m/s2范圍時,乘員可以感覺到側向加速度值,但在這個范圍內可以忍受,感覺較舒適。根據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范》[17]規定的設計車速與圓曲線最小半徑的一般值和極限值的對應關系,分別計算得到相應的平均側向加速度為1.16 m/s2和2.05 m/s2,分別位于乘員舒適范圍和較舒適范圍。為了兼顧智能車輛行駛的時效性、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這里設置質心側向加速度容許范圍為[0,1.8] m/s2。假設理想狀態為車輛處于穩態圓周行駛狀態,質心側偏角較小,則確定的曲線行駛時最高車速應為Vcomfort_limit。

式中:ayp為質心側向加速度;r為圓曲線半徑。

對于道路交通條件,主要考慮道路的限速Vtraffic_limit。因此本文所設計的期望車速最大限值為:

3.2 縱向運動目標車速

在文獻[18-19]中將車頭時距按時間分為危險范圍th<0.6 s、危險臨界范圍0.6 s≤th<1.1 s、正常行駛范圍1.1 s≤th≤1.7 s、追趕范圍th>1.7 s。本文將車頭時距作為劃分各種縱向運動的依據,將縱向運動分為:減速跟馳,其車頭時距范圍為(0,1.1)s;車速保持,其車頭時距范圍為[1.1,1.7]s;加速跟馳,其車頭時距范圍為(1.7,5)s;自由行駛,其車頭時距范圍為[5,+∞)s,對應的縱向運動所采取的駕駛行為分別為減速跟馳行為、穩速跟馳行為、加速跟馳行為、自由行駛行為。

通過分析車輛跟馳行為,期望跟馳距離應包括等速跟馳距離、消除相對速度差所需要的距離、安全停車間距3 部分。等速跟馳距離是等速行駛時前后兩車所保持的安全車距,等于期望跟馳車頭時距與自車車速的乘積,期望跟馳車頭時距選擇應能充分體現整個智能車輛的時間響應性能,應大于智能車輛系統響應時間,且越大安全性越好。消除相對速度所需要的距離,基于相鄰前車和自車具有相同的制動性能的假設條件下,根據運動學原理和路面附著情況對這部分距離進行相應的設計。停車間距是指兩車制動至停車后的停車距離,通常取值范圍為2~6 m。跟馳行駛的期望跟馳距離應滿足的關系如式(11)所示。

式中:sp為期望跟馳距離;vs為自車車速;vf為當前車道相鄰前車車速;th為期望跟馳車頭時距,即車速保持車頭時距;b0為期望停車距離;L0為前車車長;amax為自車可采取最大減速度,選取與地面附著系數相關,為了汽車獲得良好的制動性能和操縱性能,這里根據4 個車輪接觸的地面附著系數的最小值μmin來確定;αs為修正系數,當vf-vs≥0時αs為0,當vf-vs<0時αs為1。

將自車與前車的實時車頭時距tht作為跟馳行為的決策依據,建立車輛跟馳行為的目標車速模型,包括加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減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穩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其中st為實時車間距。

1)加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

當車間距大于期望跟馳距離時,即tht>1.7 s時,為了能以期望車速或接近期望車速的車速行駛,自車采取加速跟馳行為。由于車輛在道路上行駛,自車還受到交通條件和道路條件的限制,行駛車速應小于等于期望車速最大限值。因此,引入加速跟馳目標車頭時距th1,令th1=1.1 s,所設計的加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如式(12)所示。

2)減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

當車間距小于期望跟馳距離時,即tht<1.1 s時,車速受到相鄰前車車速的限制,為了避免兩車碰撞,應采取減速跟馳行為。引入減速跟馳目標車頭時距th2,令th2=1.7 s,則減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如式(13)所示。

3)穩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模型

自車與前車的車間距離位于期望跟馳距離范圍內時,即tht∈[1.1,1.7]s 時,無論車速高于或低于相鄰前車車速多少,均保持車速不變,直到車頭時距超出期望范圍后,再采取加速跟馳或減速跟馳行為,即穩定跟馳行為目標車速為當前車速。

3.3 縱向運動目標加速度

由于行駛過程中道路路面的附著系數是時變的,例如途徑涉水路面、冰雪路面、泥濘路面等,這些路面的附著系數較低,在車輛進行車速控制時,車輪的驅動力或制動力超過路面所能提供的附著力時,就會出現驅動滑轉或制動抱死的情況,同時使側向附著能力急劇降低,出現車輛行駛的不穩定情況,因此再設計控制器時應充分考慮路面附著系數對速度控制的影響。為了使車輛縱向力小于等于附著力,則應縱向加速度amax≤μg。

本文為了保證每個車輪均處于附著橢圓所確定穩定區域內,選取4 個附著系數中的最小值作為控制決策中的參考路面附著系數, 即μref=min(μ1,μ2,μ3,μ4),將μrefg的值作為控制策略中的最大加速度amax。本文基于變論域模糊推理方法來設計合理的縱向運動目標加速度模型。

3.3.1 模糊推理論域

根據目前公路的限速和道路附著系數,將當前速度vs、目標速度與當前速度的偏差ev和目標加速度ap的論域分別初始設定為Iv=[0,120]、Iev=[-60,60]、Oa=[-9.8,9.8]。vs的模糊子集為{ZO,L,M,H},ev的模糊子集為{NB,NS,ZO,PS,PB},ap的模糊子集為{NB,NS,ZO,PS,PB},vs、ev、ap均采用梯形和三角形的組合隸屬度函數進行模糊化處理。

3.3.2 論域伸縮因子

對于輸出論域,路面附著系數直接決定著汽車能達到的最大加速度,論域應能保證目標加速度與道路路面條件相適應,不出現驅動滑轉和制動抱死的情況,因此輸出論域伸縮因子λβ設計為路面附著系數的函數,如式(14)所示。

在輸出論域可變的前提下,輸入論域的確定應綜合考慮輸出論域與輸入論域的關聯性。為了使汽車在不同道路上行駛均具有較好的動力性、制動性、操縱穩定性,設計輸入論域的伸縮因子λα隨著附著系數的降低而降低,以獲得在路面提供附著能力范圍內的較大的速度控制能力,在采用收縮后輸出論域內的“粗”調,不會因為路面附著系數降低而出現汽車無法安全穩定高效的行駛。λα隨著附著系數的升高而升高,可以在伸張后輸出論域內實現“細”調,提高行駛過程中的舒適性。λα隨車速的增加而增加,應該通過“細”調的方式,以較小的加速度進行控制,進一步保證汽車加速和加速過程中的行駛穩定性。因此,輸入論域伸縮因子λα設計為與路面附著系數和車速相關的函數,如式(15)所示。

在確定輸出論域伸縮因子λβ和輸入論域伸縮因子λα后,當前速度vs、目標速度與當前速度的偏差ev和目標加速度ap的論域分別為Iv=λα[0,120]、Iev=λα[-60,60]、Oa=λβ[-9.8,9.8]。

3.3.3 模糊推理規則

變論域的模糊推理方法依據駕駛人的駕駛經驗制定模糊推理規則,確定縱向目標加速度。本文采用Mamdani控制規則進行模糊推理,見表1。最后,運用重心法去模糊化得到目標加速度值ap。

表1 目標加速度模糊推理表

4 縱向運動控制

本文將縱向運動控制分為驅動模式和制動模式,以發動機節氣門開度和制動系統的制動踏板行程比例作為縱向運動控制量,分別由驅動控制器和制動控制器控制,并由模式切換決策器實現兩個模式的切換。

4.1 驅動模式控制

驅動模式控制是指通過調節節氣門開度,當目標車速大于等于當前車速時,控制發動機轉矩和轉速,消除速度偏差,實現以目標速度行駛。依據發動機穩態輸出轉矩曲線,通過反向查表求出與發動機轉速和轉矩對應的節氣門開度。因此,驅動控制器可以根據當前車速vs和加速度v?s、目標車速vp和目標加速度v?p計算出合理的節氣門開度。

根據驅動控制思路,基于驅動縱向動力學模型,考慮參數和干擾不確定性,忽略發動機輸出延時,設計驅動被控系統如式(16)所示。

式中:w(vp,t)為參數和干擾不確定項。

針對被控系統設計基于自適應反演滑??刂扑惴ǖ尿寗涌刂破?,令u=Tes為系統的控制量。定義速度誤差為e1=vs-vp,定義Lyapunov 函數為了實現≤0,取虛擬控制e2=? -+c1e1,其中c1>0。

選取切換函數為:s=k1e1+e2。假設參數和干擾不確定項變化緩慢,?為w的估計值,其估計誤差=w-?,設 計 自 適 應 律 為= -ρ1s。定 義Lyapunov 函數設計的驅動控制器如式(17)所示。

驅動控制器的控制量即為發動機穩態轉矩Tes,通過發動機穩態轉矩的逆函數可以獲得節氣門開度αp,如式(19)所示。

4.2 制動模式控制

當目標車速小于當前車速時,制動模式控制通過調節制動踏板位置,產生制動力矩,消除速度偏差,實現以目標速度行駛。制動力矩的大小通過制動踏板的行程進行控制。制動控制器可以根據當前車速vs和加速度v?s、目標車速vp和目標加速度v?p以及發動機怠速輸出轉矩,確定適合的制動踏板行程比例。

根據制動控制思路,基于制動縱向動力學模型,考慮參數和干擾不確定性,忽略制動系統輸出延時,設計制動被控系統如式(20)所示。

式中:d(vp,t)為參數和干擾不確定項。

針對制動被控系統設計基于自適應反演滑??刂扑惴ǖ闹苿涌刂破?,令u=Tbs為系統的控制量。定義速度誤差為e3=vs-vp,定義Lyapunov 函數為了實現≤0,取虛擬控制e4=-+c2e3,其中c2>0。

選取切換函數為:s=k2e3+e4。假設參數和干擾不確定項變化緩慢,?為d的估計值,其估計誤差?=d-?,設 計 自 適 應 律 為?= -ρ2s。定 義Lyapunov 函數設計的制動控制器如式(21)所示。

因為制動控制器的控制量為制動系統穩態轉矩Tbs,再通過式(23)可以獲得制動踏板行程占制動踏板總行程的百分比。

4.3 模式切換決策

在縱向運動控制過程中,根據目標車速和當前速度的偏差,選擇驅動模式還是制動模式。模式切換應滿足要求:平緩地實現驅動模式和制動模式的切換;避免驅動模式和制動模式的頻繁切換;避免同時進行兩種模式的操作。

驅動模式是由節氣門控制發動機輸出轉矩,克服各種阻力,驅動車輪產生轉速,從而帶動車輛產生車速和加速度。但在行駛車速高于怠速車速的情況下,當節氣門開度很小或關閉時,發動機處于怠速狀態,輸出轉矩很小,甚至出現發動機倒拖車輛的現象,這就使發動機輸出轉矩無法克服行駛阻力驅動車輛沿軌跡勻速或加速滑行,產生怠速加速度,車輛進行減速運動。通過進行前進擋滑行試驗獲得滑行加速度與車速的關系式,如式(24)所示。

由于怠速加速度的存在,使通過控制節氣門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負加速度,所以將怠速加速度作為驅動模式和制動模式的切換臨界值。為進一步避免兩個模式間的頻繁切換,設計切換間歇區域,設2ξg作為該區域幅值,ξg取值為0.1 m/s2,模式切換決策采用目標加速度與滑行加速度的關系式表示,設計模式切換決策器策略如式(25)所示。

式中:ah為滑行加速度。

5 仿真結果分析

為了驗證本文研究的縱向運動決策和控制方法,選擇高附著系數路面和低附著系數路面兩個直線行駛工況進行仿真試驗,并以反演控制算法作為對比控制算法。

5.1 高附著系數路面行駛工況

仿真路面選取附著系數為0.7 的干瀝青路面,前車初始車速為60 km/h,其車速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自車初始速度為40 km/h,兩車初始車間距為30 m。

圖4 前車車速變化曲線

自車縱向運動速度和加速度變化曲線如圖5~8所示,其中圖5 和圖6 為反演控制(簡寫為BC)的自車速度和加速度變化曲線,圖7 和圖8 為自適應反演滑??刂疲ê唽憺锽SMC)的自車速度和加速度變化曲線。

圖5 BC控制的自車行駛速度

圖6 BC控制的自車行駛加速度

圖8 BSMC控制的自車行駛加速度

由圖5 和圖7 可知,根據前車車速、自車車速和路面附著系數,獲取了合理目標車速曲線,在自車車速較低、車頭時距較大時,采用加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高于前車車速,在前車車速增加時,目標車速能很好地跟隨前車車速。在前車車速大幅下降時,自車采用減速跟馳行為,目標車速能迅速下降,進行減速增距,保持安全距離,最終目標車速與前車車速達到穩定一致,自車采用穩速跟馳行為。

由圖6 和圖8 可知,通過變論域模糊推理,根據當前車速、目標速度與當前速度的偏差和路面附著系數可以得到合理的目標加速度,在保證行駛安全的同時,保證行駛過程中車輪不會出現滑轉或抱死,在高附著系數路面時細調目標加速度,充分保證乘員的舒適性。

由圖5~8 可知,在高附著系數路面上直線行駛時,反演控制算法和自適應反演滑??刂扑惴ǖ目刂撇町愋暂^小,均能使自車車速和加速度很好地跟隨目標車速和目標加速度。圖9 中車頭時距和車間距曲線能反映自車跟馳過程中縱向運動決策的合理性,在前車緊急減速時,均能避免事故發生。在45 s 后,由于車頭時距位于[1.1,1.7]s 范圍內,因此自車采用穩速跟馳行為。

圖9 縱向運動時的車頭時距和車間距

5.2 低附著系數路面行駛工況

仿真路面選取附著系數為0.3 的濕瀝青路面,前車初始車速為30 km/h,其車速變化曲線如圖10所示,自車初始速度為20 km/h,兩車初始車間距為18 m。

圖10 前車車速變化曲線

自車縱向運動速度和加速度變化曲線如圖11~14 所示,其中圖11~12 為反演控制的自車速度和加速度變化曲線,圖13~14 為自適應反演滑??刂频淖攒囁俣群图铀俣茸兓€。

圖11 BC控制的自車行駛速度

圖12 BC控制的自車行駛加速度

圖13 BSMC控制的自車行駛速度

圖14 BSMC控制的自車行駛加速度

由圖11~12 可知,在低附著系數路面行駛工況中,反演控制的自車加速度跟蹤出現了較大的超調量,尤其是在控制初期,峰值超過了2.94 m/s2,此時易出現驅動打滑情況。由圖13~14 可知,自適應反演滑??刂频淖攒囁俣群图铀俣日w跟蹤情況較好。由圖15 可知,自車能很好地執行縱向運動決策,在低附著系數路面時粗調目標加速度,在附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保證行駛安全性和行駛效率;反演控制的過程中最小車頭時距小于0.6 s,此時處于危險跟馳情況;自適應反演滑??刂频淖攒囆旭偘踩院?,并能通過車速調節實現與前車等速、較小車頭時距和較小跟馳距離的穩速跟馳行為。

圖15 縱向運動時的車頭時距和車間距

6 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考慮道路交通環境的智能車輛縱向運動決策與控制問題,通過設計決策模型、控制算法實現了智能車輛安全、高效、穩定的縱向運動性能。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通過分析縱向運動的影響因素,設計了期望最高車速模型,分析了不同縱向駕駛行為,基于車頭時距建立了縱向運動決策方法,并設計了相應的目標速度模型,提出了運用變論域模糊推理目標加速度的方法。

2)基于車輛縱向動力學模型,考慮參數和干擾的不確定性問題,運用自適應反演滑??刂扑惴ǚ謩e設計了驅動控制器和制動控制器,并設計了模式切換決策器。

3)選擇高附著系數路面和低附著系數路面直線行駛工況進行仿真試驗,并以反演控制算法進行對比。仿真結果表明,根據路面附著系數和車頭時距,縱向運動決策方法能確定合理的目標車速和目標加速度,通過縱向運動控制器控制,保證智能車輛能安全、高效、穩定地跟馳前方車輛。

本文研究為智能車輛縱向運動決策與控制提供了研究基礎。在后續研究中,可增加智能車輛的道路實車試驗,綜合考慮環境感知、運動決策、控制執行等環節對實車縱向運動的影響,進一步優化相關方法,以提高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時距論域車速
趣味性進度提示設計對時距知覺的影響
基于變論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內模PID算法
學習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短時距估計的比較
變論域自適應模糊PID控制系統仿真與應用
2012款奔馳R300車修改最高車速限制
回溯式時距估計的計時機制*
雙論域粗糙集在故障診斷中的應用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變論域自適應模糊控制研究
北京現代途勝車車速表不工作
兩車直角碰撞車速計算方法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